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018194
在以往以广东为研究地域的防御性聚落研究中,大多以客家地区的围屋为主,或是以开平等地的碉楼等为例,对于整个广东地区的防御性聚落缺乏整体地、全面地分类与研究。《筑苑·广东围居》以人类为生存、安全、繁衍人口而组成聚居类型分析的方法,从防御性聚落“围”的防御形式与“住防结合”的综合功能入手,总结了“围居”这一特殊的民居与聚落类型,对其起源发展、类型特点进行了初步概括,探讨了其有别于其他临时性或者非围合型防御工程的特点,并通过具体实例区分了围屋、围村、围寨、围楼这四种“围居”类型,对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异同进行了归纳,以挖掘广东围居在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审美以及现实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广东地属岭南。其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人文习俗、民族迁移、社会进展等形成了以广府、潮汕、客家建筑文化三大体系为主的广东民居特色,而近代外来文化影响又使侨乡民居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
《广东围居》是《筑苑》丛书的第四本,以单行本的形式对围居这一营建形式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总结与描述。《筑苑·广东围居》从广东围居的发展与特点出发,全方位地展示了其建筑类型,分析了其营造手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本书适合作为大众读者了解广东民居的入门读物。
1 围居
1.1 围居概说
1.2 围居发展
1.3 围居特点
2 围屋
2.1 围龙屋
2.2 枕头屋
2.3 府第式从厝围屋
2.4 城堡式围屋
3 围村
3.1 梳式布局围村
3.2 钟楼村
3.3 大旗头村
3.4 扶溪村
3.5 黎槎村
3.6 钱岗村
3.7 南社村
3.8 上岳村
3.9 卿罡村
4 围寨
4.1 围寨类型与格局
4.2 永宁寨
4.3 桂林寨
4.4 象埔寨
4.5 龙湖寨
4.6 双峰寨
4.7 大鹏所城
5 围楼
5.1 方围楼与圆围楼
5.2 方形角楼
5.3 城堡式围楼
5.4 泰安楼
5.5 花萼楼
5.6 道韵楼
5.7 满堂围
参考文献
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社会,先民穴居而野处,奴隶社会后,同族群居于台地誈地,聚族而居成为人类的主要居住方式。
古代,由于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发达,为了蔽风雨、避虫兽,为了生存安全和繁衍人口、固守土地资源,聚族而居是重要的因素。初时,同族同宗以血缘为纽带而聚居。其后,同族异地异姓因地缘关系而聚居。这些聚居地建筑除了生产生活外都带有防御措施,被称为聚落,后期发展衍变为村、所、寨、堡、庄、楼、围等。
聚居的目的,生存安全是首要的,防御措施也是必要的。在营建环境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文化习俗信仰、建筑空间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和衍变,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而不同”的传统营建思想和聚居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全国范围内,关于防御性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起初也只是针对汉族客家民系的围合型民居进行调查分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逐渐扩展了对其他地域的防御性聚落的研究。实际上,典型的防御性建筑与聚落,除了有赣粤闽等地的土围、土楼等,还有秦晋、湖北等地的堡寨;在长城沿线防区,有配合整个陆地防御系统而形成的卫所聚落;在山东、福建、广东等地,有极具特色的沿海军事卫所聚落。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山寨等防御性聚落形式。总体来说,防御性建筑与聚落一般分布在民族相互交往的地带,出于安全考虑而建有自卫防御性聚落的地区,以及在历史上军事活动较多而处于军事布防系统内的地段。
广东省现今的行政范围,大部分地区自汉代就已归附中原,但由于地处偏远,在中原地区战乱或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之时,就成为了北方族群迁徙定居的目的地之一。不断到来的移民终使广东成为了多民族、多民系共同生活的地带,多元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建筑与聚居形式的相互影响。在不同时段迁徙到广东的族群,面对与故土相迥异的自然地理条件,择居中与语言不通的土著族群在争夺生存资源的同时,尤其需要从防御性的营建形式中获得心理和实际上的安全感。此外,从明代开始,广东的海防卫所与其他海防工程一起,逐渐构成了防范海盗、殖民者等海上威胁的海防体系,其中许多海防城址逐渐衍化为特殊的聚落形式,也影响了周边民居与聚落的营建方式。
在以往以广东为研究地域的防御性聚落研究中,大多以客家地区的围屋为主,或是以开平等地的碉楼等为例,对于整个广东地区的防御性聚落缺乏整体的、全面的分类与研究。本书从防御性聚落“围”的防御形式与“住防结合”的综合功能入手,总结了“围居”这一特殊的民居与聚落类型,对其起源发展、类型特点进行了初步概括,探讨了其有别于其他临时性或者非围合型防御工程的特点,并通过具体实例区分了围屋、围村、围寨、围楼这四种“围居”类型,对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及其异同进行了归纳,以挖掘广东围居在历史、军事科技、艺术审美以及现实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从人类为生存、安全、繁衍人口而组成聚居类型分析的方法,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本书可能限于篇幅,论述中主要是民居的防御内容,若增加聚落与建筑布局及居住群体生产生活等文化特征内容,便使读者能更清晰全面地了解传统聚落的形成内涵与时代特性。
陆元鼎
2017.6.20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