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7039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地理(高级中学)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严谨的内容和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历年真题和辅助性内容,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掌握重要考查内容,在了解真题的基础上做好知识储备,更好地投入到备考。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本书各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学科应试攻略: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展示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考题预测。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能力提升训练”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四、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帮助考生了解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本书各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学科应试攻略: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两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展示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考题预测。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能力提升训练”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四、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帮助考生了解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 录
部分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考点梳理
一、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及学科特点
第二节人地关系理论
考点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的人地矛盾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球仪与地图
考点梳理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二、地图的基本知识
三、地图的阅读与运用
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梳理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梳理
一、大气的基本知识
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三、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四、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
考点梳理
一、水循环
二、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三、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四、水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梳理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几种典型的外力地貌
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第六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梳理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与工业
四、自然灾害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考点梳理
一、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的迁移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化
考点梳理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城市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
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三、地域联系
第四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梳理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二、世界的地形
三、世界的气候
四、世界的主要河流
五、世界的自然资源
六、世界的居民与聚落
七、发展与合作
第二节世界地理分区
考点梳理
一、东亚
二、东南亚
三、南亚
四、中亚
五、西亚与北非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七、欧洲西部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九、北美洲
十、拉丁美洲
十一、大洋洲
十二、两极地区
第三节中国地理概况
考点梳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二、中国的地形
三、中国的气候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
六、中国的人口、民族与聚落
七、中国的农业
八、中国的工业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第四节中国地理分区
考点梳理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二、四大地区
三、港澳台地区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梳理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节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梳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产业转移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考点梳理
一、遥感及其应用
二、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部分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前言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内容标准
第四节实施建议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课堂教学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
第二节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概述
二、常见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三节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提问技能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五、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
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第四节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概念与类型
二、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第五节地理教学评价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二、地理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取向
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四、地理学习评价
五、地理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
六、地理试卷的设计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结构
第二节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地理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设计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设计三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四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能力提升训练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考点梳理
一、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及学科特点
第二节人地关系理论
考点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
三、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
四、我国的人地矛盾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球仪与地图
考点梳理
一、地球仪与经纬网
二、地图的基本知识
三、地图的阅读与运用
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
考点梳理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二、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梳理
一、大气的基本知识
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三、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
四、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
考点梳理
一、水循环
二、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三、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四、水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第五节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点梳理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三、几种典型的外力地貌
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第六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梳理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第七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交通的影响
三、自然资源与工业
四、自然灾害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考点梳理
一、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的迁移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化
考点梳理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二、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城市化及其影响
第三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
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
三、地域联系
第四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世界地理概况
考点梳理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二、世界的地形
三、世界的气候
四、世界的主要河流
五、世界的自然资源
六、世界的居民与聚落
七、发展与合作
第二节世界地理分区
考点梳理
一、东亚
二、东南亚
三、南亚
四、中亚
五、西亚与北非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七、欧洲西部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九、北美洲
十、拉丁美洲
十一、大洋洲
十二、两极地区
第三节中国地理概况
考点梳理
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二、中国的地形
三、中国的气候
四、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
六、中国的人口、民族与聚落
七、中国的农业
八、中国的工业
九、中国的交通、商业和旅游业
第四节中国地理分区
考点梳理
一、中国的区域差异
二、四大地区
三、港澳台地区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梳理
一、区域的含义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梳理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节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考点梳理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产业转移
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考点梳理
一、遥感及其应用
二、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部分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前言
第二节课程目标
第三节内容标准
第四节实施建议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课堂教学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类型
第二节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方法概述
二、常见的地理教学方法
第三节地理教学的基本技能
考点梳理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二、地理课堂教学的提问技能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五、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
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第四节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媒体的概念与类型
二、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第五节地理教学评价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评价概述
二、地理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取向
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四、地理学习评价
五、地理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
六、地理试卷的设计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考点聚焦
节地理教学设计概述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结构
第二节地理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考点梳理
一、地理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节地理教学设计范例
教学设计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设计三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设计四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能力提升训练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在线试读
部分
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地理学科知识,并能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本教材部分对地理学科知识及其运用进行了全面概括和系统讲解,以帮助考生了解、掌握及运用相关地理知识,从而为顺利通过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部分内容依据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共分为五章内容。章为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包括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思想和人地关系理论等。后四章按照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四个角度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而区域地理及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是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升华。
本部分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在44%左右,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呈现。考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的时候,应按照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理解,树立地理空间结构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本章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灵活运用。
节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一、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
1.地理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它构成了地理学和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起来,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1)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
(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的术语,地理位置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地理位置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位置。
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它一般根据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我们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与性,一般将其分为相对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另外,人们从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出发,将其划分为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等功能性地理位置。
(3)区域
区域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循环
循环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地理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大气循环过程、地质循环过程。循环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可以被人为影响打破。
(5)景观
景观是指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在许多情况下,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它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我们在使用景观概念时要注意:①许多现存的景观是古代景观的遗迹,如冰川地貌等;②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被大大改变;③人类活动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景观;④经济繁荣不仅会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6)网络
许多地理现象都有网络结构,如交通线路、河流分布等。因此在空间结构中,常常需要进行网络分析。网络分析要侧重于网络结点的分析以及网络变化所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7)等级
等级几乎到处存在,如区域有等级之分;聚落存在等级,其规模和功能布局、设施存在差别,反映了人们愿意为其付出多少的事实;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也能孕育出不同的组织等级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级分布现象。
(8)时空耦合
时空耦合是地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把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和时间过程综合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
时间和空间是贯穿地理研究的动态要素。只有同时把时间及空间这两大范畴纳入某种统一的基础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地理学的基础规律。
(9)机制
机制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只有摸清了某一过程的机制,才有可能去较好地利用或改变某一过程。人口迁移理论和板块学说都属于机制性研究。
(10)模型
模型指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对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分类的研究。在建立地理模型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①相似性;②抽象性;③简捷性;④精密性;⑤可控性。
2.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1)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学者认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着的整体,是一个所有的组成要素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动态系统。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
(2)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区位论的思想与方法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中学地理教师还对如何分析区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朱立新等人构建了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即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分析区位。可见,区位论在人文地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蕴含于其中的地理思想。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及学科特点
1.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1)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朱雪梅等人提出“地理学科思想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支撑”,而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特征的研究比较成熟,具体思路与程序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已经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并探究教学策略。
(2)地图法
地图法是研究深入、广泛的地理方法。经过分析,许多学者在地图的重要性与作用、地图的教学方法、地图的绘制和地图学习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地图是教学的专门语言、常用工具、信息库。地图是和课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等智能。发挥地图表现空间信息的优势,可提高学生空间认知和定位能力,构建空间位置概念。
关于地图教学方法的研究,应包括在地图上寻求地理规律的方法、读图分析方法等;还有各类地图的教学方法,如等值线地图、区域微观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多样。
2.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整个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地理学研究范围如此之广,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此之密切,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学习地理时,务必先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各个要素本身,然后再用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去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区域性
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因而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我们在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
(3)空间性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非常广阔,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位置,继而了解区域内部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4)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我们得随时留心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例如,华北被称作“干渴的大地”。到2020年,这里需要多少水?这些水从何而来?这些都需要做出预测。地球上地理现象十分复杂。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如上所述,综合联系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去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掌握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是我们学习好地理学科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就是指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
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运用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地理学科知识,并能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本教材部分对地理学科知识及其运用进行了全面概括和系统讲解,以帮助考生了解、掌握及运用相关地理知识,从而为顺利通过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部分内容依据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共分为五章内容。章为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包括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方法、思想和人地关系理论等。后四章按照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区域地理四个角度对地理学科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而区域地理及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是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升华。
本部分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在44%左右,多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呈现。考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的时候,应按照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理解,树立地理空间结构意识和整体意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本章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地理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理解,灵活运用。
节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学科特点
一、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思想
1.地理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它构成了地理学和其他有关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起来,地理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1)区位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
(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的地点。作为的术语,地理位置是指经纬坐标网中的某个地点;作为相对的术语,地理位置是指在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位置。
地理位置是用来界定地理事物间的各种时间、空间关系的地理专业术语。它一般根据需要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描述。我们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与性,一般将其分为相对地理位置和地理位置。另外,人们从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出发,将其划分为政治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军事地理位置等功能性地理位置。
(3)区域
区域是指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单位。地理学意义上的区域是指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4)循环
循环概念可以用来分析许多地理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大气循环过程、地质循环过程。循环分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可以被人为影响打破。
(5)景观
景观是指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在许多情况下,景观、环境和空间结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它一般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从自然景观可透视地球自身所发生的一些事实,从人文景观可以透视人类活动是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我们在使用景观概念时要注意:①许多现存的景观是古代景观的遗迹,如冰川地貌等;②景观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被大大改变;③人类活动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景观;④经济繁荣不仅会增强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自然环境。
(6)网络
许多地理现象都有网络结构,如交通线路、河流分布等。因此在空间结构中,常常需要进行网络分析。网络分析要侧重于网络结点的分析以及网络变化所引起的空间结构的变化。
(7)等级
等级几乎到处存在,如区域有等级之分;聚落存在等级,其规模和功能布局、设施存在差别,反映了人们愿意为其付出多少的事实;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也能孕育出不同的组织等级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级分布现象。
(8)时空耦合
时空耦合是地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它把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和时间过程综合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
时间和空间是贯穿地理研究的动态要素。只有同时把时间及空间这两大范畴纳入某种统一的基础之中,才能真正认识地理学的基础规律。
(9)机制
机制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进行的关键。只有摸清了某一过程的机制,才有可能去较好地利用或改变某一过程。人口迁移理论和板块学说都属于机制性研究。
(10)模型
模型指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对模型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差异和区域分类的研究。在建立地理模型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①相似性;②抽象性;③简捷性;④精密性;⑤可控性。
2.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
(1)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运用系统理论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学者认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密切联系而相互作用着的整体,是一个所有的组成要素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动态系统。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思想。
(2)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区位论的思想与方法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中学地理教师还对如何分析区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朱立新等人构建了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即从自然与人文两大方面分析区位。可见,区位论在人文地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蕴含于其中的地理思想。
二、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及学科特点
1.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
(1)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
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朱雪梅等人提出“地理学科思想是区域地理复习的理论支撑”,而区域特征是区域地理的核心知识。运用综合分析法学习区域特征的研究比较成熟,具体思路与程序为明确区域空间范围—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综合分析区域人文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区域利用评价。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已经注重运用综合分析法与比较法构建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并探究教学策略。
(2)地图法
地图法是研究深入、广泛的地理方法。经过分析,许多学者在地图的重要性与作用、地图的教学方法、地图的绘制和地图学习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地图是教学的专门语言、常用工具、信息库。地图是和课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运用地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等智能。发挥地图表现空间信息的优势,可提高学生空间认知和定位能力,构建空间位置概念。
关于地图教学方法的研究,应包括在地图上寻求地理规律的方法、读图分析方法等;还有各类地图的教学方法,如等值线地图、区域微观图的判读,教学方法多样。
2.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整个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地理学研究范围如此之广,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此之密切,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及的。因此,学习地理时,务必先分解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研究各个要素本身,然后再用综合的、联系的观点去研究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区域性
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因而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我们在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
(3)空间性
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非常广阔,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其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位置,继而了解区域内部地理要素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4)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我们得随时留心它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例如,华北被称作“干渴的大地”。到2020年,这里需要多少水?这些水从何而来?这些都需要做出预测。地球上地理现象十分复杂。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他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
如上所述,综合联系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去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掌握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动态性等特点,是我们学习好地理学科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就是指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