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5117
1. 《共产党宣言》/3
2. 《选集》/5
3. 《古诗源》/7
4. 《中国史纲》/8
5.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0
6. 《中国哲学简史》/12
7. 《美的历程》/14
8. 《维新旧梦录》/16
9.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17
10. 《蒋梦麟自传》/19
11. 《我们的中国》/21
12.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新版)》/23
13. 《李宗仁回忆录》/25
14. 《现代稀见史料书系》/27
15. 《亚洲腹地旅行记》/29
16. 《乡土中国》/31
17. 《黄河边的中国》/33
18. 《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35
19. 《中国政治》/37
20. 《呼兰河传》/39
21. 《白鹿原》/41
22. 《北大文学讲堂》/43
23. 《西方哲学史》/44
24. 《理想的冲突》/46
25. 《万物简史》/47
26. 《西方政治思想史》/49
27. 《全球通史》/50
28. 《第三帝国的兴亡》/52
29. 《光荣与梦想》/53
30. 《堂吉诃德》/55
31. 《百年孤独》/56
32. 《悲惨世界》/58
33. 《以自由看待发展》/60
34. 《幻灭》/62
35. 《德里纳河上的桥》/63
36. 《好兵帅克历险记》/65
37. 《经济学原理》/67
38. 《朱光潜美学文集》/69
39. 《西方文学: 心灵的历史》/71
40. 《社会性动物》(第九版)/72
41. 《熵: 一种新的世界观》/74
42.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76
43. 《菊与刀》/77
44.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78
45.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80
46. 《文明与野蛮》/82
47. 《傅雷家书》/84
48.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86
49.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88
50.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90
专业类(50种)
51. 《新闻文存》/95
52. 《范长江新闻文集》(上、下册)/97
53. 《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99
54.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01
55. 《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103
56. 《穆青传》/105
57. 《燕山夜话》(注释本)/107
58.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09
59. 《人类群星闪耀时》/111
60.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113
61. 《混沌——开创新科学》/115
62. 《巴黎烧了吗?》/117
63. 《诤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119
64. 《对外传播学初探》(增订本)/121
6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123
66. 《百年中国新闻人》/125
67. 《中国电视史》/127
68.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129
69. 《中国应用电视学》/131
70.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133
71. 《美国新闻史——报业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潮流的关系》/135
72. 《新闻写作的艺术》/136
73. 《新闻学核心》/138
74. 《新闻人生——名记者清华演讲选》/139
75. 《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141
76. 《论出版自由》/143
77. 《比较新闻学: 方法与考证(修订版)》/144
78. 《报刊的四种理论》/145
79.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146
80. 《新闻——政治的幻象》/148
81. 《作为话语的新闻》/150
82. 《关于电视》/151
83. 《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153
84. 《理解大众文化》/154
85. 《东方学》/156
86. 《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158
87.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60
88. 《人类传播理论》/161
89.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163
90.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65
91.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167
92. 《传播政治经济学》/169
93. 《大众文化与传媒》/170
94. 《娱乐至死》/172
95. 《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174
96. 《新媒介与创新思维》/176
97.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178
98. 《传播与社会: 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180
99. 《宣传: 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182
100.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184
写在后面/186
——关于年轻人读书问题的对话
南振中
新华社原总编辑
新华社总编室、驻社纪检组、机关党委联合主办“总编辑读书时间”系列讲座活动,邀请我同年轻同志谈谈读书问题。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请讲座的组织者帮我了解以下问题:
(1) 据报道,美国人读书兴趣下降,日本人正日益远离读书。那么,新华社的年轻人“读书兴趣”如何,促使自己读书的动力是什么?
(2) 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心得,积累了哪些经验?
(3)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矛盾,有什么困惑?
(4) 有无网上阅读习惯,网络时代在吸收知识的渠道和阅读方式等方面应该做何调整?
(5) 还有哪些希望在座谈会上得到回答的问题?
我本来希望讲座组织者向我提供10份调查材料,可是,提出这一要求的当天,他们就送给我27份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仔细阅读了这些材料,年轻朋友们的进取心态和热诚期待令我感动。我不打算采用逻辑推理“三段论”的方式: 一上来引用古今中外劝学名言,阐述读书的重要性;接着介绍若干种读书的方法;后以“持之以恒、必有好处”收尾。我准备针对大家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以及年轻同志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做力所能及的回应。这不是“讲座”,而是一次面对面的“集体谈心”,也可以说是围绕读书问题的坦诚对话。
在回收的调查问卷中,一些同志谈到网上图书良莠不齐、知识陈旧、真伪难辨,这是实情。为了“扬网上阅读之长、避网上阅读之短”,我采取了3个办法: 一是在网上发现数字图书之后,首先阅读“前言”“目录”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经过以及书的主要内容,尽快作出“价值判断”。参阅价值大的就下载,参阅价值不大的就放弃。二是注意阅读网上“书讯”。“书讯”介绍的大都是新近出版的图书,有的代表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把这些的图书搜索出来,下载到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可以解决网上知识相对陈旧的问题。三是对网上下载的图书,阅读时要加以鉴别,做到去伪存真。所有下载的资料仅供参考,如需引用,必须同纸质图书及其他权威资料认真核校。
网上阅读与纸上阅读有很大不同。过去我阅读纸质图书,注意力放在“有价值部分”上,总是先把有价值的内容摘抄出来;在网上读书时,我的办法是把对自己没有明显参阅价值的内容大段大段地删除。比如,一部30万字的著作,可以用一两个小时,把29万多字删去,留下有价值、对自己有启迪作用的几千字,仔细阅读、思考,记下札记和联想。在个人“数字阅览室”的目录中,可以同名保存两个目录: 一个是书的全文;一个是对这本书的阅读摘记。这是在有限时间里借用网络大量吸收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读书是一个内涵丰富、值得从多个角度反复探讨的话题。回收的“调查问卷”中除了上面谈到的10个问题,还有许多重要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在一次对话中难以全部作答。对此,我向提出问题而没有得到回答的年轻朋友表示歉意。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同一种方法,这一部分人觉得有用,另一部分人就不一定觉得有用。今天谈到的,只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是不是有用,只能由年轻朋友们自己去感悟、判断、选择和汲取。
2008年4月16日
编者: 沈德潜
出版信息: 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不少人编书比写书厉害,例如乾隆,写了4万多首,硬是没有一篇进入文学史,但《四库全书》却是他的一大功绩。《古诗源》的作者沈德潜也写了很多诗,被称为诗坛耆硕,但今天没哪个人记得他的原创作品,倒是他编选的《古诗源》因为选目精当、选量适中、评论中肯,成为同类选本中流行的作品。
沈德潜,江苏苏州人,康熙十二年出生,家境贫寒,母亲早亡,他21岁中秀才,然后一直蹉跎科场,直到66岁才时来运转中了举人,来年进京赶考中进士,被点为庶吉士,结果因为老迈,反而入了乾隆的法眼,于是官运亨通,半年就从七品升为从四品,几年间大红大紫,以加礼部尚书衔荣归故里,退休时乾隆还一再叮嘱他,“我50寿时一定来京拜祝”,沈德潜死时,乾隆还亲制挽联。
有清一代,选学昌盛,《古诗源》流行的好处是给我们今天去翻检远古诗词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沈德潜将散落在古籍中的谣曲、俚语和诗歌都搜集起来,为古诗词的爱好者提供了好的指南。
冯小刚有部电影《夜宴》,里面有段古代优伶的舞蹈,配的曲子是《古诗源》里选的《越人歌》,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句,直中心灵,情真境深。
再以《箜篌引》一诗为例,“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短短4句16个字,一出活生生人生悲剧如在眼前。更进一步,这诗还富有人生的哲理,执拗的人硬要擅入禁区,深陷其中,应了他人的诅咒,换来亲人的一声叹息。
类似的好诗在《古诗源》里还有很多。读这些诗,有时会恍惚一下,我们的先民原来如此多姿多彩: 他们富于幻想;他们急公好义;他们情深义重;他们侠骨柔情。所以读《古诗源》,可以感悟多样的人生。
延伸阅读:
1. 周涛: 《读〈古诗源〉记》,选自《周涛散文》(第三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 钱钟书: 《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