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1133丛书名: 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书中富有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本书是一本中英对照版。
目 录
目 录
内篇
卷 谏上
第二卷 谏下
第三卷 问上
第四卷 问下
第五卷 杂上
第六卷 杂下
外篇
第七卷 重而异者
第八卷 不合经术者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译者简介
Contents
The Inner Chapters
Chapter One Remonstrations — Part A
Chapter Two Remonstrations — Part B
Chapter Three Queries — Part A
Chapter Four Queries — Part B
Chapter Five Miscellany — Part A
Chapter Six Miscellany — Part B
The Outer Chapters
Chapter Seven Repetition Cum Difference
Chapter Eight Incompatible with Classical Learning
Personal Name Index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bout the Translator
内篇
卷 谏上
第二卷 谏下
第三卷 问上
第四卷 问下
第五卷 杂上
第六卷 杂下
外篇
第七卷 重而异者
第八卷 不合经术者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译者简介
Contents
The Inner Chapters
Chapter One Remonstrations — Part A
Chapter Two Remonstrations — Part B
Chapter Three Queries — Part A
Chapter Four Queries — Part B
Chapter Five Miscellany — Part A
Chapter Six Miscellany — Part B
The Outer Chapters
Chapter Seven Repetition Cum Difference
Chapter Eight Incompatible with Classical Learning
Personal Name Index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bout the Translator
在线试读
引 言
历史中的晏子形象与《晏子》文本
(Ⅰ)待时而举:从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的晏子形象
首先出现在历史中的,当然是晏婴这个人。在他去世多年以后,出现了“晏子”——《晏子春秋》中的同名主人公。作为公元前6 世纪生活于齐国的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于他的生平的可靠史料非常稀少并且难以考证。尽管如此,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晏婴的个人特征逐渐合并汇聚成一个独特的形象。初,晏婴只是在《论语》
中被简单提及,《论语? 公冶长》中记载: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接着,晏婴在《左传》中首先作为历史人物登场。《左传》中记载了晏婴的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公元前6 世纪下半叶齐国公室衰微、田氏即将取而代之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所有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形象,作为齐国的大臣,晏婴善于巧妙进谏,同时,在侍奉三位不称职的君主的时候,他坚持原则、不畏权势。
接着,在公元前4 世纪下半叶,晏子的形象开始在文学中产生影响,其形象毁誉参半。稷下学宫的成员之一淳于髡(生活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在向齐威王(公元前378 年—前320 年)进谏时曾经充满赞美地称引晏婴。然而,孟子(公元前372 年—前289 年)的弟子,来自齐国的公孙丑,坚持将孟子与管仲和晏子比较的时候,却使孟子觉得受到冒犯。孟子傲慢地回应弟子的提问,否认管仲和晏子作为两位伟大的齐国大臣的重要性,他把他们看作是严格受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地位的两位普通官员。稍后于孟子,在荀子(公元前310 年—前235年,一说公元前314 年—前217 年)的著作中,同样也记录了对待晏子和管仲的轻蔑态度。《荀子? 大略》中云:“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管仲尚是“野人”而“不可为天子大夫”,晏婴的成就还不如管仲,那么他对待晏婴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II)粉墨登场:从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前2 世纪的晏子形象
在公元前3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之间,晏子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包含有晏婴形象的故事中,还是在冠上他的名字的文献记载里,晏婴都变成一个越来越中心化的人物。直到公元前3 世纪中期,晏婴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被赞许还是被批评,一直被文本中他所
处的历史环境所遮蔽,晏婴的形象超越了自我言说所展现的个性特征,服务于更广泛的目的。然而大约在公元前250 年左右,在叙述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晏子形象逐渐占据了中心位置。随后,晏婴这一人物被广泛引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具有示范意义,有时候又暧昧不清——并且终形成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轶事,这些轶事不仅聚焦于他的所作所为,同时也关涉到他具有独特思维模式的个性特征。这些主角化的变化反映在当时三部重要的著作中:《墨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
在《墨子》的第三十九篇《非儒》中,晏子不再是一个附属的人物,而是成为墨家学派中“非儒”的一名主将。他被描绘为齐君的密友与顾问,他对于儒家的世界观和过于现实的做法的一系列敌对观点促成了齐君站在墨家立场上反对儒家。晏子的态度非常激烈;他不仅谴责孔子本身是一个谋逆者甚至是一个凶手,还批判儒家的核心价值,指出儒家的鼓吹者是一群进行无用表演的人。从此以后,晏子不仅成为一个墨家学者,而且变成了一位反对孔子和儒家学派的领头人,晏子的这一身份在其他一些文献和注释中同样也有所反映。
历史中的晏子形象与《晏子》文本
(Ⅰ)待时而举:从公元前6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的晏子形象
首先出现在历史中的,当然是晏婴这个人。在他去世多年以后,出现了“晏子”——《晏子春秋》中的同名主人公。作为公元前6 世纪生活于齐国的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于他的生平的可靠史料非常稀少并且难以考证。尽管如此,从公元前5 世纪到公元前4 世纪,晏婴的个人特征逐渐合并汇聚成一个独特的形象。初,晏婴只是在《论语》
中被简单提及,《论语? 公冶长》中记载: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接着,晏婴在《左传》中首先作为历史人物登场。《左传》中记载了晏婴的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公元前6 世纪下半叶齐国公室衰微、田氏即将取而代之这一历史背景之下。所有这些故事集中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形象,作为齐国的大臣,晏婴善于巧妙进谏,同时,在侍奉三位不称职的君主的时候,他坚持原则、不畏权势。
接着,在公元前4 世纪下半叶,晏子的形象开始在文学中产生影响,其形象毁誉参半。稷下学宫的成员之一淳于髡(生活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在向齐威王(公元前378 年—前320 年)进谏时曾经充满赞美地称引晏婴。然而,孟子(公元前372 年—前289 年)的弟子,来自齐国的公孙丑,坚持将孟子与管仲和晏子比较的时候,却使孟子觉得受到冒犯。孟子傲慢地回应弟子的提问,否认管仲和晏子作为两位伟大的齐国大臣的重要性,他把他们看作是严格受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与地位的两位普通官员。稍后于孟子,在荀子(公元前310 年—前235年,一说公元前314 年—前217 年)的著作中,同样也记录了对待晏子和管仲的轻蔑态度。《荀子? 大略》中云:“子谓子家驹续然大夫,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产;子产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管仲尚是“野人”而“不可为天子大夫”,晏婴的成就还不如管仲,那么他对待晏婴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II)粉墨登场:从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前2 世纪的晏子形象
在公元前3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之间,晏子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包含有晏婴形象的故事中,还是在冠上他的名字的文献记载里,晏婴都变成一个越来越中心化的人物。直到公元前3 世纪中期,晏婴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被赞许还是被批评,一直被文本中他所
处的历史环境所遮蔽,晏婴的形象超越了自我言说所展现的个性特征,服务于更广泛的目的。然而大约在公元前250 年左右,在叙述中处于边缘地位的晏子形象逐渐占据了中心位置。随后,晏婴这一人物被广泛引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具有示范意义,有时候又暧昧不清——并且终形成一系列极具特色的轶事,这些轶事不仅聚焦于他的所作所为,同时也关涉到他具有独特思维模式的个性特征。这些主角化的变化反映在当时三部重要的著作中:《墨子》、《吕氏春秋》和《韩非子》。
在《墨子》的第三十九篇《非儒》中,晏子不再是一个附属的人物,而是成为墨家学派中“非儒”的一名主将。他被描绘为齐君的密友与顾问,他对于儒家的世界观和过于现实的做法的一系列敌对观点促成了齐君站在墨家立场上反对儒家。晏子的态度非常激烈;他不仅谴责孔子本身是一个谋逆者甚至是一个凶手,还批判儒家的核心价值,指出儒家的鼓吹者是一群进行无用表演的人。从此以后,晏子不仅成为一个墨家学者,而且变成了一位反对孔子和儒家学派的领头人,晏子的这一身份在其他一些文献和注释中同样也有所反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