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政治/军事军事砺剑:江西军工的辉煌历程

砺剑:江西军工的辉煌历程

记录和书写了军工人曾经的沧桑岁月,定格了几代人走过的热血之路、青春之路

作者:杨章跃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ISBN: 978721009387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158.99

类别: 军事 SKU:5d8467ef5f98491045413a15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0093879

编辑推荐
一部江西军工史,就是一段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彰显了人民军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精神追求;一部江西军工史,就是一部人民军工的成长发展史,折射了人民军队装备由小米加b枪向高精尖转变的艰辛探索;一部江西军工史,就是一本生动翔实的教科书,字里行间洋溢出一种壮志凌云的博大情怀、以国家利益至上的无私胸襟;一部江西军工史,就是一首跌宕起伏的壮丽诗篇,写意了人民军工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一部江西军工史,就是一幅浩如烟海的人物图谱,记录和书写了军工人曾经的沧桑岁月,定格了几代人走过的热血之路、青春之路。 
内容简介
该书分“峥嵘岁月”“记忆永恒”“媒体聚焦”“英模风采”四个专题,以深长的镜头和凝重的笔墨定格历史、凝固岁月,生动记录了江西军工80余年发展进程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一曲曲流光溢彩的颂歌、一座座熔铸历史的丰碑。书中一幅幅珍贵图片,一篇篇回忆文章,不仅构筑了江西军工一部厚重的历史,也彰显了江西军工人“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是国防教育、军工精神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动、形象的教材。
作者简介
杨章跃,男,1958年5月出生,江西横峰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任江西省军区独立二团战士、班长、营部书记、连副指导员、政治处干事,武警江西省总队政治部干事、宣传处副处长、处长,武警上饶地区支队政委等职。2003年11月转业,任江西省国防科工办国防工会主席兼新闻宣传中心常务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处长,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撰写大量新闻稿件和理论研讨文章被媒体刊发,曾参与江西军工史、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年鉴编纂,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新闻一等奖,参与创作的军工题材电视剧本《湍流的代号》荣获首届中国工业文学创作大赛电视剧类二等奖。
目  录

目录

千磨万击还坚韧(代序)

岁月峥嵘001

人民军工发祥地——记官田中央兵工厂003

甲子洪都——共和国的骄傲010

从瓷都崛起的直升机制造基地——中航工业昌飞巡礼017

高天起旋风——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发展历程纪实026

征程漫漫——江西景航航空锻铸有限公司发展历程纪实032

勇立潮头唱大风  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三机械工业部409站发展纪实038

为我国颗原子弹提供核燃料的713矿043

推着独轮车起步的功勋地质队046

天南地北任驰骋053

半个世记话沧桑——从721矿到金安铀业062

从科技创新之路走来金瑞铀业公司068

解密6214厂——从破产核潜艇厂到新造船公司的华丽转身074

浴火重生  再铸辉煌——9318厂重生记084

一家船舶配套企业的阵痛与嬗变——国营第491厂发展纪实091

风雨沧桑四十八载  艰苦奋斗铸就辉煌

        ——记江西朝阳机械厂建厂发展史097

砥砺奋进五十载  科技创新谱新篇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五四研究所掠影101

辛勤耕耘绘蓝图  继往开来谱新篇——中船九江工业公司发展纪实105

星火燎原小三线——江西地方军工建设往事113

创新求发展〓军工展新篇

        ——江西钢丝厂(新余国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纪实117

人民厂史话124

飞入千家万户的“飞鱼”——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的“飞鱼”自行车128

志愿军江东军械修理厂的变迁145

峥嵘岁月五十载  服务国防铸辉煌

        ——国营第八三四厂艰苦创业五十周年掠影147

兵器工业园地上的一朵奇葩

        ——5727厂研制非金属兵器复合材料纪实155

为国防添彩  让泰豪出彩

        ——江西清华泰豪三波电机有限公司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纪实158

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营第七一三厂)发展掠影163

上下求索   砥砺前行——江西省国防科工办六二○单位历史回顾170

奉献无言  成就有声

        ——江西省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三十年发展纪实175

深山里的航天梦——江西星火航天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纪实180

联合创新  声音更宏亮——联创宏声(国营第四三八○厂)发展简述186

铸剑先锋再崛起——江西先锋机械厂发展历程191

不忘初心〓破浪前行——九江中船仪表公司的昨天、今天和明天198

江风浩荡舞台新  蓝天铸剑梦想飞——南昌航空大学发展纪实204

红土地上的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东华理工大学发展纪实209

五秩风雨  重舸德行——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纪实214

在希冀和积淀中跨越——江西省兵器高级技工学校发展纪实219

新中国d一架自制飞机诞生始末226

新中国d一架强击机的诞生——强5飞机研制纪实230

空中李向阳——歼12飞机研制秘闻236

碧海腾蛟龙——中国“上游”系列海防导弹研制简记246

我国d一架民用飞机诞生纪实255

K8飞机研制的前前后后260

不尽长江滚滚来

        ——新中国d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长江750”诞生记268

鹰击长空展雄姿——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研制纪实271

中国自行研制的d一架直升机——直11282

希望从这里起飞——我国首架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诞生记286

历史可以作证——我国首制某型鱼雷快艇诞生侧记291

江新船厂造出新中国d一艘现代游艇294

初教六往事钩沉297

崇仁与小三线建设300

记忆永恒307

兵工先驱——忆官田中央兵工厂首任厂长吴汉杰309

官田“d一锤”

        ——记述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副厂长、老红军赵俊的故事311

刘信品:七次请求终到官田314

徐盛久:从官田走出来的山歌大师316

初教5:敢为航空写d一

        ——追忆新中国d一架飞机研制的激情岁月318

难忘的教诲——在中南海与我握手321

老一代中央领导视察洪都简记323

邵式平关心“洪都”创建二三事326

洪都建厂初期的那些往事329

建厂初期接待苏联专家趣忆333

火红的年代火红的事337

我国d一枚氢弹甩投成功的前前后后340

L15高教机首次技术飞行二三事345

在01架L15高教机总装调试的日子里351

名机足迹——猎鹰L15高教机的国际化之路354

振翼起航:洪都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357

中惟进取也,故日新——中航工业直升机所的前世今生361

我与直升机的情结372

雄鹰展翅  飞向蓝海

        ——中航工业直机所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AC313纪实375

而今迈步从头越——AC313高原试飞挑战“世界屋脊”纪实382

忆直8铆接二三事388

老伴为我当闹钟392

我的五十年地质队生活394

青春无悔天山情396

尘封了一辈子的往事399

地质队员的幸福观——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一大队找铀记403

探矿找铀  钻头为先410

上海市化工局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412

为了神剑出鞘414

难以忘却的记忆417

从双板桥到妙智铺420

我的爸爸和我的童年、我的青春423

找矿员被当特务抓425

家有珍品426

化蝶当空舞翩跹428

二机精神放光彩431

超常运作铸就历史丰碑

        ——亲历江西省属军工改革脱困职工安置过程433

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工人的摇篮——回忆中南247技校440

沧桑巨变:从小“马棚”到小“洋楼”443

感悟实现江西铀矿大基地梦的“核”动力445

万水千山总是情——忆闽北普查找矿448

永远难忘人民厂453

我在人民厂的日子456

流动的不变情怀460

二机寻梦人464

犹记雏鹰衔红旗  振翅扶摇在江西

        ——回忆370厂江西建厂发展始末469

小鱼雷快艇击沉蒋家大军舰——忆击沉国民党军舰“太平”号473

父亲和蓝图477

媒体聚焦483

江西军工八十年 筚路蓝缕写华章485

励精图治铸辉煌

        ——江西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综述篇(一)491

凤凰涅■展新姿

        ——江西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改革脱困篇(二)494

军民结合谱新曲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民用产业篇(三)497

蓝天铸剑逞英豪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航空篇(四)500

铀矿勘采树丰碑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核工业篇(五)503

乘风破浪正扬帆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船舶篇(六)506

寓军于民铸精华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军工电子、民口配套篇(七)

509

整合重组拓新路

        ——江西国防工业改革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民爆篇(八)512

超越——江西航空工业蓝天奏凯515

金奖背后的故事——我国自主研制的d一架初级教练机诞生纪实518

飞向金字塔的雄鹰——K-8E飞机背后的故事528

团结拼搏奏凯歌——教八研制纪实532

猎鹰飞行表演风采录538

开凿生命通道545

一个功勋地质队的军工文化洗礼548

为昌九架起一道“彩虹”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七大队建桥小记551

黄陂山下,那一片坟茔553

洪灾中更显军工本色——江西国防科技工业2010抗洪救灾侧记555

江西省省属军工企业3.5万困难职工得到妥善安置559

军企改革脱困有“车”可鉴

        ——访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李贤书560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促进洪都协调发展567

从保国强军到强国富民——国防科技工业八十年发展综述571

江西红色摇篮再添新景

        ——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竣工典礼隆重举行574

融入地方经济江西军工改革中再造辉煌577

揭秘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的江西元素581

中航工业昌飞:立足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584

让人民军工的摇篮——江西重新焕发新光芒和活力590

在广阔蓝天翱翔——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生产民用直升机纪实594

蓄势待发打造千亿航空产业

        ——专访江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主任杨贵平598

从神一到神十  江西军工助神舟飞天602

开启由军工大省向军工强省的跨越

        ——江西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创新发展纪实603

推进军民融合  助力发展升级

        ——江西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成就与展望606

军民品并重   集群式发展   军民互促共进

        ——我省军民融合发展渐入佳境611

英模风采613

强五之父——陆孝彭615

蓝天魂——记中国工程院院士、K-8/教8飞机总设计师石屏619

如海人生——记海防导弹设计师彭历生627

拳拳报国心  殷殷航空情

        ——记全国劳动模范、洪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波633

蓝天交响的总指挥——记L15飞机总设计师张弘637

“铣王”马跃辉的那些事641

大哥是这样炼成的

        ——记江西省劳动模范、中航工业洪都数控机加厂职工徐明644

直升机研究所的一杆旗——记全国劳动模范吴希明647

霜重枫愈红

        ——记全国劳模、中航工业昌飞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余枫653

全国劳模、计算力学专家刘夏石661

硕果累累报神州——记全国劳模、工学博士刘英卫662

胸前缀满劳模奖章的人——记洪都集团公司老劳模徐禾根665

榔头声中的人生——记全国劳模、洪都公司钣金工梁木森669

“铣工王”的技术人生

        ——记全国技术能手、江西省劳动模范、洪都机加厂铣工龚仲斌675

“目标正确,结果才能正确”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航工业昌飞原总经理、

                总工程师周新民678

巾帼“铆枪手”

        ——记全国技术能手、中航工业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技能专家林丽681

技术大拿——记中航工业昌飞装配钳工工种首席技能专家谢应煌684

杨金槐:蓝天大地铸辉煌686

一片丹心系直八——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春佑691

袁耀辉:引领昌飞翱翔的头雁693

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蒋兴泉698

全国劳模、“铁人式”的工人工程师——张荣祥701

余根密:从赣南山野走出的全国劳模703

党旗在岗位上飘扬

        ——记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中船航仪装配调试工文维民706

明星工人

        ——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江西中船航仪高级技师李兵

709

态度决定高度

        ——记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6354所技师陈童诗712

附录

江西军工大事记716

江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关于授予饶伟生等80名同志

功勋模范奖和突出贡献奖的决定743

后记747

在线试读

人民军工发祥地

——记官田中央兵工厂

      江西,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而江西兴国县官田村,则可称为人民军工的发祥地。1931年10月,中央红军d一个大型兵工厂——中央兵工厂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我党我军早独立创立的d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人民军工的摇篮”。

 
   
从此,人民军工以官田中央兵工厂为开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伴随着武装斗争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以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人民军工不仅在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物质保障,更在新时期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追根溯源,拨开历史的迷雾,重温和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其中闪光的精神,一起走近那朵微小但璀璨的星星之火——官田中央兵工厂。

      在烽火岁月中诞生

 
   
1931年9月,中央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了一片。面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蒋介石也加紧对红军的下一轮“围剿”。一方面,我军缴获了不少战利品,需要加以维修利用;另外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人民武装急需武器装备。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遂决定,将兴国县城岗乡白石红军修械处、红三军团后方军械处以及江西苏区修械处三个单位合并,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枪械修理和弹药生产任务。该兵工厂对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对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兵工厂的厂址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确定在距离兴国县城约45公里处的莲塘乡(今兴莲乡)官田村,故又称为“官田兵工厂”。统一将枪支和其他军用设备进行整合修复,以装备部队使用。

 
   
 官田地处高山偏僻之所,交通闭塞,丛林密布,利于防空防特防敌偷袭。此外,官田与三次反“围剿”主战场莲塘、十万洲、半迳和良村战场相距很近,便于缴获的武器搬运集中。同时,官田属于江西红军独立二、四团的主要根据地,又是中央苏区中心腹地,有着较好的党组织和群众基础。这也是朱总司令早已物色好的、建立红军兵工厂的理想之地。

       中央兵工厂属团级建制,设立政治委员制,但由于其重要性,它又直属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双重领导。具体由中革军委兵站部(又称后方办事处)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供给部管理。

 
   
 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吴汉杰统筹组建了中央兵工厂并任d一任厂长。兵工厂是在兴国东村机械小组的基础上筹建的。该小组开始只有郑煌德和赵生顺两个铁匠,后逐渐成为修械所、修械处。吴汉杰首先将各地的主要修械组织陆续迁到官田。先到来的是位于兴国白石的红军修械厂,接着于都平安的江西省修械处、三军团的修械处、东固的养金山修械处、赣县的龙头修械处,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修械组织也先后迁到。

 
   
 合并后,管理人员和工人增加到了250来人。分为枪炮科和弹药科两部分。枪炮科科长刘球。设有:(1)制造股。主要是制造枪炮的零部件。(2)木壳股。专门制造各种枪支的木托和木壳。(3)牛皮股。专门负责制革和缝制各种军械用具,如皮带、炮盒、马鞍等。(4)刺刀股。专门打制刺刀。弹药科科长王赞。设有:(1)炸弹股。主要任务是制造马尾炸弹,另外也制造一些和火药。(2)子弹股。大部分是从养金山修械处来的女工人。

      当时的条件十分困难,生产工具共有200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子,4座打铁炉。

      这,就是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人民军工的摇篮”的官田兵工厂建立时所拥有的全部家当!

      打开封锁,中央兵工厂在困境中崛起发展壮大

      中央兵工厂建立之初,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之下,生产设备和原料物质十分落后和紧缺。

为了解决生产设备和原料物质的难题,官田兵工厂的工人可是“无所不用其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硬是闯出了一条路子。

 
   
开动脑筋,自己生产。他们自己打制铁砧、铁锤、锉刀等造弹工具;买不到油,兵工厂就在后山管山下造了水轮车,利用山溪水力资源来发电带动机器工作,利用水力来发动机器;造子弹的硝酸买不到,就用腐烂木头,磨成粉和白药配成火药;没有做底火的铜皮,就用弹壳打成薄铜片来代替。这样,子弹的效力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当初,造弹科的主要任务是翻造子弹,后来发展到自造子弹,而且造的子弹比国民党的子弹还厉害,进口细出口大,伤口阔,而且炸得烂,敌军被炸后很难医治。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由于紧缺金属材料,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还颁布告示,要求广大工农群众将拾到和保存的子弹壳及铜、铝、铁等物品,作价卖给或捐给红军,不到两个半月,即收到铜41万余公斤,锡24万余公斤,生铁79万余公斤,子弹14万多发,子弹壳66万多公斤,白硝7500多公斤,洋铁筒3600多个,洋镐1970把,洋锹7172把。打过的弹壳会变形,工人们就通过手工整形,使它跟原来的弹壳一模一样,重新添加火药后照样好用。冲锋枪弹壳比b枪弹壳短,工人们便对b枪弹壳进行手工整形,做成冲锋枪弹壳使用。

 
   
向敌人要。1932年4月初,红一军团攻下了国民党钟绍奎军的巢穴岩前,缴获了敌人兵工厂的机器设备。4月20日,红军又攻克福建的重镇漳州、厦门,缴获了国民党军卢兴邦和张贞的修械厂的两部机床、一个30马力的发电机、一批汽油和其他一些修械材料。这些均被运送到了兵工厂,使兵工厂的设备得到大大改善。

      每次打了胜仗,在清缴战利品时,兵工厂都要求后勤部门务必特别注意搜寻紧缺的军工生产原料。缴获的武器拿不下时,就把枪机卸下来,装在衣兜里,多了就串起来背上,枪杆叫俘虏或老乡扛下来。

 
   
去敌占区搞。1931年9月,马文等42名广东五华县青年工人前往中央苏区参加筹建中央兵工厂时,自己凑钱在白区购买了二十多担兵工生产所需的台钳、钢锯、钻刀、锉铁等工具,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穿越烽火线前往瑞金来到官田,无偿捐献给了党。这42位工人,成为官田兵工厂创建的d一批工人。

      后来,工厂又在大埔、赣州、吉安等白区周边设立了采购站,专门购买白药(洋硝)、硝酸、棉花和做子弹底火的铜皮与雄精等原料。

      总供给部还派出由300多名老战士组成的特务队在有经验的后勤干部带领下,分头行动,多次秘密潜入白区,接运从福建厦门、漳州等城市采购的原材料。

       苦练技术,开展生产竞赛

       当时生产上困难重重,除了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紧缺,工人的整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大部分人进工厂前还是农民、木匠、铁匠,不要说修理和制造枪支,甚至不少人还没有摸过枪。但是,在乐观的兵工人面前,他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为了掌握技术,全厂掀起了一股学习技术的热潮。厂长吴汉杰跟大家商量后,决定把力量配搭起来,让懂技术的人教不懂技术的人,并要求大家好好教,好好学,同时提出口号:“虚心学、快快学,我们多流汗,阶级弟兄少流血!”

       大家都抱定决心,白天,丢下饭碗就跑去干活,夜里没有灯就摸着黑研究技术,躺上床了,还琢磨着怎样找窍门。为了研制一个零件,大家拜师学艺,想尽办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掌握了初步技术,制造出一些零件,安装了一批枪支、子弹送往前线。不料,这些枪支、子弹却很快被送了回来。原来是零件的硬度不够,修理过的枪,有好多不能用,一打,不是抓子钩坏了就是撞针断了。有的子弹弹头出了枪膛就横着身走,打不准又打不远,还损伤枪的来复线。

 
   
 大家心里沉甸甸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红军作战,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牺牲。经过大家仔细检查,终于把毛病找出来了。原来,一是火候没有掌握好;二是铜铸成的弹头,手工锉得不圆滑,有大有小,不端正,造出后,又没有经过严格检查。于是吴汉杰叫有经验的工人做样子给大家看,把制成的零件烧红在药水里浸后再使用;还做了弹头模型,逐一检查。后来有个工人出主意,弹头改用铜币冲成圆壳,内灌铅锡,质量更是得到了提高。前方战士满意地说:“我们自己造的子弹也不比白军的洋子弹差哩!”

       从此,大家不但摸到了窍门,而且还从初步的成绩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工作的劲头更大,信心更强。

       官田中央兵工厂创建时期,条件极为艰苦,缺乏机械设备,全部是手工工具,工人们发扬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在“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口号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军工生产。工人们领到一件工具,哪怕它是翻修过几次的,就好像战士领到一支枪,非常爱惜。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单位之间经常进行劳动竞赛。“多造一颗子弹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多修一支枪等于多消灭10个敌人!”成为鼓励工人高产的行动口号。在劳动竞赛的高潮中,职工家属思想上也与职工一样争先恐后,谁的丈夫落后,谁就觉得难过;谁的丈夫先进,谁就觉得光荣。兵工们彼此互相关心,互相鼓舞,生产热情非常高涨。

 
   
 为了发展和壮大人民兵工事业,红色兵工人甚至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宝贵生命。校枪工人马木松,是牺牲在官田兵工厂的d一个红色兵工英雄。1931年冬的一天,年仅18岁的马木松,在对别处送来的几箱新子弹试枪时,试子弹的枪支被炸坏,零件被炸得七零八落。那时,红军战士们把武器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每个红军战士都记得当时流行的说法:“一个革命战士有三条生命。一条是政治生命(入党入团),一条是肉体生命,一条是武器生命——枪支弹药。”马木松看到枪械零件都散落在水田里,就不顾天寒地冻跳下田里把零件捞上来,不想由于在水田里打捞的时间太久了,得了重感冒高烧昏迷,而当时又缺医少药,后终因救治不及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官田兵工厂的d一代五六百位红色兵工中,我们能找到姓名的只有一百来位,其他兵工连姓名都无法找到,成了无名英雄。

      ……

 
   
 据厂长吴汉杰回忆,中央兵工厂在官田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共为红军配制了四万多支b枪、四十多万发子弹,修理了一百多门迫击炮、两门山炮、两千挺机枪,制造六万多枚炸弹、五千多个,为红军反“围剿”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革命斗争。对官田中央兵工厂所作出的贡献,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曾作出高度评价:“这支兵工队伍创造了有史以来的空前成绩!”

……

 
   
 官田兵工厂广大兵工人,在生产和革命中展现“把一切献给党”的爱党、爱国、爱军之心。他们向党和人民所贡献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官田兵工厂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二十四字军工精神。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1987年12月,官田中央兵工厂旧址群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宣部批准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9年10月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授予首批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抢先评论了 “砺剑:江西军工的辉煌历程”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战争论

EUR €23.99
加入购物车

重读《论持久战》

EUR €21.99
加入购物车

大国与将军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决战朝鲜(套装2册)

EUR €63.98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