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46404
《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洞悉人心的科学,读懂社会的规则,揭秘日常生活的有趣之处。是别人影响了我,还是我影响了别人?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诠释生活,读懂自己,读懂身边的人.
内容严谨而鲜活.书中既有权威实验和经典理论,又有充满趣味性的案例.
理智与感性的结合.书中的文字风格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读者可以通过十分轻松的阅读体验来学习心理学知识,可读性很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将晦涩难懂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大众读者可以接受的实验、理论、故事,降低读者阅读压力的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语言风格浅显易懂,知识性很强.
妙趣横生系列共三册,包括《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妙趣横生的人际心理学》《妙趣横生的博弈心理学》,是一套现实指导意义和阅读趣味性相结合的心理学读本.
为什么坐电梯的时候,人的眼睛会向上看?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在镜子里看到自己会觉得很陌生?
什么是“机长综合征”?
为什么左脸比右脸看上去诚实?
为什么会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
……
*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中都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读社会生活下看似平常的现象和问题,以风趣的故事和实验为我们解读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因素,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同时,书中还为我们讲述了人与人、集体、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序章 群体时代的社会心理学
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001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 ?004
我们都是社会人 007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心理 ?010
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人是社会性动物
集体性的坐视不救——“旁观者”之痛 ?013
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行为规范与社会控制 ?015
把自己归还给社会——亲社会行为 ?018
不爱租房爱买房——社会期待 ?021
脱离现实,自我告别——身份认同系统 ?023
第二章 社会认知
你眼中的世界
白领的出逃——认同危机 ?026
不再说“谢谢”——感恩淡薄 ?029
“团结就是力量”——集体主义 ?033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归属需要 ?035
乘电梯时向上看——私人空间效应 ?038
第三章 自我知觉
基因社会中的人性本能
“狼孩”——人类的社会实践 ?041
我:陌生的朋友——镜像自我 ?044
不食嗟来之食——自尊感的形成 ?046
你正在阻挠自己——自我妨碍 ?049
人们为什么热衷冒险——追求震撼 ?053
第四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价值观的溯源
吵死人的蛙鸣——代表性直觉 ?056
表象代表实质?——基本归因错误 ?059
“机长综合征”——权威效应 ?062
你的信条出错了——信念固着 ?065
你的快乐够吗——抵御负面情绪 ?069
第五章 行为和态度
你的身心知道答案
裸奔的自我娱乐——态度影响行为 ?071
你对了,社会就对了——态度和吸引 ?074
伯牙与子期——相似性原则 ?077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一致性原则 ?079
左脸比右脸诚实——左脑和右脑 ?082
第六章 从众
“乌合之众”里的“我”
不反抗的贾宝玉——服从 ?084
谁让你在演唱会上挥手跟唱——一致性引发从众 ?087
争论不休的“名牌”——流行引发从众 ?090
疯狂的郁金香——群体妄想 ?093
被关注让人积极——霍桑效应 ?095
大排长龙现象——沉锚效应 ?098
第七章 “说服”的消费观
你正被洗脑
让对方亮出底牌——谈判的心理战 ?101
一件商品交易引发的价格之争——正和博弈 ?104
苹果的“完美控”——说服的途径 ?107
你被脑白金的广告“电”到了吗——睡眠者效应 ?110
“中高档”产品的秘密——留面子技术 ?114
你喜欢买东西——购物动机 ?116
打折促销——占便宜心理 ?119
第八章 群体影响
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社会懈怠 ?122
为何会有“发挥失常”和“发挥超常”
——社会干扰与社会助长 ?125
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群体决策 ?129
被一块面包打动的德国兵——互惠规范 ?132
因不安而亲近——亲和动机 ?134
第九章 人际关系
世界上没有陌生人
“你的新鞋子真漂亮”——讨好心理 ?137
幽默的个性——幽默效应 ?141
交际时为什么要投其所好——共情原理 ?145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曝光效应 ?148
第十章 偏见
挑战你的成见
失败或成功的归因——自我服务偏见 ?151
年轻人都不靠谱?——刻板印象 ?154
“我早就知道了”——事后聪明式偏见 ?157
谁说“胖子”不可爱?——偏见和歧视 ?159
印象——首因效应 ?163
第十一章 人际喜欢与吸引
如何喜欢一个人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互补性原则 ?166
《初恋这件小事》——恋旧心理 ?169
为什么“我爱你,与你无关”——无偿之爱 ?172
《裸婚时代》——裸婚现象 ?175
丁克家庭——无子女婚姻 ?178
“两情相悦”——互悦机制 ?182
第十二章 群体与个体
我们,你们,他们
“是亲三分向”——亲缘选择 ?185
远亲不如近邻——地缘关系 ?188
同行是冤家?——业缘关系 ?192
“富二代”VS“穷二代”——社会分层 ?194
近肥者肥——社会联结 ?196
第十三章 儿童教育应用
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烦恼——如何关爱孩子 ?199
令人心酸的留守儿童——重要的社会化群体是家庭 ?201
为什么孩子喜欢孙悟空——媒体的影响 ?204
红领巾、绿领巾——能力分流 ?208
“你是棒的”——鼓励的力量 ?211
序章 群体时代的社会心理学
一个人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却为什么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让事情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研究人们如何认知社会、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问.
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另外一个人看到了,也跟着跑,结果整条街的人都在跟着自己前面的人跑,场面相当壮观,不清楚的人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除了个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跑的真正理由,仅仅因为个人的奔跑就带动了其他人跟着跑.
为了追求一致性或者迫于群体压力,人们经常因为错误的判断而盲目从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处理群体对个人的误导?
从《我爱我家》到《爱情公寓》,情景喜剧颇受欢迎.剧情中出现笑点或者吐槽时,会出现一阵旁白式的笑声,它的潜台词是“这个地方该笑了”.很多时候,有些情节的确有趣,我们随之大笑;但有时在面对一些无聊甚至发闷的桥段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一个人有着独立的思维能力,却为什么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我们该如何让事情向积极的一面发展?
研究人们如何认知社会、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的学科,就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一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学问.
你精心地准备着一次重要的工作面试,并为此背诵了自我介绍和对工作经验的描述.你让理发店内好的发型师给理了头发,把西装熨烫平整,把皮包擦得很干净,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并提前把手机静音.面试时,你有力地与面试官握手并保持微笑,在面试过程中让自己看起来精力充沛且专业沉稳,尽管你平时和朋友在一起时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想要控制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并希望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得理想的结果.假设你的目标是获得某份工作,由于你的“自我表达”表演成功,面试官也不会再有意识地对你进行印象管理,而是会将注意力转移到面试的情境中.你在整个面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都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我们会为了一次约会而特意洗车,也会牢记在工作中不能吃零食,这些都是我们试图通过控制外在行为来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的表现.
人们会如此有意识地表达自我,是因为人们相信“我真的很不错”,并为此深信不疑;但有时,连续的挫折也会让你感到无助,甚至阻碍你的前行,直到有一天,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你终于发挥出了真正的水平,找回了自尊.不过在这之前,你仍然会告诉自己“我的失败只是一时的,而别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真的不行”.
尽管我们尽力把美好的一面“表演”给别人看,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事实上,我们看待别人的“表演”往往没那么宽容.
你看到一个不如你的人在你之前涨了工资买了房,就会心生妒意,因为你有“刻板印象”,受社会影响,你对他的看法已经定型;当你看到一个衣冠不整的人时,你不会考虑他刚从人多的公交上挤出来,而是会把他当成一个邋遢的人,首因效应让你只关注对人的印象;当你听到一个以前的同学酒后驾车出了事故时,可能会想“我早就知道,他那么爱喝酒没什么好下场”,这些都源于你的“事后聪明式偏见”.
不管我们戴着怎样的眼镜看别人,我们都和别人息息相关,我们用态度和行为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同样被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自我和别人形成群体,于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又成了一门学问.
为了追求和大家一样,人们不停地赶时髦,认为专家和权威的话就是真理,认为大家做的就是正确的.于是,别人报考计算机专业你也跟着报,别人开网店挣了钱你也跟着开,别人抢盐你也跟着抢,你盲目地跟风从众,被一致性和权威性“统治”得不亦乐乎.你会这样,是因为你害怕被团队孤立,所以你会和大家一起学抽烟,加入“烟友”大军,尽管你知道这样做有害健康.
你发现在一个团队中,少数人总是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你发现大家一起做出的决策,要么比个体做出的决策更保守,要么更、更冒险;你发现有亲缘或是地缘关系的人更亲近;你发现原来有业缘的同行不一定是冤家;你发现美丽的售货小姐在用“留面子技术”忽悠你“这款中高档的产品性价比更高”;你发现你的领导在用“暗示效应”让你和同事们更加卖命地工作.
然而不管怎么样,事情总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于是,我们用赞美的方式去讨好别人,表现出和人友好相处的样子,说别人爱听的话、做别人爱做的事以求亲近.我们遵守社会规范,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合作伙伴互惠互利;我们注意同事间的距离以保持办公室和谐,努力改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友好相处,让生活变得美好而健康……了解了这些玄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原来很美好.
社会心理学能解析社会焦点事件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它绝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专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能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原来如此.
个体和群体的社会行为
葛兰·道门说:“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爱因斯坦那样的潜能,聪明和愚笨都是环境的产物.”可见,社会环境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安徒生的童年是在丹麦一个叫奥塞登的小镇上度过的,他家境贫困,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女,祖母有时甚至要依靠讨饭来补贴生活.他们周围住着很多地主和贵族,因为富有,这些人便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们讨厌穷人,不允许自己家的孩子与安徒生一块儿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独而寂寞.父亲担心这样的环境会对安徒生的成长不利,但是他从来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这种焦虑,反而很轻松地跟安徒生说:“孩子,爸爸来陪你玩吧!”
在那之后,父亲经常陪安徒生做各种游戏,闲暇时还讲《一千零一夜》等故事给他听.虽然童年没有玩伴,但有了父亲的陪伴,安徒生的内心世界也充满了阳光和快乐.
除了家庭,周围的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孟母”之所以“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父母也要特别留意孩子身边的人.
同样,社会环境也深深作用于群体.很多人在一起进行讨论时,一个人很可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妥协,要么少数服从多数,要么服从专家的权威,但终的结果未必是正确的.群体成员一起决策也可能产生群体化,做出更冒险或者更保守的决定,认为会有很多人一起承担这个风险.很多人在一起时,有可能人多力量大、众志成城,但也可能产生相互依赖和推诿,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事情发生.
可见,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个体与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其后果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映射出人们玄妙的社会心理.
比如,在说服他人方面,看似截然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看似相同的结果也可能有本质上的不同.
“进门槛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提出的,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后,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容易接受对方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该效应启示我们,应当循序渐进地向他人提出要求,事先应对他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认真分析、考虑,不能一下子向别人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会欲速不达或事倍功半.在说服别人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心理效应.
与之相反,在生活中,一个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那么这个小要求就有可能被对方轻易接受.这一现象与进门槛效应恰好相反,因而人们称其为“反进门槛效应”,也叫“留面子技术”.反进门槛效应的产生与心理反差的错觉效应密不可分.大要求与小要求会引起心理反差.一般来说,要求之间的差距越大,其心理反差就越大,给人的错觉也越大.正如鲁迅说的:“你要求在墙上开个窗户,大家都反对;如果你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在墙上开窗户了.”因为开窗户这个小要求与扒屋顶这个大要求相差很大,大家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免除了扒屋顶的麻烦,便答应了开窗户的要求.
社会环境与个人和群体的相互影响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个体会因为受到来自社会的不良信息误导和群体压力的威胁而产生从众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影响到群体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后再反作用于个体.比如,一个人在得知卖羊肉很赚钱之后,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他很可能就会决定养羊,继而买羊羔、学习相关知识.由于很多个体都这么想,致使养羊的人暴增,而社会上又有一些羊肉制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造成羊肉滞销.当初的个体开始抱怨,继而导致群体抱怨,后相关社会宣传也走向了反面,个体受之影响更觉得“没法活了,一点儿转机也没有了”,很可能把羊低价转出或者干脆自己杀了吃肉,并从此对饲养业感到恐慌,三五年之内连猪都不敢养了.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影响与个人、群体互为因果.要想达到“多赢”,任何环节都要兼顾.个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知,不要盲目跟风,出现问题时积极面对、解决,这样才能保持群体和社会的良性走向.当社会风气良好时,群体和个体也会变成充满活力的细胞,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美好.
我们都是社会人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是一个公众人物,但是她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私下相处时,难免也有一般家庭的争执.
有一次,他们夫妇又吵架了,阿尔伯特愤而回到卧室,并且关上了门.事后,维多利亚想了想,知道是自己理亏,就在房间外敲门,打算向丈夫道歉.
“谁?”维多利亚在敲门后,听到丈夫这样问道.
“英国女王!”
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回音.于是,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
“谁呀?”
“我是维多利亚.”
可是,对方依旧没有回答.
后,维多利亚又敲了敲门,然后温柔地说道:“对不起,亲爱的,开门好吗?我是你的妻子.”
这回房门打开了.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办公室的一员,又是家庭的一员,还是社会的一员,这些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我们都身处在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中,无论是女王、妻子还是普通市民,都是社会人.
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它能让人把社会价值标准、角色职责等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只有经历了社会化,人才有了社会交往的基础.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中的初始社会化和在学校中的预备社会化使人初步具备了社会生活的能力.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之后,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就开始了,而这个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
继续社会化指个体经历初始社会化和预备社会化后,其社会化还不完全,特别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还需要不断学习.这个过程始于青年期,直至生命的终结.一个人走出学校进入职场,就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开始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在整个成年期,他都在经历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初始社会化和预备社会化完成后,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扮演一些角色,但仍然有许多新的角色需要学习.在长达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扮演的社会角色会不断发生变化,很可能出现自我认同的问题.常说的“中年危机”就是角色失位导致的,对自己成就的价值感到怀疑.如果这时无法认同自己,就会进入“中年危机”.如果不能通过继续社会化的调整度过这一阶段,这个人今后可能会一直深陷在这种困境中,而成功度过这一时期的人则会发现,此后的生活会越来越顺利.
人的角色不同,社会分工也就不同.社会分工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每个人都要靠他人的工作来满足个人需求.这种需求隐藏在社会制度中,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不同的人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是产生交换的主要原因,而这种交换也总是依赖于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使得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能够有效地组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终形成了社会的规范,使得社会能够有秩序地存在下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规范也在不断发展.涂尔干说过:“如果社会中所有的个体都能完全遵循私人利益并且以此制定合约,那么社会就能运行.”这种个人之间由于利益相关而制定的合约不断扩大,就会形成社会规范并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人在社会化和社会分工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心理,也将成为指导社会人行为的机制,人们会因此形成自我认知、社会思维、社会信念和判断,它们也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也相应存在.因此,每个社会人都会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而饰演不同的角色,我们需要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来完成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同样,我们也需要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知道社会人在想什么,在各级社会分工中如何进行良好沟通,并且积极地影响他人.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理解很多行为的动机.例如,有他人在场时的责任分工,社会人也可以通过集体主义而团结一致;我们也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友爱互助,让成年人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助人的榜样,帮助儿童形成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人的必修课,我们可以在社会心理学中学到与人交往的艺术,即便是教师、健康专家、律师、政策分析家、企业领袖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也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心理
每个社会人的行为都不同,这是因为每个社会人的心理都不同,因此便产生了不同社会心理作用下的不同价值观.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非常乐观,弟弟却出奇的悲观.
某一天,父亲想对他们进行“性格改造”.他把乐观的哥哥锁进了堆满马粪的房间,把悲观的弟弟锁进了放满精美玩具的房间.1个小时以后,父亲走进悲观孩子的房间里,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伤心地哭着.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泣不成声,觉得很奇怪,便问:“你哭什么啊?为什么不去玩那些玩具呢?”“我是很想玩的,可是我要是玩的话,它们就会被我玩坏.”悲观孩子难过地说.
当父亲走进乐观孩子的房间时,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父亲来了,乐观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看,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为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样我们兴许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你说这是不是棒极了?”
一对双胞胎兄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那么,为什么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又都有所不同呢?影响社会人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的文化水平、情商水平,等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影响力的,还是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接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继而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角度.这样,外界信息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社会心理形成.社会随时在变化,社会人的社会心理也随时在变化.
三国时期,曹操征伐张绣.一天,曹军突然退兵而去,张绣非常高兴,决定带兵追击曹操.这时,他的谋士贾诩建议:“不要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张绣觉得贾诩的意见很好笑,没有采纳,坚持带兵追击曹军,结果大败而归.
谁料,贾诩见张绣败仗回来,反而劝张绣赶快再去追击.张绣心有余悸又满脸疑惑地问:“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大败而归.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贾诩答道.由于先前吃了败仗,张绣这次听从了贾翊的意见,连忙召集败兵前去追击,后凯旋.
回来后,张绣好奇地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而事实也完全如您所言,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原来,张绣次盲目追击时,没有掌握曹操当时的心理,张绣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定亲自压阵.张绣追兵即使精锐,但仍不是曹军的对手,因此大败.而贾诩让张绣反击是因为他了解曹操的心理变化,曹操在打败张绣的时候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就退兵了,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曹操认定已经打败了张绣的追兵之后,必定轻装快速前进,只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但他们根本不是张绣的对手,所以张绣用残兵也能够战胜这些曹军.
可见,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事人的社会心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社会整体大环境被不可避免地分割成为不同的社会小环境,人们的社会心理也会因这些小环境而不同.比如,中国把龙当成中华民族的图腾,而外国人则把龙看成邪恶的代表;南方人宴客喜欢做一些精致的菜,让客人重在品菜,而北方人则习惯做量很大的菜,意在让客人吃饱.
有人专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对双胞胎女孩从小分开,一个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个被送往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基因大体相同,但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这两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得较好较快,也比较文静;而另一个孩子则不想读书,但身体很好,会爬树,也很灵巧,性格很开朗.这就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社会环境对社会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同样,人的社会心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