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3170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结构,这一结构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在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结构下,中国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的生活机遇,形成了新的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随着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陷阱,家庭收入水平和单位劳动报酬持续增长,并不断推动了农业经营体系的转型,农村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及高度稳定的农村中间阶层的发育。这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经典理论视角下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无产化”小农。这充分体现了农民家庭发展的内在潜力和长远前景,并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中国农民家庭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前言
章导论
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农民研究的经典范式
一、现代化范式
二、阶级分析范式
三、小农分析范式
第三节市场、制度与农民家庭的互构:一个多维分析框架
一、市场、制度与小农家庭:基本概念分析
二、“半工半耕”与发展型小农家庭:市场、制度与农民家庭的互构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工作
第五节核心概念与篇章结构
一、核心概念
二、篇章结构
第二章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市场生成
节制度变迁与市场的兴起
一、商品市场的兴起
二、乡村工业的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四、土地市场的发育
第二节农村劳动力的市场流动
一、农民流动的总体状况
二、农民流动的过程
第三节流动中的农村劳动力剩余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地域和时期分布
二、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经济特征
三、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社会特征
第四节“半工半耕”: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市场生成
一、“半工半耕”的经济结构
二、“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
三、小农家庭与市场的“亲和”
第三章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制度基础
节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小农地权配置的政治逻辑
一、“力业相称”与小农体系:传统国家的土地配置逻辑
二、人口膨胀与农民革命:近代以来国家配置土地逻辑的新变化
三、再造小农体系:社会主义革命与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
第二节保护小农的政治:社会主义小农与现代国家政权
一、小农的阶级性与社会主义小农
二、国家政权与小农农业生产的政治逻辑
第三节村社传统与村庄生活共同体
一、村社传统及其延续
二、人情、互助与村庄生活共同体
第四节小结: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安排的小农体系
第四章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基本结构
节制度化的“半工半耕”与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基本形态
一、制度化的“半工半耕”
二、增长与发展:务工经济与去过密化的小农农业
三、农民家庭的现代消费生活与消费竞争:迈向中等偏上水平的生活目标
第二节家庭伦理与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内在动力
一、以伦理为本位的家庭经济组织
二、家庭伦理与农民家庭的市场分工
三、家庭继替与农民家庭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小结:制度、市场与发展型小农家庭的结构演变
第五章发展型小农家庭结构下的农业经营体系变迁
节“半工半耕”与小农体系的市场分化
一、“半工半耕”的小农农业
二、中农经济的兴起
三、家庭农场的兴起
四、企业型农场
第二节合作、竞争与转化:小农体系演变的多重关系模式
一、小农体系的合作模式
二、土地的“争夺”:小农体系的竞争及转化模式
三、地租的再分配与小农体系演变的复合结构
第三节农业经营体系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政府推动与农业规模化
二、农村市场化与农业资本化
三、发展型小农家庭的结构演变
第四节小结:发展型小农家庭与农业转型问题再认识
第六章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城市化进程
节农民家庭的进城购房行为及其动力机制
一、农民家庭的进城购房行为
二、农民进城购房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接力式进城与农民城市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一、接力式进城与农民城市化的代际支持
二、代际支持与农民城市化的成本分担机制
第三节小结:弹性城市化与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城市化道路
第七章发展型小农家庭与农民分化问题再认识
节低度分化的村庄结构与农村中间阶层
一、低度分化的村庄结构
二、发展型小农家庭与农村中间阶层
第二节人口分化与去无产化:农村中间阶层的分化路径
一、家庭再生产与人口分化
二、人口分化与贫困农民的家庭境遇
三、人口分化与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
第三节小结:农民分化问题再认识
第八章结论
节市场、制度与农民家庭的“互构”:农民研究的视角转换
第二节走出“过密化”陷阱:发展型小农家庭与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
第三节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与农村发展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人物一览表
后记
前言
本书基于一个皖东乡镇的田野调查,以农民家庭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农民家庭同市场、制度的关系为线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家庭的基本发展形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家庭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的经济结构。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民家庭与市场的”亲和”关系:家庭是农民参与市场活动的基本单位,市场的兴起则为农民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机遇;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鲜明的制度化特征,这种结构是由国家宪法制度规定并由国家政权所保证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产物,并同时得益于村社传统下村庄生活共同体的延续,是农民家庭与市场、制度”互构”的结果。
当前这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结构形塑了农民家庭新的发展形态–发展型小农家庭,这既不同于传统的”过密化”小农,也不同于高度资本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无产化”小农。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使农民家庭得以突破长期以来”过密化”农业的低水平增长瓶颈,而步入现代经济的增长进程之中。在发展型小农家庭中,随着农民家庭单位劳动报酬的提高和家庭总收入的增长,农民家庭的消费生活彻底摆脱了仅足以糊口的低水平状态,而进入现代化的消费生活之中,并不断迈向中等偏上水平的现代化生活目标。同时,这也是一种深富伦理意义的农民家庭发展形态,伦理关系以及伦理观念的延续赋予了农民家庭发展巨大的内在动力。
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充分体现出了农民家庭实现发展的内在潜力和长远前景,并深刻改变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图景。
首先,在这一颇具弹性的发展结构中,随着农民家庭劳动在务工和务农之间的转变,形成了一种以”半工半耕”的小农、中农、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小农体系演进的复合结构。这根本不同于单向度的资本主义农业转型模式,而是体现出了发展型小农家庭结构演变的逻辑。
其次,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也形塑了农村城市化的独特路径。农民家庭通过代际的持续接力机制,由父代家庭积累财富以支撑子代家庭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展开。在长期的接力式进城中,农民家庭周期性地往返于城乡之间,次第有序地推进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一种进退有序、往返自由的城市化模式,即弹性城市化。
后,发展型小农家庭的普遍兴起,在村庄社会中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农村中间阶层。农村中间阶层不仅构成了村庄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而且其经济和政治利益同国家的制度转型实践高度结合在了一起,由此,所形成的去无产化的农村社会,也奠定了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政治基础。
总之,本书认为,当前中国的农村问题实则为亿万小农家庭的发展出路问题。无论是农民研究的经典理论范式,还是学界对农业转型问题的争论,均未能形成对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有效解释。中国的农民家庭正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