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985997
内容简介
《名医世纪传媒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6版)》在第5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梅花针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梅花针疗法的作用原理、治疗范围、常用刺激部位与穴位、针具、针法与操作方法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妇科、儿科、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200余种常见病的920余首治疗配方。
《名医世纪传媒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6版)》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城乡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名医世纪传媒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6版)》是作者长期临床实践和四代家传、师授经验的总结,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爱好者及城乡家庭自疗者阅读参考。
目 录
上篇 概论
一、梅花针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二、梅花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经络感传学说
(二)神经反射学说
(三)孙氏因理相关学说
三、梅花针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四、常用刺激部位、穴位与主治
(一)特定刺激部位
(二)按经络穴位刺激
(三)常用穴位与主治
五、患者体位与取穴方法
(一)患者体位
(二)取穴方法
六、梅花针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
(一)概述
(二)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三)检查时患者的体位
(四)检查方法
七、针具与针法
(一)针具
(二)针法
八、操作方法
(一)练针法
(二)持针法
(三)刺激的种类、顺序与强度
(四)制定治疗方案,选准应刺部位
(五)操作方法
九、术中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一)晕针
(二)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
(三)过敏反应
(四)血肿
(五)气胸
十、梅花针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一)优点
(二)注意事项
一、梅花针疗法的源流与展望
二、梅花针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经络感传学说
(二)神经反射学说
(三)孙氏因理相关学说
三、梅花针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四、常用刺激部位、穴位与主治
(一)特定刺激部位
(二)按经络穴位刺激
(三)常用穴位与主治
五、患者体位与取穴方法
(一)患者体位
(二)取穴方法
六、梅花针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
(一)概述
(二)检查方法的理论依据
(三)检查时患者的体位
(四)检查方法
七、针具与针法
(一)针具
(二)针法
八、操作方法
(一)练针法
(二)持针法
(三)刺激的种类、顺序与强度
(四)制定治疗方案,选准应刺部位
(五)操作方法
九、术中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一)晕针
(二)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
(三)过敏反应
(四)血肿
(五)气胸
十、梅花针疗法的优点与注意事项
(一)优点
(二)注意事项
下篇 疾病的梅花针疗法
一、内科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
中暑
支气管炎
支气管喘息
支气管哮喘
肺结核
肺气肿
肺炎
水胸
咯血
胸膜炎
(二)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呕吐)
胃脘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胃神经官能症
胃下垂
膈肌痉挛(呃逆)
胃扩张
神经性呕吐
胃酸过多症
胃潴留
反胃
急、慢性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
急性胃肠炎
肠易激综合征
腹痛
腹胀
慢性肝炎
胆囊炎、胆石症
痢疾
便秘
(三)新陈代谢疾病
糖尿病
痛风
肥胖症
脚气病
……
在线试读
《名医世纪传媒 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梅花针疗法治百病(第6版)》:
梅花针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经典著作——《内经》里就有记载,而且内容丰富。如《灵枢·官针篇》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就是当中一根针,旁边四根针,此即五星针,具有现代应用的梅花针或七星针(7枚针捆在一起)的样子。由此说明,梅花针疗法的起源,远早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的记载,正是民间运用梅花针治病的经验总结。
《内经》在总结针灸医学经验中,也为梅花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病情不同,针刺深浅也要有所不同。《素问·刺齐论》又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这里用骨、筋、肉、皮来说明针刺的深浅。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灵枢·官针篇》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毛刺”就是在皮肤表面上进行浅刺,“浮痹皮肤”是一种皮肤麻木不仁病变。也说明浅刺法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日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就是说“半刺”法进针浅,并下针后又很快起针。这些记载,均为后世梅花针疗法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医学文献中,已找不到关于梅花针的治疗方法、治疗工具及治疗疾病的具体记载,使古代梅花针疗法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才重新获得新生,散见于民间的梅花针疗法又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经过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推广,终于使中医学中的这枝奇葩又增添了新的光辉,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具体。例如,孙惠卿受民间“刮痧”疗法和“柳条抽打疟疾病人”治病的启发,经苦心钻研,终于在20世纪初重新发明了梅花针的医疗工具和治疗方法,同时发明了不同于任何诊断学的“孙惠卿检查法”,并在1959年总结出版了《刺激神经疗法》一书(内部资料)。后来,孙惠卿的传人——孙忠仁大夫又对梅花针工具进行了改革,使其日趋完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对皮肤针(即梅花针)之叩打部位、治疗方法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总结推广梅花针疗法做出了新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梅花针科把低压电流导入梅花针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称之为“电梅花针”,使梅花针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使之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之效果尤佳。运用梅花针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在中医期刊上时有报道,使之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并乐于接受。同时在民间亦广为流传,已成为“家庭自疗”的有效方法。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也采用梅花针疗法防病、治病,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而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这朵奇葩——梅花针疗法,将显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属外治范围的梅花针疗法,在挖掘、整理、实践和提高的过程中,通过医家的不断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得到新的发展、推广、普及和应用,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
……
梅花针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经典著作——《内经》里就有记载,而且内容丰富。如《灵枢·官针篇》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就是当中一根针,旁边四根针,此即五星针,具有现代应用的梅花针或七星针(7枚针捆在一起)的样子。由此说明,梅花针疗法的起源,远早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内经》的记载,正是民间运用梅花针治病的经验总结。
《内经》在总结针灸医学经验中,也为梅花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病情不同,针刺深浅也要有所不同。《素问·刺齐论》又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这里用骨、筋、肉、皮来说明针刺的深浅。浅深不得,反为大贼。《灵枢·官针篇》云:“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毛刺”就是在皮肤表面上进行浅刺,“浮痹皮肤”是一种皮肤麻木不仁病变。也说明浅刺法有其一定的适应范围。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日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就是说“半刺”法进针浅,并下针后又很快起针。这些记载,均为后世梅花针疗法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存的古医学文献中,已找不到关于梅花针的治疗方法、治疗工具及治疗疾病的具体记载,使古代梅花针疗法濒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梅花针疗法才重新获得新生,散见于民间的梅花针疗法又受到医界同仁的重视。经过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推广,终于使中医学中的这枝奇葩又增添了新的光辉,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具体。例如,孙惠卿受民间“刮痧”疗法和“柳条抽打疟疾病人”治病的启发,经苦心钻研,终于在20世纪初重新发明了梅花针的医疗工具和治疗方法,同时发明了不同于任何诊断学的“孙惠卿检查法”,并在1959年总结出版了《刺激神经疗法》一书(内部资料)。后来,孙惠卿的传人——孙忠仁大夫又对梅花针工具进行了改革,使其日趋完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对皮肤针(即梅花针)之叩打部位、治疗方法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总结推广梅花针疗法做出了新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梅花针科把低压电流导入梅花针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称之为“电梅花针”,使梅花针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使之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之效果尤佳。运用梅花针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在中医期刊上时有报道,使之日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并乐于接受。同时在民间亦广为流传,已成为“家庭自疗”的有效方法。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也采用梅花针疗法防病、治病,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而且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这朵奇葩——梅花针疗法,将显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良医不废外治”。我们深信,属外治范围的梅花针疗法,在挖掘、整理、实践和提高的过程中,通过医家的不断努力,结合和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得到新的发展、推广、普及和应用,能更好地为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