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46428
天下没有陌生人,跟谁都能聊得来,妙趣横生的人际心理学让你掌握人际心理学,成为耀眼的社交明星.
马云、刘强东等大咖都在用的读心识人方法,帮你读懂身边人的秘密,在人际中掌握主动,更顺畅地与人沟通.
《妙趣横生的人际心理学》是专门针对人际心理学编写的,阐释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人际心理学的知识及人际交往中各状况处理方法,来探索个人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帮助解决个人的人际困境.
1.从人性的根本需要出发,深度剖析了人为什么需要交往的心理需求.
2.从人际交往的特性出发,对交流双方提出要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可以运用的一些技巧,引导人们如何去和谐交往、高效交往、长久交往.
3.没有止于深入浅出的理论论述,而是结合大量的相关事例说明,这样让事理更加清晰明了,指导性更强.
为什么有的人形单影只,而有的人能左右逢源?
为什么有的人怀才不遇,而有的人能鹏程万里?
为什么有的人事倍功半,而有的人能事半功倍?
为什么有的人情场失意,而有的人能情场得意?
为什么有的人败事有余,而有的人能成事多多?
……
良性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一大半.
懂点人际心理学,找到适合你的人际互动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人际关系学家阿尔伯特·爱德华·威根在他的《探索你的心理世界》一书中指出:“在一年内失去工作的4000名职工中,只有400人,即总数的10%是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被开除的.其余的90%则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被解雇.”由此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妙趣横生的人际心理》学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它不仅会告诉你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还会教给你与人交往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剖析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不良心理,并指出了具体调适的方法,希望能够帮你扫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通过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案例,你能够快乐地与人交往,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序章 透视人际背后的心理秘密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际交往
剥夺人际交往机会的后果 001
恐惧和不安引起亲和动机 003
成就动机与人际成效 005
赞许动机对人际活动的影响 008
投资感情比投资金钱更能征服人心 012
得到他人好处,我们会感到有回报的义务 015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018
通过模仿成功者复制成功 022
章 美丽比介绍更具推荐力
人际关系从“相遇”开始
认识他人的“社交知觉”的形成 026
陌生人和熟人的不同标准 029
社交印象形成的原理 033
仪表是无形的人际语言 036
从服饰判断他人性格 037
举足轻重的外貌 039
表情是一种“世界语” 040
通过观察眼睛来认识他人 042
利用“居家优势”消除紧张 044
从言语中透析他人心理 047
说谎是动员全身器官的演出 049
第二章 迈出人际交往步
这样的说话方式讨人喜欢
介绍自己,简单几句入人心 052
记住陌生人名字的方法 054
投其所好,寻找共同点 056
自我嘲讽,以风趣打动人 059
会“说”,不如会“听” 061
重视后一句话带来的效果 065
恰当的安慰犹如“雪中送炭” 068
正向评价加深彼此关系 071
第三章 完美女青年为何成了剩女
哪些特性决定你是否受欢迎
空间距离影响着友谊的建立 076
“郎才女貌”为什么登对 078
个性品质体现一个人的魅力 080
能力出众但有小错误的人更具吸引力 082
氛围影响交往效果 084
越接触越有好感的“曝光效应” 086
突出个性,淡化共性 088
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 092
第四章 如何让投诉变成表扬
寻找心理突破点,建立亲密关系
依恋理论诠释的人际关系 096
绽放迷人笑容,赢得他人好感 099
幽默是个性,更是能力 101
以情动人,直抵他人心扉 103
拿捏好的社交距离 107
增强与他人亲密感的社交技巧 111
心理设防是为了掩饰自身不足 114
避免“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117
对症下药,与讨厌的同事相处 119
处理好异性同事关系 120
与同事和谐相处五原则 122
第五章 成为对方的“知心人”
我们为何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25
适当的“自我暴露” 128
时时与对方产生“心理共振” 130
运用好喜欢的XX现象 134
赞美也要讲创新 135
换位思考,深刻理解别人 138
选择一个好话题,敞开心扉交谈 142
第六章 “大款一定就是胖子”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定式
偏见在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 145
偏见的认知来源是刻板印象 147
这样消除偏见管用 149
警惕交往中的“晕轮效应” 151
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154
用“行动疗法”战胜羞怯心 156
勇敢果决,扔掉你的优柔寡断 159
互惠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法则 163
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165
理智上难以解释的“进门槛效应” 167
“反进门槛效应”的留面子技术 170
“疑邻盗斧”的负面心理 173
第七章 别让阴暗心理毁了你
妨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自私的羁绊,让你远离快乐富足 176
自卑感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创建 179
对自己不满是羡慕他人的开始 180
虚荣让人生活在表演中 182
攀比让人生的天平失衡 184
报复心理会让你众叛亲离 187
猜疑是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 188
恐惧是戴着镣铐跳舞 190
各种不幸皆由追求完美所致 193
“约拿情结”是人际交往的大敌 194
第八章 情景喜剧为什么要配上笑声
人际关系的修复方法
夫妻间应学会道歉与原谅 197
夫妻吵架时不能伤害感情 199
掌握情绪才真正掌握了自我 202
宽容能使人和睦相处 205
身处难堪时的脱困技巧 207
敞开胸怀,与人平等沟通 209
序章 透视人际背后的心理秘密
我们为什么需要人际交往
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之过去显得更为紧密和复杂,但那些基本原则却始终没有变.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他人的认同会让人们逐渐建立起自我价值,所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剥夺人际交往机会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实验,你愿意参加吗?即每天给你100元钱,让你一个人待在一间房子里.这间房子没有窗户,房间里也没有钟表、电话、收音机、电视、书报、笔纸等,只有一盏油灯、一张床、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以及洗漱设备.传送带会按时给你送饭.在这样的一间屋子里,请问你能待多久?
先别急着说出你的答案,让我们看一下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人进行的一项“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戴上一副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给其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用夹板固定住腿脚,限制其触觉.
被试在被隔离12、24、48小时后,分别做了简单算术、字谜游戏和组词等测试,结果发现,被隔离的时间越长,被试的测试成绩就越差.有的人变得很难集中注意力,并容易激动,还有的人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不稳、思维迟钝等症状,奇怪的是,有的人还出现了错觉和幻觉.仪器显示他们脑电波的活动速度比隔离前明显减慢.有的人在被隔离24小时之后,就因为无法忍受而退出了实验.
贝克斯顿的“感觉剥夺实验”表明,与外界环境保持广泛的接触是维持人们正常思维活动、生活状态的基础.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和外界的联系,人才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动物心理学家曾用恒河猴做过一个同样著名的“社交剥夺实验”.心理学家将猴子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沟通.实验结果表明,与有正常沟通的猴子相比,缺乏沟通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不能与同类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连本能行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人的智力发展方面,沟通也是必要的前提.人们在对因战争而独居深山数十年的特殊个案进行研究后也发现,沟通的缺乏对人们语言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对儿童来说,缺乏沟通机会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心理学家还发现,增加与早产儿的沟通,有助于他们更快地实现正常的发育.
丰富的、多变的环境刺激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被剥夺感觉后,人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各种心理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人是社会性动物,其自我意识和各种智能都是社会性的产物.人只有置身于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获得支持性信息,才能不断修正和发展.反之,如果剥夺其与别人交往的机会,这个人的身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恐惧和不安引起亲和动机
放寒假了,在开往家乡的列车上,李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但她并不孤独.因为半小时之后,她就和坐在对面的男孩聊上了.对方同她一样,是某高校的在读学生.交谈中李娜知道对方也喜欢文学,还曾在某家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共同的话题让漫漫的旅途不再孤独.11个小时之后,当李娜要下车时,男孩帮她把行李拎下车,并和她交换了电话号码……
在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为人们害怕孤独或深感力量单薄,有需要与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愿望.人们希望通过交际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交际心理的“亲和动机”.它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主要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获取爱情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和与群体保持关系的愿望.但这些需要和愿望并不都是亲和动机.有些是一个人处于高度不安的恐惧状态时,希望同处境、地位、能力等与自己基本相当的人取得协作、建立友好关系的内心欲求.
在研究亲和动机的研究者中,沙赫特为著名.他在研究了像囚徒和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和他人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后,发现其中记载着许多他们难以忍受的精神的痛苦和心境的不安,由此他提出了“不安—亲和”假说,认为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为了证实这一假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沙赫特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并将她们分为实验组(32人)和控制组(30人)两组.
对实验组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做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
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
然后告诉两组被试,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以独自到实验室等候,也可以与别的同学结伴到实验室等候.
每个人都需要做出选择:独自等候还是结伴等候.
实验到此结束.
实验结果是,实验组32人中有20人选择结伴,占62.5%;控制组30人中只有10人选择结伴,占33.3%.这个实验结果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人们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处于高度恐惧中的人比低度恐惧的人亲和需要强烈.
由此似乎可以推断出,人们合群是为了减少恐惧.由于这一实验本身并不能直接证实这一点,沙赫特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一实验和前述实验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一条指令,即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候的被试不许和他人交谈,目的是剥夺被试通过交往消除恐惧的机会.结果,当被试被禁止和别人交谈时,他们大都选择了独自等候.这充分说明,人们确实是为了消除恐惧感而和他人在一起的.
那么,为什么不安和恐惧容易引起亲和动机呢?沙赫特认为,这与人处于不安和恐惧状态时对自己的评价有关.当一个人处于不安和恐惧状态时,往往不能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于是希望通过与处境、地位、能力相当的人的比较来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应对行为.
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的强度较大,在恐惧情境中愿意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的强度较小.
人类在整个社会活动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亲和动机倾向,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扶持和帮助.亲和动机强烈的人,对朋友、家庭、团体充满向往,并渴望同人们建立一种充满友情的关系,渴望成为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渴望友谊、被别人关爱、不受排斥.
实践证明,我们从事任何工作,或者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都需要与他人的亲和行为.
成就动机与人际成效
小周现在是一所师范学院公共英语课的老师.大学期间,为了能留校,她一直勤奋学习,积极锻炼口才,努力充实自己.同时,她积极处理与各位院领导以及任课教授的关系.周末时,总不忘给教授们打电话问候一声;逢年过节,总不忘拎着礼品看望各位领导.学校老师对她的印象不错,她很快进了院学生会.在学生会,她继续自己一贯的表现,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领导非常器重她,把她当作重点对象培养.毕业那年,由于领导的大力推荐,她终于如愿以偿留了校.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周的行为并不为过.她的交际动机不乏广结朋友的动因,但更多的是受到了成就动机的影响,结果她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影响行为,有成就动机的驱动,就有成功的可能.
心理学家麦克莱兰为了测量人成就欲望的高低,运用了主题统觉检查法,即TAT法.如将3~6张图画逐一拿给被试看,然后让被试根据画面展开联想,编成故事.他要求被试讲述如下内容:画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干什么,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画中人物考虑过什么,有何愿望;今后将会发生什么事情.通过分析被试编造的故事,看其是否包含着麦克莱兰所需要了解的问题,如是否有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奋斗的愿望,并据此来判断被试成就动机的强弱.
实验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强的人,在学习中能够不断进步,而成就动机弱的人,在学习中则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成就动机对人们的交往也有明显的影响.成就动机强的人,为了取得事业的成功,乐意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学有所成、富有才识的人交往;并且在与人交往中首先会明确告诉对方与之交往的目的,毫不隐讳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从而实现追求成功的愿望,满足自我发展.但是,这类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难免有个人至上的思想意识,表现在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成就个人的事业,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才能培养和激发成就动机呢?
(1)要树立信念和理想.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因此人的动机也有等级性.成就动机的等级是信念和理想.每个人都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并以此来激发自我的成就动机,支配自己的一切行为.要培养和激发成就动机,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开始.
(2)要拓宽视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我们不能拘囿在狭小的天地里,将自己变成井底之蛙.卓有成就的人,除了有较好的修养,还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极强的能力.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努力学习、多方交际.通过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的知识,通过横向、纵向多方位的联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各种人交际,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开阔视野、掌握自己、发展自己,这样就能激发成就动机.
(3)创造有利于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环境对人成就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有的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有的则会使人萎靡不振.良好的环境就像一座熔炉,可以融合人的动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不好的环境会引起人的惰性,中断新的追求.如果能同目标远大、知识丰富的人交际,就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强化自己的成就动机,造就崇高、慷慨、睿智的美好品格,成就事业就大有希望.
从追求成功的观点而言,一般人所设定的追求目标不外乎两种:一个是学习目标,另一个是表现目标.
惯于设定学习目标的人,他的追求目标事实上有两个层面:一是追求工作的成功,二是追求自我成长,从工作经验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在面临选择成败未知的工作时,这种人倾向于选择较难的工作.困难的工作成功了,自然会有成就感;即使失败了,仍然能从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通常以“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励者,正是此意.
惯于设定表现目标的人,在心理上追求的并非工作的成功,而是意在借工作表现博取别人的好评.在面临选择成败未知的工作时,这种人倾向于选择容易或困难这种两极性的工作.因为容易的工作只有在保证成功后,才能获得别人的赞许;困难的工作成功率极小,成功了将成为英雄,即使失败了也会获得别人的原谅.因此,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是挑战还是保守,不能仅以成就动机高低判断.
赞许动机对人际活动的影响
赞许动机,是指交往的目的是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人的赞许动机有强弱之分.美国心理学家克劳斯和马斯洛创造了一种测试人赞许动机的方法:他们让被试用25分钟时间去做一件奇怪的事情,即把12个卷轴机一个一个、机械地放进小盒子,然后再把小盒子倒空,重新再放.试验结果表明,赞许动机强的人,常常为了取得他人或集体的欢乐、赞赏而努力工作或顺从他人.
赞许动机对人际交往活动的成败有直接的影响.赞许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同伴、组织及社会承认、尊重、赞扬的需要,是一种激励机制.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实验:他把106名能力相当的被试分为4组,组为表扬组,每次练习后都给予表扬和激励;第二组为批评组,每次练习后都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忽视组,每次练习后都不予评价,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批评与表扬;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任何表扬与评价,也不让他们听到前两组受到的表扬与批评.然后让被试做一组难度相等的练习题,每天做15分钟,共做5天.之后分别检测四组被试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受表扬组的被试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组,其次是受批评组,再次是被忽视组,差的是被控制组.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赞许动机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恰当地运用赞美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常常能体会到这一点,那些经常受表扬和鼓励的人,赞许动机强,相对潜能发挥就大、劲头就足,工作就会不断地取得成就;受到恰当和善意批评的人也会迎头赶上,获得次之于受表扬的效果;如果一个人不为他人所了解,被组织忽视,受到冷遇,那么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对集体漠不关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无自主意识,无论干什么都由别人来支配.
在生活中,人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赢得别人的重视和恰到好处的赞许,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得到理解、信任的心理需求,使交往双方产生好感、喜爱和吸引,使人接近和合作,并取得一致行动.赞美得当,能够增强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情感.赞美不得当,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使人生厌,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开展.
近代画家张大千先生留了一把漂亮的胡子,人称“美髯公”.因而有人只知赞美他的胡子,反而不提他在艺术上的造诣,为此他甚感不悦.有一次,一群慕名者又在大加赞美他的胡子,他终于忍不住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孔明六出祁山,希望找一位主帅.张飞的儿子张苞与关羽的儿子关兴争相为帅.孔明难以决定,便要他们二人各自称赞自己父亲的功劳,以为标准.张苞说:“我父亲大呵长坂坡,斥退曹操的兵将,义释严颜;在百万大军中取上将首级,更如探囊取物.”关兴因为口吃,一直想说父亲关羽的事迹,但又说不出来,只结结巴巴地说:“我父亲的胡子很长.”这时关羽在云端显灵,生气地大骂:“小子,你父亲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一世的英名,你不知道赞美,只说胡子很长.”
看来赞美还真是一门学问,因为赞美不当,才有此笑话.所以,赞美要适时适地、合乎时宜,否则就会令人生厌.
赞美无须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情流露即可.但要更好地发挥赞美的效果,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赞美要注意适度
过度的赞美、空洞的奉承,会令对方感到难以接受,甚至感到肉麻、讨厌,结果适得其反.只有适度的赞美才会令对方感到欣慰.适度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需要不断摸索积累,逐步掌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