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历史世界史德国通史(珍藏版)

德国通史(珍藏版)

权*巨制典藏版,一本书道尽德意志的沧桑!

作者:丁建弘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ISBN: 9787552024517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58.99

类别: 世界史 SKU:5d84612a5f98491045413356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4517

编辑推荐
本书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考察了德国历史,条理清晰地展现了在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德意志与非德意志即统一与分裂的较量和斗争,并且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来说明德意志民族和历史的特性,尤其是德意志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弥漫,以及德国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等等。本书源自德国历史研究专家丁建弘先生的长期治史心得,并吸收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史料翔实,论述充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内容简介

德意志兰?它在哪里?

德意志国土和国家的统一体由于长期分裂而不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问题。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德意志兰才有了国土和国家相一致的含义。

本书梳理了德国从立国时代、封建时代、宗教改革时代、普鲁士崛起时代、启蒙时代、改革时代、复辟时代、统一时代、工业化时代、英雄时代、强权时代、魏玛时代、纳粹统治时代、盟国监管时代到重新崛起和再统一时代的完整历程。条理清晰地讲述了德意志人和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分裂与统一的较量,在历史的叙述中说明德意志民族的特性。本书史料翔实,凝聚了作者长期的治史心得,融合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德国通史。

作者简介
丁建弘,1936年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获联邦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奖。多年在德国从事客座研究并任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德国史、世界现代化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论著有《世界史手册》《普鲁士精神和文化》《德国通史》《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等。
目  录

前言

导言德国在哪里?

章 立国时代:日耳曼人与德意志人

一、 古代日耳曼人

二、 日耳曼部族民大迁徙

三、 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四、 德意志人和德意志王国的出现

作者评曰

 

第二章 封建时代:民族国家的被延误

一、 迟缓的封建化

二、 皇权与教权:争霸欧洲

三、 皇权与城市:互促还是互制?

四、 皇权与诸侯:七选侯当家

作者评曰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代:民族运动的发端

一、 路德与宗教改革

二、 骑士宗教改革

三、 人民宗教改革:闵采尔和农民战争

四、 诸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五、 三十年战争:宗教改革时代的悲惨结局

作者评曰

 

第四章 普鲁士崛起时代:对德意志民族是祸是福?

一、 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

二、 普鲁士王国的崛起

三、 “士兵王”的军事立国

四、 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开明君主专制

五、 普鲁士精神和普奥争霸

作者评曰

 

第五章 “启蒙”时代:从文化民族主义到政治民族主义

一、 德意志的启蒙运动

二、 “狂飙突进”运动

三、 法国大革命与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

四、 拿破仑战争与德意志政治民族主义

作者评曰

 

第六章 改革时代:民族统一运动的初霞

一、 奥地利玛丽泰蕾西娅—约瑟夫改革

二、 “第三德意志兰”的改革

三、 普鲁士施泰茵—哈登贝格改革

四、 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

作者评曰

 

第七章 复辟时代:民族统一道路上进步与反动的较量

一、 沙俄的欧洲霸权政策和梅特的反动

二、 现代化的开端

三、 “莱茵文明”与“统一和自由运动”

四、 李斯特和海

五、 1848“红色革命”:时代的冲突与民族统一运动的高潮

作者评曰

 

第八章 统一时代:“白色革命”与民族统一的完成

一、 统一的前提

二、 统一的潮流

三、 “宪法争执”和俾斯麦上台

四、 俾斯麦进行的统一战争

作者评曰

 

第九章 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发展

一、 统一与工业化高潮

二、 统一与普鲁士式的政治现代化

三、 统一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四、 俾斯麦的内外政策与俾斯麦的下台

作者评曰

 

第十章 “英雄时代”:从民族工运到国际工运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 拉萨尔和倍倍尔

三、 “英雄时代”:反“非常法”的斗争

四、 社会民主主义旗帜下的分歧和分裂

作者评曰

 

第十一章 强权时代: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

一、 德国帝国主义

二、 威廉二世与他的“世界政策”

三、 尼采、韦伯、爱因斯坦

四、 德国挑起次世界大战

作者评曰

 

第十二章 魏玛时代:共和时期的民族运动

一、 十一月革命:民族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

二、 魏玛共和国的战后危机:民族内争与民族外争

三、 魏玛共和国的相对稳定

四、 希特勒的上台与共和国的覆灭

作者评曰

 

第十三章 纳粹统治时代:民族主义发了狂

一、 “族民共同体”与“第三帝国”

二、 纳粹法西斯专政的实质

三、 纳粹法西斯:一种以战争为目的的民族主义

四、 纳粹德国挑起全面世界大战

五、 “第三帝国”的覆灭

作者评曰

 

第十四章 盟国管制时代: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一、 从德黑兰、雅尔塔到波茨坦

二、 从纽伦堡审判、“四D”计划到柏林危机

三、 夹缝中的德意志民族

四、 德国的被分裂

作者评曰

 

第十五章 重新崛起时代:一个民族两个国家

一、 联邦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 联邦德国成为经济大国和社会福利国家

三、 民主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 民主德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社会保障国家

五、 德-德关系:从“哈尔斯坦原则”到“基础条约”

作者评曰

 

第十六章 再统一时代:一曲德意志民族的《欢乐颂》吗?

一、 德国统一的机遇与挑战

二、 从“柏林墙倒”到两德国家条约

三、 “2 4”会议与《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的签订

四、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日

作者评曰

 

第十七章龙与鹰:历史上中德民族的文化关系

一、 缘起

二、 汤若望莱布尼茨时代

三、 罗可可风尚与中国

四、 歌德一代

五、 文化碰撞:“图象”的变化

六、 “向东方压进”与“向西方学习”

七、 1919—1949年间

前  言

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准备出版一套具有时代新意的、由中国人著述的西方国家通史,他们那具有时代新意的写作新构想,激起了我重新作新科学探索的劲头,于是我就贸然答应下来。当我一进入写作领域,立刻就发现,书的字数虽不多,难度却很大,几乎要作全盘的调整和审视,特别是要用现代化时代精神评述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

 

我从事德国史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已有四十余年。我曾师从过民主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师从过联邦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接受过不同观点的历史学派的教育。近二十多年来,我虽然不敢夸口说我已读遍国内外不同学派的德国史著作,但也读了很大部分有代表性的著作,而且我自己也曾主编过有关德国史著作。然而我总有这样一个感觉:它们的大部分似乎离现时代精神日益遥远,谈历史作用似在隔靴搔痒。我省悟到,写历史著作也必需站在时代精神的前列和进步事业的立场上;我虽然也不敢夸口说我已掌握了有关德国史的所有基本资料,但我却希望在这本书中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尽量做到史实毋误,大事不漏,名人出岫。因此,我是很用心地、兢兢业业地、甚至带有惶恐的心情写完这本书的。现奉出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求教于时代现实与时代精神的考验。

在线试读

第四章 普鲁士崛起时代:对德意志民族是祸是福?

 

普鲁士国家,是我们人民伟大的政治业绩。

——H.特赖赤克

我想强调,普鲁士是万恶之源。

——W.丘吉尔

 

三十年战争给德意志兰带来极为悲惨的结局。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捷克和萨克森的矿山全部被破坏;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工商业急剧衰退;工场手工业生产遭到摧残,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不到10%,代之而起的是落后的农村家庭手工业;绝大多数城市都失去原先的商业意义,沦为诸侯的政治中心;贸易额急剧下降,只能输出一些原料;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德意志的商品资本经济发展在很长时期内受到阻碍,推动民族统一运动的内在原动力近乎消失。

 

在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德意志兰,三十年战争后有三大变化值得一书。是进入第二农奴制时期;第二是出现诸侯小邦专制主义的统治,代替了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统治;第三是东部边区马克普鲁士的崛起。这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第二农奴制”或者叫做“再版农奴制”,指的是农奴制的恢复,它不只限于发生过农民战争的地区,而且延及德意志兰的所有地区,只是各地的封建剥削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形式。一类流行于西南德、西德和西北德,由原封建领地制经济演化而来,中世纪确立的陈规还继续保持。这一带是德意志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同贵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松弛,地主作为土地经营者的已经很少,农民的依附关系只限于缴付捐和租,所缴之数却很高。大多数邦的诸侯或马克伯爵,是全邦土地的所有者,同时还掌握本邦的法庭控制权和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权;农民在出卖、典当、押借和分割农地时,拥有对这些农地所有权的权利。他们对使用农地的农民规定了很高的地租(部分货币部分实物),对出卖、交换和继承农地的农民规定付给地主转手费(约产业价值的1/3—1/5)。农民还需负担徭役,每年2—4个星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只限于请求结婚以及交出好物件一类。

在其他大多数德意志地区,则形成另一类特殊的领主庄园制经济,在这些地区,地主的大农庄经营是占统治地位的经营方式,地主同时是自己经营的农庄主,主要生产谷物销售于远方。为典型的领主庄园制经济处在德意志兰东部平原地区,具体指易北河以东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地区,在这里,每个庄园都由一个有骑士封号的贵族、俗称容克的统治着,容克(Junker)原是指征服东部这一地区并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贵族的后代,这些骑士贵族当年曾以“创业者”的身份把骑士领地划成一块块耕地,除为自己留有一宗保有地外,耕地又分为某些大小相当的、带有一小块院子和菜园的农民圃地(Hof),用抽签的办法分配给来自西德、萨克森、弗里斯兰的移民,为此移民有义务对骑士领主负担有限的、固定的代役租和劳役,人身是自由的。自14世纪起情况开始变化,容克取得大量超经济强制的权力,特别是领主裁判权,农民被规定不得脱离土地迁往他处。15世纪容克领主开始系统地驱逐农民,兼并土地,扩大保有地。16世纪中德、西南德农民揭竿而起,进行农民战争,而东部的农民却是隔岸观火,见死不救,报应也就轮到他们头上。在农民战争失败后不到一百年时间,易北河以东地区,特别在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荷尔斯坦因,几乎所有的农民都陷入一种“继承性的隶属关系”,成了农奴,规模巨大的容克庄园出现。

 

在一个典型的此类庄园里,庄园主即容克是全部庄园土地、生产工具、建筑物和圈厩的所有者。他既是地主又是农奴主,既是军事首领又享有领主裁判权和警察权,集立法、司法、执行于一身,因而成为全权的乡村统治者。农民中地位的是茅屋农(Ha¨usler)或赁屋而居的贫农,只保有一小块园地;其次是小农(Kossa¨th),保有一星点非正规的圃地但无力使用耕畜;好的算是“有能力使用耕畜的农民”(Spannfa¨hig)。所有这些农民包括家内奴仆,人身都是不自由的,都是奴隶式的农奴。他们为容克提供无限度的劳役和赋役,只能在夜间耕种自己的小地块。容克庄园经济的特点,乃是容克本人是庄园生产的直接领导者和经营者,他利用农奴的劳役生产的产品——谷物、木材等,主要不是为了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市场,是一种商品性的生产。容克庄园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且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邦中之邦”。

 

与这种经济的凋敝性和落后性相适应,德意志的政治分散性和多元性加剧。据统计,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兰分裂为314个邦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也就是说,总共有1789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权。有不完全相同的统计数字。皇帝不是作为“帝国的保卫者”,而是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君主行事。帝国议会1663年在累根斯堡召开后不再解散,变成所谓的“永恒帝国议会”,完全成为各邦诸侯追逐自己利益的工具。虽然以往皇室的那种“大一统主义”思潮还存在,但邦国分裂主义思潮(所谓“邦国爱国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德意志兰全境盛行邦国专制主义统治。小邦诸侯仿效“伟大君主”法国路易十四的宫廷生活和奢华气派,虽然显得荒谬可笑,但他却因此不得不对他的臣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搜括而显得可憎。所有这些情况使德意志兰在三十年战争以后依然还是欧洲冲突的战场。上起皇帝,下至各邦诸侯,几乎都被卷入欧洲的大小纷争中,他们为了取得金钱而把自己“典”给外国强权。因此在17、18世纪的欧洲纷争中,难得有一次没有德意志人反对德意志人的斗争,民族利益显得一钱不值。仅以从外国得来的“补助费”而言,奥地利为8200万里佛,萨克森为900万里佛,符腾姆贝格700万里佛,科隆选侯700万里佛,普法尔茨1100万里佛,巴伐利亚900万里佛。普鲁士则从英国和法国拿到多种“补助费”。而像黑森等邦的诸侯,竟把本邦子弟卖给外国作为雇佣兵去进行海外战争。正当专制主义在英国和法国促进民族的统一,终结分离状态时,德意志兰的专制主义却带上诸侯小邦的性质,不仅加深了国家政治的分崩离析,而且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市场的形成。

 

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逼真地描述出17、18世纪德意志兰的可悲境况。他说:“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括,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倒塌了,简直没有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败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就在这样一个悲惨时代,德意志东部“塞外”普鲁士邦的“骤然”崛起,不仅使德意志皇帝和诸侯们刮目相看,而且也使欧洲宫廷瞠目结舌。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国家发展道路的普鲁士,究竟是一个什么力量的组合?为什么能崛起?在17、18世纪充当什么角色?

 

一、 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

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普鲁士有三个含义:,中世纪曾在德意志骑士团统治下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人领土;第二,1701—1918年在德意志霍亨索伦家族统治下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和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第三,1918年霍亨索伦王朝覆灭后所设的德国的邦。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了解到,普鲁士是一个德意志国家,一个德意志邦国。

 

上述三者之间,存在着领土的、历史的、精神的、文化的延续性。但真正充当德意志历史上正经角色的,是1701年到1918年的普鲁士王国。人们很难想象到,普鲁士是从一个小小的、荒蛮的、穷困的东部边区马克,一个被人轻蔑地叫做“神圣罗马帝国的砂石罐头”发展起来的。

 

普鲁士国家的核心细胞是勃兰登堡马克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勃兰登堡处在易北河和奥得河之间,是东方和西方的交界地,12世纪后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边区军事殖民地。统治该地区的是所谓边区马克伯爵。1365年,勃兰登堡马克伯爵获得选侯称号,而容克的力量也日益强大,他们的军事作用和他们的经济力量使他们竟能在本邦君主面前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普鲁士,东离勃兰登堡甚远,因其居民为普鲁士人而得名,罗马作家塔西陀书中称普鲁士人为爱斯梯人,族民大迁徙时代,他们的日耳曼邻居大多匆匆往西去了,斯拉夫人却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南部和西部。12世纪下半叶以来,波兰独立的马佐维亚公爵一再企图在战场上征服普鲁士人,没有成功,1225年决定邀请德意志宗教骑士团前往镇压抗拒“基督教化”的普鲁士人。参加十字军东侵的德意志宗教骑士团这就充当了“德意志化”和“基督教化”的工具。它前后花了近六十年时间才征服整个普鲁士。一个肆无忌惮的日耳曼化时代开始了。德意志骑士团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查,

 

手执骑士团团旗由第四任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查(Hermann von
Salza,1209—1239在位)奠定的、完全自治的普鲁士骑士团国家,作为“欧洲的角柱”,在普鲁士土地上终形成,它名义上属于神罗圣马帝国。到14世纪末,骑士团国家被视为中世纪欧洲治理的国家之一。两个世纪的征战与拓殖,近一个世纪的内部建设,特别是吸收众多德意志移民迁入并将他们有计划的安置和分配,促成德意志东部地区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但是好景不长。1410年骑士团国家在与波兰立陶宛联盟的战争中失败。内部的衰败已无法阻止。1466年骑士团被迫签订第二次托尔恩和约,接受波兰人提出的苛刻条件。条约规定骑士团国家在今后三百年内承认波兰的主权(宗主权);把维斯瓦河左岸所有西普鲁士土地割让给波兰;承认波兰王国对骑士团国家残留部分的宗主权,也就是说维斯瓦河右岸的东普鲁士土地成为波兰国王的“藩属”,间接地保留了自治权。骑士团国家乃从德意志帝国中“脱离”出去,自此一蹶不振。要到16世纪初出身于霍亨索伦家族法兰克尼亚支系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1490—1568)被推举为骑士团团长后,骑士团国家的命运才开始有所变化。应该说,勃兰登堡马克和普鲁士骑士团国家,在几个世纪内是并行和独立发展的。一直到1618年,这两地才联成一气,形成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这中间的联结点,则是霍亨索伦家族的统治。

 

霍亨索伦家族是德意志的高级贵族和王家世系。该家族在1100年因领有索伦堡而受封为索伦伯爵。14世纪中叶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高贵的”)字样,乃成霍亨索伦家族。家族领地原在西南德的内卡河、士瓦本阿尔勃和上多瑙河之间。12世纪索伦伯爵同纽伦堡伯爵结亲,1227年两个儿子分割领土,形成后来信奉新教的法兰克尼亚系和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两支。前者承袭了纽伦堡伯爵一职,1322年成为帝国诸侯,同时领有安斯巴赫拜罗伊特马克伯爵领,1415年取得勃兰登堡马克伯爵的继承权。后者16世纪在西南德声势颇盛,不久分为两支,1623年均被列为帝国诸侯。

 

当霍亨索伦家族的纽伦堡伯爵弗里德里希六世,1412年奉皇命来到勃兰登堡时,勃兰登堡正处在空前的无政府状态。强盗骑士(容克的先祖)数十年来肆无忌惮地毁灭了马克居民的生活,成了的公害。弗里德里希要求强盗骑士交出巧取豪夺据为己有的地产和特权、恢复和平遭拒后,决定用武力解决。他率领法兰克尼亚骑兵和雇佣军连同“秘密武器”——使用火药的攻击炮——一举摧毁了强盗骑士强固的堡墙,终使强盗骑士听命于自己。1415年4月30日,德意志国王西吉斯蒙德(1433年加冕为皇帝)正式把勃兰登堡马克赐给弗里德里希,并封他为选侯和帝国议会大丞宰,后者两年后承袭选侯爵,改称弗里德里希一世,开始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勃兰登堡的统治。

 

从15世纪中叶起,霍亨索伦人已把勃兰登堡马克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悉心经营和扩张。选侯们执行有目的的通婚政策,比如与萨克森维滕贝格联姻,同波兰公主订婚,都是为扩大勃兰登堡的领土和势力。1455年,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1440—1470在位)成功地从德意志宗教骑士团那里购回诺伊马克,还提出勃兰登堡有“购回”所有落入波兰人手中的西普鲁士土地的“单独购回权”。他在留给后继者的文件中说:必须无条件地注意到,“那些土地,是德意志土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土地和勃兰登堡选侯国的土地……不得成为非德意志人所有”。以后的几任选侯,也都继承祖上的这一方针,不择手段地扩充勃兰登堡领地。

抢先评论了 “德国通史(珍藏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人类文明史上绕不过去的巨著,一部包罗万象,了解罗马帝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至高经典。)(套装共12册)

EUR €468.88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未来简史 一本好书 腾讯视频栏目推荐

EUR €4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光荣与梦想(精装全四册)

EUR €145.96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EUR €18.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