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51189
★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各领域专业的学者、作家同心协力编写
★非常励志,名人们具有榜样作用,激励读者树立志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将各领域的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老少咸宜
★配有丰富的插图,与生动的故事相得益彰,增加阅读兴趣
★内文采用70g轻型纸,环保舒适,轻盈便携
★封面采用DF爱克罗特种条纹纸和大面积的烫金印刷,高档大气
总序
不论世界如何演变,科技如何发达,但凡养成了阅读习惯,这将是一生中享用不尽的财富。
三民书局的刘振强董事长,想必也是一位深信读书是人生最大财富的人,在读书人数往下滑落的多元化时代,他仍然坚信读书的重要性。刘董事长也时常感念,在他困苦贫穷的青少年时期,是书使他坚强向上;在社会普遍困苦、生活简陋的年代,也是书成了他最好的良伴。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分享这份资产,让其他读者可以充分使用。
“名人传”系列规划出版有关文学、艺术、人文、政治与科学等各行各业有贡献的人物故事,邀请各领域专业的学者、作家同心协力编写,费时多年,分梯次出版。在越来越多元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才华与潜力,每个朝代也都有其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在故事背后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传记主人公在困苦中不屈不挠的经历,这些经历经由各位作者用心查阅有关资料,再三推敲求证,再以文学之笔,写出了有趣而感人的故事。
西谚有云:世界因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才更加多彩多姿。这套书就是以“人”的故事为主旨,不刻意美化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经历为主轴,深入描写他们成长的环境、家庭教育与童年生活,深入探索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他们的与众不同,是什么力量驱动了他们锲而不舍地前行。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描写出这些人为什么能使梦想成真,尤其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能于心领神会中得到灵感。
和一般从外文翻译出来的伟人传记所不同的是,此套书的特色是由熟悉文学的作者用心收集资料,将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并以文学之笔,深入浅出写出适合大多数人阅读的人物传记。在探讨每位人物的内在心理因素之余,也希望读者从阅读中激励出个人内在的潜力和梦想。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发呆做梦,当你发呆和做梦的同时,书是你最私密的好友。在阅读中,没有批判和讥讽,却可随书中的主人公海阔天空一起遨游,或狂想或计划,而成为心灵知交。不仅留下从阅读中得到的神交良伴(一个回忆),如果能家人共读,读后一起讨论,绵绵相传,留下共同回忆,何尝不是一派幸福的场景!
谨以此套“名人传”丛书送给所有爱读书的人。你们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一直有书为伴,与爱同行。
1. 谁是阿尔贝特·施韦泽
谁是阿尔贝特·施韦泽?他是一位仁慈、敦厚、充满爱心、成就了助人救世的大事业的
人。事实上,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名字传遍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他是诺贝尔和平奖及著名的德国出版协会歌德奖的得主。他一生写了许多书,这些书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各国记述阿尔贝特·施韦泽生平事迹的传记,加在一起恐怕要达到数百
种。
阿尔贝特·施韦泽得到举世的尊敬与赞扬,被认为是“20 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世界上最无私的人”“一个爱人胜于爱己的人”“一个真正献身于世的人”,等等。
非洲人对他的敬爱与崇拜更不用说,他们称他为“上帝派来的使者”“守护我们的神”“敬爱的慈父”“亲爱的医生先生”……称号太多,无法一一列举,不过由此可知,非洲人民对阿尔贝特·施韦泽的爱是多么深
沉。
中国民间有句非常有智慧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要我们为别人做点事就等着对方的回报,而是说,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种下什么因就会收什么果,如果不肯付出,当然毫无收获;总之,就是鼓励世人不要吝啬付出,要多做善事的意思。阿尔贝特·施韦泽能获得非洲人民如此的尊仰厚爱,当然不是没有原因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在非洲做了许多善事,让他的大名在非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关他的故事,当地居民都能如数家珍,津津乐
道。
在那个多难的时代里,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也不管别人在做什么,阿尔贝特·施韦泽始终在非洲为那些长久被遗忘的人贡献一己的力量,给他们治病,关心他们的教育,把爱的种子撒向遥远而又贫穷的荒芜角落。他的宽宏仁慈就像大海般无垠无际。无论生前死后,阿尔贝特·施韦泽一直没离开他们,他的坟墓就在非洲加蓬的兰巴雷
内。
阿尔贝特·施韦泽大半的人生都是在非洲度过的,不过当我们要讲起他一生的故事时,还是得从他的成长背
景开始。接下来,为了显得亲切,我们直接叫他“阿尔贝 特”。
阿尔贝特出生在德、法两国交界的城市——阿尔萨斯省的凯泽尔贝格。这个城市我们并不陌生,就是名著《最后一课》记载的最后一次上法语课的地方。在阿尔贝特出生前的许多年,阿尔萨斯是法国领土,后来因法国战败割让给德国。阿尔贝特出生时,此地属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归还法
国。
阿尔贝特的父亲洛第维西是阿尔萨斯郊外一间小教堂的副牧师。母亲安黛蕾是一位勤恳贤慧的家庭主妇,长裙外整天系着一条花布围裙。她终日忙于烹饪、清洁和烘烤美味的水果蛋糕。阿尔贝特出生前,施韦泽牧师夫妇已经有一个女儿,阿尔贝特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比他大一岁的姐姐总是守在摇篮边,咿咿呀呀地和他讲话。母亲温柔地把他抱在怀里,用充满怜爱的眼光凝视着那张又干又瘦、气色一点也不健康的小脸,忧虑地说:“这孩子怕是有病,怎么生出来就像个小老
头?”
“别担心,神会保佑他。去看看医生吧!”牧师这样安慰他的妻子。其实,施韦泽牧师家生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教区,大家都说:“这孩子恐怕很难长
大。”
阿尔贝特看上去的确像个容易夭折的孩子,他的父母虽然非常担心,却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他强壮起来。阿尔贝特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升为正牧师,被调回家乡——德国中部大城明斯特附近的甘斯巴赫镇服
务。
甘斯巴赫地处高原,被层层的山丘及成片的葡萄田包围,空气清爽新鲜,所出产的牛奶也特别有营养。这个环境对阿尔贝特的健康很有帮助,没多久,他的身体就变得强壮起来了。他母亲后来又生了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阿尔贝特便和姐妹兄弟们在甘斯巴赫度过了快乐的童
年。
阿尔贝特从小就显得和一般孩子不一样,他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龄的反省力、领悟力以及丰富的同情
心。
在那个生活缺乏保障与福利,也没有养老金及医疗保险的年代,一般家庭的生活都很艰难。但牧师在当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收入虽称不上丰厚,却也比一般人家宽裕许多。所以施韦泽牧师家可以长年雇用仆人,孩子们也可以买一些高级的衣服和鞋帽。别人称呼牧师家的孩子为“少爷”和“小姐”,还会对他们表现出尊敬之情,这些待遇都令左邻右舍十分羡慕。可是,年幼的阿尔贝特却从心里排斥这种阶级和物质享受上的区别。他非但不因自己的身份和较好的生活环境为傲,相反,他感到很有罪恶 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