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3292丛书名: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
系列(六篇)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3
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与建议 23
花枝春满 蝶舞蜂喧 38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60
骅骝开道路 鹰隼出风尘 74
新中国五十年来新闻史研究 91
第二系列(五篇)
从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 101
跋《〈开元杂报〉考》 128
中国封建社会言论出版禁令考 134
清代北京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149
太平天国的信息传播与革命宣传活动 163
第三系列(九篇)
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 175
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写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之际 193
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 199
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 241
辛亥革命时期的《大江报》 272
清末的《京话日报》 280
《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293
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 306
十月革命在中国报刊上的反映 331
第四系列(九篇)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报业 355
发现与探索 377
邵飘萍是共产党员 390
鲁迅的报刊活动和他的办报思想 403
鲁迅的报刊编辑活动和他严谨的写作态度 440
鲁迅对某些报刊的批判 454
俞颂华先生二三事 471
一代报人成舍我 478
怎样评价胡政之 501
下 册
第五系列(三篇)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一百年 509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 527
中国加入WTO后内地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36
第六系列(三篇)
东瀛访报记(上) 547
东瀛访报记(下) 565
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 590
第七系列(二篇)
电脑网络、电子信和发展中的电子报刊 597
互联网络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609
第八系列(报史札记13则)
中国早期报纸上的长篇连载 617
中国早期报刊上的新闻照片 622
早期的新闻电讯 626
记莫利逊 629
早期报刊上的社会调查 632
鲁迅与邵飘萍 634
明星在这里陨落 637
喜见明代报纸 642
在大英图书馆看报 644
印象深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648
爱国报人彭翼仲 652
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656
徐凌霄和他的《古城返照记》 660
第九系列(新闻史书序选20篇)
夏林根等著《近代中国名记者》序 667
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序 670
陈昌凤著《香港报业纵横》序 675
王士谷著《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序 678
程思远等著《桂系报业史》序 682
程曼丽著《蜜蜂华报研究》序 684
张赫玲等著《中国地市报报业史志汇编》序 688
万枚子等著《张友鸾先生纪念文集》序 691
冯并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序 695
程曼丽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序 698
朱世良主编《岁月留痕——“老新闻”讲述的故事》序 701
徐培汀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序 704
张守宇等著《东北新闻史》序 706
萨空了著《萨空了文论选集》序 709
于友著《记者生涯缤纷录》序 714
陈扬明等著《台湾新闻事业史》序 717
卓南生(新加坡)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序 721
李磊著《述报研究》序 726
徐培汀著《二十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序 729
“曹聚仁研究会”主编《曹聚仁研究》序 733
第十系列 新闻史书序选续篇(30篇)
李建新著《中国新闻教育史》序 739
孙旭培著《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中国传媒的活动空间》序 741
童兵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名家自选本》序 744
倪延年著《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序 746
赵永华著《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序 748
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个十年》序 751
李彬著《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序 754
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序 757
涂光晋著《时代之“声”:新时期中国新闻评论研究》序 762
吴果中著《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序 766
唐海江著《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序 769
蒋建国著《消费意象与都市空间——广州报刊广告研究
(1827—1919)》序 772
白润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序 775
王敏著《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序 778
吴廷俊著《中国新闻史新修》序 781
王润泽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事业及其现代化(1916—1928)》序 784
王绿萍著《四川报刊五十年集成》序 788
张之华辑录《张祉兹翰墨拾遗》序 790
吴廷俊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序 796
一部早期新闻从业者的心灵史
——樊亚平著《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1815—1927)》序 800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再版序 803
邓绍根著《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序 805
程曼丽、乔云霞主编《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序 808
方汉奇主编《民国时期新闻史料汇编》影印本序 811
方汉奇主编《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总序 815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史研究辑刊》总序 820
秦珪著《关于新闻评论与新闻教育》序 827
范东升编《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校注本序 830
宁树藩等著《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序 833
郭传芹编《〈顺天时报〉影印版》序 836
第十一系列 发言与讲座新篇(25篇)
祝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841
学习·研究·积累
——2001年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演讲 844
迅猛的发展 可喜的成就:在“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
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866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祝辞 873
在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877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院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882
在斯诺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884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 887
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会上的祝辞 890
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892
薪火相传 推动新闻学研究新高点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902
两岸光风霁月 四地生意欣然
——在“2008两岸四地传媒与时局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906
赋到沧桑句便工
——简论中国新闻史上的这次里程碑式的灾难报道 911
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国新闻史研究 916
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在2008年11月15日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上的发言) 921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
——在“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0次学术活动中的讲话 927
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5周年复会5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936
盼望中国名政论家的涌现
——《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出版感言 939
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944
范长江是我崇敬的新闻工作者
——在范长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947
在中国共产党90周年新闻实践与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 949
杰出的革命家、学者、新闻工作者
——“邓拓百年诞辰座谈会”上的发言 954
在《大公报》创刊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958
在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奖会上的感言 961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0周年院庆大会上的发言 963
第十二系列 自述与访谈(6篇)
方汉奇自述 969
史边馀蕴
——与方汉奇先生漫谈拾记 986
少时机缘因趣治学实为师表典范 耄耋将至不倦乐学堪称后生楷模
——记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先生的新闻人生 995
新闻学泰斗方汉奇教授谈广告学术史研究 1005
多打深井 多作个案研究
——与方汉奇教授谈新闻史研究 1013
方汉奇:这辈子只做一件事的“90后” 1022
附录 方汉奇先生与北大新闻学研究会 1031
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 1042
初版后记 1054
增订版后记 1058
历史上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由时任校长蔡元培亲自发起并担任会长,他同时聘请留美研习新闻学归国的徐宝璜、《京报》社长邵飘萍担任研究会的导师,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三驾马车。
蔡元培校长亲自起草研究会章程,确立研究会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学会拟定的章程、宗旨,学会开设的课程,出版的刊物、教材,成为中国新闻学科建设初的范本,也使北京大学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摇篮。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很多是当时的进步学生,其中的一些后来成为中国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有一些成为著名的新闻人。据史料记载,在获得证书的55人中,就有、罗章龙等人的名字。这段往事已经在中国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
1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2 卓南生,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印记。
2008年4月15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按照惯例,许智宏校长任会长,并聘请首批10位海内外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光明日报》用整版篇幅介绍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及恢复成立的情况;人民网对导师聘任仪式进行了全程直播报道。
恢复成立后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力求开拓进取,创造新的业绩。
复会以来,研究会连续举办了五届年会,主题分别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暨五四时期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东亚新闻学与新闻事业的回顾与反思”“新闻史论教育与研究面临的难题与困惑”“如何研究新闻史如何弘扬学术精神——以《新闻春秋》公开发行为契机”和“新闻传播学的本土化与主体性的再思考”。
复会以来,研究会传承历史,连续举办了五届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截至2013年,毕业学员达到100名。学员来自国内三个新闻机构、一所海外大学和64所国内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2011年,特训班学员自行成立了同窗会,2012年和2014年又相继成立了两湖分会和东北分会。
复会以来,研究会与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40多次北大新闻学茶座。光临茶座的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学者和业界人士。茶座讲座的部分内容刊登在《国际新闻界》《世界知识》《参考消息》
《新闻春秋》、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和财团法人卓越新闻基金奖的网站上。近年来,北大新闻学茶座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中青年学者、学子,形成了一个跨国、跨界、跨校、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在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2013年7月,学会成员首次走出国门,与韩国言论学会联合举办有关两国媒介产业发展的研讨会,搭建起了中韩两国学者可持续交流的平台。
2013年11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的支持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和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十年再出发——中国新闻发布实践与创新论坛”,各部委十数位新闻发言人与会并围绕如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人民网、中国网全程直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作了大篇幅的报道。论坛文集《十年——新闻发言人面对面》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复会以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开展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在海内外新闻传播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之际,新闻学著名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方汉奇先生对于北大的新闻学教学、研究作出这样的评价:“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十周年了。她在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方面拥有四个全国,加上站在她背后的北大的声望和影响,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后来居上,跻身于中国新闻教育的团队。希望她脱颖而出,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继续努力,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参见方汉奇教授2011年5月29日的微博)2013年12月21日,在纪念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5周年、复会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方汉奇教授作为学会成长的见证者,在发言中强调:“从复会到现在,会员们对新闻理论与实践中的众多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复会后五年的工作已经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期待她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即是研究会复会六年来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的全面展示。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经典新闻学著作的再版,研究会导师的研究成果,特训班学员的优秀成果以及研究会学术活动集萃。我们的初衷和心愿是:通过“文库”的出版,贯通“古今”,延续血脉,传承薪火,砥砺来人,让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对吾辈而言,这亦是一份历史责任。
2014年10月14日
复会6周年纪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