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439387
思念之乡
时代与文化的十字路口
雾中的火焰
教师
Gaudeamus igitur
在音乐的世界里
银幕与舞台
荷花艺术学校
在压迫下
1945年及以后
远方的桥
后记
哈尔滨,这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这座位于松花江畔的城市,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50年代,俄罗斯人、波兰人、拉脱维亚人、犹太人等欧洲侨民陆续离开了这个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漂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但难能可贵的是,20世纪生活在满洲的哈尔滨人、各国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没有忘记这片神奇的土地!哈尔滨,这座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的城市,没有被人们遗忘。她是俄语和英语小说的主题,她是纪录片和电影的宏大背景……
这座城市隐藏了什么秘密,她的魅力何在?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和亚洲爆发,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又是如何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生活?是满洲丰饶的物产把人们从饥寒交迫的困顿中解救了出来。但一定还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使得这艘航船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那些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它引起了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俄罗斯人和中国人。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出生在哈尔滨,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曾经发生的许多事。而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中国本土居民,已经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自己的故乡。书中收录的许多珍贵照片,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特别感谢本书的译者吉宇嘉女士。她为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和翻译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她曾两次亲赴莫斯科与我当面交流,核实书中描述的人和事。她出生在哈尔滨,熟悉哈尔滨的历史和俄侨史,又曾在俄罗斯求学深造。这使得她能够领悟并翻译出书中的所有细节和微妙之处。书的内容并不简单,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为作者,我很幸运能有一个这样优秀的译者,不仅能很好地诠释作品,更能用母语向中国读者讲述这个城市的历史——始建于20世纪初的松花江畔,至今仍与中俄两国紧密相关的哈尔滨。
我真诚地希望,中俄两国的年轻一代在前人研究“老哈尔滨人(俄侨)”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她深藏的秘密,向世人展示她的独特魅力,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做出新的贡献。
籍此中译本出版之机,祝愿哈尔滨市繁荣昌盛,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她的辉煌历史。
叶莲娜·塔斯金娜
2018年1月于莫斯科
醒来时,
耳边回荡着哈尔滨教堂的钟声,
那就是我银装素裹的城。
就让稠李绽放在多尘的春天,
就让没有白雪的昼夜微风拂面……
所有远去的岁月早已遁隐无形,
他乡的余晖却在眼里燃成晚霞彤彤,
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蜃景,虽然尘埃迷蒙
但那就是我永远挚爱的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