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62284丛书名: 新闻四部曲
内容简介
梁衡“新闻四部曲”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到2018年,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新闻业发展的全过程,也记录了作者四十年来在一线记者、学术评定、新闻管理和总编辑等四个不同岗位、不同侧面的新闻人生。早年出版过的“新闻三部曲”是梁衡先生的新闻学术代表作,包括《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反响很大,成为当时的新闻入门书。这次在三本书的基础上又增加《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合为“新闻四部曲”,正好是作者一生四种新闻人身份的忠实写照。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忆录,是回忆加思考。“新闻四部曲”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和一位新闻人的人生总结。
《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的工作记录和全局性理论、政策的思考笔记。当我国新闻事业处于转型时期的重要时刻,作者正处于全国新闻业管理的重要岗位,参与并指导了这场改革。这使他有幸观察、思考、记录了一些有关新闻业宏观管理和研究的问题。本书*次阐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与政治、新闻与文学、新闻事业与市场经济、新闻事业与新闻行政管理、记者修养等方面的全新观点。这次再版不仅对原有文字、图片做了订正,又新辟了“新闻与文化“”一章,收入了《中国报业50年》等重要文章,是一本新闻学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用书。
《署长笔记:新闻原理的思考》,是作者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期间的工作记录和全局性理论、政策的思考笔记。当我国新闻事业处于转型时期的重要时刻,作者正处于全国新闻业管理的重要岗位,参与并指导了这场改革。这使他有幸观察、思考、记录了一些有关新闻业宏观管理和研究的问题。本书*次阐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与政治、新闻与文学、新闻事业与市场经济、新闻事业与新闻行政管理、记者修养等方面的全新观点。这次再版不仅对原有文字、图片做了订正,又新辟了“新闻与文化“”一章,收入了《中国报业50年》等重要文章,是一本新闻学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用书。
目 录
章 传媒的基本属性
关于新闻的定义
论报纸的四个属性
论期刊的本质属性
论书籍的积累与消费功能
倾斜与支撑
关于新闻的定义
论报纸的四个属性
论期刊的本质属性
论书籍的积累与消费功能
倾斜与支撑
第二章 新闻与政治
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办好党报的原则:紧跟党,为人民
关于政治家办报
论法制公安报刊的标准和品位
第三章 新闻与文化
第四章 新闻与文学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新闻向文学的借鉴
消息不能散文化
第五章 新闻事业与市场经济
论报纸市场
市场经济与报纸管理
要警惕和克服市场的负效应
关于报刊市场运作的七个问题
报刊市场发育的三个阶段
政治建设市场运作
论读者需求与出版物的文化含量
关于党刊与市场的几个问题
都市报的意义
第六章 新闻事业与新闻行政管理
谈谈报纸行政管理
要研究报刊的质量管理
报业结构——1996
论新闻出版业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
改革报刊的行政部门所有体制
中国报业50年
第七章 关于记者修养
记者工作的特点
记者的政治修养
记者的思维修养
记者的知识修养
附:一个记者的责任与成功
在线试读
倾斜与支撑
——关于出版业的理论与政策
三、市场倾斜要靠经济政策来矫正
有倾斜就要有支撑。因为市场倾斜实际上是利润倾斜,因此要寻找的支撑主要是经济支撑。虽然我们可以借助政治号召、行政命令,但你改变不了读者的读书趋向和市场上图书经营者的发财欲望。
现在有两个矛盾。一是文化的一次性消费与永久性储备的矛盾。文化有多种层次,各层次中又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这就形成纷繁复杂、千千万万的品种。这些东西有许多是供人们的一次性消费、短时间消费的。比如通俗故事、消遣小说、评书话本、笑话、奇闻轶事、一般纪实性文章等等。一般读者对这些东西都是看一遍即可,随看随丢。这种消费性出版物所涉及的出版者、作者、读者的三角关系,都是围绕眼前需求,围绕市场规律,以需要和可能为出发点,以金钱为杠杆,做着一种精神产品与金钱的交易,各自达到卖与买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读者是花钱买眼前之乐,出版者、作者是以书收眼前之利。金钱的魔力促使这类精神产品消费很旺盛。
但是正如物质生产中常有周期长的工程一样,精神产品中的精品、巨品也常要大投资、长周期。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项目、储备工程。而且这些东西总是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为以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所需要。曲高和寡,读者少,回收的钱就少,为以后所需的东西,眼前就少有人买。这样就造成一个空白,一个市场空白。这个空白由谁来填补呢?谁来完成这个文化储备呢?这只有靠国家、靠社会。永久储备与一次性消费的矛盾唯有通过经济政策上的差别补贴,通过国家和社会专门基金的支撑才能化解,才能不至于因一次性精神产品的过热挤掉永久性文化的储备。
二是读者的自发选择与政府的主动引导的矛盾。读者想看自己爱看的书,这是一种自发选择。他想看,就舍得花钱,这种自发的购买力造成一种稳定需求,保证了一部分书的畅销。同时也给这部分出版物自身注入了再生产的活力。但是图书市场不能是一种完全听任买方需求、听任价值规律自然左右的市场。政府应该实施有效的引导。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发展、整个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系统工程。正如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统筹计划一样,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上也要有计划、有指导。读者对出版物的自发选择总的来说代表着一种历史趋势,但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阶层都可能有盲目性。特别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只注意选择当前需要的一次性消费读物。学术出版物、思想修养读物等常常不是他们自发选择的主要对象。而从政府角度来讲,它作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当然希望大量印行后一类读物。但是谁去买呢?于是就表现为读者自发选择与政府引导的矛盾。就我国的图书市场现状而言,对图书市场放任不管,纯粹听任读者自然选择,这个市场里必然是低级刺激性读物压倒高级的严肃读物。从经济回收效益来讲,出版商面对读者自发选择的图书与政府引导的读物,当然是前者可靠,后者吃亏。这也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办法是由政府填补两个空白:一是图书市场上读者自发选择后被冷落的市场角落;二是出版社根据政府政策出书造成的经济亏损。就是说,要拿出一大笔钱,或通过经济政策使出版社有钱出版一大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支柱的读物,占领市场,潜移默化,争取读者。这种读物的出版必须大量、廉价,才可能竞争过自发的市场。后者是靠读者自己的阅读欲望和购买力支持,前者只有靠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来支持。一次性消费与永久性消费的矛盾,结果是学术著作出版难;读者自发选择和政府引导的矛盾,结果是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及一些严肃的文学读物出版难。这两种矛盾及其结果在改革前的体制下是不会发生的,那时在政治上权力集中,在经济体制上是清一色全民所有制,书刊的印刷发行都在一个全民的“新华”轨道内运行:新华印刷厂印,新华书店发。在这种集中、统一的体制下,很容易遵循经济服从政治的原则,很容易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志。过去这种兼顾近期与远期、政府与民间、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图书市场平衡是靠政治的、行政的支柱来支撑的。现在我们承认商品经济,承认市场竞争,自然就出现(过去也有,不过隐藏着)这两个矛盾及其结果,出现了市场向经济的、眼前的、读者的一边倾斜的情况。这是政治、行政力量减少后造成的空虚,因此,我们就应及时补上一根新的支柱——经济政策的支柱。简言之,由于商品经济规律造成的使近期与远期、政府与民间、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失衡的市场倾斜,只能用经济政策反向支撑的办法,才可能出现新的平衡。
——关于出版业的理论与政策
三、市场倾斜要靠经济政策来矫正
有倾斜就要有支撑。因为市场倾斜实际上是利润倾斜,因此要寻找的支撑主要是经济支撑。虽然我们可以借助政治号召、行政命令,但你改变不了读者的读书趋向和市场上图书经营者的发财欲望。
现在有两个矛盾。一是文化的一次性消费与永久性储备的矛盾。文化有多种层次,各层次中又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这就形成纷繁复杂、千千万万的品种。这些东西有许多是供人们的一次性消费、短时间消费的。比如通俗故事、消遣小说、评书话本、笑话、奇闻轶事、一般纪实性文章等等。一般读者对这些东西都是看一遍即可,随看随丢。这种消费性出版物所涉及的出版者、作者、读者的三角关系,都是围绕眼前需求,围绕市场规律,以需要和可能为出发点,以金钱为杠杆,做着一种精神产品与金钱的交易,各自达到卖与买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读者是花钱买眼前之乐,出版者、作者是以书收眼前之利。金钱的魔力促使这类精神产品消费很旺盛。
但是正如物质生产中常有周期长的工程一样,精神产品中的精品、巨品也常要大投资、长周期。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项目、储备工程。而且这些东西总是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为以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所需要。曲高和寡,读者少,回收的钱就少,为以后所需的东西,眼前就少有人买。这样就造成一个空白,一个市场空白。这个空白由谁来填补呢?谁来完成这个文化储备呢?这只有靠国家、靠社会。永久储备与一次性消费的矛盾唯有通过经济政策上的差别补贴,通过国家和社会专门基金的支撑才能化解,才能不至于因一次性精神产品的过热挤掉永久性文化的储备。
二是读者的自发选择与政府的主动引导的矛盾。读者想看自己爱看的书,这是一种自发选择。他想看,就舍得花钱,这种自发的购买力造成一种稳定需求,保证了一部分书的畅销。同时也给这部分出版物自身注入了再生产的活力。但是图书市场不能是一种完全听任买方需求、听任价值规律自然左右的市场。政府应该实施有效的引导。社会的进步、民族文化的发展、整个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系统工程。正如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统筹计划一样,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上也要有计划、有指导。读者对出版物的自发选择总的来说代表着一种历史趋势,但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阶层都可能有盲目性。特别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只注意选择当前需要的一次性消费读物。学术出版物、思想修养读物等常常不是他们自发选择的主要对象。而从政府角度来讲,它作为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当然希望大量印行后一类读物。但是谁去买呢?于是就表现为读者自发选择与政府引导的矛盾。就我国的图书市场现状而言,对图书市场放任不管,纯粹听任读者自然选择,这个市场里必然是低级刺激性读物压倒高级的严肃读物。从经济回收效益来讲,出版商面对读者自发选择的图书与政府引导的读物,当然是前者可靠,后者吃亏。这也是一对矛盾。
解决这两对矛盾的办法是由政府填补两个空白:一是图书市场上读者自发选择后被冷落的市场角落;二是出版社根据政府政策出书造成的经济亏损。就是说,要拿出一大笔钱,或通过经济政策使出版社有钱出版一大批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支柱的读物,占领市场,潜移默化,争取读者。这种读物的出版必须大量、廉价,才可能竞争过自发的市场。后者是靠读者自己的阅读欲望和购买力支持,前者只有靠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来支持。一次性消费与永久性消费的矛盾,结果是学术著作出版难;读者自发选择和政府引导的矛盾,结果是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及一些严肃的文学读物出版难。这两种矛盾及其结果在改革前的体制下是不会发生的,那时在政治上权力集中,在经济体制上是清一色全民所有制,书刊的印刷发行都在一个全民的“新华”轨道内运行:新华印刷厂印,新华书店发。在这种集中、统一的体制下,很容易遵循经济服从政治的原则,很容易体现国家政府的意志。过去这种兼顾近期与远期、政府与民间、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图书市场平衡是靠政治的、行政的支柱来支撑的。现在我们承认商品经济,承认市场竞争,自然就出现(过去也有,不过隐藏着)这两个矛盾及其结果,出现了市场向经济的、眼前的、读者的一边倾斜的情况。这是政治、行政力量减少后造成的空虚,因此,我们就应及时补上一根新的支柱——经济政策的支柱。简言之,由于商品经济规律造成的使近期与远期、政府与民间、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失衡的市场倾斜,只能用经济政策反向支撑的办法,才可能出现新的平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