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77567
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成果,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支撑点
本书拟在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以“三三制”的人员管理框架进行逻辑展开,围绕司法机关人员分类的“司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分法,“入口、在职、出口”三段,“本院、上级、外部”三层级,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司法规律以及管理科学的司法机关人员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建构符合我国司法实情的司法机关人员管理的理想模式,需要遵循我国司法运行规律和司法机关人员的职业特点,立足本国实际,合理借鉴域外先进理念经验,明确职业分类授权、运行节点控权、体制架构衡权的管理思路,逐步建立“人员分类、纵横配置、专业把关、合理参与、充分保障”的司法机关人员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组建省级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考评委员会、惩戒委员会、职业保障委员会,对法官检察官遴选、惩戒等重要管理事项提供专业意见,供有关管理部门参考。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维护现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适应省级统管的要求,更加兼顾司法机关的职能特点,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目录
引言 10
一、问题的提出 10
二、研究框架 11
三、研究方法 12
第一章 我国早期司法人员管理体制的历史嬗变 14
一、我国古代司法机关设置与人员管理体制 14
二、清末新政时司法体系和人员管理 16
(一)司法体系架构 16
(二)司法人员构成 17
(三)司法官的管理 20
(四)辅助人员的管理 22
(五)简评 23
三、北洋政府时期司法体系和司法人员管理 23
(一)司法体系架构 23
(二)司法机关人员构成 24
(三)司法人员的管理 25
(四)简评 29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体系和司法人员管理 29
(一)司法体系架构 29
(二)司法人员管理 31
(三)简评 35
第二章 我国现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考察 36
一、现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36
(一)建国前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司法体制和人员管理 36
(二)建国初期司法体制和司法人员管理 42
二、现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 52
(一)司法体系架构和人员构成 52
(二)现行司法管理体制的构成 52
(三)现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的内容 53
三、现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实施状况 54
(一)人员分类“同质化” 55
(二)内部管理“行政化” 58
(三)横向关系“属地化” 62
(四)法检管理“一体化” 64
第三章 司法机关人员管理模式的域外考察 66
一、域外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 66
(一)司法行政型管理体制下人员管理 66
(二)司法委员会型管理体制下的人员管理 78
(三)司法自治型管理体制下的人员管理 82
二、不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的评析 92
(一)司法行政型体制下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劣 92
(二)司法委员会型体制下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劣 93
(三)司法自治型体制下人员管理体制的优劣 93
三、域外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的评析 94
(一)法官与检察官实施不同的管理模式 94
(二)合理划分司法人员的职能,实现专业化管理 94
(三)加强法官的科学管理和职业保障 95
(四)建立科学、合理、灵活的用人机制 95
结语 96
第四章 我国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考量 97
一、当下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97
(一)当下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97
(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实践 97
(三)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 102
二、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向 108
(一)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08
(二)以构建法官检察官为核心的人员管理体制为改革基本方向 108
三、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09
(一)历史传统原则 109
(二)适应政治文化原则 110
(三)系统论原则 110
(四)组织需求原则 111
(五)能级原则 111
(六)民主原则 111
(七)渐进式改革原则 112
第五章 关于我国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13
一、人员分类:构建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13
(一)人员分类的标准和方法 113
(二)以员额制固化分类成果 120
(三)稳妥有序落实员额制度 123
二、纵横配置:合理分配司法人员管理权限 128
(一)横向管理 129
(二)纵向管理 131
三、专业把关:构建法官检察官省级统管适应机制 132
(一)构建专业把关型法官检察官统一管理机制的合理性 133
(二)专业把关型法官检察官统一管理机制的具体设计 135
四、合理参与:内外结合促进司法管理民主 139
(一)法官检察官会议 139
(二)法官检察官协会 140
五、充分保障:营造司法人员良好履职环境 140
(一)深化法官检察官身份保障,确保职业稳定 141
(二)增强法官检察官政治经济保障,维护职业尊荣 142
(三)建立法官检察官职权保障制度,保证职业安全 143
附录:
1. 关于重庆市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146
2.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 155
3.法官遴选委员会章程建议稿 162
4.法官惩戒委员会章程建议稿 166
序 言
值此仲夏时节,欣闻此书付梓,尤感欣慰。本书发轫于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之际,萃取中国法学会重点专项课题成果,反映重庆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探索,理论与实务层面皆有一定的新意和高度,相信它的出版有益于当前正在全面推开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的公平有赖于司法人员信仰法律、坚守法治,从根本上说有赖于良好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职业保障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在司法体制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本书开篇对我国司法人员管理体制脉络演变作了清晰考察,分析了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短板,概括梳理了当前11个主要国家司法人员管理体制的三种类型,并辅以详实的图表数据、文献事例,为读者原汁原味阅读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毛泽东同志讲过,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理论才能解决本质。细读本书,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依旧有不少实践难题需要理论回应。如何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司法人员管理模式提供精准厚实的理论支撑,如何妥善化解人员分类“同质化”、内部管理“行政化”、横向关系“属地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这些司法体制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们一起“头脑风暴”。本书在实时跟踪当前全国各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动态的基础上,逐一剖析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从系统论角度设计我国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路径,提出构建以司法机关人员分类的“司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分法,“入口、在职、出口”三段,“本院、上级、外部”三层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三制”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这个理论能否回应当前改革的呼声和期待?我认为,这都可以在“读与思”中反复研磨的。读者不妨把目光聚焦到书中的职业分类授权、运行节点控权、体制架构衡权管理思路上,可以发现其理论主张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司法规律,探索实施“人员分类、纵横配置、专业把关、合理参与、充分保障”的司法机关人员管理模式。这些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附录中的《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建议方案》中。
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都很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国内外高度关注。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轮改革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具有全局性影响,属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深水区”之一,是改革攻坚的一块“硬骨头”。由于本书涉及到管理体制层面的诸多难点、敏感点问题,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现行的部分法律法规尚未修订,政策层面的设计难度颇大。面对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倒逼的紧迫形势,作者没有回避难题走捷径,而是在过河前先数清“石头”,再搭好改革之桥。其设计的改革方向和路径,遵循了我国司法人员管理现状中的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基本原则,不突破现有的体制架构,同时又着力构建以法官检察官为核心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体系,为实现法官检察官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改革路径和方法。当然,书中提出的部分改革观点,毕竟还处于预想规划阶段,有的涉及修法,有的需要顶层设计,有的尚未得到实践检验,能否落地仍需时间考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读者在思考评判的同时,会与作者的良苦用心产生共鸣。
思想就像降落伞一样,只有打开才能发挥作用。一本好书,是可以引导读者信步书中“黄金屋”,触类旁通,拓展视野,盖好书外“宜居之家”。说到本书的由来,它是中国法学会“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重点专项课题《司法人员管理体制研究》的转化成果。课题组成员全部来自重庆市委政法委司法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在重庆被中央确定为司法体制改革第二批试点地区后,从2014年7月起市委政法委即组织调研组进行改革方案的起草论证,同年12月调研组申报了中国法学会的上述重点专项课题。实际上课题研究、本书成稿与重庆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程是高度同一的。
回顾本书形成过程,可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也充分印证了“上下同欲者胜”的朴实道理。作为严谨的课题研究,据我所知,课题组主要是从五个方面着手的:一是理论与知识准备。收集有关司法人员管理体制的学术期刊文章300余篇和有关中外司法制度、司法管理的专著20余部,掌握了大量关于司法机关人员管理的理论资料。二是法律法规和改革政策准备。全面梳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系统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法院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检察官法、公务员法以及中央各部委、“两高”关于司法机关、司法人员的管理规范,重点研究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中央关于深化社会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央政法委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央有关领导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讲话等。三是掌握实情。本书撰稿者们实地详研作为样本的重庆市的5个区县,在当地均召开了由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政法机关和组织、人力社保、编制、财政、司法、工商等部门参与的座谈会,搜集意见建议300余条。同时在上述区县法院、检察院召开干警大会10次,发放调查问卷1260份,并采取个别访谈方式,分别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交谈155人,收集来自基层司法人员的意见建议700余条。四是对改革设想和主要观点广泛征求意见。撰稿者们先后赴重庆市人大、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公务员局、市财政局、市高法院、市检察院等7个部门和市工商局等垂直管理部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并书面征求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的意见,共收集到110条意见。五是紧跟司改动态。一年多时间里,本书撰稿者们先后赴上海、贵州、湖北、海南等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学习借鉴有关司法机关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作法,获取了较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料。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调研,课题组于2015年底形成了13万余字的课题报告,2016年2月经中国法学会结项鉴定为良好等次。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此过程中,以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市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内容的《重庆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经中央政法委和重庆市委批复,《关于重庆市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的实施意见》、《重庆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重庆市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重庆市委批复,2015年9月在10个法院检察院试点实施。大半年来,在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首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一是司法人员分类管理顺利完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廉洁的要求,完成了首批员额制法官检察官的遴选,改革后法检试点单位员额比例分别为31%、28.2%,初步实现了法官检察官专业化、精英化,也为今后优化队伍结构、补充骨干力量预留了空间。二是科学的审判检察权力运行机制逐步形成。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两高”要求,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分别构建了法院“1 7”和检察院“1 4 5”的司法责任体系,各试点法院、检察院健全完善办案组织,科学划分内部办案权限,突出法官、检察官在办案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了权力、责任、监督制约三位一体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有力确保了司法公正高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三是职业保障和人财物市级统管基础工作有序推进。重庆市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中央有关改革政策和进度安排,深入开展调研,全面收集数据,详细统计分析,反复完善工作方案,做了大量扎实基础工作,为在全市整体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书作者全程参与、指导推动了改革进程,又以丰富的改革实践经验教训验证、修正了书中观点。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2016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调研视察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认为在全市法院检察院全面推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7月中旬在吉林召开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要求各级法院检察院坚定不移地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开展。在此时出版此书,就是因为本书正好契合了理论深度和政策高度的交汇点,承载了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的支撑点。它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想之门,提供理论指导。当然,本书受众也是开放的,期许本书为理论研究者提供有益借鉴。
夏读日正长,打开书,沁心脾。王阳明说过,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希望,每位读者掩卷思书香之后,能将更多的实干担当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在思想、行动上皆能与司法体制改革大潮同频共振,同心相向。我相信,“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只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就一定能在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学普(中共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二○一六年七月于重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