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9610
一
滇金丝猴自然史 1
名字由来 3
历史重任
普查猴群 6
猴从哪里来? 12
给猴戴“跟踪器” 17
捕猴绝招 21
响古箐“招安” 24
二
社会结构 33
重层社会 35
等级制度 42
光棍群 46
三
竞争上位 51
评估对手 53
偏冠挑战兴旺 57
偏冠挑战大花嘴 61
红脸的行动 65
红脸东山再起 70
目录
滇金丝猴生活史
IV
黄雀在后 72
大战“三人帮” 75
红点的阴谋 78
背后的秘密 81
四
交配策略 87
雌猴的邀配 89
交配的策略 93
单元外性行为 98
五
亲子关系 103
母猴临产 105
零辛产子 107
小雄猴比小雌猴贪玩 113
猴妈妈的育儿经 117
母婴冲突 124
阿姨行为 127
义亲抚育 130
携带死婴 133
父子关系 140
杀婴 143
六
日常生活 149
建立行为谱 151
起居有时 155
目录
V
丰富的食谱 159
雌猴更贪吃 165
选择夜宿地 170
抱团睡觉 174
理毛与社交 178
定期“搬家” 182
天敌来了 185
七
观察手记 191
长江湾 193
冬虫夏草 194
杜鹃花事 196
采猴粪 198
惊鸿一瞥 200
黑熊的足迹 201
挖野菜 203
响古箐 205
向猴子屈服 207
蛇 209
澜沧江 211
千年盐井 213
致谢 218
参考文献 219
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的滇(云南)西北地区,在澜沧江和金沙江夹着的一块狭长区域里,生活着一群美丽的精灵。它们有两瓣美丽的红唇,鼻孔仰起,一身黑白色镶嵌的皮毛,一双又圆又大的眼睛,格外的灵动,头顶一撮黑色发冠,甚为独特,这便是滇金丝猴。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又名黑白仰鼻猴,隶属于灵长目(Primates),猴科( 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 Colobinae),金丝猴属( Rhinopithecus)(亦称作仰鼻猴属)。该属现有 5个种,除滇金丝猴外其余 4种分别为:分布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的川金丝猴( R. roxellana);分布于我国贵州的黔金丝猴( R. brelichi);分布于越南的东京金丝猴( R. avunculus)和分布于缅甸及我国云南省的怒江金丝猴(R. strykeri)。名字由来生活在猴群栖息地周边的傈僳族人把滇金丝猴称为“穿白短裤的猴子”,并认为滇金丝猴是他们的祖先。相传很久以前,傈僳族人的祖先阿娜遭到铁匠老庚的陷害,一屁股坐到滚烫的铁墩子上。好心的汉族医生教阿娜用山里的仙人掌拌鸡蛋敷在伤口上,并用白麻布制成短裤遮挡。随后,阿娜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猴子,依旧穿着性感的白短裤,欢快地穿行在深山密林间。而陷害阿娜的铁匠,变成一只乌鸦飞走了。虽然傈僳族人长期与滇金丝猴打交道,但把滇金丝猴介绍到世界的却是几名外国人士。1890年,两名法国人,索利(R. P.Soulie)和彼尔特(Monseigneur Biet)在云南省德钦县境内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了 7只滇金丝猴,并将其头骨和皮毛送到巴黎博物馆。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兹(Milne Edwards)根据这些标本,对滇金丝猴首次进行科学描述,将其正式命名为 “Rhinopithecus bieti”。滇金丝猴的种名“Bieti”是其标本的采集人法国传教士“Monseigneur Biet”的姓,这是国际动物命名法的通则之一,以示纪念。至此,滇金丝猴这一物种才被世人知晓!除了中文名字、拉丁名外,滇金丝猴还有其英文名“Yunnan snub-nosed Monkey”(云南仰鼻猴)或“Black-and-white snub-nosed monkey”(黑白仰鼻猴),更符合它的特征。滇金丝猴被正式命名后就没有更多的资料收集和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20世纪 60年代末期,非人灵长类专家甚至都认为滇金丝猴已经从地球上灭绝了。20世纪的 50—80年代,是滇金丝猴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那个时期的中国对枪支还没有严格管控,猴群附近的少数民族以打猎为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猎人,山里的野生动物都是他们猎杀的对象,滇金丝猴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解滇金丝猴面临的生存问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李致祥先生和马世来先生是早在野外观察到滇金丝猴的中国学者,马世来研究员还是在野外直接获得滇金丝猴标本的首位中国学者。白寿昌先生曾于 1985年深入一线,在云南省德钦县霞若乡做调查。他走访猎人,统计他们捕杀滇金丝猴的情况,调查结果触目惊心,20世纪 70年代在德钦县霞若乡辖区,滇金丝猴尚存千余只,到了1985年已不足 200只。捕猎是造成滇金丝猴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附近的少数民族居民自古靠打猎为生,他们极擅长猎杀滇金丝猴,猎杀途径主要为枪杀和扣捕。那个时期的滇金丝猴还没有被列为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也没有建立。老百姓们认为滇金丝猴也就是美味的猎物而已,在他们眼中,滇金丝猴就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和其他的动物、植物没有什么区别,打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地居民猎杀滇金丝猴除了吃肉外,大多进行交易。没有买卖就少有杀戮,市场上的交易对于猎杀滇金丝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其逼入绝境。外地商人发现有机可乘,大举收购被猎杀的滇金丝猴,滇金丝猴交易的价格一路飙升。1984年猴骨 2.8元 /500克、猴皮 2元 /张。仅仅一年后收购价格就翻了一番。到了 1986年,猴骨涨到 6~6.5元 /500克,猴皮 7元 /张。收购价格的上涨反过来大大刺激了捕猎之风。现在看到这个价格,很多人可能不屑一顾。要知道 1985年前后的物价和现在的物价天壤之别。1985年的粮食零售价,富强粉 0.25元 /500克,粳米 0.25元 /500克。按照1985年的行情,一只猴子可以卖到 60多元,能买 240斤面粉。此外,当地人听信滇金丝猴骨是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抢购之风愈演愈烈,滇金丝猴种群命悬一线。面对猎人们的围剿,滇金丝猴无力躲避,一只只被杀害,只有机敏的猴子躲到深山,人类无法到达的区域,才幸免于难,比如栖息在澜沧江边陡峭的吾牙普牙群。那些栖息在藏传佛教神山之内的,由于当地人宗教信仰的缘故幸免于难,譬如位于西藏小昌都和执娜地区的猴群,就在离村庄咫尺的森林中生活,不但能接受人类活动干扰,人们也极容易接近它们。相反离小昌都不远处的米拉卡群猴,由于活动范围在宗教神山之外,就曾遭到大规模捕杀,一度濒临灭绝。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位学者对滇金丝猴的调查外,20世纪 60—90年代,关于滇金丝猴的主要科研工作如下: 1960年彭鸿绶等(1962)在德钦发现了 8张黑白仰鼻猴皮。 1979年李致祥,马世来等( 1981)对甲午雪山西坡一个 20多只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 3次约 30小时的直接观察。 1981年杨德华(1984)在白马雪山东坡历时 4月共观察到猴群 11次(只有 7次观察研究有效),对黑白仰鼻猴的夏季日活动特征做了初步的研究。 1985年白寿昌等(1987)在白马雪 5种金丝猴的命名时间赵序茅 / 绘
山对黑白仰鼻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考察。 1987—1989年吴宝琦,何顺进( 1989)通过猴粪便对白马雪山黑白仰鼻冬季食性进行定量的分析。 1988年赵其昆等( 1988)根据粪便分布密度对黑白仰鼻猴冬季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 1987—1992年 Long et al.(1994)对黑白仰鼻猴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相关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1992—1994年 Kirkpatrick et al. (1998)在白马雪山对吾牙普牙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 1997—1998年杨士剑和赵其昆( 2001)对丽江金丝场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 1998—2001年丁伟对维西塔城群的社会结构、食性和树冠上个体日活动的节律等进行了研究。
历史重任普查猴群20世纪 50—80年代,滇西北地区捕猎极为严重,滇金丝猴种群岌岌可危。60年代末 70年代初,国内研究者仅仅看到滇金丝猴的皮毛,却没有调查、研究滇金丝猴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如果照此下去,滇金丝猴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从地球上消失。要想保护滇金丝猴,首先要对其有全面的了解。遗憾的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没有一张野外滇金丝猴的照片,更别谈研究和保护了。国际上仅仅知道中国有滇金丝猴,可是没有人知晓它们究竟生活在哪里,数量总共有多少只,因此对于滇金丝猴的研究和保护,摸清其分布区域和数量是步。时至 20世纪 80年代中叶,滇金丝猴的生存已处于紧急关头,中国的动物科研工作者站了出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龙勇诚老师“受命于危难之际”,承担起滇金丝猴的野外调查工作。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经费预算,那个时期的野外物种调查和现在的野外物种调查不可同日而语。龙勇诚老师和他的当地向导组成一个简易的科考团队,凭借一颗勇敢的心,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全面调查滇金丝猴的生存状况。此处可不是煽情,当年诸葛亮出征,七擒孟获,就曾“五月渡泸”。而诸葛亮当年过的“泸”就是现在的金沙江。而龙老师的调查也在金沙江流域。
滇金丝猴野外调查和军事打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滇金丝猴由于长期遭到捕杀,它们眼中的人类就是魔鬼的象征,它们对于人类的惧怕等同于天敌。因此,这个地区的滇金丝猴只要见到人类就会远远地躲避。再者,它们生存的区域都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一般人很难到达。想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有勇有谋才行。《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虽然不是带兵打仗,可是科研调查也要有个完整的策略。从之前调查研究的基础出发,龙勇诚深知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对滇金丝猴非常了解,尤其是傈僳族人,他们世代打猎,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要想完成滇金丝猴调查的重任,还得充分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兄弟。有了“伐谋”方略,接下来开始“伐交”了。傈僳族人擅长打猎,更熟悉滇金丝猴的活动规律,如果他们能充当向导,调查就成功一半了。可是想要让他们“放下屠刀,皈依我佛”谈何容易?说服工作恰恰是龙勇诚的强项。龙勇诚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一方面宣传国家动物保护政策,晓以利害。另一面又向他们解释保护滇金丝猴、人猴和谐、建立保护区能带来的切身利益。果不其然,原先猎杀滇金丝猴的傈僳族猎人很快被“收编”。他们放下猎枪,加入到调查滇金丝猴的项目中。“伐谋”“伐交”已成,下面就是“伐兵”了。龙勇诚首先根据当地林业部门提供的滇金丝猴信息,再通过访问、查阅历史资料线索,判断出滇金丝猴潜在分布区。在确定了需要调查的地点后,绘制出一幅寻找滇金丝猴的“作战地图”,接来下就是深入实地展开调查了。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用兵之道,当因时因势而变,野外调查也是如此。滇金丝猴是集大群长期生活于一个相对固定区域的非人灵长类物种。基于滇金丝猴这种生活方式,按照传统的物种调查模式,即在可能存在滇金丝猴的区域划出一条条固定的样线,然后科研人员通过样线去调查,把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进而统计整个区域的滇金丝猴分布情况,这明显是不合实际的。原因有三:其一,滇金丝猴分布密度极低,走固定的样线遇见率极低;其二,滇金丝猴分布区地形地势复杂,在地图上划定的样线,实际考察中可能人是无法到达的;其三,滇金丝猴通常活跃在大树、山脊和悬崖附近,而图纸上划定的样线往往会远离这些地形。统筹分析,龙勇诚决定采取社会调查,结合当地猎人的经验和狩猎知识,以点带面对一个猴群可能分布地制订多方面调查的方针和战略。所谓的以点带面是指通过多方渠道(猎人、牧民、本地农民)在获取滇金丝猴的位置后,对这一地区进行排查,调查这一地区的猴群数量。调查过程中要义是力求能够直接找到猴群,然后统计数量。可依旧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便是在野外发现猴群,可是数猴
滇金丝猴活动范围从 2600米至 4400米赵序茅 / 绘子并不同于数羊。它们隐藏在高大的冷杉树上,对人类极为警觉,一旦发现人类的气息,立即转移阵地。因此,考察队员找到猴群后,要悄悄跟踪,要在不“打草惊猴”的情况下进行统计。从发现一个猴群到彻底数清楚猴子数量,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无法看到猴群,还有间接的办法,那就是通过猴群活动的痕迹(如粪便、食物残留、折断的大树枝)来判断猴群的数量。当然,这也是判断猴群是否存在和活动范围大小的方式之一。
就这样,龙勇诚、钟泰、肖林等人从 1987—1992年经过 5年时间,终于摸清了滇金丝猴的底细。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滇金丝猴仅仅分布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小地带,从南部的云岭到老君山,从白马雪山再到西藏的红拉雪山。猴群的分布从海拔 2600米到4400米,可能是世界上分布海拔的非人灵长类。不同地区猴群活动范围略有差异。其中云岭地区的猴群分布海拔,越往北猴群分布海拔越高。从南到北一共发现 19个滇金丝猴群,约 1500多只。这一数量已经极度濒危!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偷猎、采集、放牧,这 19群猴子被孤立,分割成孤岛,专业上叫做孤岛效应。猴群之间彼此没有交流,它们的基因无法互通有无。保护形势非常严峻。龙勇诚等人的调查次把滇金丝猴的分布范围和数量搞清楚了,为后来系统研究滇金丝猴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滇金丝猴的保护开始纳入国家的计划,滇金丝猴的命运迎来转机。国家开始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自然保护区,1988年,个滇金丝猴保护区——白马雪山保护区由此诞生。在这之后建
猴群野外调查(调查队员的吃穿住行)李明提供立了云岭省级保护区,云龙保护区,以及红拉雪山保护区。此外,昆明动物研究所赵其昆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北部小昌都,中部塔城,南部龙马山,对滇金丝猴的生态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1997—1998年杨士剑和赵其昆对丽江金丝场猴群的食性进行了研究。 1998—2001年丁伟对维西塔城猴群的社会结构、食性和树冠上个体日活动的节律等进行了研究。 2000年肖文等人对云南境内黑白仰鼻猴栖息地退化进行了研究。 2000—2001年崔亮伟对德钦白马雪山的吾牙普牙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0—2002年刘泽华对兰坪富合山群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2—2005年霍晟对兰坪龙马山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 2002—2005年向左甫对西藏小昌都的黑白仰鼻猴群进行了研究。猴从哪里来?对猴群有所了解之后,中科院动物所灵长类研究组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探索这群猴子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看起来像一个哲学问题,其实属于物种的地理格局范畴。简单说是从分析种群遗传的角度,分析滇金丝猴是如何形成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的。
时光不可逆转,如何知晓几十万年前,甚至几百万年前的情景?这里不写科幻小说,也发明不出时光穿梭机,穿梭到过去。想要知道滇金丝猴的远古历史,需要解密基因的密码。基因突变有一定的规律和参考,如同分子钟,每百万年突变多少,有一个大致的参照,这便是遗传的密码。基因就是一串字母构成的密码,科学家们要做的是从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组中寻找答案。这些工作主要由中科院动物所灵长类研究组的刘志瑾博士和任宝平博士完成,任宝平博士负责野外采样,刘志瑾博士负责实验分析。如何采样呢?其实想要提取滇金丝猴的DNA信息,有很多种途径,比如可以从猴子的血液、皮肤中获得。但是,这些方法都会或多或少伤害滇金丝猴。而滇金丝猴早已今非昔比,它们现今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不再是那群任人宰割的“猴子”了。身子如此金贵,可碰不得。得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提取到 DNA信息,又不能伤害到它们。思来想去,滇金丝猴的粪便和毛发成了提取 DNA的终来源。接下来研究人员有了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采粪粒。首先要确认目标猴群活动范围,然后寻找滇金丝猴的粪便。有了前辈过去的调查,找寻猴群不再变得困难,采集粪便也不再是大海捞针。即便如此,依旧有难题。按照提取猴子粪便中 DNA的要求,粪便要尽可能的新鲜,如果捡到十天半个月之前的粪便,就很难有效提取 DNA,因为 DNA已经降解了。再者,滇金丝猴以群体为单位活动,活动空间大,行踪隐秘。在野外跟踪猴子难,采集符合要求的猴粪更不容易:要把个体分开了采集,猴子一般在树上排便,等粪便落到地面上早就散开了,而且多个个体的粪便混合在一起是常有的事。
采集滇金丝猴粪便夏万才 / 摄从事科学研究哪有退路,历经千辛,排除万难,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终于顺利采集到了 11个滇金丝猴野生种群的 207个样品:其中 203个粪便样品、2个肌肉样品和 2个血癍样品。这里的肌肉和血液样本来自于一只死去的猴子。随后,刘志瑾博士提取 DNA,利用线粒体 DNA控制区序列和微卫星作为分子标记,鉴定了 157个个体,并对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进行解码。
这里有必要讲述下遗传的密码。DNA可以理解为一个密码,这个密码是由“ACGT”四个字母组成的。你可不要小看这四个字母,整个生命的奥妙就隐藏在其中,构成我们大千世界芸芸众生。DNA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每次细胞分裂都伴随着遗传物质的复制。我们提取的 DNA就是看看“ACGT”的规律,看看猴子的 DNA这四个字母是如何构架在一起的。通过分析这些字母组合,就可以寻找生命的进化来源,此处省略烦琐的数据分析,金丝猴化石直接看刘志瑾博士的分析结果。
所谓“天下猴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00万—70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剧烈抬升导致滇金丝猴祖先种群彼此隔离。种群隔离之后,猴群之间无法通婚,也就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它们各自独立进化,整个滇金丝猴祖先群被分化为南北两支。此后,16万—5万年前,地球处于间冰期,优越的气候条件给了滇金丝猴广阔的生存舞台。这个时期北部种群爆发,开始向着南部扩张,和南部种群汇合。于是南北两支猴子再次相遇,那个时候它们还没有形成生殖隔离,相遇的猴子通过交合繁育后代,将彼此携带的基因再次融合,于是形成了现在的遗传格局。根据彼此的遗传差异,把所有滇金丝猴种群划分为 3个地理单元:即北部猴群、中部和西南部猴群、东南部猴群。当人类慢慢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于动物世界的影响之大已经超过沧海桑田的演变力量。人类通过开垦土地、修建道路、砍伐森林等一系列活动把整个滇金丝猴猴群又分隔成彼此不能联系的孤群。比如 214国道将西藏境内的小昌都和米拉卡两个猴群分开。云南省兰坪县境内修建的省道也是从猴群中穿过,将猴群分为南北两部分,互相隔离。此外,维西境内康普群,开矿现象比较严重。种种人为活动如同一道道封锁线,将猴群分隔包围,使其彼此无法“通婚”。这些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滇金丝猴猴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降低,而猴群还会面临现实的近交衰退的危险。
5种金丝猴的分化历史赵序茅 / 绘
给猴戴“跟踪器”
知晓了猴群的来历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滇金丝猴行踪非常隐蔽,很多时候一连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能见上一面,何谈研究啊?滇金丝猴可能是难跟踪定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之一。在森林中寻找滇金丝猴如同捉迷藏,往往今天发现了猴群,明天它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看到的时候就不知道是猴年还是马月了。用这种古老的跟踪方式调查猴群的数量还行,但是想要对猴群有更多的了解就行不通了。得想个新办法。警匪片里经常上演警察跟踪悍匪的情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警察只要悄悄地在悍匪身上放上跟踪器,就可以随时掌握悍匪的活动位置。如果能够在滇金丝猴身上偷偷装上这种设备,所有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发展解决了研究的瓶颈。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无线电追踪技术开始在野生动物研究中得到应用。可是无线电跟踪有距离限制,一般情况下给动物身上装配的无线电发射器发出的信号,只能在 3千米或 5千米之内才可以接收到。对于滇金丝猴这种在相对固定区域大范围转移的动物来说,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还是现实可行的。但这个方法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定位不准确,遇到恶劣天气还会被迫中断,一天中获得有效定位点的次数和定位时间都很有限。在云南的大山密林之中寻找到几个理想的定位点几乎不大可能办到,因为在定位之前,研究人员不知道哪些地点会是猴群活动的中心。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无线电和卫星的结合给了研究者“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线电和卫星技术的结合,可以做到对野生动物的长期不间断跟踪。更让人欣慰的是定位点更准确,定位过程完全自动化,只需要事先设置好程序就行,而且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无线电遥测技术定位猴群,不断总结猴群移动规律,从而不断摸索人工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以备无线遥测结束后的人工跟踪。通过对滇金丝猴本身的体型、体重、繁殖情况、群体移动的规律(移动—进食,午休,移动—进食,夜眠等大体时间分配)、活动区域和森林状况、活捕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研究组决定采用 GPS无线电定位遥测系统。为了确保定位的成功率,研究组计划采购卫星跟踪定位技术(ARGOS),采用特龙尼克斯公司定制的GPS项圈和 ARGOS项圈。为了在监测工作结束后让猴子摆脱项圈,还特意定制了自动脱落功能,这也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人类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个小小的进步。卫星跟踪可以跟踪一年,一年之后项圈自动脱落,也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将卫星项圈形象地戏称为滇金丝猴头上的“紧箍咒”。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监视滇金丝猴每天的活动情况:它们每天走多远,一年之内的活动范围。
这对于我们研究是方便了,可是没有猴子愿意被“紧箍咒”束缚。其实这个设备研发的时候就有考虑,根据国际标准,设备不能超过它们自身重量的 3%。研究组下面就要想方设法给滇金丝猴戴上“紧箍咒”,让它带我们取得“真经”。从技术上解决难题后,还要经过原国家林业局的审批。此猴早已今非昔比,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后,我们必须经过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才能实施研究方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个月后,原国家林业局的一纸批文到了之后,大家纷纷动身来到滇西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和方法上的问题解决之后,下面就要开始实施了。此时的问题来了:如何抓捕滇金丝猴?还得继续重复:滇金丝猴数量稀少,又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经历人类的多年捕杀,留下的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强将”,不可等闲视之。一场轰轰烈烈的“捕猴行动”就此拉开序幕。对于如何实施抓捕,研究组商讨了两种方案。种方案,使用麻醉枪,将猴子射击、麻醉后给其佩戴无线电项圈。此法在国内几乎没有现实可行性,在云南大山中几乎无用武之地,因为麻醉枪的射程远远不够。而且即使被射中了,猴子可能会因麻醉药效发作
老君山金丝场站点赵序茅 / 摄从树上落下而发生死亡事故。解除麻醉还需一段时间,此方案不妥。第二种方案,就是下套,抓住后直接佩戴项圈,然后放掉。
卫星跟踪滇金丝猴赵序茅 / 绘茫茫大山想要找到猴群谈何容易,好在前辈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供借鉴。研究组的营地就选在滇金丝猴经常出没的地方,但是毕竟它们的活动范围太大,超过数十平方千米,而且都在海拔 3千米以上的地方。研究组离开营地找猴子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虽然找到了猴子的踪迹,可是始终无法抓捕猴子。行动陷入了僵局,1个月过去了,研究组对付不了这群猴,可是有人能降伏它们。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龙勇诚先生举荐了一人,老蜂。老蜂叫蜂志森,是傈僳族人,世代打猎,的抓猴绝招,远近闻名,研究组到维西县攀天阁乡请来了蜂志森。由此,一个捕猴小团队成立了。
捕猴绝招
捕猴还在继续,研究组把老蜂从攀天阁请到丽江老君山。老君山金丝场附近活跃着一个滇金丝猴群,大概有 100余只猴子,研究组把这群猴子称为金丝场猴群。对于攀天阁附近的猴群了如指掌,可是到了老君山金丝场之后,他也是重新开始摸索猴群的行踪,然后“下套”。所谓的下套就是用一个铁丝制作成的铁丝套,安放在猴群经常出没的地方。铁丝套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难就难在下套的位置。有经验的猎手,看到猴群的活动轨迹就知道在哪里下套,它们会上钩。经过前期的摸索,大致弄清楚了金丝场猴群的活动范围。几日的跟踪,研究组发现猴群所在林子过于茂密,不适合实施抓捕。查看周围环境,猴群的北面有一块相对稀疏、视野开阔的地方。于是研究组分头行动,老蜂早早地到北面埋伏下套。下好套子之后,研究组还要助他一臂之力。研究组集结所有的人员,毕其功于一役,将猴子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团团围住,独留北面。果然,猴群看到有人后就开始向北方转移,那里正好是老蜂下套的地方。随着猴群走进包围圈,检验陷阱效果的时候到了。老蜂抓猴的本领果然名不虚传,猴群一进入圈套,当场被套住 3只成年雄猴和 1只成年雌猴。
定制的 GPS颈圈重 700克,按照国际标准,陆地兽类长时间携带无线电颈圈的重量不得超过其体重的 3%。遵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不给雌猴带项圈)和现实考量,将那只雌猴释放。剩下的 3只雄猴里面,的那只由于脖子太粗,颈圈套不上,只好放走。剩下两只雄猴每只佩戴一个,整个过程持续 11分钟,随即将它们放走。给猴子配上 GPS颈圈,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的时间,每天接收一次卫星传来的信号。后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只要传来信号就说明颈圈正常工作,猴子正常生活。到后还要回收颈圈,取出里面的数据和卫星传来的数据一起分析。行百里者半九十,临近回收,研究组发现一只猴子颈圈不再传来信号,工作出现了意外。经过连续苦苦追寻,后还是找到了。从 2003年 12月 17日给猴子带上颈圈,到 2004年 10月 22日取下颈圈,接近一年的时间猴群每日的行踪全隐藏在这小小的颈圈中。我们现在流行健步走,通过手机可以清楚地计算自己每天行走多少步。你可知道滇金丝猴一日行走多少步?
滇金丝猴活动范围赵序茅 / 绘任宝平博士将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因为滇金丝猴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活动,知道佩戴颈圈猴子每日的活动距离,就可以得知猴群每日的活动距离。数据不会说谎,接近一年的时间里,猴群每日行走 909米 ±472米,短每日移动 180米,长每日移动 3626米。这一距离比预期的要低很多。之前有研究报道滇金丝猴每日移动 1590米,秦岭地区的川金丝猴每日移动 2100米。数字仅仅是个结果,对于生态学研究,我们更关注的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猴群每日移动的距离。任宝平博士首先比较猴群在不同季节里每日移动的距离。由于滇金丝猴独特的生存环境,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冬季 12月到第二年的 4月,春季 5—7月,秋季 8—10月)。对比发现,猴群在这三个季节内,每日的移动距离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猴群的移动几乎不受季节影响。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猴群每日的移动距离呢?任宝平博士继续分析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气温高和白昼长的时候,猴群移动的距离长。反之,当气温低、白昼短的时候,猴群移动的距离就短。这说明,滇金丝猴每日行走的距离受气温和日长的影响。此外,阴晴雨雪对滇金丝猴每日的移动距离影响不大。不过,猴群每天早上活动的时间在阴天偶尔比晴天稍晚。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摸清滇金丝猴群移动的规律,不过对于滇金丝猴的研究来说这仅仅是开端。
响古箐“招安”有了前期对滇金丝猴的观察、了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去深入研究滇金丝猴的行为,这属于动物行为生态学的范畴。所谓的动物行为生态学就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发生或发展、适应功能、进化历史的一门学科。非人灵长类是与人亲缘关系近的一类动物,对它们的行为进行研究可以为人类某些行为的起源提供依据。
既然是研究滇金丝猴行为,就要靠长期观察。这和之前的种群调查、采集粪便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研究只要找到猴群,采集到粪便,就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分析。而行为观察需要在野外长期跟踪猴群,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滇金丝猴生活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很难对其进行野外跟踪观察。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开展研究,有必要对猴群进行“习惯化”。什么是“习惯化”呢?用专业的语言定义,习惯化就是动物学会对特定的刺激(常常是既无害又无益的刺激)不发生反应。从低等级动物到人类,习惯化处处可见。举个例子,当敲打玻璃杯时,生活在水杯中的水螅会马上缩回它的触手,细长的身体也会迅速缩成球形。但敲打几次以后,它的这种收缩反应就会减慢,直至完全消失。在任宝平博士的建议下,维西县林业局决定对响古箐猴群进行习惯化。响古箐位于白马雪山维西县塔城镇,金沙江支流腊普河边,是离猴群近的是三个傈僳族自然村。“箐”是树木丛生的山谷,响古箐就是响古村(藏族村落)上面的山谷。一眼望去,广袤的原始森林,特有的冷杉林和云南松林遍布山顶和山脊。那里有一个 400多只滇金丝猴的猴群。响古箐傈僳族村庄是这里猴群的守卫者。于是对猴群进行习惯化训练的重担,就落到了和滇金丝猴渊源极深的几个当地的傈僳族人身上。
白马雪山朱平芬 / 摄
对猴群进行习惯化,首先要找到猴子,对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组通过预调查已经基本了解猴群活动规律,开辟了跟踪路线。寻找猴群在7:00—11:00和15:00—18:00这两个时间段进行,因为这两个时段内滇金丝猴处于活动和取食状态,声响很大,调查者很远就能听到。另外可以通过确定猴群活动路线、猴群取食地点等,增加在野外找到猴群的机会。每次护林员要徒步到海拔 3000米以上的森林中搜寻,找猴的时候两人一组,每次出去三四天,除了一些必要的衣物,还要背上充足的干粮。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有商人从这里运输物品,也有土匪霸占山头。如今古道早已废弃,小道被茂密的植被覆盖,护林员用自己的双脚开辟出一条新的小道。茂密的森林遮住了天空,林间显得更加阴暗。26崎岖的小道十步一个大转弯,当地人称之为“九十九拐弯”。寻找猴子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从地上的断枝,发出的声响判断猴群的去向。用护林员余建华的话说,“找猴子跟打仗一样,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一旦看到猴子,调查者就隐藏于森林中,观察猴群的活动情况。早参加寻找猴群的护林员余建华在长期与猴群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猴子的生活也了如指掌,用他的话说,“猴群活动非常有规律,一般早上 8点开始活动,11点休息,下午 2点又开始活动,直到天黑。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喝水。寻找它们的食物和水源就能追踪到猴群”。
余建华曾经看到过 100余只的滇金丝猴群浩浩荡荡地从树林间穿过。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应尽量保持相同动作不变,如坐立或是站立,不能强行跟进,调查者在习惯化过程中会对猴群造成影响,所以在习惯化训练中有规律地接触猴群很重要。在密林环境下跟进时,应放慢跟进速度,远离猴群时调查者可快速跟上,当离猴群距离近时(一般在 20米左右),调查者要放慢速度并适当弄出声响,然后在相应位置坐立或站立,直到猴群离开。不能大声说话或用木棍之类的东西瞄准猴群,这样会给猴群造成恐慌,影响习惯化调查。晚上,护林员的营地安扎在海拔 3600米的地方,由简易的木棚搭建而成。他们要到百米开外的小溪取水烧饭。虽然条件简陋,但还是力求美味。老余把水烧开,放进核桃油和砖茶煮沸。然后把带来的腊肉放到火上烤,就着粑粑,吃着腊肉,还有奶茶,美滋滋的一顿晚餐。睡上一觉,开始第二天的征程。
任宝平博士野外观察任宝平提供接下来,护林员悄悄地跟踪猴群,让滇金丝猴知道,自己不是来伤害它们的,让这群猴子习惯人类的存在。
怎么能知道习惯化的效果如何呢?距离是反映习惯化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非人灵长类动物都具有一定安全距离,滇金丝猴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猴群与调查人员距离比较远,后来距离慢慢缩短。猴群的行为反应同样能很好地说明习惯化成果。在跟踪初期,猴群害怕调查者,会逃跑或者回避。逃跑的时候,有时伴随尖叫。相比逃跑,回避是有秩序地撤离:它们有顺序地离开,离开时树枝摇晃声小,有时会短暂停留。跟踪中期,猴群对于跟踪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们对身后的这群人产生了好奇。猴群好奇的时候,头部上下左右移动进行探视,有时候它们靠近观察者并坐立在固定位置,探出头观看人类,并不时发出轻微的叫声。不过,猴子有时也会威胁跟踪者,它们用手拍打树枝或是双手双脚抓住树干并上下摇晃树干,有时伴随用嘴咬树枝的动作。到了后期,猴群对跟踪者越来越熟悉,觉得这些人类对自己没有什么伤害,就开始不理睬。从行为表现看,猴群看到调查者后仍继续上一个动作,并没有逃跑或停止的举动。如它们在取食时看到观察者,然后继续在原来的位置取食,休息时看到观察者后继续在相应的位置休息。之后,调查者定期会给这些猴子施以“小恩小惠”,用专业术语叫做投食习惯化。虽然猴子在野外可以找到足够的食物,但是尝尝人类的食物也是别有风味的。尤其是冬季,大雪封山,猴群寻找食物非常困难,这个时期人类的食物那就是雪中送炭。就这样,这群猴子被习惯化之后和周围的研究者非常友好。它们依旧可以来去自如,没有人限制干涉它们的自由。这里的猴子和别的猴子的不同在于,它们不怕人,人类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些“意志力”不强的猴子们就这样被“招安”了,先后有 50~80只猴子在响古箐附近定居。不过,这可不是隔绝猴群,它们可以自由地出入,为关键的是,这里的猴子始终和外群保持着联系。它们在里面待腻了可以到外群去闯荡,而外群的猴子,也可以到内群定居。内外群猴子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通婚,这对保持猴群的基因交流,避免近亲繁殖格外重要。对于研究者而言,猴群习惯化后就可以近距离观察猴群的行为,为之后的研究铺平了道路。对于猴群而言,习惯化也是它们的一个学习过程,对于适应新的环境有很大意义。习惯化在动物界的广泛存在说明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习惯化对动物的存活价值和适应价值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一个动物对某些无害的刺激(如水螅对敲击玻璃缸、麻雀对稻草人和沙蚕对重复闪光等)不形成习惯化而总是重复地做出反应,那么它就会把很多时间和能量浪费在毫无效益的反应上,从而减少它花费在其他一些重要活动上的时间,如觅食、筑巢和求偶等。此外,习惯化对动物的栖息地选择也很重要,当动物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时,起初它会非常害怕并保持高度警惕性,对来自各方面的陌生刺激都会十分在意。如果新的环境能够使动物得到某些好处如提供食物或感到温暖等,那么动物就会对这一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喜欢在这里定居。跳跃的滇金丝猴朱平芬 / 摄
30随着滇金丝猴群对新环境熟悉程度的增加,它们对周围各种事物的反应就会变得越来越合理、有度,并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只有到这个时候它们才会在新环境中感到自由自在。如果环境在一些重要方面发生了变化,猴群还保持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就会对自身带来不利。在很多情况下,环境并无规律可循,而且常处于变动状态,因此对一种杂食性的动物来说,单单在固定环境内觅食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到一切可能含有食物的地方去觅食才能满足它的需要。当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适应性改变的时候,人们就常常把这种改变称之为“学习”。任宝平博士野外工作照任宝平提供
社会结构
孙悟空占据花果山,受到众猴拥戴,成为大名鼎鼎的美猴王。你可知,花果山里的猴儿是什么猴吗?《西游记》里提到的花果山位于江苏省云台山,根据动物分布地理看,花果山里的猴子可能为猕猴。猕猴中确实存在通俗意义上的猴王,不过它无法像孙大圣那样一呼百应。其实猕猴属于母系社会,高等级的雌性个体才是猴群的掌权者,它享受着各种特权,而雄性群体中的老大,即所谓的猴王,虽然可以享受和高等级雌性交配的权利,但多数时候只能充当猴群的卫兵。猕猴的社会只不过是非人灵长类动物万千社会的一个缩影,现实中,非人灵长类的社会结构丰富多彩,猴与猴之间的联系形成社会。凡是社会必有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否则就成了乌合之众。人类拥有的社会关系、婚配制度,在猴儿的世界中都存在。反过来,猴群拥有的一些婚配制度,人类中却不存在。根据非人灵长类雄性和雌性个体独居或和多个异性居住的情况,它们的世界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单配制、一雌多雄制、一雄多雌制和混交制。其中单配制是指雌性和雄性仅和异性群体中的单个个体交配;一雌多雄制是指单个雌性个体和很多个雄性个体交配,但是单个雄性个体只和单个雌性个体交配;一雄多雌制是指单个雄性个体和很多个雌性个体交配,但单个雌性个体只和单个雄性个体交配;混交制是指雌性和雄性个体都和很多个异性发生交配。
一个滇金丝猴小家庭朱平芬 / 摄重层社会
在非人灵长类中,真正意义上的猴王是很少存在的。猕猴的群体中虽然存在所谓的猴王(高等级的雄性个体),它在力量上处于强势,可以享有更多的交配权、空间占有权和食物资源。但猴王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随时面临群体其他雄猴的竞争和挑战。和猕猴不同,滇金丝猴群中,并没有统领全群的猴王,那么猴群是如何运转的呢?想要了解猴子的社会,就要走进猴子的世界。为了更好地认识滇金丝猴的社会,我们以响古箐猴群为例,剖析它们的社会。走进响古箐这片原始森林,冷杉高耸入云,铁杉庄严静穆,藤本植物缠绕其上,针叶林里混杂着高山杜鹃。四月正值杜鹃花开,大白花杜鹃、云南杜鹃争相斗艳,给这寂静的森林添了一抹浓烈的色彩。这便是猴群的栖息地,之前习惯化的猴群就生活在这里。你看,这些在树上熟睡的猴子,它们以家庭为单位聚在一起,每个家庭占据一棵或多棵树休息,这些树被称为过夜树。这里的猴群由多个小家庭组成,它们是一夫多妻制,每个小家庭里面有一只大公猴(主雄猴),几个成年雌猴(也就是大公猴的老婆)和未成年的亚成体猴、少年猴以及婴猴组成。对于外行而言,区分不同年龄段的猴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详细地展示它们的特征,此处列表来区分它们的特征(表1)。表 1 不同年龄段滇金丝猴的特征年龄段 特征 成年雄猴 猴群中体型的个体(比成年雌性大 1.5 倍左右)。臀部有白色的长毛,使得坐骨胼胝不可见。被毛黑白分明,头部的长毛向前垂下。尾毛长而蓬松 成年雌猴 身长约为成年雄性的 1/2 到 1/3。坐骨胼胝可见。被毛颜色与成年雄性相比,略呈灰黑色。前胸有可见的黑色乳头,身边经常有婴猴活动。成年雌性体型明显小于成年雄性,稍小于亚成年雄性,乳头明显,臀部黑色的胼胝体明显 亚成年雄猴 体型小于成年雄猴,通常与其他没有配偶的雄性个体一起在全雄群中活动 亚成年雌猴 体型小于成年雌猴,年龄为 3~4 岁之间,乳头不明显。已出现邀配行为 青年猴 雄性体型较成年雌性稍小,为灰色。亚成体雌性体型与青少年雄性相当,乳房不明显,臀部黑色胼胝体不明显 少年猴 1~2岁,体型较小,被毛为浅灰色,偶尔与婴猴玩耍 婴猴 出生到 1岁龄之间的小猴,被毛从白色到浅灰色
不同年龄段的猴子( 1~6分别为:婴猴、青年猴、亚成年雌猴、亚成年雄猴、成年雌猴、成年雄猴)朱平芬 / 摄
滇金丝猴生境朱平芬 / 摄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里的猴子,我们研究组从 2008年开始给这里的每一个猴子取一个名字。它们的名字是响古箐金丝猴救护站和鑫民站长和我们组里的研究生根据每个猴子的特征给取的。从 2008年至今(2017年),铁打的猴群,流动的猴,它们中有走的,有来的,有新出生的,有死亡的。根据 2016年 6月份的统计,这里有 55只猴子,分属 8个小家庭和一个特殊家庭——全雄单元。先看这 8个小家庭,你看地上坐着一只猴,少了右臂,它叫断手。旁边成年雌猴偏脸是它的老婆,附近玩耍的小猴是它的孩子。只见断手身材魁梧,比它的老婆大一圈。人类中男女有别,滇猴中雌雄分明,成年雄猴比成年雌猴大得多。一般情况下,成年雄猴的体重在 30~50千克,而成年雌猴只有 15~25千克。如今的断手是响古箐风光的主38雄猴之一,它孔武有力,威风八面。断手家附近的这一家是红点家,为首的主雄猴便是红点。红点虽然 2014年才拥有自己的家庭,不过它“猴缘”很好,风流倜傥,很受雌猴们的喜爱,如今它妻妾成群,是响古箐猴群中拥有老婆数量多的主雄猴。它拥有 6个老婆,分别是零乙、小黑、毛脸、零辛、二丁、春分。“猴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主雄猴联合国曾经是这里的元老,它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之前风光的时候,联合国的老婆们来自 5个家庭,联合国的名字也因此而来。如今联合国已经是英雄迟暮,在猴群中的地位江河日下,家里只剩下老婆白丝和一个亚成年小猴。幸好 2016年,白丝生了一只婴猴,总算给联合国续上香火了。这边坐在树桩上,专心觅食的是大个子,它因个头大而得名。在猴群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之前,大个子凭借它那强健的体魄,敏捷的身手,很快成为响古箐地区的“扛把子”(老大),直到后来大花嘴的崛起,取代了它的地位。可惜的是大花嘴在 2014年和偏冠的打斗中受伤死去了。还有几个家庭,不再一一介绍,如果想知道它们的家谱,参考表2。
主雄猴 -联合国朱平芬 / 摄表 2 2016年响古箐猴群家庭成员表家庭 老婆名 其他家庭成员 2016年生育母猴 断手 偏脸 1只 2岁小猴 1只婴猴 偏脸 红点 零乙,小黑,毛脸,零辛,二丁,春分 4只婴猴( 1只死去) 零乙,小黑,毛脸,零辛(婴猴夭折) 联合国 白丝 1只亚成体 1只婴猴 白丝 大个子 豆芽鼻,细毛 1只婴猴 豆芽鼻 单疤 记号 1只 2岁小猴 红脸 零甲,恩登,白眉,白鼻 4只婴猴 零甲,恩登,白眉,白鼻 新胜 保姆,零葵,二己,二丙 1只婴猴 保姆 裂鼻 白玉顶 白玉顶 全雄 白脸,米粒,二戊,二乙
介绍完猴群里各个家庭之后,我们来看看这些家庭平日里是如何相处的呢?滇金丝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活动,觅食和休息的时候每个家庭占据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它们可不像我们人类,家庭之间没事串个门,聊聊天。猴群中各个小家庭,虽然在同一块区域活动,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可是家庭之间彼此独立,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弄清楚猴群家庭之间的关系之后,就可以分析它们的社会结构了。
社群结构和婚配制度是建立社会的基础,在所有非人灵长类中,滇金丝猴所属的社会组织为复杂。马世来先生在对雪山中一个 20多只的滇金丝猴群的观察中,首次提出滇金丝猴是以“小家庭”为基础组成的大混合群,每个“小家庭”中只有一个成年雄性。随后Kirkpatrick等通过对吾牙普牙猴群的观察,确认了滇金丝猴猴群是由多个单雄繁殖单元(One-male unit, OMU)和全雄群(All-male unit, AMU)组成的。滇金丝猴群由多个 OMU和 AMU共同组成了一个分队,多个分队组成一个猴群(或族系),整个猴群是一个重层
重层社会赵序茅 / 绘社会。那什么是重层社会呢?在滇金丝猴的社会中,一雄多雌单元(俗称小家庭)是多层体系的基本单元。多个小家庭和一个或者多个全雄单元组成一个分队,分队中的小家庭即在一起休息、觅食、行动,又彼此保持一定界限。小家庭内的雌性后代成年后留在小家庭内,而雄性后代接近性成熟时会离开,进入全雄单元中。这种基于小家庭的、由多个组织水平形成的社会模式,被称作重层结构社会。该社会模式是非人灵长类社会系统进化中为完善和高等的组织模式,只有狮尾狒狒(Theropithecus gelada)、埃及狒狒( Papio hamadryas)和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少数几个物种中存在此种组织模式。
等级制度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滇金丝猴群中虽然不存在猴王,却存在等级。等级的存在是为了平衡猴群内部的矛盾。猴群中没有金钱的往来,日常生活中它们的矛盾之一就是对于食物资源的竞争。如果在食物丰富的地方觅食,就可以用少的能量消耗,获得的食物收入。反过来,如果在食物贫瘠的地方觅食,消耗的能量多,而获得的食物收入少,严重的情况就会入不敷出。可是自然界中食物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猴群中每只猴都想去食物资源丰富的地方,少有猴子心甘情愿去食物匮乏的地方觅食。那么如何协调呢?如果天天为了食物而打得不可开交,那猴儿们都不用生活了。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等级结构就是对资源分配进行调节,减少猴子之间冲突的一种机制,这在非人灵长类等群居动物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高等级的个体通过支配等级低的个体,从而独自占有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这样就可减少因每次竞争带来的能量消耗。人类等级社会存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你看,在这滇金丝猴群,高等级的个体带着它的家人,在食物丰富的冷杉树下觅食,而那些全雄单元里的猴子们都要避让,这就是等级的体现。滇金丝猴猴群中,个体在社群中的等级关系,可以从个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或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可以预测攻击行为的方向,即优势个体攻击劣势个体。等级指的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一种行为。滇金丝猴群的竞争不同情弱小,猴子家庭等级的排序得靠实力说话,这个时期能彰显主雄猴的地位。滇金丝猴群是尊卑有序的,主雄猴威风凛凛,统率家庭。所谓男要选对行,女要嫁对郎。跟着有权利、地位高的主雄猴,整个家庭就可以享受好的食物资源。当它们家庭大快朵颐时,其他家庭的猴子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瞧着,尽管垂涎欲滴,也不敢说一个“不”字。这就是主雄猴之间的等级。主雄猴的等级地位决定家庭之间的地位,一旦等级确立,各个家庭都要遵守这个约定成俗的规定,即高等级主雄猴可以带着它的家庭到好的地方觅食,到安全的地方休息。而低等级的主雄猴只能屈服、回避。除非,有哪个主雄猴站出来,挑战这个规则。
瞧,这边红点带着老婆孩子们浩浩荡荡地走了过来。如今的红点拥有 6个老婆 3个孩子,一家 10口,是响古箐“猴丁”兴旺的家庭。红点在地面上迈着霸王步,威风八面,它的家庭成员跟在后面,有的在地面行走,有的在树上转移。红点大摇大摆地走到联合国面前,显然,它看上了联合国的地盘,想要带领自己的家庭在此觅食。正在觅食的联合国显然不愿意离开,而红点却不耐烦了,它呲牙咧嘴,嘴上发出恐吓。联合国见势不妙,立即带领家人离开。这是我们次领教红点的威严。在红点和联合国之间的打斗中,等级体现得非常明显。所谓的等级是通过两个个体间重复竞争形成的,表现为等级高的一方获胜,而其对手表现出屈服行为,这样就避免了将战斗升级。在红点和联合国刚才短暂的交锋中,红点作为胜利者被称为优势个体,等级高于联合国,而失败者的联合国被称为劣势个体,等级低于红点。群居的滇金丝猴可以通过建立等级制度来调整个体对资源的获得程度,即优势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避免个体间的恶性竞争。一个滇金丝猴小家庭朱平芬 / 摄
44
在人类封建社会中,存在世袭罔替,封妻荫子,出生就决定等级,即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在猕猴中,也存在可继承的等级——高等级雌猴生的后代等级也高。那么,滇金丝猴等级的制度是如何建立的呢? 动物学家采用了许多行为指标来研究非人灵长类社群内的等级关系,如:猴群中不同个体对食物、水等利用的优先权,趋近、退缩和回避行为,理毛行为,爬跨行为,姿势和步态,交配等。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判断等级优劣的标准是,当一个个体在竞争性交往中获胜的次数大于另一个个体时,前者就被称为优势个体,后者被称为劣势个体。回到滇金丝猴群,食物和交配权可促使个体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后迫使个体间形成暂时稳定的社会关系。早期的等级关系虽然是通过个体间反复的争夺建立起来的,但当等级确立以后,个体间的高强度攻击行为就很少发生,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较弱的仪式化进攻。所谓的仪式化进攻类似于人类中的比赛,点到为止,而不是你死我活的厮杀。小家庭里的主雄猴是竞争的核心,它在猴群中的顺位,就代表家庭的地位。主雄猴凭借打斗决定自己在猴群中的等级。等级不仅控制着社会性动物的社会交往活动模式,也决定着它们各项生活形式:何时休息或移动,在哪里休息,移动地点,取食以及繁殖情况等。所以等级在社会性动物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等级关系是动物在一起长期适应的结果,因为它不仅有利于保持种群的稳定,避免个体之间的战斗和伤亡的扩大化,而且也能使幼弱者得到群体的保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滇金丝猴个体之间的等级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有些时候等级低的个体产生僭越之心,会挑战高等级的个体。获胜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等级,失败了就得屈服。很多时候,等级的确立是需要反复争夺。随着那些高等级的个体可能会因为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等丧失等级地位,此时,那些年富力强的公猴们就可以趁机取而代之。
光棍群在滇金丝猴猴群中,除了各个小家庭之外,还存在一个全部由雄猴组成的群体,专业上称其为全雄单元,俗称光棍群。它们是猴群中一个独特的存在,虽然平日里和各个小家庭在同一块区域活动,可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微妙。拥有家庭的主雄猴时刻提防着全雄单元的猴子,一旦它们靠近就进行驱赶。因此,全雄单元的猴子只得分散活跃在猴群的外围。“我住密林外,君住密林里。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食长松萝。松萝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这便是日常生活中,全雄单元光棍猴们的真实写照。
对于整个大的猴群而言,全雄单元的存在并非多余,它们和各个小家庭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是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集体。观察、研究滇金丝猴群中的全雄单元,可以更进一步探讨全雄单元与其他小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滇金丝猴群里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全雄单元的成员显
全雄单元(光棍群)朱平芬 / 摄得比较松散,活跃在各个家庭的周围,它们全部由单身的雄猴组成。这个群体的猴子都是有故事的。全雄单元中猴子的年龄跨度非常大。猴群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遭到家庭驱赶的青年猴。在滇金丝猴的世界里,雄猴一般在3岁左右就要被赶出家庭,独自生存。被赶出的青年猴们就生活在全雄单元里。虽然离开了家庭,这些青年猴并不寂寞,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其二,那些曾经的主雄猴,被别的猴子抢走了家庭,流落到全雄单元。其三,那些年轻力壮的单身汉,岁数多在 7~10岁。它们早已性成熟,到了娶老婆的年龄,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现处于单身。这些年轻力壮的单身汉们对猴群里的各个小家庭虎视眈眈,对那些小母猴们,爱慕良久,只是惧怕主雄猴的威严,现在还不敢胡来。等到发情期的时候,这些成年的单身汉就会按捺不住。
通过几年的观察,我们看到许多单身猴从全雄单元里走出来,拥有自己的家庭,也有一些失败者流离失所。不过让人动容的是偏冠,2012年的时候,响古箐全雄单元中来了一只新的猴子,一出场就特别显眼:它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偏向一边的朋克式发型,充满挑衅的眼神。我们根据它那独特的发型给它取名偏冠。偏冠可是大有来头的,它以前不在响古箐,前段时间才跑到这里来。不同的猴群有各自的地盘,和我们人类其实差不多,类似于你出生的城市。长大后,一般雌猴会留下下来,而那些成年的公猴可以到处流浪,选择猴群。没有猴子知道偏冠从哪里来,它以前的生活是怎样的。更没有猴子知道它此行的目的,为了食物或者美色!它没有暴露自己的意图。猴群并不排外,但是偏冠的容身之所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雄单元。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来去自如。在外面流浪的偏冠自然明白这一点,它一来便加入了全雄单元。群里的成员对于新来的偏冠并没有多少兴趣,只知道它是和自己一样的光棍,但也觉察到新来的猴子不好惹。它没有把自己当客,一来便反客为主。即使正在觅食的猴子看到它的到来也立即躲开,否则就会遭到它的恐吓。也难怪,此时全雄单元里的猴子没有一只可以与它对抗。不等偏冠动手,单是那魁梧的体型就令众猴不寒而栗,而当它张开嘴露出闪着寒光的牙齿时,那些猴儿早就屈服在地了。从外形上看,偏冠体格强健,身形魁梧,和当时的大花嘴不相上下。外来的偏冠加入全雄单元后,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用受到家庭的束缚,群内有好多和它一样的同龄猴,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此时全雄单元里还有一只大公猴,它年龄,坐在杜鹃树上,正在悠闲地取食。它的脸上留有两道伤痕,彰显岁月的沧桑,它便是大尖嘴,曾经也拥有自己的家庭,妻妾成群。后来被大花嘴打败,老婆孩子都被抢走了,一个人流落到全雄单元里。它看上去凶巴巴的,对于偏冠的加入,既不欢迎,也不排斥,好像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有一次,偏冠在觅食,突然间大尖嘴闯了进来。很明显,它想要占领这块觅食区域,大尖嘴突然站立起来,大吼几声,向这里活动的单身汉们发出了“逐客令”。众猴皆惊,把目光投在偏冠身上。偏冠哪里是省油的灯,平日里都是它欺负别的猴子,怎么会受其他他猴子的气?偏冠立即向大尖嘴发出回应,它抬起上肢,张开大嘴,一口牙齿闪现寒光,中间的两颗牙齿非常长。滇金丝猴这样的行为表示威胁,类似于人类发火。大尖嘴见敌不过偏冠,它前肢屈服在地,低下头。这在滇金丝猴的行为中表示屈服,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就是认怂。果然,偏冠看到大公猴屈服,没有再进攻。猴群的打斗是有分寸的。在争夺地盘的时候,它们往往不会真打,一旦打起来往往两败俱伤。既要驱逐对方,又不至于互相残杀,得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长期的进化中,滇金丝猴形成了一种默契叫做“仪式化进攻”。全雄单元这边,众猴要么观望,要么早就逃跑了。也难怪,全雄单元里的猴子们既没有性关系,也没有血缘关系的维持,它们仅仅是聚在一起而已。一到打斗时刻,没人愿意上前出力。之后,偏冠不断找其他猴子挑战,无一例外都获得胜利。一旦偏冠出现,全雄单元里的猴子,都弯腰趴地以示屈服。在全雄单元,偏冠已经没有对手,但是对于其他家庭的主雄猴,它还没有发起挑战。
竞争上位
在滇金丝猴群中,拥有家庭的主雄猴,时刻面临着来自全雄单元的威胁。全雄单元中的成年雄猴通过挑战家庭主雄的地位占领其后宫,是组建家庭的常用方式。主雄位置被单身雄性猴(偶尔被其他主雄)取代的过程,称为“主雄更替”,主雄更替如同争夺皇位。江山几度易主,王朝几回更替。千百年来,世事变迁,依旧不变的是其内在的更替机制。无论多么强大的主雄猴都不可能一直把持着家庭,它们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猴群中主雄更替,世人知之甚少。从 2012年 9月到 2013年 10月,我们组的朱平芬博士在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响古箐地区观察研究全雄单元。这期间,她观察研究全雄单元和主雄猴之间关于家庭的争夺与反争夺。我们将全雄单元中试图建立自己的家庭或者已有家庭的主雄试图扩充其后宫而前来挑战主雄猴的成年雄猴称为挑战者猴。在 48起挑战者猴尝试挑战家庭主雄猴的事件中,绝大部分情况是挑战者都失败了,仅有 8起获得成功。主雄更替好似政治变革,很少有不流血的政变。在这 8起成功的案例中,挑战者猴和主雄猴之间基本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评估对手在滇金丝猴群中,作为拥有家庭的主雄猴自然希望“江山永固”,它不允许全雄单元中那些光棍雄猴们染指自己的后宫,它们希望长期拥有后宫,以此实现自己的繁殖利益化。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为回应,全雄单元里的挑战者猴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接近主雄的后宫。它们的策略有:①“单刀直入”,挑战并击败主雄猴,接管它的后宫。②“釜底抽薪”,挑战者猴可以避开与主雄猴的冲突,通过吸引成年雌猴离开原来的家庭,组建自己的家庭。③“霸王硬上弓”,挑战猴通过性胁迫绑架亚成体或年轻成年雌性,组建自己的家庭。7—10月是滇金丝猴的交配高峰期。每到这个时期,猴群中就会上演一幕幕上位之战,全雄单元里的成年雄猴,需要挑战拥有家庭的主雄猴,抢夺它的雌性。而主雄猴们则要时刻警惕周边的威胁,捍卫自己的家庭。“猴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滇金丝猴的社会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王者,也没用永远的失败者。由于主雄更替,兹事体大,挑战者猴和主雄猴的直接对决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会受伤,甚至闹出“猴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战前挑战者猴也会选择不同的策略,评估主雄猴的实力以及取胜的可能性。挑战者猴需要评估对手的实力,比如对手在猴群中的等级、老婆的数量。朱平芬博士在研究中发现,红唇也可能是挑战者猴评估对手的一个指标。滇金丝猴拥有和人类相似的红唇。人类中少女们的红唇是性感的象征,一双性感的红唇极具魅惑。滇金丝猴虽然有红唇,可是年龄不同,嘴唇的红润程度是不一样的,年龄越大,雄猴的嘴唇越发红润。很多时候人类肉眼识别能力不足以发现细微的差别,朱平芬博士和澳大利亚西奥大学的 Cyrll C. Grueter博士把猴群雄性个体的面部正面照拍下来,放到电脑中通过一种特殊的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化红唇的深浅,来比对其中的差异,发现成年雄猴的嘴唇要红过青年猴。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在非交配季节,全雄单元中成年雄性的红唇和家庭主雄的红唇一样红。然而在发情期间,全雄单元中雄猴的红唇反而变淡褪去,发情期正是打扮靓丽的“情人”约会的季节,不知它们为何如此低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主雄猴们,它们的嘴唇更加红润,更加醒目。人说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原来滇金丝猴拥有红唇是拥有老婆的一种象征,一种拥有雌性资源的象征。如同在人类封建社会中,龙的图案只有皇家才可装饰、佩戴,平民百姓一旦穿戴,那就是大逆不道。同样在特殊时期,对滇金丝猴而言红唇的变化是一种力量的对比和生存的策略。主雄猴的红唇向那些蠢蠢欲动的光棍们传递一个信息:“孺子欺我年老,吾手下宝刀未老。”而单身汉们褪去红唇是一种妥协,以此向主雄们表明“臣子诚惶诚恐,不敢僭越”。主雄猴的位置如同皇帝的宝座,即便是肝脑涂地,也不断有猴冒险夺取。但凡造反这种极具危险的行当,少有猴子愿意大张旗鼓地进行,除非它已经拥有了不可战胜的实力。全雄单元中雄猴红唇的褪去,仅仅是一种“韬光之策”,表面上缓和与主雄猴的冲突,掩盖内心的冲动。这里的单身汉们明白,抢夺主雄猴的老婆,必然是一番恶斗。如果打赢了,就可以继承它的家庭以及它在猴群中拥有的权利。但是一旦输了,可能受伤甚至死去。一般来说滇金丝猴性情温顺,即便是争抢食物,也多是仪式化的进攻。但是在主雄更替的过程中,它们绝不心慈手软。发情期公猴之间的打斗非常激烈,甚至会闹出猴命来。
滇金丝猴红唇朱平芬提供表 3 2012—2013年响古箐 8次成功的主雄替换时间 挑战者 VS主雄 胜负 家庭变动(胜利者抢走家庭成员) 次主雄替换( 2012/11/14 — 21) 偏冠 VS兴旺 偏冠胜 兴旺家除青年雄性兴盛加入全雄,其他个体均跟随偏冠,但是偏冠家在 2012年 11月 30日解散 第二次主雄替换( 2 0 1 2 / 1 2 / 3 0 — 31) 偏冠 VS大花嘴 偏冠胜 未知 第三次主雄替换(2013/1/11—13) 单疤 VS偏冠 单疤胜 单疤从偏冠抢走 4只雌性个体,剩下的 2只成年雌性, 1只青年雌性和 2只婴猴跟随偏冠 第四次主雄替换(2013/1/14—18) 红脸 VS偏冠 红脸胜 红脸从偏冠处抢走 1只成年雌性及其婴猴,偏冠家还剩 1只成年雌性( 2013.1.27消失)、1只青年雌性( 2013.2.20消失)和 1只雄性婴猴( 2013.7.6加入全雄),随后该家庭解散 第五次主雄替换(2013/1/19) 单疤 VS红脸 单疤胜 红脸的 1只成年雌性及其婴猴跟随单疤 第六次主雄替换(2013/2/22) 红脸 VS一点红 红脸胜 除 2只青年雄性加入全雄,其他均跟随红脸 第七次主雄替换(2013/8/19) 偏冠 VS花唇 偏冠胜 偏冠抢走所有个体 第八次主雄替换(2013/8/24—25) 断手 VS偏冠 断手胜 除 1只 1岁半的雄猴加入全雄,其他均跟随断手
偏冠挑战兴旺
全雄单元中的成年雄猴会挑战主雄猴,并试图接管它的后宫。平日里,全雄单元和各个小家庭都生活在一起,相距不远。因此,全雄单元中那些挑战者们可以通过社交互动和竞争来评估主雄猴的实力以及后宫对它的忠实度。在川金丝猴中,不同家庭的主雄猴会联合起来集体驱赶试图靠近它们家庭的挑战者猴。那么,在滇金丝猴中,挑战者猴如何向主雄猴发起挑战,主雄猴又是如何应对?在朱平芬博士近 1年的观察中,总共见证了 48起挑战者猴和主雄猴的较量,一共只有 8起获得成功,可见挑战者猴想要击败主雄猴绝非易事。而在 8起成功的案例中,就有 6起和一只名叫偏冠的挑战
青年猴之间的打斗朱平芬 / 摄者猴直接相关。偏冠既挑战过主雄猴,也被别人挑战过,它的经历在响古箐叙写了一段传奇。时间回到 2012年的 11月,全雄单元里的那些光棍们开始躁动了,猴群中弥漫着荷尔蒙的味道。它们潜伏在每一个家庭的周围,盯着家庭里的主雄猴,伺机占领它的家庭,夺取它的后宫。每到这个时候,主雄猴们都格外警惕,一旦发现家庭外围的光棍猴,就立即驱赶。此时,全雄单元中偏冠想要和其他大公猴一样,拥有自己的家庭。偏冠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它已发育到强壮的年龄,他那不可一世的眼神,独来独往的性格,早已引起主雄猴们的注意。挑战者猴在选择夺取的目标家庭时一般有两个重要因素要考虑:,这个家庭中雌猴的数量。目标家庭中雌猴数量越多,意味着夺取家庭后获得的利益越大。第二,目标家庭中主雄猴的竞争能力(打斗能力),主雄猴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身体状态、年龄、打斗能力等方面,是能否挑战成功的关键因素。很多时候,那些挑战者猴会选择家庭里年龄较大的主雄猴,尤其是那些生病、受伤的主雄猴。这样挑战者猴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偏冠开始在各个小家庭附近晃悠,时不时地和人家的雌猴眉来眼去。偏冠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各个主雄猴的警觉。不过,主雄猴的老婆们和主雄猴的态度俨然不同,它们好久没有见过这么强壮的猴子了,尤其是那些在家里不受丈夫待见的年轻雌猴们,仿佛是看到了未来。它们暗自骚动,不过鉴于主雄猴的威势,不敢独自接触。各家庭的主雄猴们俨然感受到了这种潜在的威胁,加强了警惕。此时的响古箐猴群里,主雄猴兴旺已经日薄西山,勉强维持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庭,它拥有 1个老婆(白颊)和 3个孩子——零己(青年雌猴)、兴隆(青年雄猴)、兴盛(青年雄猴)。主雄猴兴旺早注意到了偏冠,它感受到偏冠潜在的威胁。可怕的是,偏冠
偏冠朱平芬 / 摄来自外部猴群,后期加入响古箐猴群的,兴旺无法评估它的实力。兴旺时刻警惕着偏冠,而偏冠对它的家庭窥视已久。冲突不可避免,战争一触即发。11月 14日,偏冠早早起来开始一天的生活。一日之际在于晨,早上是猴群觅食高峰。睡了一晚,要及时补充能量。偏冠匆匆忙忙填饱肚子后,开始花大量时间观察兴旺家庭活动的情况。偏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使劲晃动树干,炫耀自己的力量,在猴群中营造紧张的气氛。兴旺一家在松萝为密集的地方觅食。作为主雄猴的兴旺身上的负担也重,它坐在一个大的树杈上,倚靠着树干,左手从树上摘取松萝,右手往嘴里送。它漫不经心地咀嚼着,在这块区域,它不愁吃,不愁喝,可是依旧没有放松警惕,它知道周围不止一双眼睛盯着自己。
突然,兴旺听到前方树枝摇晃,它立即放下手中的食物,瞪大眼睛环视前方,这神情用人类的语言表述就是“是哪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敢在老子的地盘上撒野?”前方不是别猴,正是偏冠。它早就盯上了兴旺的家庭,前几日一直在周围打转,这次它决定正面向兴旺发起挑战。偏冠在兴旺的附近不停地晃动树枝,这是一种挑衅的行为。坐在树枝上的兴旺按捺不住了,它站了起来,纵身一跃,跳到了另一棵树上。这棵树距离偏冠不足五米,它一跃可达。两只猴子彻底摊牌,它们怒目相视。兴旺极为愤怒,这里是它的地盘,别的猴子都要回避,一只全雄单元来的猴子竟然胆敢跑到自己的地盘挑衅,是可忍孰不可忍!兴旺怒不可止,张开血盆大口,长长的牙齿如同一把匕首,嘴里发出一阵咆哮。远处觅食的猴儿们听到这雷霆之吼,如临大敌纷纷逃窜。树枝上松鸦弃巢飞走,刚刚探出头的松鼠立即缩了回去,在地面觅食的红嘴蓝鹊惊慌失措。要是换成别的猴子早就吓得俯首称臣了。可是面前的偏冠不为所动,它在外面流浪多年,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偏冠同样张开嘴,呲牙瞪眼,回应兴旺。兴旺怒不可遏,它弓着腰,抬起前肢,一下子跳到偏冠所在的树枝上。树干发出巨大的震动声。只听树枝不停地晃动,折断的树枝纷纷掉到地上。玩耍的婴猴们被这阵势惊呆了,赶紧躲到妈妈的怀里。偏冠与兴旺在树上斗了数十回合。双方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把对手击败。
树上较量之后,双方转移到地面上对决。偏冠弓起腰,前肢抱住兴旺。顿时两只猴子扭打在一起。兴旺搂住偏冠的脖子,张开大嘴撕咬偏冠的面部。偏冠则用力推开。响古箐以前也发生过无数的战斗,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烈。以往,基本上两三个回合后就可以分出胜负。一方觉得力量不行,或者不能取胜,马上俯首认输,胜利者就此收手。而如今偏冠和兴旺次较量就持续了 20多分钟,双方无一做出投降的姿势,可见战斗的激烈。
次较量没有分出胜负,双方只是试探了彼此的实力。之后的一周,偏冠与兴旺又经过反复的较量。终于在 2012年 11月 21日这天,偏冠成功击败兴旺。正所谓“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偏冠以为只要拥有武力就可以成功,它不知道及时和新老婆们交流感情,没过多久就尝到了苦头。11月 22日,白颊消失;11月 30日兴隆消失;12月 4日零己消失;伴随着青年雄性兴盛于 12月 4日加入全雄,该家庭宣布解散。偏冠次的挑战并不圆满,它还得选择新的目标。
偏冠挑战大花嘴偏冠次和兴旺较量,虽胜尤败,因为它并未建立自己的家庭。即便是打赢了主雄猴,能否顺利建立家庭,还要看后宫们的“脸色”。后宫是否接纳新胜的猴子直接决定它能否后拥有家庭。一个家庭的后宫中的雌猴们大多拥有血缘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是一个雌性联盟。也正是这个联盟的存在大大限制主雄猴的权利。只要后宫不接纳新胜的猴子,它无论如何也无法拥有这个家庭。
偏冠次和兴旺较量,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但在打斗过程中展示了超强的战斗力,这一切都被另一只主雄猴大花嘴看在眼里。如今响古箐猴群中,大花嘴很风光,它妻妾成群,拥有 3只成年雌性记号、白玉顶和白隔;3只亚成年雌性小黑、印记和妖猴;1只青年雌性零丁及 2只不到 1岁的婴猴。偏冠继续寻找新的目标家庭,经过一个月的休整,这次它选挑战大花嘴。大花嘴妻妾众多,这对于偏冠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为一旦打赢了,就可能立即“土鸡变凤凰”拥有这么多的妻妾。偏冠悄悄地潜伏在大花嘴家庭的周围,试着接近它的老婆们。偏冠发现大花嘴和后宫产生隔阂,比如大花嘴和白隔的感情就不好,即便是白隔主动翘起屁股,向大花嘴邀配,大花嘴也是爱答不理。偏冠觉得这是一个机会,12月 30日这天,在白隔远离大花嘴独自觅食的时候,偏冠悄悄地接近白隔。白隔本来在家庭中就没有多少地位,而偏冠又是如此有魅力,白隔产生了想法。尽管是隐蔽的幽会,大花嘴还是有所察觉。它开始对白隔严加看管,不允许它私自离开家庭,同时更加留意偏冠的动向。第二天(12月 31日)偏冠趁着大花嘴觅食的时候,给一旁的白隔传递信息。不曾想,暗送秋波的偏冠被谨慎的大花嘴当场发现。偏冠与白隔的私会,彻底激怒了大花嘴,它要和偏冠做一个了断。
大花嘴朱平芬 / 摄大花嘴发现了躲在一旁的偏冠后,挥舞着强有力的前肢向偏冠示威,它在向偏冠发出挑战。用人类的话表述出来大致相当于“有本事来给老子大战三百个回合,不要躲在一边当缩头乌龟”。刹那间,偏冠跳出来立起身子,张开大嘴,露出长牙,面目狰狞。大花嘴被彻底激怒了,它决定要教训下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说时迟,那时快,大花嘴后腿一蹬,前臂伸开直接扑向偏冠,它的前臂格外有力,是打斗中的重要武器。偏冠避实就虚,后退一步,躲开大花嘴正面的攻击,就势双手抱住大花嘴的脖子。两只猴子扭打在一起。“哐!”一声,它们齐齐摔倒在地。偏冠年轻,反应更快,就势骑在大花嘴的身上,一只手掐住大花嘴的脖子,另一直手击打大花嘴的脸部。大花嘴暂时处于不利地位,可是身经百战的它并没有慌张,猛然一个侧翻,将偏冠反压在地上。大花嘴以“其猴之道还治其猴之身”,两只手死死地掐住偏冠的脖子。偏冠拼命地挣扎,使出全身的力气抬起后肢猛然蹬开大花嘴。“英猴不在地上斗,地上不显真功夫!”地面上的战斗没有决出胜负,双方跑到树上开始第二轮的较量。看来,两只猴子今天都想给彼此一个了断,输赢的代价是彼此的孤独。偏冠一只手抓住树枝,伸开另一只手一巴掌打在大花嘴的脸上。大花嘴张开大嘴去撕咬偏冠的手掌。偏冠急忙把手缩回。而大花嘴就势掐着偏冠的脖子,把偏冠摁倒。偏冠后腿夹着树枝,用两只手臂抱住大花嘴。两只猴子在树上扭打在一起,谁也不肯先松手,就这样僵持着。可怜的树枝哪里经得住两只猴子的重量,咔嚓一声,树枝断裂,两只猴子一起摔到地面上。此时偏冠在上面,大花嘴被压在它身下。大花嘴先着地,恰巧碰到地面的岩石,只听“咯吱”一声,紧接着“哇”的一声惨叫,大花嘴身负重伤,脸部也被树枝划破,多处受伤。受到重创的大花嘴独自离开家庭,偏冠获得了终的胜利。
胜利后的偏冠十分冷静,它知道自己能瞬间成为一方霸主,但也能瞬间成为流浪汉,它必须巩固自己在家庭和猴群中的地位。为此,偏冠一方面猛烈摇晃树干向猴群中的雄猴炫耀自己的强大,一方面精心照料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为家人寻找和争得更多的食物,保护家人不受侵害。这一次,偏冠获得了成功,它很快得到大花嘴后宫们的认可,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成为响古箐新的主雄猴。偏冠成为新家长后,继续抚养前任大花嘴的后代。因为它很清楚幼仔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极为不易,为了种群的繁衍,它懂得珍惜每一个生命。我们为偏冠庆祝的同时,也为大花嘴感到惋惜。没过几天,护林员在森林的一个角落发现了大花嘴,由于伤势过重,它已经奄奄一息。随后,护林员小心翼翼地把大花嘴抬到野生动物救护站,希望人类的医术能挽回它的生命。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赶到救护站看望大花嘴,但大花嘴平静地躺在那里,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红脸的行动偏冠之前与兴旺、大花嘴的激战,全雄单元的猴子们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偏冠的成功激励着全雄单元里每一只拥有梦想的单身猴,猴群从此拉开了主雄更替的序幕。红脸是一只来自外群的年轻公猴,虽没有经验,但是很有实力。
2只单身猴朱平芬 / 摄
红脸夏万才 / 摄这个时候,偏冠进入了它的视野。在响古箐主雄猴中偏冠由于新取得主雄的位置,目前在猴群中的地位还比较低。此外,偏冠前不久刚刚激战完大花嘴,虽然取得终的胜利,但是打斗也耗损过多。红脸觉得此时是一个机会。这几日,红脸一直关注偏冠和大花嘴的战斗,虽然大花嘴失败了,可是偏冠在打斗中也消耗了极大的体力。红脸感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等到偏冠恢复了体力,再击败它可就难了。可是红脸一直害怕偏冠,以前不知道挨过它多少次揍,即便如今偏冠受伤了,红脸心里也没有底,不敢轻举妄动。
不料红脸的迟疑让另外一只猴子抢占了先机。单疤和红脸一样也是从外群来到响古箐的猴子。2013年 1月 11日,就在偏冠和大花嘴大战的十余天后,单疤大摇大摆地走进偏冠的地盘。不等偏冠体力恢复,单疤就开始在它家庭附近踩点。它的活动,引起了偏冠的警觉。正在享受妻子理毛的偏冠,挺起身驱,抬头密切注意单疤的动向。它在思考御敌之策。此刻,偏冠正坐在地面的树桩上取食松萝,单疤的闯入引起它的警觉。偏冠站起来对单疤呲牙,发出“喔喔”的叫声。这是猴中警告的行为,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就是“单疤你越界了,这里是我的地盘”。可是单疤本来就是来搞事情的,怎么会理会偏冠的警告。单疤不慌不忙,故意搂起松萝在偏冠的家里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给偏冠的老婆发出暧昧的叫声。偏冠被彻底激怒了,它向单疤发起攻击。单疤一看事情搞大了,连忙躲开,它并不想和偏冠发生正面冲突。单疤在前面跑,偏冠就在后面追赶。可是,没过几分钟单疤又回来了。偏冠那是又气又恼,再次准备攻击单疤。可是单疤既不应战,也不屈服,还是跑开了。看着偏冠不追赶了,单疤又回来了。原来这是单疤的策略,它明知偏冠刚刚经历大战,就是故意要激怒偏冠,消耗
它的体力。偏冠不堪其扰,单疤朱平芬 / 摄之前受伤,体力没有恢复过来,有些疲惫。见状,单疤开始行动了,它一下子冲过来,掐住偏冠的脖子。偏冠久经沙场,虽然现在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可是它的格斗经验比单疤丰富。偏冠一巴掌打向单疤,进攻才是好的防守。单疤回防,偏冠开始转守为攻。两只猴子扭打在一起,在地面上滚来滚去。偏冠刚才地上翻滚,碰到了受伤的右臂,疼痛难耐。单疤年轻,越战越勇,抓准战机,开始反攻。偏冠招架不住,节节败退。就这样单疤击败了偏冠,无论胜之不武也好,趁虚而入也罢,单疤击败了偏冠,成功带走了偏冠家中 4个老婆:记号、小黑、印记、妖猴。偏冠虽然失败了,不过白玉顶、白隔、零丁和 2只婴猴尚且留在家中,也不算完全失败。日后养好伤,东山再来。
一旁的红脸密切注视着单疤和偏冠之间的较量,单疤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脸。就在单疤获胜的第二天,2013年 1月 14日,红脸向偏冠发起了进攻。偏冠以静制动,一只手挡住红脸的进攻,另一只手瞬间把红脸的头部摁住。红脸的攻势就这样被偏冠轻而易举地化解。紧接着,偏冠一口咬向红脸。红脸连一个回合都不到,就败下阵来,沿着山谷逃出数百米,鲜血洒了一路。偏冠紧追不舍,它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偏冠绕着山谷,撵了红脸好几圈,直到把红脸逼向远离猴群的河边。红脸没有想到刚刚被单疤打败的偏冠还是这么厉害,之后又经过 4天的反复较量,在 1月 18日这天红脸终于获得终的胜利,
红脸一家夏万才 / 摄从偏冠家中带走了白玉顶和 1只婴猴。至此偏冠家庭只剩下白隔和零丁两个老婆和 1只婴猴。红脸获胜的当天,单疤再次出现了。在红脸和偏冠几日打斗中,它一直坐山观猴斗。获胜后的红脸,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成果,就被单疤击败了。单疤顺利将白玉顶和大一带回自己家中。至此,原来偏冠家庭除了白隔、零丁和大二,全部归单疤所有。在这场争斗中单疤笑到了后,红脸和偏冠都成了失败者。屋漏偏逢连夜雨,在 2013年 6月 27日猴群游走的时候,偏冠的老婆白隔不知去向,随后零丁也失踪了。至此家庭仅剩偏冠和1只雄性猴,2013年 7月 6日,无奈之下的偏冠带着这只雄猴加入了全雄单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