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237402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训诂学原理”、“训诂的方法与原则”和“训诂学的应用”为纲来建构全书的结构体系,深入阐释了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梳理了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等三大训诂体式的源流,并重点评介了其中的部分训诂要籍;介绍了训诂的方式和术语;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训诂方法的原理和训诂原则,从不同角度阐明了训诂学在当代的应用价值。本书的主要特色是:
一、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诸如在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以及训诂学的界说等方面,本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在“训诂学的内容”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仅限于“解释语言”,而本书新增了阐释义理、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等内容。在训诂的体式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介绍,而本书还对“文献训诂札记”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在“训诂学史”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先秦至清代的训诂学史的介绍,而本书对训诂的三大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的产生和发展的源流(从先秦直至20世纪末)首次分别作了古今贯通的梳理,从而勾勒出了训诂学各个方面古今演变的轨迹。在“训诂方法”方面,除了对大多数训诂学著作中所涉及的“因形索义”和“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将传统的“因文求义”方法改造为“因语境求义”,并且对该训诂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释;还提出并阐释了“因逻辑求义”的训诂方法。在“训诂原则”方面,不仅根据“因形索义”、“因声求义”、“因语境求义”和“因逻辑求义”等不同训诂方法的“个性:特征”而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具有特殊性的训诂原则,并且还根据各种训诂方法的“共性特征”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在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方面,除了对前人已经论及的“词义的时代性原则”和“词义的社会性原则”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首次把“实事求是”作为训诂的原则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三、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本书既注重结合训诂实践成果来阐释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从“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训诂学与语文辞书编纂”、“训诂学与古文阅读和教学”、“训诂学与语言运用”等方面来阐释训诂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既具有理论深度和某种程度的创新性,又具备实践上管用的特性。
本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深入浅出,既是学术专著,又可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文献专业、历史学专业的《训诂学》教材,也可供训诂学爱好者阅读。
一、基本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诸如在训诂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和性质以及训诂学的界说等方面,本书在吸收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内容的继承与革新。在“训诂学的内容”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仅限于“解释语言”,而本书新增了阐释义理、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等内容。在训诂的体式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介绍,而本书还对“文献训诂札记”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在“训诂学史”方面,以往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限于先秦至清代的训诂学史的介绍,而本书对训诂的三大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释”、“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和“文献训诂札记”的产生和发展的源流(从先秦直至20世纪末)首次分别作了古今贯通的梳理,从而勾勒出了训诂学各个方面古今演变的轨迹。在“训诂方法”方面,除了对大多数训诂学著作中所涉及的“因形索义”和“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将传统的“因文求义”方法改造为“因语境求义”,并且对该训诂方法进行了深入地阐释;还提出并阐释了“因逻辑求义”的训诂方法。在“训诂原则”方面,不仅根据“因形索义”、“因声求义”、“因语境求义”和“因逻辑求义”等不同训诂方法的“个性:特征”而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具有特殊性的训诂原则,并且还根据各种训诂方法的“共性特征”而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在具有普遍性的训诂原则方面,除了对前人已经论及的“词义的时代性原则”和“词义的社会性原则”进行深入地阐释之外,本书还首次把“实事求是”作为训诂的原则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三、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本书既注重结合训诂实践成果来阐释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从“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训诂学与语文辞书编纂”、“训诂学与古文阅读和教学”、“训诂学与语言运用”等方面来阐释训诂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既具有理论深度和某种程度的创新性,又具备实践上管用的特性。
本书内容翔实、论述精要、深入浅出,既是学术专著,又可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文献专业、历史学专业的《训诂学》教材,也可供训诂学爱好者阅读。
目 录
序
章 训诂学概说
节 训诂
第二节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节 解释语言
第二节 阐释义理
第三节 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字音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注释
节 注释史概要
第二节 注释的体式
第四章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节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史概要
第二节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要籍简介
第五章 文献训诂札记
节 文献训诂札记史概要
第二节 文献训诂札记要籍简介
第六章 训诂的方式
第七章 训诂的术语
节 释义的义训术语
第二节 注音术语和释义的声训术语
第三节 校勘文字的术语
第四节 阐明语法及修辞手段的术语
第八章 训诂的方法
节 因形索义
第二节 因声求义
第三节 因语境求义
第四节 因逻辑求义
第九章 训诂的原则
节 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第二节 词义的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 实事求是原则
第十章 训诂学的应用
节 训诂学与古籍整理
第二节 训诂学与语文辞书编纂
第三节 训诂学与古文阅读和教学
第四节 训诂学与语言运用
后记
章 训诂学概说
节 训诂
第二节 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节 解释语言
第二节 阐释义理
第三节 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字音与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
第三章 随文释义的注释
节 注释史概要
第二节 注释的体式
第四章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节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史概要
第二节 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要籍简介
第五章 文献训诂札记
节 文献训诂札记史概要
第二节 文献训诂札记要籍简介
第六章 训诂的方式
第七章 训诂的术语
节 释义的义训术语
第二节 注音术语和释义的声训术语
第三节 校勘文字的术语
第四节 阐明语法及修辞手段的术语
第八章 训诂的方法
节 因形索义
第二节 因声求义
第三节 因语境求义
第四节 因逻辑求义
第九章 训诂的原则
节 语言的社会性原则
第二节 词义的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 实事求是原则
第十章 训诂学的应用
节 训诂学与古籍整理
第二节 训诂学与语文辞书编纂
第三节 训诂学与古文阅读和教学
第四节 训诂学与语言运用
后记
在线试读
第二章 训诂学的内容
本书章对训诂学的内容作了简要概括,主要有:一、解释语言。这是“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训诂学”所共有的。二、阐释义理。这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内容,现代训诂学很少涉及。三、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四、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五、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传统训诂学已开始涉及后三个方面的内容,现代训诂学则以其为重要内容,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章分六节分别对这些内容进行阐释,其中“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分“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和“字音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两节进行、阐释。
节 解释语言
解释语言,既是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训诂学家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呢?闻一多先生曾经谈到自己校补《楚辞》的体会时说:“较古的文学作品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一)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二)作品所用的语言文字,尤其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训诂家所谓‘假借字’)易陷读者于多歧亡羊的苦境;(三)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的讹误,往往也误人不浅。《楚辞》恰巧是这三种困难都具备的一部古书,所以在研究它时,我曾针对着上述诸点,给自己定下了三项课题:(一)说明背景;(二)注释词义;(三)校正文字。”杨伯峻先生著《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所注释的对象“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等”。
……
本书章对训诂学的内容作了简要概括,主要有:一、解释语言。这是“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训诂学”所共有的。二、阐释义理。这也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内容,现代训诂学很少涉及。三、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四、古汉语词义之间的关系。五、词义的发展演变规律。传统训诂学已开始涉及后三个方面的内容,现代训诂学则以其为重要内容,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章分六节分别对这些内容进行阐释,其中“汉语词语形音义相结合的规律”分“字形与词义之间的关系”和“字音与词义之间的关系”两节进行、阐释。
节 解释语言
解释语言,既是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训诂学家是从哪些方面来解释古代文献语言的呢?闻一多先生曾经谈到自己校补《楚辞》的体会时说:“较古的文学作品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一)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二)作品所用的语言文字,尤其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训诂家所谓‘假借字’)易陷读者于多歧亡羊的苦境;(三)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的讹误,往往也误人不浅。《楚辞》恰巧是这三种困难都具备的一部古书,所以在研究它时,我曾针对着上述诸点,给自己定下了三项课题:(一)说明背景;(二)注释词义;(三)校正文字。”杨伯峻先生著《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所注释的对象“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