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1117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企业人事经理累积了十余年工作实践感悟之后发出的真挚呼吁。本书,可以帮助您——以人为鉴,在知己知彼中完善行为取向;开启思维,在审时度势中把握职业机遇;决策未来,在与时俱进中赢得幸福人生。
内容简介
当代大学生离开校园,极大多数人会去企业工作。既然到企业就业是“大势所趋”,那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这些来自企业招聘第一线的真实信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带入企业,走向成功直面现实,与高校学生实话实说劳动就业问题。
对企业来说,很需要有个机会能够与正在劳动就业中奔波、徘徊、迷茫、寻觅着的大学生说说心里话,将企业有关劳动就业的一些信息传播出去,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与思考,其目的只有一个:“助力就业,帮帮年轻人”
目 录
第一章 企业关注什么样的素质
一、就业现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警示
二、企业喜欢努力学习的人
.关于企业竞争
.一些高校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高品质的专业素养是成就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
.要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企业看重踏实的人
.企业对一个人“踏实”问题的理解
.人要稳定
.要具有主动与能动性
.做事勤快
.富有责任心
.不好高骛远
.服从组织
四、企业需要灵敏的人
.脑袋要“灵光”
.手脚要利索
.雷厉风行
五、提示语: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 构建怎样的职业心态
一、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二、防止不良心态
.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生存压力
.社会环境
.俞敏洪对大学生说的话
三、心态攸关人生
.给人生重新定义
.一个真实的故事
.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就业
四、提示语:好工作就在你心中
第三章 如何面对求职应聘
一、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二、正确认识自己
.不要太高看自己
.一名“浙大”毕业生的心里话
.计算机博士生的求职经历
三、把目光放得远一些
.地域与薪资不是最主要的
.关注发展与环境
.一位“哈工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两个学生的“异曲同工”
.一个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四、安心于基层
.有口无心的“共识”
.做个好水手
.认识“老总”
五、提示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秀
第四章 路在自己的脚下
一、三思而后行
二、你在为谁工作
.认知与行为
.说说学习
.不是工作需要我们
三、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一对下岗夫妻“盼望星期天”的话外音
.我们正面临全新的生存环境
.向经济学求解
.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四、远离平庸
.什么让我们变得平庸
.提升自己的劳动力素质,使之成为稀缺品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五、提示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就业现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警示
二、企业喜欢努力学习的人
.关于企业竞争
.一些高校学生的学习表现
.学习力就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高品质的专业素养是成就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
.要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企业看重踏实的人
.企业对一个人“踏实”问题的理解
.人要稳定
.要具有主动与能动性
.做事勤快
.富有责任心
.不好高骛远
.服从组织
四、企业需要灵敏的人
.脑袋要“灵光”
.手脚要利索
.雷厉风行
五、提示语: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 构建怎样的职业心态
一、不能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
二、防止不良心态
.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生存压力
.社会环境
.俞敏洪对大学生说的话
三、心态攸关人生
.给人生重新定义
.一个真实的故事
.带着积极的心态去就业
四、提示语:好工作就在你心中
第三章 如何面对求职应聘
一、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二、正确认识自己
.不要太高看自己
.一名“浙大”毕业生的心里话
.计算机博士生的求职经历
三、把目光放得远一些
.地域与薪资不是最主要的
.关注发展与环境
.一位“哈工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两个学生的“异曲同工”
.一个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四、安心于基层
.有口无心的“共识”
.做个好水手
.认识“老总”
五、提示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秀
第四章 路在自己的脚下
一、三思而后行
二、你在为谁工作
.认知与行为
.说说学习
.不是工作需要我们
三、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
.一对下岗夫妻“盼望星期天”的话外音
.我们正面临全新的生存环境
.向经济学求解
.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四、远离平庸
.什么让我们变得平庸
.提升自己的劳动力素质,使之成为稀缺品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五、提示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 言
万事总有缘由。促成我动笔撰写这本书,起因于一位高校图书馆馆长的提议。那是去年11月底,我应邀在该校首届图书文化节上给近400位学生作了一场“经济人生”的专题报告。两个小时的演讲反响热烈,不时地被一阵阵掌声所打断。临别时,馆长对我说,学校最欢迎的是来自于你们企业一线的声音,你可以写些东西给那些高校的学生们,特别是在劳动就业指导方面。他知道,近些年我曾多次去学校给学生们做过劳动就业的专题辅导。
放在社会的角度看,劳动就业,目前最让人纠结的问题是,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员工;一边是大学生渴求就业岗位,一边是大量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少有人去,或人虽是去了但表现不尽如人意。是什么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些困惑?
我就职的公司是一家在国药界有着两个半世纪经营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自2001年以来,自己一直在与高校及学生们打着交道。十多年来,自己无数次走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无数次地走入各校园招聘现场,无数次地出席人才招聘集市活动,无数次地与高校学生进行互动对话,无数次地面试一个个高校学生—-这经历、这实践、这过程,以及随之并存的所思所感,使自己对这一让人纠结的问题逐渐有了一些体悟: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在大学生劳动就业这件事情上,学校在按自己的理念进行教导,学生在按自己的认知进行探索,企业在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招聘,中间有“脱节”——相互间少了一个沟通、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尽管有时候,有些学校偶尔会邀请某个企业老总或校友给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作就业辅导报告,但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所谈的大多是个人如何成长、如何创业之类,几乎很少涉及企业招聘实践一线的现实情况。其实,对企业来说,我们很需要有个说话的地方或机会,能够与这些正在寻寻觅觅的大学生们说些企业的心里话,将企业有关劳动就业的一些信息传递出去,以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也许,这本小册子能够在这个方面发挥些作用,聊补憾缺。
全书共分四个章节,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企业所关注的年轻人劳动就业涉及的素质、心态、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讨论其劳动就业中必须去认真思考的一些现实话题。第四个章节则以前三章内容为基础,并从年轻人成就人生的高度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给人以生命的提醒。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透、直白、实话实说”。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想当然的泛泛而谈,更无“正确的废话”之类;其语言、其内容、其思想,更贴近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现实。
总体上,这本书结合了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当代大学生实话实说劳动就业问题。其中所列举的事例,基本上都是这几年来真实地发生于我身边的一些事情,是在日常大学生员工招聘过程中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个个活生生故事,是完全出自于企业员工招聘第一互的真实情况。基于这一背景,其中的归纳、演绎、观点、建议或是要求,均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现实基础。因而我想,这本书也许在以下三个层面具有积极意义:一是为大学生们认知劳动就业抛砖引玉,让大家从这些同龄人或学长们的具体就业事例中清楚了解自己该有的行为;二是为一些高校指导学生劳动就业提供参考,多一些思想引领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三是其可以作为一些企业调整新入职员工劳动就业意识与行为取向的行动指引,应用于企业培训活动。
书中说的虽是劳动就业话题,但其中也有不乏对年轻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些基本要求,因而,书中内容对每一个年轻人成就职业梦想、享受幸福人生亦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中所论述的一切不是我们当前营建良好劳动就业环境的最终定论,必定存在一些粗浅之处。在诚意接受广大读者批评的同时,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及其所反映的一幕幕现实,呼吁社会在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构筑起劳动就业的信息交流机制,以帮帮那些正在劳动就业中迷茫、奔波、徘徊着的孩子们。
放在社会的角度看,劳动就业,目前最让人纠结的问题是,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员工;一边是大学生渴求就业岗位,一边是大量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却少有人去,或人虽是去了但表现不尽如人意。是什么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这些困惑?
我就职的公司是一家在国药界有着两个半世纪经营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自2001年以来,自己一直在与高校及学生们打着交道。十多年来,自己无数次走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无数次地走入各校园招聘现场,无数次地出席人才招聘集市活动,无数次地与高校学生进行互动对话,无数次地面试一个个高校学生—-这经历、这实践、这过程,以及随之并存的所思所感,使自己对这一让人纠结的问题逐渐有了一些体悟: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在大学生劳动就业这件事情上,学校在按自己的理念进行教导,学生在按自己的认知进行探索,企业在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招聘,中间有“脱节”——相互间少了一个沟通、对话与交流的平台。尽管有时候,有些学校偶尔会邀请某个企业老总或校友给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作就业辅导报告,但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所谈的大多是个人如何成长、如何创业之类,几乎很少涉及企业招聘实践一线的现实情况。其实,对企业来说,我们很需要有个说话的地方或机会,能够与这些正在寻寻觅觅的大学生们说些企业的心里话,将企业有关劳动就业的一些信息传递出去,以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也许,这本小册子能够在这个方面发挥些作用,聊补憾缺。
全书共分四个章节,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企业所关注的年轻人劳动就业涉及的素质、心态、行为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讨论其劳动就业中必须去认真思考的一些现实话题。第四个章节则以前三章内容为基础,并从年轻人成就人生的高度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给人以生命的提醒。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透、直白、实话实说”。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想当然的泛泛而谈,更无“正确的废话”之类;其语言、其内容、其思想,更贴近于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现实。
总体上,这本书结合了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当代大学生实话实说劳动就业问题。其中所列举的事例,基本上都是这几年来真实地发生于我身边的一些事情,是在日常大学生员工招聘过程中自己亲眼目睹的一个个活生生故事,是完全出自于企业员工招聘第一互的真实情况。基于这一背景,其中的归纳、演绎、观点、建议或是要求,均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现实基础。因而我想,这本书也许在以下三个层面具有积极意义:一是为大学生们认知劳动就业抛砖引玉,让大家从这些同龄人或学长们的具体就业事例中清楚了解自己该有的行为;二是为一些高校指导学生劳动就业提供参考,多一些思想引领的现实性与针对性;三是其可以作为一些企业调整新入职员工劳动就业意识与行为取向的行动指引,应用于企业培训活动。
书中说的虽是劳动就业话题,但其中也有不乏对年轻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些基本要求,因而,书中内容对每一个年轻人成就职业梦想、享受幸福人生亦具有普遍的积极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中所论述的一切不是我们当前营建良好劳动就业环境的最终定论,必定存在一些粗浅之处。在诚意接受广大读者批评的同时,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及其所反映的一幕幕现实,呼吁社会在学校、学生与企业之间构筑起劳动就业的信息交流机制,以帮帮那些正在劳动就业中迷茫、奔波、徘徊着的孩子们。
媒体评论
这本书写得不错,有一种越看越有滋味的感觉,尤其是第四个章节。乍看,前三个章节以现实问题作为铺垫,在熟悉与通透中给人以启示,但熟视无睹中也许每个人不一定都会有所醒悟,可看到第四年章节则让人感到有压力了,这一章通过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前三章当今大学生劳动就业中司空见惯又麻木不仁的一些现象放到每一个年轻人成就事业梦想和富庶人生的角度进行警示与告诫,让人大有一种“忽然开悟”的觉醒
——第一个读完书稿的公司员工,90后,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
“这本书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慨。总体上,它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方向。今天,当大家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找工作,或在工作岗位上做得心不甘情不愿时,读一读它,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都需有所思考,有所选择,并有所坚持。”
——公司中层,80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
——第一个读完书稿的公司员工,90后,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
“这本书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慨。总体上,它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方向。今天,当大家离开学校去社会上找工作,或在工作岗位上做得心不甘情不愿时,读一读它,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都需有所思考,有所选择,并有所坚持。”
——公司中层,80后,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
免费在线读
一、就业现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警示
2009年春天,在省城和平广场全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的一幕,我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学生来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份他的简历。我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他虽没有刻意修饰,但也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人还有点精神。我一边看着他简历上自述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边随机问了他几个我所关注的问题。在跟他对话过程中,他告诉我,为了在这次招聘会上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事先准备了50份简历,而当时投给我的,已经是第49份了。看着他手上拿着的最后一份,我问他还想投出去吗?他点了点头。一个月后,我对他做了电话回访。我问他这50份简历投出去之后,有多少企业有回音给他。他告诉说我是第二个电话与他联系的企业。第一个联系他的是其家乡的一家民营企业,无须面试,也毋庸体检,对他说只要他想,就直接可以去上班了。其实,我联系他并不是公司有录用之意,当时综合他简历所反映的在校学习、社会实践记录与现场随机提问的答题表现,其素质远不及我们公司的录用条件,我联系他只是出于对职能工作的关注,想了解一下他最终的结果。又一个月后我再次联系他,他的工作仍然没有着落。
环顾四周,这个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实,在当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这就是说,在就业应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不同的是,有的学生应聘时简历一次性投得多一些,有的投得少一些。简历投出去之后,有的学生碰壁得多一些,有的学生碰壁得少一些。有的企业给了学生一个冠冕堂皇的推辞,有的企业没有给学生一个回绝的借口—-
毋庸置疑,当前这一就业现实,给每一个大学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话题:你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受企业所欢迎的人,你的素质及其表现一定符合企业招聘录用的基本条件,所内含的劳动力价值一定会得到招聘企业的认可与关注。当你将简历投出去之后,企业不会让它石沉大海,也不会对你的就业意向不屑一顾。相反,你将会受到招聘企业的关注与重视,一般来说,有的企业会让你进入笔试面试等后续招聘程序,有的会让你直接去进行工作实习,有的企业会通过电话与你取得联系并直接表达企业的录用意向,也许个别企业会提供费用邀请你到企业做就业考察等。
遗憾的是,就业应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少有这种机会。原因很简单,你不是企业欢迎的那种人。毋庸置疑,大多情况下这涉及到你的素质问题。
这些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会在省内一些高校给毕业生们做就业指导,在公司给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讲授一些有关劳动就业的指导课程。每每提起“大家是否想过你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吗”这个话题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均是没有想过。几乎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能否回答好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关乎你能否及时就业,实现你的职业理想这一人生之大事。
其实,一个到了临近毕业才去思考这一话题,未免迟了一点。大家都知道,大学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理想的时间安排是:当你跨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对此就应该有所思考了。自己三五年以后将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谋生,到时自己该如何去成为一个受企业所欢迎的人。如果你当时就开始思考了,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朝着这个方向去准备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符合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那你就会在今天严峻的就业态势下把握主动权,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企业,而不是让企业对你“挑三拣四”。所以,对于每一个高校学生来说,不管你目前处于哪个阶段,认真思考并努力回答好这个问题,提升自己的素质,对你日后就业将大有裨益。
那企业到底喜欢具有什么素质的人呢?综合大多数企业的招聘信息与工作实操,并结合笔者十余年来的招聘工作实践来归结一下,一般来说,企业对同时具备以下一些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欢迎:
一是,学业比较优秀。
二是,做人做事比较踏实。
三是,人显得较为灵敏。
……
2009年春天,在省城和平广场全省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的一幕,我一直记忆犹新。
记得那是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学生来到我面前,递给我一份他的简历。我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他虽没有刻意修饰,但也比较注意自己的形象,人还有点精神。我一边看着他简历上自述的一些基本情况,一边随机问了他几个我所关注的问题。在跟他对话过程中,他告诉我,为了在这次招聘会上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事先准备了50份简历,而当时投给我的,已经是第49份了。看着他手上拿着的最后一份,我问他还想投出去吗?他点了点头。一个月后,我对他做了电话回访。我问他这50份简历投出去之后,有多少企业有回音给他。他告诉说我是第二个电话与他联系的企业。第一个联系他的是其家乡的一家民营企业,无须面试,也毋庸体检,对他说只要他想,就直接可以去上班了。其实,我联系他并不是公司有录用之意,当时综合他简历所反映的在校学习、社会实践记录与现场随机提问的答题表现,其素质远不及我们公司的录用条件,我联系他只是出于对职能工作的关注,想了解一下他最终的结果。又一个月后我再次联系他,他的工作仍然没有着落。
环顾四周,这个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实,在当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是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这就是说,在就业应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所不同的是,有的学生应聘时简历一次性投得多一些,有的投得少一些。简历投出去之后,有的学生碰壁得多一些,有的学生碰壁得少一些。有的企业给了学生一个冠冕堂皇的推辞,有的企业没有给学生一个回绝的借口—-
毋庸置疑,当前这一就业现实,给每一个大学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话题:你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吗?
如果你是一个受企业所欢迎的人,你的素质及其表现一定符合企业招聘录用的基本条件,所内含的劳动力价值一定会得到招聘企业的认可与关注。当你将简历投出去之后,企业不会让它石沉大海,也不会对你的就业意向不屑一顾。相反,你将会受到招聘企业的关注与重视,一般来说,有的企业会让你进入笔试面试等后续招聘程序,有的会让你直接去进行工作实习,有的企业会通过电话与你取得联系并直接表达企业的录用意向,也许个别企业会提供费用邀请你到企业做就业考察等。
遗憾的是,就业应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少有这种机会。原因很简单,你不是企业欢迎的那种人。毋庸置疑,大多情况下这涉及到你的素质问题。
这些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会在省内一些高校给毕业生们做就业指导,在公司给新入职的大学生员工讲授一些有关劳动就业的指导课程。每每提起“大家是否想过你是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吗”这个话题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均是没有想过。几乎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能否回答好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关乎你能否及时就业,实现你的职业理想这一人生之大事。
其实,一个到了临近毕业才去思考这一话题,未免迟了一点。大家都知道,大学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理想的时间安排是:当你跨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对此就应该有所思考了。自己三五年以后将会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谋生,到时自己该如何去成为一个受企业所欢迎的人。如果你当时就开始思考了,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朝着这个方向去准备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符合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那你就会在今天严峻的就业态势下把握主动权,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企业,而不是让企业对你“挑三拣四”。所以,对于每一个高校学生来说,不管你目前处于哪个阶段,认真思考并努力回答好这个问题,提升自己的素质,对你日后就业将大有裨益。
那企业到底喜欢具有什么素质的人呢?综合大多数企业的招聘信息与工作实操,并结合笔者十余年来的招聘工作实践来归结一下,一般来说,企业对同时具备以下一些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欢迎:
一是,学业比较优秀。
二是,做人做事比较踏实。
三是,人显得较为灵敏。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