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41360
编辑推荐
好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生活常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除了工作学习以外;人之谓人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自立,在生活中才能懂得尊重爱戴长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才会真正体谅到父母的辛苦不容易……
好父母要给孩子什么,正是本书作者在书里与父母探讨作为父母的教育细节与习惯的问题;分享作为好父母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所拥有的开心与快乐。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能做好父母,又能体会到作为个体的成熟感与成长感。让身为父母这个角色使您的人生更加完美与丰富。
好父母要给孩子什么,正是本书作者在书里与父母探讨作为父母的教育细节与习惯的问题;分享作为好父母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所拥有的开心与快乐。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在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既能做好父母,又能体会到作为个体的成熟感与成长感。让身为父母这个角色使您的人生更加完美与丰富。
内容简介
仅有物质是不够的,请给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仅有严厉是不够的,请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
仅有学习是不够的,请与孩子共同地生活、娱乐、游戏
仅有成绩是不够的,请让孩子懂得友谊与分享的重要
仅有要求是不够的,请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学会想象与向往
仅有呵护是不够的,请给孩子更多的独立
……
在孩子在成长中,请父母用爱与时间、智慧与工夫,与他们一起面对未来。
让父母这一角色,让父母作为个体的人生更加完美与丰富。
这也许是您阅读手中这本书的收获。
仅有严厉是不够的,请多给孩子鼓励与支持
仅有学习是不够的,请与孩子共同地生活、娱乐、游戏
仅有成绩是不够的,请让孩子懂得友谊与分享的重要
仅有要求是不够的,请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学会想象与向往
仅有呵护是不够的,请给孩子更多的独立
……
在孩子在成长中,请父母用爱与时间、智慧与工夫,与他们一起面对未来。
让父母这一角色,让父母作为个体的人生更加完美与丰富。
这也许是您阅读手中这本书的收获。
目 录
前言
第01章 孩子早期的启蒙,是成长的第一缕阳光
1 一个在全世界传播的故事
2 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
3 孩子早期所受的影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4 孩子各不一样,教育要因人而异
5 孩子的幸运在于生命之初得到了父母全天候的爱和指导
第02章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是对人精神的陶冶
6 体育的意义不仅是锻炼身体
7 孩子的“体育”令人忧
8 推崇“强健之风”
第03章 生命需要自然、纯粹的欢愉,孩子应当总是快乐的
9 鸟儿有天空,鱼儿有大海,孩子应当有没有樊篱的乐园
10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11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2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顽皮
第04章 营造生活的意境,让美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3 “第一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
14 泰戈尔曾饱览喜马拉雅山的风光
15 卢梭在晚年时,常常想起小时候他姑姑教过的歌曲……
16 安徒生小时候,在富恩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家
第05章 让孩子享受心灵自由,充满健康气息
17 让孩子的思绪在陌生的世界欢畅地漫游
18 让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与开放的意志
19 宽容孩子的缺陷,不与别人比”优劣”
20 民主、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
21 倾听孩子宣泄情绪体验
第06章 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得高尚的生活情趣
22 帮助孩子寻找感兴趣的活动
23 不要根据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而轻易限制孩子的爱好
24 父母的支持成就孩子其乐无穷的事业
2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07章 让孩子不断地感受、求知,以不断进步来要求自己
26 让孩子触摸可能的世界,获得丰富的感受
27 在经过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时,给孩子讲那里的知识
28 经常提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和憧憬
29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30 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品质
31 让家成为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
32 告诉孩子:“真理和智慧”比”财富和权力”重要
第08章 在孩子的亲身经历中及时教育,让他总是在思考、领悟和受到启发
33 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从”莽撞”开始的
34 指物为寓:平凡的事情也可以触动孩子的心灵
35 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
36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共同学习、分享
37 与老师、学校沟通
38 我们面对着传媒时代的孩子
第09章 关注孩子细小的变化,杜绝不良的苗头萌芽
39 哪怕只有一丁点进步也值得肯定
40 哪怕只有微小的错误也要及时纠正
41 从细节入手教育孩子
42 防微杜渐,让孩子关注生活、学习的细节
第10章 支持孩子在精神领域的探险,有创新、攻关的勇气
43 呵护孩子对一些事情和现象的好奇
44 让孩子带着怀疑精神做学问
45 日常生活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46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47 支持孩子做难题,挑战不可能的事情
48 允许孩子”出格”,犯点错误
第11章 让孩子生活在行动中,不浪费时间,不沉迷于空想
49 “不是干这样就是干那样”
50 动物要经历每一次逃命的考验,人要随时准备考试
51 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第12章 让孩子理解生活文化,像普通人一样平凡、实际
52 能成大器的人常常在小时候就知道节俭
53 “穷人的孩子早懂事”
54 参加劳动,懂得自食其力
55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56 早早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
第13章 不传授“王道”,让孩子做合格的、适应社会的人
57 人首先要有自律意识,知道“自己是谁”
58 与别人合作,分享
59 宽容、博爱、高风亮节
60 诚信:身教重于言教
61 遵守纪律、规则
62 乐意帮助别人才受人欢迎
63 电视上那些表现出众的名人都不是娇惯出来的
第14章 帮助孩子在某个领域落地生根,有美好的未来
64 化亲情为力量
65 尊重孩子的意愿
66 做父母要严格而通达事理
67 带着爱国心干事业
第15章 不断给孩子向上的信念和力量,让他成长为独立、能坚持的人
68 “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爬台阶”
69 乐观,能始终看到事情的积极面
70 让孩子充满自信地生活
71 勉励孩子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72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7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01章 孩子早期的启蒙,是成长的第一缕阳光
1 一个在全世界传播的故事
2 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
3 孩子早期所受的影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4 孩子各不一样,教育要因人而异
5 孩子的幸运在于生命之初得到了父母全天候的爱和指导
第02章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是对人精神的陶冶
6 体育的意义不仅是锻炼身体
7 孩子的“体育”令人忧
8 推崇“强健之风”
第03章 生命需要自然、纯粹的欢愉,孩子应当总是快乐的
9 鸟儿有天空,鱼儿有大海,孩子应当有没有樊篱的乐园
10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11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2 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顽皮
第04章 营造生活的意境,让美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3 “第一环境”影响孩子的一生
14 泰戈尔曾饱览喜马拉雅山的风光
15 卢梭在晚年时,常常想起小时候他姑姑教过的歌曲……
16 安徒生小时候,在富恩岛上有一个美丽的家
第05章 让孩子享受心灵自由,充满健康气息
17 让孩子的思绪在陌生的世界欢畅地漫游
18 让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与开放的意志
19 宽容孩子的缺陷,不与别人比”优劣”
20 民主、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
21 倾听孩子宣泄情绪体验
第06章 让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得高尚的生活情趣
22 帮助孩子寻找感兴趣的活动
23 不要根据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而轻易限制孩子的爱好
24 父母的支持成就孩子其乐无穷的事业
2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07章 让孩子不断地感受、求知,以不断进步来要求自己
26 让孩子触摸可能的世界,获得丰富的感受
27 在经过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时,给孩子讲那里的知识
28 经常提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和憧憬
29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
30 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品质
31 让家成为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
32 告诉孩子:“真理和智慧”比”财富和权力”重要
第08章 在孩子的亲身经历中及时教育,让他总是在思考、领悟和受到启发
33 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从”莽撞”开始的
34 指物为寓:平凡的事情也可以触动孩子的心灵
35 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
36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共同学习、分享
37 与老师、学校沟通
38 我们面对着传媒时代的孩子
第09章 关注孩子细小的变化,杜绝不良的苗头萌芽
39 哪怕只有一丁点进步也值得肯定
40 哪怕只有微小的错误也要及时纠正
41 从细节入手教育孩子
42 防微杜渐,让孩子关注生活、学习的细节
第10章 支持孩子在精神领域的探险,有创新、攻关的勇气
43 呵护孩子对一些事情和现象的好奇
44 让孩子带着怀疑精神做学问
45 日常生活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46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
47 支持孩子做难题,挑战不可能的事情
48 允许孩子”出格”,犯点错误
第11章 让孩子生活在行动中,不浪费时间,不沉迷于空想
49 “不是干这样就是干那样”
50 动物要经历每一次逃命的考验,人要随时准备考试
51 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第12章 让孩子理解生活文化,像普通人一样平凡、实际
52 能成大器的人常常在小时候就知道节俭
53 “穷人的孩子早懂事”
54 参加劳动,懂得自食其力
55 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56 早早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
第13章 不传授“王道”,让孩子做合格的、适应社会的人
57 人首先要有自律意识,知道“自己是谁”
58 与别人合作,分享
59 宽容、博爱、高风亮节
60 诚信:身教重于言教
61 遵守纪律、规则
62 乐意帮助别人才受人欢迎
63 电视上那些表现出众的名人都不是娇惯出来的
第14章 帮助孩子在某个领域落地生根,有美好的未来
64 化亲情为力量
65 尊重孩子的意愿
66 做父母要严格而通达事理
67 带着爱国心干事业
第15章 不断给孩子向上的信念和力量,让他成长为独立、能坚持的人
68 “松开孩子的手,让他自己爬台阶”
69 乐观,能始终看到事情的积极面
70 让孩子充满自信地生活
71 勉励孩子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
72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7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前 言
前言: 作为父母,您是否认为只要拼命的赚钱,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您就是一个好父母了? 作为父母,您是否又认为自己这一生已经“完了”,所有的希望都无限寄托在孩子身上。仅仅因为您生育了他? 作为父母,您是否认为孩子的一切都是您的,只要学习好、功
在线试读
第01章 孩子早期的启蒙,是成长的第一缕阳光
1 一个在全世界传播的故事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印)泰戈尔《飞鸟集》
1800年,德国哈勒附近的一个叫洛赫的村庄,出生了一个被认为是痴呆的婴儿,他的名字叫威特。威特的父亲卡尔·威特曾悲伤地叹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邻居们尽管在口头上都劝慰他们要“想开点”,但背地里也都认为威特是个白痴。
然而,卡尔·威特毕竟是个有惊人独特见解的人,他的信念是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孩子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若是这样,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威特进行教育,结果这个被人嫌弃的傻孩子不久就让邻居都刮目相看了。经过早期教育,威特8-9岁时已能够自如地运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腊等6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9岁那年,他又获法学博士学位,14岁不到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成绩显赫。
卡尔·威特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写在一本名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书中,这也许是世界上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惜的是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因为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当时人们的想法格格不入。
这个事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孩子早期对于一生来说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只要教育得当,包括那些天资并不好的孩子。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卡尔·威特在19世纪初对他儿子的教育证实了这一点,许多有才能的人的成长过程也证实了这一点。
2 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
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孩子2—3岁是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父母们千万别忽略了给小宝宝的语言环境,这也是帮助他们打开绚丽多彩的语言宝库的金钥匙。
学过英语的人大多知道由韦伯斯特编纂的《英语词典》,这是世界上最具有权威性的英语辞典之一。把韦伯斯特的成功归因于家庭成员对他的早期教育,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
1785年,韦伯斯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韦伯斯特的父亲为刚降生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富有想像力的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得到了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并始终不渝地贯彻。根据老韦伯斯特的计划,在家庭中,父亲只操英语,母亲只讲法语,而祖父只用德语说话,其他语种绝对禁止使用。家里还特意雇佣了一名北欧人作保姆。规定她也只能用本国语言说话。从小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和保姆就用四种不同的语言与小韦伯斯特交流。他居然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这四国语言。等到小韦伯斯特长大了,开始接触了左邻右舍,对每个人都只用英语说话大惑不解。因为他一直以为,世界上每个人都运用不同的语言在说话的。老韦伯斯特的教育计划终于在儿子身上开花结果了。韦伯斯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十分顺利地从事了教师、记者、法律学家和语言家的工作,25岁时,编撰出版了由缀字、语法和课文三部分组成的本国教科书,晚年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的编纂。
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九个月至三岁的孩子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沟通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科研人员曾对42户家庭的儿童做过长达两年半的调查,发现白领家庭中家长比较健谈,与孩子谈话的频率,比一般蓝领家庭高两倍,比靠救济的家庭高4倍。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孩子上学以后。呈现出智商及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要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说话。对孩子是一个综合训练,会刺激孩子的听觉、视觉、感官的发展,对智力开发十分有益。
3 孩子早期所受的影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100多年前。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她是专门来请教达尔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最好。达尔文问客人:“您的孩子多大了?”客人答道:“才两岁半。”达尔文不无惋惜地说:“夫人,您已经迟了,迟了两年半。”在孩子的一生中,早期的教育很重要。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泰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几年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时期。
孔令辉
我国著名运动员孔令辉至今还记得。还在他蹒跚学步时,父亲就经常有意识地带他到乒乓球训练房。让他感受运动,认知运动。接受熏陶。从小培养他的兴趣。由于整天和乒乓球打交道,小令辉也渐渐迷上了乒乓球。平时,看见别的运动员打球的优美动作,他就在旁边徒手模仿。孔令辉六岁时正式学打球,从此开始了他的运动生涯。孔祥智为了培养他从小敢拼强手的心理状态,还打破少年队员训练的常规,让他和大孩子一起训练、打比赛。然后总结得失。孔令辉是一个极富个性、勤于动脑、努力创新的运动员。这与早期父母的点拨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和随机应变的灵性。
加里·卡斯帕罗夫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他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他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成为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朋友曾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每一场比赛他的母亲总要到场,在隐蔽的地方。因为她是他的侍从副官、他的参谋长。他依赖她的出现。他需要知道她在哪里。”
在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颜之推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早期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候,思想单纯,精神专一,感觉敏锐,容易教育。长大以后,思想复杂,感受迟钝,就难以教育。应该抓紧进行早期教育,不可坐失大好的教育时机。这种理论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抓紧早期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颜之推还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有很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他认为早期教育和训练养成的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那样稳固。他指出,不抓紧早期教育,“骄慢已习,方复制止,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是说等到儿童已经养成恶习,再去纠正,就是打死他也没有用,还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辈子都难以改正,最终成为无德无用之人。
4 孩子各不一样,教育要因人而异
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竞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点的重要性,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偏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事实证明,“因材施教”在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
陈耀宾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华裔神童陈耀宾,年仅17岁已经开始在墨尔本大学攻读数学和统计力学博士学位。据星岛日报澳洲版报道,陈耀宾2岁起开始阅读简单书本。12岁时已经通过相等于维多利亚省高考程度的考试。比起同龄人提早两年攻读第一个大学学位。与弟弟相比,现年19岁的姐姐陈仪舜亦当仁不让。她13岁开始攻读第一个学位,专攻数学。
令人惊叹的是,陈耀宾和他的姐姐自小是在家中由母亲及父亲亲自教育成才。陈母认为,两姐弟并非天资过人,关键是因材施教。令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她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扬长避短,令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充满信心。她表示当初让一对子女离开学校,只是暂时的打算,希望让他们轻松一下。但是几年之后发觉两姐弟已经无需重返校园。
宋氏三姐妹
宋嘉树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唱出的美国南方民歌。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宋嘉树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理想的教育应能引导这种特点和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真正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及能力的差异,准确地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孩子从一个完全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起点开始。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
5 孩子的幸运在于生命之初得到了父母全天候的爱和指导
最好在心灵还很清新,没有养成把精力分散到形形式式的事务上面的习惯以前,就使它去专心探求智慧;教育开始得愈迟,它便愈难得到支持,因为那时心灵已经被别的事情占住了。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
1 一个在全世界传播的故事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印)泰戈尔《飞鸟集》
1800年,德国哈勒附近的一个叫洛赫的村庄,出生了一个被认为是痴呆的婴儿,他的名字叫威特。威特的父亲卡尔·威特曾悲伤地叹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邻居们尽管在口头上都劝慰他们要“想开点”,但背地里也都认为威特是个白痴。
然而,卡尔·威特毕竟是个有惊人独特见解的人,他的信念是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孩子教育必须随着婴儿智力曙光的出现开始,若是这样,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他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对威特进行教育,结果这个被人嫌弃的傻孩子不久就让邻居都刮目相看了。经过早期教育,威特8-9岁时已能够自如地运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腊等6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9岁那年,他又获法学博士学位,14岁不到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成绩显赫。
卡尔·威特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写在一本名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书中,这也许是世界上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惜的是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因为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与当时人们的想法格格不入。
这个事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孩子早期对于一生来说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只要教育得当,包括那些天资并不好的孩子。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卡尔·威特在19世纪初对他儿子的教育证实了这一点,许多有才能的人的成长过程也证实了这一点。
2 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
对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孩子2—3岁是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黄金时期,父母们千万别忽略了给小宝宝的语言环境,这也是帮助他们打开绚丽多彩的语言宝库的金钥匙。
学过英语的人大多知道由韦伯斯特编纂的《英语词典》,这是世界上最具有权威性的英语辞典之一。把韦伯斯特的成功归因于家庭成员对他的早期教育,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
1785年,韦伯斯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韦伯斯特的父亲为刚降生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富有想像力的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得到了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并始终不渝地贯彻。根据老韦伯斯特的计划,在家庭中,父亲只操英语,母亲只讲法语,而祖父只用德语说话,其他语种绝对禁止使用。家里还特意雇佣了一名北欧人作保姆。规定她也只能用本国语言说话。从小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和保姆就用四种不同的语言与小韦伯斯特交流。他居然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这四国语言。等到小韦伯斯特长大了,开始接触了左邻右舍,对每个人都只用英语说话大惑不解。因为他一直以为,世界上每个人都运用不同的语言在说话的。老韦伯斯特的教育计划终于在儿子身上开花结果了。韦伯斯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十分顺利地从事了教师、记者、法律学家和语言家的工作,25岁时,编撰出版了由缀字、语法和课文三部分组成的本国教科书,晚年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的编纂。
一些家长在孩子呀呀学语时。往往出于逗孩子玩的目的教他说话,而到孩子二三岁时,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自然就会说话而撒手不管,以致错过了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家长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不可不闻不问。
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据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父母与九个月至三岁的孩子多交谈,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指出,在所有家庭中,家长在防止孩子们发生危险及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沟通方面,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科研人员曾对42户家庭的儿童做过长达两年半的调查,发现白领家庭中家长比较健谈,与孩子谈话的频率,比一般蓝领家庭高两倍,比靠救济的家庭高4倍。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孩子上学以后。呈现出智商及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要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说话。对孩子是一个综合训练,会刺激孩子的听觉、视觉、感官的发展,对智力开发十分有益。
3 孩子早期所受的影响是最有效、最持久的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100多年前。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她是专门来请教达尔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最好。达尔文问客人:“您的孩子多大了?”客人答道:“才两岁半。”达尔文不无惋惜地说:“夫人,您已经迟了,迟了两年半。”在孩子的一生中,早期的教育很重要。
显然,当今中国大多数婴儿在父母的怀抱中便丧失了生命最初几年开发潜能的黄金年华。有教育学者指出,这不仅对孩子本人、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都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泰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几年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时期。
孔令辉
我国著名运动员孔令辉至今还记得。还在他蹒跚学步时,父亲就经常有意识地带他到乒乓球训练房。让他感受运动,认知运动。接受熏陶。从小培养他的兴趣。由于整天和乒乓球打交道,小令辉也渐渐迷上了乒乓球。平时,看见别的运动员打球的优美动作,他就在旁边徒手模仿。孔令辉六岁时正式学打球,从此开始了他的运动生涯。孔祥智为了培养他从小敢拼强手的心理状态,还打破少年队员训练的常规,让他和大孩子一起训练、打比赛。然后总结得失。孔令辉是一个极富个性、勤于动脑、努力创新的运动员。这与早期父母的点拨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作风和随机应变的灵性。
加里·卡斯帕罗夫
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在22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是国际象棋史上的奇才。他能讲15国语言。是一位有造诣的数学家、计算机专家、纽约华尔街杂志的定期撰稿人。他7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自此以后。他的母亲克拉拉成了他前进的指导力量。在他的自传《变化的童年》中。他把童年对象棋的兴趣归结于观看母亲下棋。是母亲鼓励他树立强烈的自我,这对他成为国际象棋世界级大师起了关键作用。他的朋友曾这样描述他的母亲:“每一场比赛他的母亲总要到场,在隐蔽的地方。因为她是他的侍从副官、他的参谋长。他依赖她的出现。他需要知道她在哪里。”
在我国古代家教理论中,颜之推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早期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早期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说:“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候,思想单纯,精神专一,感觉敏锐,容易教育。长大以后,思想复杂,感受迟钝,就难以教育。应该抓紧进行早期教育,不可坐失大好的教育时机。这种理论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抓紧早期教育和训练,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颜之推还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有很强的可塑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他认为早期教育和训练养成的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那样稳固。他指出,不抓紧早期教育,“骄慢已习,方复制止,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是说等到儿童已经养成恶习,再去纠正,就是打死他也没有用,还会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一辈子都难以改正,最终成为无德无用之人。
4 孩子各不一样,教育要因人而异
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以一模一样的东西。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西晋时,左思的父亲左熹一心想让儿子学书法。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儿子学琴,结果学了很长时间竞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这时左熹从失败中懂得了尊重孩子特点的重要性,根据儿子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偏好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如鱼得水。进步神速,不出几年,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最终成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事实证明,“因材施教”在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
陈耀宾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华裔神童陈耀宾,年仅17岁已经开始在墨尔本大学攻读数学和统计力学博士学位。据星岛日报澳洲版报道,陈耀宾2岁起开始阅读简单书本。12岁时已经通过相等于维多利亚省高考程度的考试。比起同龄人提早两年攻读第一个大学学位。与弟弟相比,现年19岁的姐姐陈仪舜亦当仁不让。她13岁开始攻读第一个学位,专攻数学。
令人惊叹的是,陈耀宾和他的姐姐自小是在家中由母亲及父亲亲自教育成才。陈母认为,两姐弟并非天资过人,关键是因材施教。令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她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扬长避短,令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充满信心。她表示当初让一对子女离开学校,只是暂时的打算,希望让他们轻松一下。但是几年之后发觉两姐弟已经无需重返校园。
宋氏三姐妹
宋嘉树夫妇共养育了六个子女。他们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宋嘉树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的乐园,使三个女儿有幸在民主、平等、先进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宋霭龄极富音乐和表演方面的才华,宋氏夫妇便努力做大女儿表演的最佳“搭档”。在傍晚时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几个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听宋嘉树和大女儿的男女生二重唱,静听着父亲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唱出的美国南方民歌。
宋庆龄生性稳重、腼腆,和姐妹兄弟们在一起时,她总是最文静的一个,宋嘉树营造的生活环境和气氛也使小庆龄于天性之外受到补益。在假期里,三姐妹和小兄弟们在院子里玩耍,爬过院墙到别人的田地里嬉戏,他们到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黄包车”的游戏,宋霭龄装作黄包车夫,宋庆龄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后又蹦又跳。正玩得开心时,不料“车夫”拉车用力过猛,双手失去控制,一下把“乘客”抛了出去。“车夫”愣在那里傻了眼,知道自己闯了祸;“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满脸不高兴。这件事被宋嘉树知道了,他慈爱地对宋霭龄说:“做游戏也要有分寸,‘黄包车夫’可不光是使力气呀!伤了乘客还怎么拉生意呢?”小霭龄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树又笑着对宋庆龄说:“我们的‘乘客’这样宽宏大量,这样勇敢坚强,真是了不起!”小庆龄受到父亲的夸赞和鼓励,一脸的阴云散去了。长大以后。庆龄真的成为一位既富有爱心和宽容,又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伟大女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能力,理想的教育应能引导这种特点和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真正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性及能力的差异,准确地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孩子从一个完全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起点开始。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
5 孩子的幸运在于生命之初得到了父母全天候的爱和指导
最好在心灵还很清新,没有养成把精力分散到形形式式的事务上面的习惯以前,就使它去专心探求智慧;教育开始得愈迟,它便愈难得到支持,因为那时心灵已经被别的事情占住了。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