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34422丛书名: 常见病中医针刀治疗图谱
编辑推荐
针刀临床工作者,骨伤科、疼痛科、针灸科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及培训课程的教材或教学辅导用书
内容简介
《颈肩部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重点介绍颈肩部疾病的临床表现、相关解剖及针刀具体操作内容。以头颈、肩部疾病为主,按解剖分区内组织损伤导致的各类疾病,分述其快速准确的治疗方法。为方便读者清楚了解针刀手法,保证实施安全,作者还特别绘制了清晰的局部解剖图和针刀施术图。《颈肩部常见病针刀治疗图谱》文字描述浅显易懂,诊断思路清晰明了,治疗方法简单实用,图文并茂,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 录
目录
第1章 颈部疾病的治疗 (1)
**节 帽状腱膜挛缩 (1)
第二节 肩胛提肌损伤 (5)
第三节 头夹肌损伤 (14)
第四节 头半棘肌损伤 (19)
第五节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25)
第六节 落枕 (32)
第七节 颈椎病 (39)
第八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68)
第九节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78)
第十节 先天性肌性斜颈 (85)
第2章 肩部疾病的治疗 (93)
**节 肩关节周围炎 (93)
第二节 肩袖损伤 (111)
第三节 冈上肌损伤 (121)
第四节 冈下肌损伤 (126)
第五节 小圆肌损伤 (132)
第六节 肩峰下滑囊炎 (137)
第七节 三角肌滑囊炎 (143)
第八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148)
第九节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155)
第十节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61)
第十一节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171)
第十二节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177)
第十三节 四边孔综合征 (185)
参考文献 (196)
第1章 颈部疾病的治疗 (1)
**节 帽状腱膜挛缩 (1)
第二节 肩胛提肌损伤 (5)
第三节 头夹肌损伤 (14)
第四节 头半棘肌损伤 (19)
第五节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25)
第六节 落枕 (32)
第七节 颈椎病 (39)
第八节 胸廓出口综合征 (68)
第九节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78)
第十节 先天性肌性斜颈 (85)
第2章 肩部疾病的治疗 (93)
**节 肩关节周围炎 (93)
第二节 肩袖损伤 (111)
第三节 冈上肌损伤 (121)
第四节 冈下肌损伤 (126)
第五节 小圆肌损伤 (132)
第六节 肩峰下滑囊炎 (137)
第七节 三角肌滑囊炎 (143)
第八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148)
第九节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155)
第十节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161)
第十一节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171)
第十二节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177)
第十三节 四边孔综合征 (185)
参考文献 (196)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第1章 颈部疾病的治疗
**节 帽状腱膜挛缩
帽状腱膜挛缩是头部浅表损伤后,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帽状腱膜发生的瘢痕化挛缩。挛缩可引起头痛、头晕等多种头部不适的症状。患者头部有紧箍感,多为顶枕部胀痛发麻甚至放射至颞部,呈持续性钝痛,受风寒或推动挛缩处时疼痛加重。挛缩严重时可压迫相应部位的血管、神经,出现头晕等症状。
一、相关解剖
1. 帽状腱膜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医生用拇指稍用力按压头皮,按压部位常出现酸胀感。
【局部解剖】 帽状腱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构成,紧邻头部皮下,覆盖于颅骨顶部,与颅顶肌一起,形成后起枕部、前达眉弓的一层连续纤维肌膜。它向前包绕枕额肌两额部并于两肌腹之间有窄短延伸,向后位于枕额肌的枕部两肌腹之间,附着于枕骨的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图1-1)。
图1-1 帽状腱膜
2. 上项线
【体表定位】 在枕外隆凸两侧,有两对弓状线。上一对不明显,为*上项线;下一对较明显,即上项线。因此,在触及枕外隆凸后,自枕外隆凸下份向乳突基底部方向触摸,所触及的横行骨嵴即为上项线(图1-2)。
【局部解剖】 上项线在枕外隆凸的两旁是向乳突基部伸展弯曲的横行骨嵴,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附着,同时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与上项线平行,下1cm 左右的位置有斜向外下的弓状线,为下项线,有头后大直肌、小直肌附着(图1-3)。
图1-2 上项线
图1-3 上项线
二、病因病理
头部浅表外伤或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如疖等,均可累及帽状腱膜,造成损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损伤处腱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进而纤维化形成瘢痕并挛缩。通过该处的血管神经将受其牵拉压迫,而且挛缩造成局部体液流通不畅、代谢产物堆积、局部张力增加,刺激局部敏感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刺激症状。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 病史 头部浅表有外伤史或感染性疾病发作史,如疖、毛囊炎等均可引起帽状腱膜挛缩。
2. 疼痛 多为顶枕部胀痛发麻甚至放射至颞部,或持续性钝痛。
3. 压痛 病损处有压痛点,推动病损或受寒时痛感加剧,可为针刺状。
四、针刀操作
1. 体位 患者取坐位。
2. 体表标志
(1) 枕外隆凸:沿颈后正中线枕骨下的凹陷向上推至**个骨性突起,即为枕外隆凸(图1-4)。
(2) 上项线:在触及枕外隆凸后,自枕外隆凸下份向乳突基底部方向触摸,所触及的横行骨嵴即为上项线。
3. 定点
(1) 用手触压头皮,一般可寻找到3~4个病灶处的条索、结节状物,定3~4点。
(2) 后枕部枕外隆凸旁开2~3cm。止点损伤则定于肩胛骨内上角及其相对应的肋骨面的压痛点上,一般只定1点。
4. 操作
(1) 帽状腱膜点:在额、顶部寻找到病灶处的条索、结节状物,针刀刀体与进针处颅骨骨面垂直,刀口线与帽状腱膜纤维走行方向一致,刺入皮肤达病变部位之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松解条索、结节点(图1-5)。
图1-4 枕外隆凸
图1-5 帽状腱膜点
(2) 上项线点:在后枕部枕外隆凸旁开2~3cm 处作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直达骨面,先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然后调转刀口线90°,针刀在枕骨面上铲剥3刀,范围0.5cm(图1-6)。
图1-6 上项线点
五、手法技巧
针刀术后48~78h后,用拇指在帽状腱膜挛缩处做揉、按、弹拨等手法,枕部挛缩重点在枕骨上项线处进行操作。
六、注意事项
因头部施术容易出血,出针刀后用棉球或无菌纱布压迫针孔2~3min,使局部充分止血。止血后各治疗点用棉球或无菌纱布压迫针孔,创可贴覆盖针眼。要求24h内施术部位勿沾水,以免发生感染。
第二节 肩胛提肌损伤
肩胛提肌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使该病久治不愈,针刀疗法有良好疗效。该病多由突然性动作造成损伤。肩胛提肌损伤急性发作时,在肩胛骨内上角或颈部上段横突周围出现疼痛、拒按,经休息或自我制动后缓解。转为慢性后,迁延难愈。查体时,肩胛骨内上角及第1颈椎至第4颈椎横突压痛,严重的可引起患侧抬肩畸形。
一、相关解剖
1. 肩胛提肌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嘱被检查者肩部向后,做侧屈头部和上提肩胛骨动作,在胸锁乳突肌之后斜方肌之前可触及肩胛提肌收缩(图1-7)。
【局部解剖】 肩胛提肌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脊柱缘内侧角。肌肉主要走行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第1~4颈椎横突处有椎动脉通过,周围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图1-8)。
图1-7 肩胛提肌(体表位)
图1-8 肩胛提肌(解剖位)
2. 肩胛骨上角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或直立位,医生用左手控制患者肩部近侧端,并向后推,肩胛骨脊柱缘上方会出现一个骨性突起,即肩胛骨上角(图1-9)。
【局部解剖】 肩胛骨是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高度介于第2~7肋,有2个面、3个角和3个缘。肩胛骨上角与外侧角相对又称内角,平对第2肋。此处是肩胛提肌止点处,同时有冈上肌等肌肉附着(图1-10)。
3. 颈椎横突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嘱被检查者头转向对侧,检查者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即可触及
**节 帽状腱膜挛缩
帽状腱膜挛缩是头部浅表损伤后,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帽状腱膜发生的瘢痕化挛缩。挛缩可引起头痛、头晕等多种头部不适的症状。患者头部有紧箍感,多为顶枕部胀痛发麻甚至放射至颞部,呈持续性钝痛,受风寒或推动挛缩处时疼痛加重。挛缩严重时可压迫相应部位的血管、神经,出现头晕等症状。
一、相关解剖
1. 帽状腱膜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医生用拇指稍用力按压头皮,按压部位常出现酸胀感。
【局部解剖】 帽状腱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与脂肪组织构成,紧邻头部皮下,覆盖于颅骨顶部,与颅顶肌一起,形成后起枕部、前达眉弓的一层连续纤维肌膜。它向前包绕枕额肌两额部并于两肌腹之间有窄短延伸,向后位于枕额肌的枕部两肌腹之间,附着于枕骨的枕外隆凸和上项线(图1-1)。
图1-1 帽状腱膜
2. 上项线
【体表定位】 在枕外隆凸两侧,有两对弓状线。上一对不明显,为*上项线;下一对较明显,即上项线。因此,在触及枕外隆凸后,自枕外隆凸下份向乳突基底部方向触摸,所触及的横行骨嵴即为上项线(图1-2)。
【局部解剖】 上项线在枕外隆凸的两旁是向乳突基部伸展弯曲的横行骨嵴,有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附着,同时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与上项线平行,下1cm 左右的位置有斜向外下的弓状线,为下项线,有头后大直肌、小直肌附着(图1-3)。
图1-2 上项线
图1-3 上项线
二、病因病理
头部浅表外伤或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如疖等,均可累及帽状腱膜,造成损伤,组织修复过程中损伤处腱膜与周围组织粘连,进而纤维化形成瘢痕并挛缩。通过该处的血管神经将受其牵拉压迫,而且挛缩造成局部体液流通不畅、代谢产物堆积、局部张力增加,刺激局部敏感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刺激症状。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 病史 头部浅表有外伤史或感染性疾病发作史,如疖、毛囊炎等均可引起帽状腱膜挛缩。
2. 疼痛 多为顶枕部胀痛发麻甚至放射至颞部,或持续性钝痛。
3. 压痛 病损处有压痛点,推动病损或受寒时痛感加剧,可为针刺状。
四、针刀操作
1. 体位 患者取坐位。
2. 体表标志
(1) 枕外隆凸:沿颈后正中线枕骨下的凹陷向上推至**个骨性突起,即为枕外隆凸(图1-4)。
(2) 上项线:在触及枕外隆凸后,自枕外隆凸下份向乳突基底部方向触摸,所触及的横行骨嵴即为上项线。
3. 定点
(1) 用手触压头皮,一般可寻找到3~4个病灶处的条索、结节状物,定3~4点。
(2) 后枕部枕外隆凸旁开2~3cm。止点损伤则定于肩胛骨内上角及其相对应的肋骨面的压痛点上,一般只定1点。
4. 操作
(1) 帽状腱膜点:在额、顶部寻找到病灶处的条索、结节状物,针刀刀体与进针处颅骨骨面垂直,刀口线与帽状腱膜纤维走行方向一致,刺入皮肤达病变部位之后,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刀,松解条索、结节点(图1-5)。
图1-4 枕外隆凸
图1-5 帽状腱膜点
(2) 上项线点:在后枕部枕外隆凸旁开2~3cm 处作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一致,针刀经皮肤,皮下组织,直达骨面,先纵疏横剥3刀,范围0.5cm,然后调转刀口线90°,针刀在枕骨面上铲剥3刀,范围0.5cm(图1-6)。
图1-6 上项线点
五、手法技巧
针刀术后48~78h后,用拇指在帽状腱膜挛缩处做揉、按、弹拨等手法,枕部挛缩重点在枕骨上项线处进行操作。
六、注意事项
因头部施术容易出血,出针刀后用棉球或无菌纱布压迫针孔2~3min,使局部充分止血。止血后各治疗点用棉球或无菌纱布压迫针孔,创可贴覆盖针眼。要求24h内施术部位勿沾水,以免发生感染。
第二节 肩胛提肌损伤
肩胛提肌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背痛等,使该病久治不愈,针刀疗法有良好疗效。该病多由突然性动作造成损伤。肩胛提肌损伤急性发作时,在肩胛骨内上角或颈部上段横突周围出现疼痛、拒按,经休息或自我制动后缓解。转为慢性后,迁延难愈。查体时,肩胛骨内上角及第1颈椎至第4颈椎横突压痛,严重的可引起患侧抬肩畸形。
一、相关解剖
1. 肩胛提肌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嘱被检查者肩部向后,做侧屈头部和上提肩胛骨动作,在胸锁乳突肌之后斜方肌之前可触及肩胛提肌收缩(图1-7)。
【局部解剖】 肩胛提肌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止于肩胛骨脊柱缘内侧角。肌肉主要走行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深侧,下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一对带状长肌。第1~4颈椎横突处有椎动脉通过,周围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分支(图1-8)。
图1-7 肩胛提肌(体表位)
图1-8 肩胛提肌(解剖位)
2. 肩胛骨上角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或直立位,医生用左手控制患者肩部近侧端,并向后推,肩胛骨脊柱缘上方会出现一个骨性突起,即肩胛骨上角(图1-9)。
【局部解剖】 肩胛骨是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后面的外上方,高度介于第2~7肋,有2个面、3个角和3个缘。肩胛骨上角与外侧角相对又称内角,平对第2肋。此处是肩胛提肌止点处,同时有冈上肌等肌肉附着(图1-10)。
3. 颈椎横突
【体表定位】 被检查者坐位,嘱被检查者头转向对侧,检查者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即可触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