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26598
本著以现代漆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漆艺的基本美学规律、原理与思想。在阅读中,读者会发现,在当代生态立场下,漆艺依旧能在资源、能源、环境、生活、美学、工艺等方面给现代人以启示,为人民生活谋福祉。
大漆,是漆树的眼泪,它素有“国漆”之名。本著以现代漆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明漆艺的基本美学规律、原理与思想。在阅读中,读者会发现,在当代生态立场下,漆艺依旧能在资源、能源、环境、生活、美学、工艺等方面给现代人以启示,为人民生活谋福祉。
导论 “我漆故我在”
章 漆艺美学:如何存在
节 漆艺:一个名词的误解及其后果
第二节 漆艺与美学:家族相似性探讨
第三节 现代漆艺美学:学科新形式与新图景
第四节 现代漆艺美学:生活的美学与美学的生活
第二章 漆艺之漆
节 漆艺之漆
第二节 漆之品性
第三节 漆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漆艺之艺
节 漆艺之艺:手工艺与设计之间
第二节 漆器:“道器不二”
第三节 漆画:《拉奥孔》之美
第四节 漆立体:空间的诗学
第四章 漆艺之道
节 漆艺:生活即道
第二节 漆艺:装饰的意味
第三节 漆艺之道:以现代日本为例
第五章 漆艺之美
节 构成:材料美
第二节 设计:工艺美
第三节 器物:生活美
第六章 漆艺:复兴之路
节 中国漆艺:现代困境与转向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本土设计的后现代性分析
第三节 现代漆艺:生态危机中的担当与对话
第四节 现代漆艺:产业?消费?文化
余论 “漆艺地栖居”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站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建构现代美学原理体系,不能只看西方的生活、艺术和思想,必须看到东方民族深远丰富的生存历史、文化艺术与思想传统。因此,中华民族的生存史与艺术史一直支持着我的美学情怀。中华民族各种艺术一直是我关注的重要对象。缺少这一支撑,没有中西兼顾的胸怀,必不能建构真正的美学。因为美学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学问,不仅属于西方,也属于东方;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每一个正常生存的人生个体。
看到潘天波博士的《现代漆艺美学》书稿,我十分欣喜而致贺。作为小潘的硕导,我深知他聪慧敏捷,又喜爱美学的深入思考与执着探索;他在硕士阶段,就已经显示出超越其他同学的知识视界与美学思想。硕士毕业后,进入胡玉康先生的博门,师生合作精诚、密契;近年来,他在导师的指引下不断推出成果,已引起世人关注。这是胡老师精心指导的结果,更是他们长期钻研探索的结果。这果实是丰硕而甘美的。
在现代美学的视域中,一切艺术都是具有生命活性的整体。他们显示着人性的光辉,生活的理想,民族的精神,美学的灵魂。同时,美学规律也使各种艺术合乎规律地发生、成长以至成熟,美学价值也因而显现。
人类艺术发生于人的审美冲动。早期人类只能欣赏现成的自然世界,随着生存活动的展开,人们的审美经验不断展露,欣赏人体、面容、声音,扩展而欣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后来在生存活动中逐渐制造了木器、陶器、金属用具,等等,就在各种器物的设计与制作中表现着审美冲动。对自然万物和人生的审美印象,直接影响到器物的造型和装饰美化。同时也发现了自然界的多种制作性和装饰性材料,为器物的造型与装饰美化提供了质料保障。
中华民族艺术可谓技艺万千,博大丰美,深广无垠。其中的民间工艺,异彩纷呈,积累丰博,文化底蕴厚重。工艺类型大体可分为雕塑类和装饰类等。雕塑类是利用多种物质材料雕制或塑造用品或艺术品,如木雕、石雕、陶塑、金属加工与多种微雕,含纸、皮、布(丝绸)、板面等多种质料的剪、镂、刻、烙等等,其特征是追求造型的整体特征之形象显现,主要满足视觉的形体审美或实用需求;装饰类主要是历史悠久的陶画和彩釉艺术、漆艺、染艺、绘艺、绣艺、镶镀(鎏金)之类,其主要特点是利用某种质料的色彩,对生活用品与工艺品进行美化,其核心目的就是满足视觉的色彩审美需求。但上述两类并非截然分割,而是统一为一体的。造型与装饰,在工艺发展史上一直是表里相衬,有机统一。如漆艺主要依存于木竹雕塑,美化其色彩;当然由于生漆可以作为涂料或绘画颜料使用,漆艺就延伸到染艺和绘艺方面,即漆染、漆绘(画)。这样展开讲的目的,就是说,漆艺和各种工艺所面对的世界,具有很大的开创空间,关键在于人的创意设计。而现代美学原理的意旨,正是要打开一个超越性的审美设计空间,打通各门类艺术。在工艺领域,即是继承民族各种工艺传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艺术世界。在漆艺方面,不妨适当选择一些气候适宜的地方多栽漆树,多生产漆,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创造设计各种精美的漆艺物品,岂不就使漆艺步入良性发展的历程?民族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必定注入到民族生命主体的意识深处;所以今人也多有自然念旧怀古之心,精美的民族艺术品在他们眼前出现,潜在的民族审美意识就会被很快唤醒。作为中华民族生存主体,家中摆设一些漆艺精美的家具、工艺品,甚至用品,岂不古朴凝重,典雅高贵?岂不具有民族生存归属的和美之感?岂不产生生命植根于生存之家的安定感?所以,各种民族艺术的发展,主要不在于权力或金钱的支持,而在于审美设计的超越创新,适应于现代审美需求。不少人在哀叹,民族审美文化的衰亡;与其消极哀叹,不如积极设计发展。不过,没有现代美学原理的高远视域,要做出超越性设计而带来民族艺术大发展也困难。这就涉及民族美学观念的提升问题。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不少是违背美学规律的权钱设计,多属胡作非为;而不是符合审美规律的科学人文设计,结果当然就是粗制滥造,产生垃圾,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世界。
我们期待着:在现代美学的呼唤声里,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时代即将到来!
关于漆艺,古人研究不多,现代注意到这种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并作出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对漆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理论提升,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开掘。据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漆器生产很早,新石器时代甚至以前人类就有了对漆树的认识,逐渐有了对生漆的使用;在春秋时期就大量栽培漆树,同时也就有了大量漆器制造;延至汉代,漆器制造尤其繁盛精美。自古至今漆艺流传不衰。20世纪中期之前,国人生活中使用的木制物品,多用漆饰。后来出现了现代泛用的化学漆,逐渐取代了生漆的地位。但至今看来,中国传统漆器物品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漆器艺术品,可谓国粹之一。它具有中华文化和艺术独具光辉的一部分,其价值应与瓷器等各类艺术平等。历史地看,它伴随中华民生两千多年,与民生息息相关;不仅装点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也渲染充实了人们审美享受的精神生活。这种潜在的历史价值流程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在一定文化体系滋养中的生展过程;是与文化相依相伴、融为一体的生存体系。当我们看到古代的漆器,就可以看到古人的生存状况。所以,研究古代漆器艺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是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生存特质,即其独特的生活意义、审美意义和文化意义。
正是在这一历史的和现实发展的高度上看,漆艺研究才显示出重要性。我们才能看到这种艺术的历史价值,才能在此基础上展望和设计:漆艺将来的审美价值如何开发,漆艺应当怎样进入当今的生活市场与审美殿堂?怎样才能使它继续伴随民族生活,长生常新,获得永久的生命?潘天波的漆艺美学研究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勇敢地迈开了步。
传统漆艺,取之于自然,又贴近自然,既合人生所用,又不污染环境,可谓符合人类生态。与现在用的化学漆相比,自有其优点。我们看那些制作精美的漆器,或古朴凝重,或典雅华丽,或绚烂夺目,其审美价值无可替代。与其他艺术精品相比,更显其独特美质。如此珍贵的漆艺,怎能不予重视?中国漆艺必将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得到发扬光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潘天波博士这本书,就可看出它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弘扬了我国漆艺文化艺术;开辟了漆艺理论研究新视域;推进着漆艺的理论研究与漆艺的创新发展。
因此,我们也坚信:现代漆艺复兴的时代空间也即将打开! 云南省美学学会会长 李健夫 后记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后记”频爱于斯,滋味独上心头。
当你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六艺楼”漆艺工作室,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工作室墙壁上高高悬挂的“漆艺之光”匾额,该块巨大的匾额是中国著名漆艺家乔十光先生的题词。艺术家胡玉康先生曾这样评价道:乔先生的题词“漆艺之光”饱含着一代漆艺家对陕西漆艺发展的殷切期望,也道出了我们的工作室肩负着传承中国漆艺星星之光的重任,它的寓意是深刻的。在今天,“漆艺之光”俨然成为一种召唤,一种思想,抑或一种精神。漆艺研究中心的任晓东、王景会、叶杰等年经漆艺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凭借自己的勤奋、踏实与汗水,已然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中国的大漆艺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漆艺之光俨然不囿于陕西这块黄土地。
在“漆艺之光”工作室,我时常听到工作室导师重复多的一句话是:“在这里的创作,我们需要的是直觉、静观、爱,不需要问为什么,你只需要动手,而且要仔细地、踏实地、自由地完成每一件作品。”对此,抑或对于我的专业敏感,每每想起这句话,常常有三个人物及其语言会迸出了我的眼睛,他们是E?卡西尔(1874—1945,文化符号论哲学思想先驱,20世纪西方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福西永(1881-1943,法国20世纪伟大的美术史家)、柳宗悦(1889-1961,20世纪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工艺美学家)。我缘何要想起这三位人物,他们与漆艺有何关系?这全在于这句“漆话”道出了这三位思想家的心声。
首先,“创作需要直觉、静观与爱”——这似乎是对卡西尔艺术论思想的一种超越,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反复强调,艺术是直觉和静观活动的客观化。对卡西尔来说,艺术是一种直觉的符号活动,谁不理解这种符号或符号化行为,则不能理解艺术的形式及其生命力。我想,漆艺作为一门艺术,它同样是一种艺术符号行为活动。工作室的每一件作品就是艺术人的精神与生命的符号,这样的符号共同构成了艺术家的人生音符。当然,我们的艺术并没有停留在“直觉、静观”之上,我们用“爱”去从事我们手中深爱的漆艺,这种“爱”是很特别的,它体现了我们对漆艺的理解,也反映出漆艺创作的特点。为何用“爱”去创作,套用苏珊?朗格(1895-1985)的话说,漆艺的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是同构的。譬如我们经常用心电图来比如漆器身上的纹理,说明漆艺已经融入到自身的生命之中。
其次,“只需要动手”——这是福西永在《形式的生命》中的思想,当然,福西永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神秘的东方漆艺,但福西永对“手的礼赞”之思想是适合所有艺术的。在《形式的生命》中“手的礼赞”有许多精彩的表述:“人通过他的手与朴素的思想建立起来。手开采着思想的矿石,赋予这矿石以形式、轮廓,而且就在这书写的动作间,赋予它们风格。”“手简直就活的生命体。”“手意味着行动:它抓握,它创造,有时它似乎在思考。”“手,人类的教练,它在空间和时间中繁育着人类。”对于漆艺而言,手是不可或缺的。没有手,就没有漆艺。在中国古代,“木匠”,即“大匠”,常被称为“手民”或“手货”。在日本,工人通常叫“手人”。在中国宋代,排字的工人也称作“手民”,如词语“手民之误”。确实,漆艺是我们的手抚摸出来的艺术。每一件作品,都是用手反复地抚摸而就的,甚至用我们的脸与厚实的肚皮去抚摸,这里的“抚摸”是漆艺推光的一道重要工序,所以,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浸透我们的体温。
后,“仔细地、踏实地、自由地完成每一件作品”——这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在《工艺文化》与《工艺之道》中反复强调的一种思想。对于漆艺而言,任何一个工序都是“仔细与踏实的”,来不得半点偷懒与虚假。“自由地完成”道出了漆艺创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手的自由性,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漆艺的创作中,手与心一样的自由是工艺成熟的标志。然而,哲学家们或者画家的工作常常拒绝“手工艺”,因为他们认为手工艺是不纯粹的、不自由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就这样认为,他说,手工艺是“雇佣的艺术”。手工艺与游戏性艺术的界限是“自由”,所以康德认为手工艺是不自由的、困苦的与不愉快的。这种贬低手艺的思想一直到约翰?罗斯金时代才有所改变。实际上,漆艺就是手与心的诗篇,抑或舞蹈,也是心的图腾。
三位外国思想家的艺术思想在“漆艺之光”工作室里得到验证,我们只能也必须这样说:漆艺作品确乎是艺术家的精神子女,是艺术家理想中的美人,它浸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