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99844
编辑推荐
敢壮山实地调查,详细描述与剖析敢壮山歌圩当下的运作状况和变迁过程,揭示传统民族文化转型的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以壮族歌圩的历史变迁为背景,以敢壮山麓的壮族村落文化生态为观照,来论述敢壮山歌圩当下的转型与重构过程;试图通过对敢壮山歌圩当下实在运作状况和变迁过程的详细描述与剖析,来揭示其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
目 录
章 导 论 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视角 第四节 方法与架构 第二章 传统生境与历史流变 节 敢壮山歌圩的地域生态与历史起源 第二节 歌圩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 歌圩的传统生境 小 结 第三章 当下的生境 节 村屯概况 第二节 经济生产 第三节 现代技术设施 第四节 衣食住行 第五节 人生仪礼 第六节 岁时节日 第七节 歌者传承现状 小 结 第四章 当下的转型与重构 节 “名”的改变 第二节 “实”的变迁 小 结 第五章 支配力量与原动力 节 支配力量 第二节 原动力 小 结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年份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日程安排表
前 言
序一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一个包括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在经济上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往往又被当地政府当作一种可资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用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经济。平锋博士花费多年心血完成的这本著作,就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议题所做的人类学实证研究。本书的研究具有学科前沿性,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壮族歌圩和歌唱习俗的研究很多,但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将歌圩的发展和变迁放在社会文化整体变迁脉络中去考察的论著尚少。凭借因地制宜的能动性,特别是引入新质的文化重构,面临消解的敢壮山歌圩竟绝处逢生。考虑到保护的初衷和效果,“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应调整为“布洛陀民俗歌圩节”为宜。“结构-能动性”是作者所作的精辟理论概括,也是与研究对象同构的分析模式。这是本书重要的学术贡献。并且,“结构-能动性”所提示的社会文化运作,将可能使诸多凋零的传统文化如沐春风。另一方面,本书以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详细介绍和研究了作为广西地域文化象征的壮族歌圩文化,对于增进和丰富人们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认识,将有所助益。当今,全国各地都在极力推出所谓地方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以求为地方社区积累象征资本和寻求商机,本书将有助于让大家了解国家或地方政府是如何卷入并谋划和指导地方文化的建构,尤其是采用“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方式,使上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配合取得良效。同时,敢壮山歌圩这一个案研究成果,可望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以促进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郭志超2017年7月于厦门大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