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5616
第一部分 实验操作基础
第一章实验基本要求1
第一节实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1
第二节实验室守则与注意事项3
第三节实验记录的基本要求4
第二章实验基本操作与技术6
第一节生药的基源鉴定6
第二节生药的性状鉴定7
第三节生药的显微鉴定11
第四节光学显微镜的使用15
第五节临时制片技术18
第六节生物绘图技术19
第七节生药的理化鉴定22
第八节天然药物常用提取方法25
第九节天然药物常用分离方法28
第二部分 药物植物学的基础知识44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44
第一节原生质体45
第二节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50
第三节细胞壁53
第二章植物的组织57
第一节植物组织的类型57
第二节维管束及其类型73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75
第一节根76
第二节茎86
第三节叶100
第四节花、果实、种子113
第四章植物分类系统与分门别类114
第一节植物分类系统114
第二节植物界的分门别类114
第三部分 验证性实验116
实验一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116
实验二植物组织的种类和特点118
实验三根、茎、叶的形态与显微构造121
实验四花、果实、种子的形态与显微构造125
实验五菌类与裸子植物类生药鉴别127
实验六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一)129
实验七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二)135
实验八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三)141
实验九单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146
实验十动物类、矿物类生药鉴别151
实验十一单糖、多糖、苷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53
实验十二香豆素等内酯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55
实验十三醌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57
实验十四黄酮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58
实验十五三萜类和甾体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61
实验十六生物碱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64
实验十七挥发油或油脂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66
实验十八有机酸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67
实验十九酚类和鞣质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68
实验二十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成分的理化鉴定170
第四部分 综合性实验172
实验一中成药的显微鉴别172
实验二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174
实验三八角茴香的鉴别及挥发油的提取、鉴定和含量测定177
实验四当归的鉴别及挥发油的提取、鉴定和含量测定180
实验五大黄的鉴别及蒽醌苷元的提取、pH梯度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182
实验六丹参的鉴别及丹参酮ⅡA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186
实验七槐米的鉴别及芦丁的提取、精制、水解、鉴定和含量测定190
实验八葛根的鉴别及葛根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194
实验九苦参的鉴别及氧化苦参碱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197
实验十黄连的鉴别及小檗碱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200
实验十一黄芪的鉴别及黄芪甲苷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203
实验十二三七的鉴别及三七皂苷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207
参考文献211
附录 常见生药图(见文后彩插)
Ⅰ 菌类与裸子植物类生药鉴别
Ⅱ 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一)
Ⅲ 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二)
Ⅳ 双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三)
Ⅴ 单子叶植物类生药鉴别
Ⅵ 动物类、矿物类生药鉴别
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在课程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是依据《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需求,将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统一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实验教学的连贯性、渐进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天然药物相关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研究创新能力。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实验操作基础”,包括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基本操作与技术,其中实验基本操作与技术概述了生药的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以及天然药物常用提取、分离方法等。第二部分为“药用植物学的基础知识”,简要介绍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植物分类系统与分门别类。第三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共设有二十个实验,实验内容紧扣理论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与特点,深入学习代表性重点生药的鉴别以及天然药物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理化鉴定。第四部分为“综合性实验”,共设有十二个实验,涉及生药鉴别以及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化合物鉴定和含量测定等内容,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计划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且每个实验后附有一些较为灵活的思考题,启发思考,拓展思维。附录部分简要列举了重要生药的高清鉴别照片,供学生自学、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使用。
本书内容丰富,比较全面系统,适用性广,生药的鉴别、活性成分、质量标准等内容与《中国药典》(2015版)紧密结合,可供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临床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中药学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课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学工作各类专业人员及医药工作爱好者的参考工具书。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通大学有关院校领导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各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