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21259
本书以浙东文化为视角,对魏金枝小说创作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包括六章:章“沉郁与窒闷:乡土小说的越乡叙事”,第二章“革命与人性:左翼小说的浙东原型”, 第三章“讽刺与批判:抗战小说的浙东精神”,第四章“讽喻与鞭挞:暴露小说的浙东民气”,第五章“歌颂与向往:当代小说的浙东风情”,第六章“继承与发展:魏金枝小说的艺术渊源”。
序二 浙东山区村镇的诗意书写
引论 浙东文化孕育的现代文学精灵
一 魏金枝小说的历史分期
二 魏金枝小说的审美特征
章 沉郁与窒闷的乡土小说
一 深刻地描写封建乡镇沉滞的氛围气
二 为封建乡镇知识分子立传
三 国民劣根性描写与批判的突破
四 农民苦难人生和悲惨命运的极致书写
五 展示农民与土地的深层关系
六 表现固守乡土与脱离乡村的冲突
第二章 人性化的左翼革命小说
一 人性描写的张力与流行模式的突破
二 官逼民反与人性驱力的特写
三 革命者的成长与人性的正向回归
四 尊严的护卫与反抗的人性裂变
五 人性的矛盾与阶级的自觉
第三章 讽刺与批判的国难小说
一 热切地呼唤与礼赞抗日斗争
二 无情地批判为虎作伥的变节者
三 反对内耗与积聚力量的主观期待
第四章 讽喻与鞭挞的新写实小说
一 文化戏谑与现实讽喻
二 “保长”存照与现实鞭挞
三 全景书写苦难与短篇体制的突破
四 现实的恶劣与人情的美善
第五章 歌颂与向往的当代小说
一 政治选择的书写与地域色彩的作用
二 社会新气象的表现与民间情调的运用
三 党的英明领导与浙东社戏的狂欢叙事
第六章 继承与发展:魏金枝小说的艺术渊源
一 外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二 国内“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结语 从沉郁激愤走向激情高歌
一 扎根生活,书写现实,创造独特的文学世界
二 瞄准人性,逼视灵魂,坚守文学的艺术品质
三 立足底层,关注民众,扎牢文学的人道护栏
四 关注精神,呈现亮色,筑起文学的理想高地
五 奋力创新,不断超越,展现文学的丰富魅力
参考文献
后记
通读《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我们对魏金枝的小说创作历程和审美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魏金枝是一个“五四”时期走向文坛的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乡土小说“堪与台静农媲美”,表现乡土沉滞之气的《留下镇上的黄昏》《七封书信的自传》都以其出色的描写而受到鲁迅的赞誉。1930年加入左联后,成为左翼前期与张天翼齐名的新人,致力于创作左翼革命小说,以其独特的笔致受到读者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也得到鲁迅的教诲和鼓励。抗战爆发之后,他以自己的笔积极投身抗日斗争,主要创作讽喻性与暴露性小说,也很有特色,以其先锋性呈现出强烈的美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激奋的心情进入新社会,创作了颂歌式小说,但富于民间情调,显现了不懈的艺术追求。因此,这部著作从一个作家透视了20世纪前70年的文学发展概况,对于把握和书写中国20世纪文学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魏金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作家。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继承了“五四”文学传统,尤其是承传了鲁迅的艺术精神,而且在于他吸收了丰富的外国文学营养,从而形成了自身的文学素养,使他能够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浙东山区乡村的文学世界。《浙东山区世界的审美表现——魏金枝小说创作研究》,深刻地揭示了魏金枝笔下这个文学世界的鲜明特色:它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相比,更加阴郁恐怖;与废名笔下的竹林世界相比,又显得更加粗犷浑厚;与鲁迅笔下的未庄世界相比,显得更加简单野蛮;与老舍笔下的北京城根世界相比,显得更加粗鄙浅陋;与沙汀的四川乡镇世界相比,显得更加深涩阴凉;与萧红笔下的东北生死场相比,显得更加生动明朗。因此,魏金枝的文学世界具有独特的地位,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多彩风景,显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态状况,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和创作规律。这部专著对魏金枝创造的浙东山区乡村世界予以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其学术意义不言而喻。
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农民苦难人生的表现与越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反映了很深的民间文化底蕴。魏金枝以稻虫害为背景,以越地民间宗教信仰为艺术切人点,以越地一度风行的巫术活动为具体抓手,凸显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巨大损害以及连带催生的人祸。水稻遭受虫灾,颗粒无收,还有重税要负担,这就使洪焕叔一家生存面临绝境,根本就没有活路可走了。在这样的情势中,靠诚实劳动不可能活下去,因为田里已经不可能有产出了。这就将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僵硬地摆在洪焕叔的面前了。为了一家的生存,他必须想办法。要找到一个立即能够奏效的营生办法,首先必须是这个方法低成本,不要投入,上手又快;其次是具有很强的世态民情的基础,让它能够迅速地红火起来。这就逼迫洪焕叔挖空心思去想。在旧中国,越地民间鬼神观念影响深广,迷信神鬼的风气浓郁,巫术神道昌盛。古籍中所记载的“楚人鬼而越禨”(《列子·说符》)、“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吕氏春秋·异宝》)和“越俗,祭防风神”(《述异记》卷上)等①,都证明了越地迷信鬼神的风气由来已久。而东汉时期,王充在《论鬼》中首先批判“世谓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鬼论”,也从反面证明了当时越地的鬼神信仰。而且越地长期广泛流行的社戏风俗以及目连戏演出,都显示了越地民间鬼神信仰深入人心。在这种鬼神信仰的主导下,巫术活动就十分昌盛。越地旧时有所谓的“五殇”概念,泛指非正常死亡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就要举行巫术活动,以驱鬼消灾。我们从绍兴目连戏表演形式中的“起殇”等场景中,可以看出这种被赋予“神秘的交感”功能的巫术活动在越地所具有的广阔市场。在封建时代的嵊县,农民被逼无法生存的时候,有两种基本的人生选择,一是落革为寇,做强盗;二是做戏,这两者都是民众出于求生存而作出的无奈选择。然而,沿门卖唱的做戏乞讨方式,对于地里颗粒无收的洪焕叔来说,要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让全家人生存下来,还是有些困难。因为这种沿门卖唱,“主人们便给以每人年糕一片,有的没有年糕,就给以一种较小的粽子,也是每人一个。其大小分量,和市上卖的年糕粽子十分相仿”①,所得到的东西太少。显然,这不是一条好路。而去做强盗,落草为寇,打家劫舍,杀富济贫,毕竟是冒险行为,名声又不好,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也是不能去的。然而,生存意志是主体意志的核心,活下去是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也是世俗社会对于生命的基本意识。所以,洪焕叔说:“当然要活下去,就是做强盗也要活下去。”可见,对于“要活下去”的洪焕叔来说,做强盗是后的一个选择,只要还有其他办法,就不会去铤而走险。所以,他绞尽脑汁去想了一段时间,终于从迷信盛行的民风中找到了一条路,就是利用浙东民众深广的鬼神信仰,去做肚仙装神道,迎合民众愚昧迷信的心理期待,靠装神弄鬼、胡说八道去哄骗钱财度日。在他看来,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有市场。因此他就耍心机,装起能够通神鬼的“王先生”来。显然,小说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灾害所具有的强大的损伤力,不仅使民众物质上沦为赤贫,无法生存,而且使民众的精神裂变,人性异化,道德损毁,逼迫他们去干损人利己的歪门邪道。魏金枝非常重视民间情调的艺术化提炼,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中的活性因素,激活本体,增强艺术魅力。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