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32522
近代上海,景观怪异,结构独特,历史奇谲,实在是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本书是一位旅居海外三十多年的老上海的思乡之作,也是一部上海寻旧指南。作者花费十年精力收集了上千幅有关老上海的旧照片、明信片以及其他资料图片,其中很多图片属首次面世。
本书将视线集中在上海美法租界,作者选用四百三十余幅珍贵的图片,配以生动有趣的文字,形象还原了上海美法租界的历史风貌。
代序/熊月之
自序
章 上海租界成长回顾 16
英国人四次来上海“敲门”
上海开埠
上海租界对中国的综合影响
第二章 美租界寻旧 36
节 美租界综述 38
外白渡桥北堍虹口外滩简介
英租界美国人升旗事件
建立美租界
美租界的范围
虹口的历史背景
美租界的几条主要马路
第二节 黄浦路、吴淞路、塘沽路、海宁
路等地寻旧 58
1)百老汇大厦
2)礼查饭店
3)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
4)德国领事馆
5)旧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大楼和邮局
6)旧日本领事馆
7)日本的邮船公司码头
8)祥生出租车行
9)同仁医院
10)美国圣公会救主堂
11)虹口耶稣圣心堂
12)圣芳济学院
13)德大西菜馆
14)三角地菜场
15)虹口巡捕房
16)日本人俱乐部
17)六三花园
18)工部局西童学校
19)小浦西公寓
20)披亚斯公寓
21)昆山公园
22)景林庐
23)景林堂
24)丁玲旧居
25)中国银行虹口大楼
26)四行大楼
27)爱普庐影戏园
28)英华书院
29)海宁路上两家中国庵堂和庙宇
30)维多利亚影戏园
31)融光大戏院
32)虹口大戏院
33)本圀寺
34)日本西本愿寺
35)沪北会堂
36)工部局沈家湾救火会/虹口救火会
37)工部局宰牲场/宰牛场
38)尤来旬学校
39)老虹口内地会总部
第三节 美租界西区寻旧 98
1)上海邮务管理局/上海邮政大楼
2)公济医院
3)新亚大酒店
4)大桥大楼
5)德邻公寓
6)吴淞铁路
7)未园旧址/山西汇业公所旧址
8)江西北路菜场
9)虞洽卿旧居
10-12)淞沪铁路
13)汇司巡捕房
14)公共租界会审公廨
15)徐园
16)河滨公寓
17)天后宫
第四节 美租界北区寻旧 116
1)秋瑾旧居遗址
2)广东大戏院
3)锡克教堂/宝兴路谒师所
4)精武体育会
5)创造社出版部旧址
6)日本小学校
7)胡蝶旧居
8)公啡咖啡馆
9)上海基督教会鸿德堂
10)窦乐安传教士和夕拾钟楼
11)景云里
12)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13)汤恩伯公馆
14)孔公馆
15)拉摩斯公寓
16)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本海军医院
17)西童公学男校
18)内山书店旧址和内山旧居
19)永安里
20)狄思威公寓
21)木刻讲习会旧址
22)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
23)山阴路新式弄堂和名人故居
24)公共露天游泳池
25)亚西亚里荷兰式别墅群和李白烈士故居
26)傅筱庵故居
27)虹口公园
附:叶家花园
第五节 提篮桥和老犹太难民区寻旧 138
综述
提篮桥的缘起
犹太难民流落上海
犹太难民区(无国籍难民生活区)范围
1)小维也纳咖啡馆旧址
2)摩西会堂
3)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4)司德来公园
5)汇山路难民中心
6)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JDC)旧址
7)汇山路学堂
8)犹太油印机印刷厂
9)华德路监狱
10)华德路难民收容所
11)爱尔考克路难民中心
12)荆州路犹太学堂
13)培开尔路犹太墓地
14)嘉道理学校
15)兆丰路难民中心
16)汇山码头
第六节 杨树浦老工业区寻旧 154
综述
1)耶松船厂
2)虹口四卡子路“咸水妹”遗址
3)雷士德工学院
4)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楼
5)聂耳故居
6)下海庙
7)海乃家妓院——慰安妇旧址
8)澄衷学堂
9)中国烟草博物馆
10)聂家花园
11)缉规中学教学楼
12) 怡和纱厂(老怡和纱厂)
13) 原日军司令部及兵营
14) 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
15) 圣心医院
16) 上海煤气公司自来火房
17) 英商上海电光公司
18) 英商蜜蜂绒线厂中国分厂
第三章 法租界寻旧 174
节 法租界综述 176
法租界综述
法租界起源
法租界的区域范围
法租界早年情形
法租界的道路修筑
法租界的天主教
法军和清军联合镇压小刀会
法租界的三次扩张
法租界和中国难民
英法租界界路——洋泾浜
延安路的历史
法租界公董局的诞生
白俄与法租界的繁荣
高尚区的崛起
政府对社区建筑的规范与法租界高尚区形
成的关系
法租界的结束
第二节 法租界寻旧 194
段:法租界外滩
1)太古洋行
2)法邮大楼
3)法国领事馆大楼
第二段:法国大马路(金陵东路、西藏路
路段)
4)雷米洋行
5)密采里饭店
6)圣若瑟天主堂
7)兴圣街
8)鸿运楼
9)法国公董局老楼
10)郑家木桥
11)四明公所
12)云南路洪长兴清真饭店
13)大世界游乐场
14)上海青年会八仙桥新会所
15)八仙桥菜场
16)老人和馆
17)南京大戏院
第三段:霞飞路
18)中法学堂、中法中学
19)同仁辅元堂八仙桥义塚塚
20)八仙桥外国坟山
21)法租界霞飞路巡捕房
22)新城隍庙
23)法国公董局新楼
24)尚贤坊
25)培恩公寓
26)震旦公学
27)法国公园
28)老法国总会和法国学堂
29)圣心女子修道院
30)环龙(Vallon )与环龙路
31)环龙别业以及陈独秀故居
32)复兴西菜馆
33)国泰大戏院
34)峻岭公寓
35)华懋公寓
36)上海兰心大戏院
37)法国总会
38)老大昌
39)马立斯别墅
40)杜月笙小洋房
41)步高里
42)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图书馆中法工
学院
43)回力球场
44)马勒别墅
45)红房子西菜馆
46)首席公馆
47)东正教圣母大堂
48)东湖宾馆
49)席德俊别墅
50)埃兹拉别墅
51)新康花园
52)恩派亚大楼
53)白崇禧府邸
54)犹太医院
55)汾阳路和法国公董局总董府邸
56)马歇尔公馆
57)蒋介石故居“爱庐”
58)国际礼拜堂
59)上海美童公校
60)荣德生住宅
61)康平路以及新上海起谋杀案
62)毕卡地公寓
63)法国的东方百代唱片公司遗址
“小红楼”
64)南洋公学
65)李鸿章祠堂和复旦公学
66)武康路和诺曼底大楼
67)黄兴故居
68)巴金故居
69)德国总领事馆
70)盛氏花园
71)鸿英图书馆
72)范园
73)丁香花园
74)唐绍仪故居
75)潘三省宅邸
76)枕流公寓
附录 272
美法租界新旧路名对照
美法租界大事记
参考文献
主要图片来源
中英文名称对照
代序
世界上城市的风貌,有如山间之绿叶,千姿百态。世界上城市的历史,一如人间之指纹,各不相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游人观赏的地方,都有值得学人研究的地方。但是,像近代上海这样,景观之怪异,结构之独特,历史之奇谲,实在是的异数,不可复制的特例。
有谁见过,一个城市有三个行政实体,彼此独立,互不统辖,它们政治体制不同,管理机构不同,司法系统不同,交通系统不同(不同区域有轨电车的路轨宽度不同),供电系统不同(有的地区是115伏,有的地区是220伏),甚至公文语言也不同?这就是近代上海。
假如有人想从南京路乘电车去中国城里的某个地方,他必须先乘英国电车到租界边的爱德华七世大街(今延安东路),接着穿过马路进入法租界,乘法国电车到南头,然后穿过民国路,再乘中国电车继续前行。在这趟半个多小时的路途上,首先可看到是穿着英国警察制服的英国人、白俄人和印度锡克族人,然后是穿着法国警察制服的法国人、白俄人和越南人,后是中国警察。[1]
这是哪个时代哪个地区都找不出第二例的怪异城市。有人将她称为东方的巴黎,有人将她称为亚洲的纽约,有人将她与印度的孟买并提。就城市的人口规模、贸易功能、时尚特点、城乡关系诸方面而言,上海与那些城市或许在某一点上有些相似;但是就城市整体而言,则全然不同。
从整体上说,近代上海是个多元的城市,是有的地方有序、有的地方混乱的城市,是局部有序而全局无序的城市,是文明与野蛮共处、先进与落后并存、传统与现代交叉的城市。多元产生差异,多元产生杂交,多元产生缝隙。
于是,来到这里的人,发生在这里的事,出现在这里的物,便与别处大不一样。摩天大楼与滚地龙,自来水与臭水浜,百万富翁与穷瘪三,海关大钟,礼查饭店,巴夏礼像,刘海粟画,沙逊哈同,红头阿三,英国人,法国人,犹太人,广东人,宁波人,苏北人,会馆公所,连台本戏,跑马跑狗,选举美女,种种人、事、物,形形色色,异彩纷呈,将这座城市装点得光怪陆离。
八十多年前出版的《上海生活》中,徐国桢已经发出这样的赞叹:
“上海”,多么迷人的两个字!许多许多的人,早已一致地称颂上海了;许多许多的人,渴望上海真比什么都厉害,差不多要由羡而妒了;许多许多的人,被上海的巨大漩涡所卷裹,因而沉溺得无从找寻一条出路了。啊,“上海”,多么迷人的两个字呀![2]
距离产生美,身在其中,可能不觉其美,也可能身受其害。但是,那段历史结束半个多世纪以后,再远远望去,便会觉得那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情画,有的地方浓墨重彩,令人叹喟;有的地方鲜活生动,令人神往;有的地方云遮雾障,颇费猜想。老上海的城市特质,增添了引人怀旧的魅力,诱发了游人探秘的兴致。
项慧芳女士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学于上海。她熟悉上海,热爱上海,钟情于上海的历史,多年来一直留心搜集、采集有关上海历史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与口述资料,悉心研究上海的历史。这套“上海寻旧指南”丛书,就是她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包括三本,即《老城厢、龙华与徐家汇寻旧》《上海英租界寻旧》与《上海美法租界寻旧》。这么安排,当然主要是从书的篇幅着眼的,因为如果从内容考虑,则英、美租界自然应该放在一起,它们本来就是一家。披览全书,我觉得有三个突出的亮点:
其一,图片极有价值。全书由图片与文字两大部分组成,图文结合互补,图片可补文字之不足,文字可解图片之内涵。近些年,关于老上海的图片书籍,已经出了很多本,包括唐振常先生主编的《近代上海繁华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的《上海百年掠影1840s—1940s》、史梅定先生主编的《追忆—— 近代上海图史》、上海画报出版社编的《老上海风情》,均各有特色,各具价值。相较于已经出版的各种关于老上海的图片书,这部书的图片价值在于相当丰富而新颖,许多图片系编者独家发掘、迄未发布过,比如,1880年代前后外虹口沿黄浦江的照片,1880年代前后的百老汇路照片,1883年之后工部局建造的外摆渡木桥北堍风景,1890年前后一群水兵在虹口某院子里操练的照片,1900年前后大境阁关帝庙和北城城墙的图片,晚清小北门(拱辰门)照片,大境阁关帝庙的图片,清末晏海门远景(老北门)图片,清末俯视晏海门(老北门)护城河上的木桥图片,这些或是作者自己收藏,或是作者亲自搜罗,都让人眼前一亮。
其二,释文富有学术含量。与一般图册不同,此书文字占有不小的篇幅。每一部分,既有对各个区域的总体介绍,包括老城厢内外、闸北、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也有对各重要马路如南京路、淮海路的介绍,还有对各著名景点的介绍。每一介绍,作者不是道听途说,蜻蜓点水,也没有故卖噱头,添油加醋,而是述其起始,道其演变,突出其特色,言必有据,源源本本。为了使得释文准确,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著作,特别是学术界新近的研究成果。这使得本书的内容可靠而不陈旧。更让读者为之钦服的是,书中有些内容,来自作者的独家秘笈,是以往相关史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比如,书中讲述老城厢历史,援引了已故刘雅农先生的家族史料。刘家为上海世族,明朝就很有名,近代史上相当出名的九亩地,就是刘氏家族的坟地,日后演变为演武场,民国时期是上海县城里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果将全书的释文汇编起来,就是一本生动可读的上海简史。
其三,景点选择与导引得当。作为旅游指南书籍,对于城市景点的选择与导引是相当关键,选择什么,突出什么,很能看出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审美情趣。本书对每一部分景点的选择与介绍,都很精心。比如,对于老城厢,作者选择了大境阁、白云庵、露香园、青莲庵、小娘坟、九亩地、春申君庙、旧校场、三牌楼、四牌楼、海潮寺等五十余处景点,对于徐家汇选择了天主堂、徐汇公学、藏书楼、土山湾孤儿院等十来处;对于外滩选择了洋泾浜、上海总会、有利大楼、日清大楼、和平饭店、怡和洋行、伊尔底斯纪念碑、黄浦公园等五十多处;对于福州路选择了都城饭店、汉弥尔登大楼、工部局大楼、公共租界总巡捕房、申报馆、昼锦里等三十多处;对于南京路选择了福利公司、惠罗公司、亨达利钟表店、老介福绸缎商店、虹庙、永安公司、先施公司、陈英士纪念堂等四十多处;对于静安寺路(南京西路)选择了新世界游乐场、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跑马厅、仙乐斯舞厅、斜桥盛公馆、斜桥总会、张园、美琪大戏院、西摩路会堂、哈同花园、史量才故居等四十多家景点,这些,都很得当,很有品位。对于四川路、苏州河、提篮桥、杨树浦、金陵路、淮海路景点的选择,无不如此。所选景点,有些今天还在,有些已经消逝;有些今天虽在,但已与过去有很大改变,作者对此均细加说明与阐释。
作者在书中说得好:“一座城市之所以迷人,不仅仅在于它的摩登大楼,更在于该城市的特色和底蕴。就像一个美女,除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有内在的气质和教养。上海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奇异的诞生因缘以及它辉煌的成长经历。”本书以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坚实的学理,将老上海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将老上海每个区域的特色呈现得恰如其分,将老上海的内在气质阐释得淋漓尽致。
项慧芳女士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1985年毕业以后,曾在北京中国新闻社当记者,后移居美国,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她此前制作过一部关于老上海外侨的电视片,极有价值。她采访了一大批自幼生长在上海、解放后离开上海的外国人,领着他们故地重游,重新回到他们当年在上海与工作的地方,让他们叙说昔日在上海的经历,畅谈当年的酸甜苦辣,畅谈对当下上海的感受。那些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颤着步履,噙着泪花,一口纯熟的上海话,如数家珍地叙说那些陈年旧事,其细节之生动,内容之丰富,感情之真挚,资料之珍贵,让我们一批从事上海史研究的学者大开眼界,大为震撼,大有收获。由此,我对于项慧芳女士发掘史料的能力、透视历史的功力,刮目相看。也由此感到,她是在用全副身心、满腔热情在从事她所喜爱的工作。此书的编撰、出版过程,包括图片的搜集、分类,篇章的安排,释文的斟酌,出版社的选择,一如她摄制的那部电视片,体现了她的敬业的特点。这是作者积几十年功夫、凝结其全部学识与热情精心编撰的作品,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好评。
本书是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资助出版的成果之一。在复旦大学杰出校友、美国上海人联谊会会长朱裕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复旦大学美国加州校友会前会长刘冰先生的热情帮助下,我有幸先期拜读这部书稿,并承项慧芳女士信任,写了以上这些读后感,权充序言,并郑重地向读者推荐此书。
熊月之
2016年3月10日
[1] 石海山等著,朱荣发译:《挪威人在上海15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2] 徐国桢:《上海生活》,绪论,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