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0066799丛书名: 中国近代科普和科学教育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在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勃兴的今天,国家实力的增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无一不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竞争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竞争关键在人才。它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公民作为基础和支撑。在这种大趋势下,重视和强调创新,呼唤和凸显创新人才的价值,关注和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就成为政府、科技界和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2003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科协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正式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工作。“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创新人才”、“全民科学素质”这三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关键词,勾勒出这部《纲要》的中心内容。
目 录
绪论
编 中国近代科普教育场馆和技术
章 中国近代的公共文化教育场馆与科普教育
节 近代图书馆与科普教育
第二节 近代博物馆与科普教育事业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与科普教育事业
第二章 科学馆及其科普事业
节 科学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科学馆与民众科普事业
第三节 福建省立科学馆的工作
第四节 甘肃和其他地方科学馆的民众科普事业
第三章 中国近代影音技术与科普教育
节 中国近代电影技术与科普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广播技术与科普教育
第二编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与科技传播
第四章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概述
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端(1850~1910)
第二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1911~1949)
第三节 近代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 近代科技期刊主题的统计分析
节 主题概况
第二节 电的发明和应用:近代科技期刊中一个重要专题的统计
第三节 专刊和连载主题
第六章 近代科技期刊与科技知识的传播
节 办刊宗旨
第二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和传播区域
第三节 近代科技期刊对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影响
附录
附录一: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总览表(1910~1949)
附录二:电的发明和应用文章 统计表
第三编 中国近代科普读物
第七章 科学启蒙时期(1840~1919)
节 被动改革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科学启蒙时期的科普读物
第三节 影响
第八章 科学下嫁时期(1919一1932)
节 “无上尊严”的科学
第二节 科普读物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 影响
第九章 科学大众化时期(1932~1949)
节 中国科学化运动
第二节 繁荣的科普读物世界
第三节 从伊林著作的科普读物谈起
第四节 中国代科普作家群
附录
附录一:时期(1840~1919)科普读物书目
附录二:第二时期(1919~1932)科普读物书目
附录三:第三时期(1932~1949)科普读物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 中国近代科普教育场馆和技术
章 中国近代的公共文化教育场馆与科普教育
节 近代图书馆与科普教育
第二节 近代博物馆与科普教育事业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与科普教育事业
第二章 科学馆及其科普事业
节 科学馆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科学馆与民众科普事业
第三节 福建省立科学馆的工作
第四节 甘肃和其他地方科学馆的民众科普事业
第三章 中国近代影音技术与科普教育
节 中国近代电影技术与科普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广播技术与科普教育
第二编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与科技传播
第四章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概述
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端(1850~1910)
第二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1911~1949)
第三节 近代科技期刊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 近代科技期刊主题的统计分析
节 主题概况
第二节 电的发明和应用:近代科技期刊中一个重要专题的统计
第三节 专刊和连载主题
第六章 近代科技期刊与科技知识的传播
节 办刊宗旨
第二节 近代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和传播区域
第三节 近代科技期刊对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影响
附录
附录一: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总览表(1910~1949)
附录二:电的发明和应用文章 统计表
第三编 中国近代科普读物
第七章 科学启蒙时期(1840~1919)
节 被动改革与“西学东渐”
第二节 科学启蒙时期的科普读物
第三节 影响
第八章 科学下嫁时期(1919一1932)
节 “无上尊严”的科学
第二节 科普读物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节 影响
第九章 科学大众化时期(1932~1949)
节 中国科学化运动
第二节 繁荣的科普读物世界
第三节 从伊林著作的科普读物谈起
第四节 中国代科普作家群
附录
附录一:时期(1840~1919)科普读物书目
附录二:第二时期(1919~1932)科普读物书目
附录三:第三时期(1932~1949)科普读物书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