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2508

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精髓,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吃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乡愁;
品的不只是滋味,更是文化。
一部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普及读本。
中国饮食文化(普及版)
谈饮食,对于一个农人来说,它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幸福与安然;对于一介游子来说,不经意间闻见家乡的味道,忍不住杳然泪下,那是销魂蚀骨的思乡之情;对于一个美食家来说,举箸之间,品的不只是滋味,更是文化。
第一章 饮食之道
第二章 饮食起源
第三章 谷类作物
第四章 鲜食文化
第五章 蔬菜果品
第六章 调料文化
第七章 食器之美
第八章 烹饪之道
第九章 饮食流派
第十章 饮食礼仪
第十一章 饮食习俗
第十二章 饮食健康
第十三章 雅事趣闻
第一章 饮食之道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就有了五千年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的编导寄语便说:“一部纪录片,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有人看到了乡愁,有人看到了传承,有人看到了国魂,每个人的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
这句话放到这本书中同样适用,什么是中国饮食文化?不能一言以蔽之,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地区、人文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体会也就不同。这就如同达芬奇画鸡蛋,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是个兼容并蓄的过程。
1 “食以体政”的国家思想
饮食与政治的关系,有如鱼儿与水一般,密不可分。
人类之初,茹毛饮血,尚未开化。民众全靠天吃饭,在自然中获取饮食,或生食动物血肉,或摘取植物的果实,渴了就在河畔山涧饮水,懵懂无知。
当时的部落首领在食物的开发利用上摸索着前进: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结网捕鱼,教民渔猎;神农氏炎帝,遍尝百草,选五谷,教耕作,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黄帝则发明了炉灶,教导人民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自此出现,奠定了中华民族饮食结构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早期的历史发展就是人们对于食物开发利用的过程。正因如此,能够带领民众趋利避害,过上好日子的优秀人物便被推举为首领,奉为圣、神。
《韩非子·五蠹》有载:“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从中可见,有巢氏能够被大众尊崇为圣人,是因为他从根本上解决了民众的生存问题。
神农氏炎帝也与此类似,正如汉朝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所叙:“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至于黄帝,因为兴灶作炊的功劳,他也被民众奉为灶神。
可以这样说,先民时期的领袖人物都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开创性人物,哺育了泱泱中华儿女。
饮食与政治就这样并列前行着。
夏商周时期,食以体政的国家意识日趋明朗。根据《尚书·益稷》的记载,舜帝曾经这样赞扬后稷的功劳:“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后稷是舜帝时期的农官,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稷和麦之类的粮食,在当时被称作粒食。此句的意思是,因为后稷的功劳,百姓有了粮食,得以解决温饱,天下万邦从而得到治理。
民众的温饱系国之命脉所在,据《洪范》一书记载,商王朝将“食”列为“八政”首位。八政指的是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是当时国家施政的八个方面。
举个例子,辅佐成汤开创殷商天下的伊尹,起初仅是有莘氏陪嫁过来的媵臣,但是他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为了一展抱负,有一天他背着做饭的大鼎和砧板求见成汤,一边做饭,一边大讲饮食之道。这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真实目的是“以滋味说汤,致以王道”。成汤听后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二人从此携手创造了君明臣贤的千古佳话。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反之,商朝末代帝王子受(商纣王)过着锦衣玉食、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箕子从他用的一双象牙筷子就预测到国家将要覆亡的下场。
在社会财富大规模向权力集团集中的同时,统治者也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建立在普罗大众最基本的饮食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如同《毛诗·小雅·天雅》所云,“君能下下,以成其政”,应顺从“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论语·颜渊》所言更是一针见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毫不夸张地说,谁抓住了粮食这个命脉,谁就得到了民众的心,得到了天下。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就曾振聋发聩地提出“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而真正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并使之被后世所熟知的,则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郦食其。
当时,楚汉相争,难分高下。
公元前204年的秋天,楚霸王项羽主动出击,将刘邦打了个落花流水,占领了荥阳城。与此同时,淮阴侯韩信攻破赵国,再攻齐国,急需支援。而梁地的彭越一反再反,又起烽烟,需要前往平叛。
焦头烂额之际,刘邦决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放弃现有的成皋以东地区,分兵三处:退守楚汉相争的巩、洛边境,支援韩信,攻打彭越。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说好听点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难听点就叫疲于应对、节节败退。关键时刻,郦食其出现了,和刘邦说了这样一席话:“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郤,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釋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原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夫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圣人之不可废者,衣食也!”这是庄子说过的话,用现代最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违逆。
天下纷争已久,千里荒漠,渺无人烟。民心惶惶,以致农夫扔掉了农具,无心耕田;妇人下了机床,无心织作。社会供给出现断层,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受到了挑战,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郦食其很聪明,他告诉刘邦要知“天”。什么是天?民以食为天,王者以民为天。只要攻下敖仓,拥有藏粟,就抓住了民众的心,拥有了天命,自然就成了王者。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郦食其却说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刘邦听了他的建言,据守天下粮仓,占领战略高地,安抚民心,最终成为天下之主。
这段历史出自《汉书·郦食其传》,唐代的司马贞为《史记》作“索隐”时,认为郦食其秉承的是管仲的思想: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西晋历史学家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又将其提升了一个高度: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自此,民以食为天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核心思想,数千年来为广大民众所认可,并且加以运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