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脊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48139
编辑推荐
无
内容简介
无
目 录
目录
前言 (i)
**章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格局与建筑 (1)
**节 福州城的沿革 (1)
第二节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结构 (6)
第三节 开埠前福州城的山川形胜与城市景观 (18)
第二章 福州开埠 (27)
**节 领事馆 (28)
第二节 海关 (45)
第三节 教堂 (59)
第三章 商业与贸易建筑 (75)
**节 开埠前福州的经济与贸易格局回顾 (75)
第二节 洋行、银行 (80)
第三节 传统会馆、店铺和牙行 (91)
第四章 近代工业建筑 (108)
**节 福州近代工业建筑发展的脉络 (108)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建筑 (115)
第三节 近代外资所办工业的建筑 (124)
第四节 民间资本所办工业的建筑 (126)
第五章 近代军事建筑 (129)
**节 福州洋屿水师旗营所见的晚清旧式水师 (129)
第二节 福建水师与马江之战建筑遗存研究 (144)
第六章 近代教育建筑 (154)
**节 福州近代教育与教育建筑 (154)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中创办技术学校 (158)
第三节 西方教会学校 (161)
第四节 戊戌变法与清廷新政时期的学校 (170)
第七章 佛教与民间信仰建筑 (176)
**节 佛教建筑 (176)
第二节 民间信仰建筑 (186)
第八章 近代居住建筑 (194)
**节 传统居住建筑的延续 (194)
第二节 西方居住建筑的传入 (224)
第三节 近代中西居住建筑的交融 (238)
参考文献 (245)
前言 (i)
**章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格局与建筑 (1)
**节 福州城的沿革 (1)
第二节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结构 (6)
第三节 开埠前福州城的山川形胜与城市景观 (18)
第二章 福州开埠 (27)
**节 领事馆 (28)
第二节 海关 (45)
第三节 教堂 (59)
第三章 商业与贸易建筑 (75)
**节 开埠前福州的经济与贸易格局回顾 (75)
第二节 洋行、银行 (80)
第三节 传统会馆、店铺和牙行 (91)
第四章 近代工业建筑 (108)
**节 福州近代工业建筑发展的脉络 (108)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建筑 (115)
第三节 近代外资所办工业的建筑 (124)
第四节 民间资本所办工业的建筑 (126)
第五章 近代军事建筑 (129)
**节 福州洋屿水师旗营所见的晚清旧式水师 (129)
第二节 福建水师与马江之战建筑遗存研究 (144)
第六章 近代教育建筑 (154)
**节 福州近代教育与教育建筑 (154)
第二节 洋务运动中创办技术学校 (158)
第三节 西方教会学校 (161)
第四节 戊戌变法与清廷新政时期的学校 (170)
第七章 佛教与民间信仰建筑 (176)
**节 佛教建筑 (176)
第二节 民间信仰建筑 (186)
第八章 近代居住建筑 (194)
**节 传统居住建筑的延续 (194)
第二节 西方居住建筑的传入 (224)
第三节 近代中西居住建筑的交融 (238)
参考文献 (245)
在线试读
**章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格局与建筑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作为贸易通商口岸。清廷对福州开埠是极不情愿的。1842年8月17日,中英双方尚在谈判期间,道光帝就谕令:“其福州一处,内地系属陆路,且山径丛杂,商旅不便,闽省既有厦门通市,自不得复求福州。著耆英等再行商酌,将福州一处撤去。即万不得已,或于闽省泉州附近酌予通商,均著妥行定议。”①耆英与英国人反复谈判,但因英人提出以天津替换福州,而天津属京幾重地,未果。
清廷不愿意福州开埠,是因为在晚清的版图上,福州既是海防重镇,亦是沿海重要的港口和朝贡贸易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东南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的中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州地貌属河口盆地,环城皆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自闽北而下,经福州出海。在《南京条约》约开的五口中,广州与福州,分别为两广、闽浙总督府治。福州还是清廷在全国所设的13将军府治所在地。
在讨论五口通商“变局”后福州建筑史前,须对开埠前福州的城市格局与建筑做背景的观察。
**节 福州城的沿革
从福州闽侯县荆溪镇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闽江下游地区已有原始小村落。从社会形态看,其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及父系氏族社会前期。公元前1200年,据对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黄土崙遗址的多次考察发掘证明,福州地区随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迨西周晚期(约公元前770年间),闽族人已在今福州台江区吉祥山一带丘陵壑地之间活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福州冶山北设冶灶,铸造铜刀等器物。冶山,因春秋时期,该山之北设有冶灶铸造铜刀等器物,得名。今冶灶遗址有水池,称欧冶池(图1-1)。
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越国灭。其后裔臣民部分入闽,逐渐与土著闽族人融成闽越族。无疆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公元前221年,秦设闽中郡,废无诸闽越王称号,改称君长。闽中郡范围包括今福建全省及浙江南部,江西、广东的部分地区。
①中国**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 上谕档》“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
图1-1 福州冶山欧冶池遗址
福州城池史,则可以上溯到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统管闽中故地。无诸在今福州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筑城建都,时称“冶城”。又称东冶,为福州建城之始(图1-2)。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廷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祀闽越先王。后又另册封余善为东越王。至此,闽越国一分为二:一为繇王丑,一为东越王余善。元光至元鼎年间(公元前134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在大庙山临闽江垂钓,后筑台表瑞,称钓龙台。公元前111年,余善自立称帝。于是汉武帝遣四路兵马讨伐东越。公元前110年,余善被杀,闽越国亡。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地区逃亡山林的遗民复出,重建家园,汉廷才在此设立冶县(县治在今鼓楼区)。隶属会稽郡。后为管理方便,汉廷增设东部都尉,冶县属之。东汉建武二年(26年),汉廷又在福建地区设立边防卫所“侯官都尉”,驻地在今福州。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侯官,县治设今福州。管辖今福建省全境。
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并环以护城河,兼漕运。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图1-1)。其时,城内只是所封王族、官吏的封建领地。贫民散居于城外沙洲。市集也就多设在城外护城河的沿岸,称为“郊店”。每郊一般主卖一种商品,故有“布郊”、“碗郊”等称。今天商业中心之一的东街口,昔时是城外的主要市集和集散码头,店邸、作坊多集中该处。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安郡成为中原汉人移民入闽的重要定居地。
图1-2 福州古代城市变迁示意图
唐代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因闽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隶属江南东道。都督府治在今鼓楼区。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福州属之,共领福、泉、建、漳、潮5州。“福建”之名,取自“福”、“建”两州,由此始。
王审知主闽与闽国。唐景福二年(893年),河南固始王潮兄弟“占领福州,控制福建全境。此后,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先后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王审知的儿子建国称王,即五代史的闽国,以福州为都城。”①王审知(图1-3)主闽时期(897~925年),实行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政策以奖励工商,开辟了福州甘棠港。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南含乌石山、九仙山(今名“于山”)。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凝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福州从此亦名“三山”。原集散码头,向南移至利涉门(今安泰桥),向东扩至沃桥。东街口扩至城内,左侧街名“左通衢”(今东大路),其右侧的街道“右通衢”(今杨桥路),则是客栈、茶楼、酒店集中的地方。城内除王公贵族,也允许百姓进城,按指定区域和规定形制建房。各种店铺也随之入城。一般根据所卖货物称其店名,但“郊店”名称仍保留了下来。今东街口处的“十字街头”,成为城区中心(见图1-2)。
图1-3 王审知
唐末五代时期,佛教在福州迅速地发展。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的“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闽王永隆三年(941年)。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俗名“乌塔”。为福州古城标志性建筑(图1-4)。公元964年,吴越国时期,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建“越山吉祥禅院”(后易名华林寺),其遗存华林寺大殿,为今中国南方现存*早的木构建筑(图1-5)。
宋代福州经济文化繁荣,成为当时全国六大城市之一。宋时,福州城池虽仅略有增益变迁,但城市结构与景观有很大改观。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增筑外城,扩展到合沙门(今洗马桥北)(见前面图1-2)。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知福州府事期间,大兴水利,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初步凝定。宋治平二年(1065年)太守张伯玉推广编户植榕制度,此后绿荫满城,福州由此而得“榕城”之名(图1-6)。宋熙宁二年(1069年),程师孟再度扩建城池。
①吴松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1~302页。
图1-4 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公元941年 图1-5 越山吉祥禅院,建于公元964年
王审知主闽时期,就采纳了闽相翁承赞“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的建议,并在所属各县广设庠序(地方学校)以授生徒,大兴教育。宋代承接了这一方略:景祐四年(1037年),朝廷许福州立学。其后,周希孟、陈烈等为州教授,大兴儒学。蔡襄知福州府事,就劝学兴善。程师孟主福州期间,筑子城,建学校,治行*东南。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柯述建贡院,为福州*早的贡院。崇宁三年(1104年),福州州学建稽古阁2座、今书阁3座,收藏御书。这些措施,使福州文教成就显著。两宋时期福州共出文武状元21名,进士2247名,福州科举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1276年临安陷落后,南宋益王赵昰在福州林浦村称帝,改年号景炎。曾短暂以林浦村平山泰山庙为行宫(图1-7)。林浦村至今仍保留祭祀宋帝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元代,设福州路,领辖录事司并闽县、侯官、连江、长乐、福清、长溪、古田、永福、闽清、罗源、宁德、怀安、福安,计13县。元代由于“南人”受歧视,城内居民纷纷迁徙到南门外沙洲,市集也随之南移到南台岛一带。马可 波罗的游记中,就有南台岛的记述。
图1-6 宋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使福州绿荫满城
图1-7 林浦村祭祀宋帝的平山泰山庙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明改福州路为府。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前后7次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首航船只共208艘,人员2.7万余人。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在福州闽江口的五虎门和长乐太平港一带驻泊,以“伺风开洋”。驻泊时间少则2~3个月。驻泊期间进行维修船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以及选购手工业品、丝艺品、土特产品等,随队装船运往各国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促进了福州闽江口到长乐工商业的繁荣,昔时福州长乐的“十洋街”成为“贸易如云”的街市。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来福州,专通琉球的朝贡贸易。由琉球船进口的舶货,亦有假托琉球名义的暹罗、爪哇等南洋诸国及日本。
清朝初年,清廷施行“禁海”政策,海上贸易一度中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并在福州设立闽海关,开展对外贸易。允许外贸商人设立公行,商人建立商业会馆。雍正七年(1729年)全面取消海禁,“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晚清,福州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镇。
第二节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结构
晚清,构成福州城市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官署、军事建筑、儒学与文教建筑、宗教与民间信仰建筑、朝贡贸易与商业建筑,以及府邸等居住建筑。各类建筑按照封建既有的规矩营建,铸就了福州作为封建重镇的城市结构。
洪武二年(1369年)所建的福州府署,府衙门前牌坊上书:“十闽首郡”。它彰显了明清福州城,首先是福建省乃至东南的政治中心。因此,官署为*。展开清代福州府城图(图1-8),处在城市中心为行政中枢。福州府治、布政使台、按察使台、总督部院、将军府,它们环绕居城中心的鼓楼。
福州的鼓楼,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观察使元锡支持建造,其时为州城的城门。乾宁三年(896年)改称“威武军门”。“威武军”是唐代建置,初置时治福州。乾宁年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可见唐代该地已成为福建政治中心。后周时(951~960年),改称“彰武军门”。宋嘉祐八年(1063年)郡守元绛改筑“威武军台门”,改建后的城门为双门,并于城门上建面阔九间的正楼。熙宁二年(1069年)置铜壶滴漏,用以计时,并以鼓角报更,并配备专人值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作为贸易通商口岸。清廷对福州开埠是极不情愿的。1842年8月17日,中英双方尚在谈判期间,道光帝就谕令:“其福州一处,内地系属陆路,且山径丛杂,商旅不便,闽省既有厦门通市,自不得复求福州。著耆英等再行商酌,将福州一处撤去。即万不得已,或于闽省泉州附近酌予通商,均著妥行定议。”①耆英与英国人反复谈判,但因英人提出以天津替换福州,而天津属京幾重地,未果。
清廷不愿意福州开埠,是因为在晚清的版图上,福州既是海防重镇,亦是沿海重要的港口和朝贡贸易的门户,同时也是中国东南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的中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州地貌属河口盆地,环城皆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闽江自闽北而下,经福州出海。在《南京条约》约开的五口中,广州与福州,分别为两广、闽浙总督府治。福州还是清廷在全国所设的13将军府治所在地。
在讨论五口通商“变局”后福州建筑史前,须对开埠前福州的城市格局与建筑做背景的观察。
**节 福州城的沿革
从福州闽侯县荆溪镇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公元前3000年,闽江下游地区已有原始小村落。从社会形态看,其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及父系氏族社会前期。公元前1200年,据对闽侯县鸿尾乡石佛头村黄土崙遗址的多次考察发掘证明,福州地区随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迨西周晚期(约公元前770年间),闽族人已在今福州台江区吉祥山一带丘陵壑地之间活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福州冶山北设冶灶,铸造铜刀等器物。冶山,因春秋时期,该山之北设有冶灶铸造铜刀等器物,得名。今冶灶遗址有水池,称欧冶池(图1-1)。
东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所败,越国灭。其后裔臣民部分入闽,逐渐与土著闽族人融成闽越族。无疆七传至无诸,自立为闽越王。公元前221年,秦设闽中郡,废无诸闽越王称号,改称君长。闽中郡范围包括今福建全省及浙江南部,江西、广东的部分地区。
①中国**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 上谕档》“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
图1-1 福州冶山欧冶池遗址
福州城池史,则可以上溯到西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统管闽中故地。无诸在今福州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筑城建都,时称“冶城”。又称东冶,为福州建城之始(图1-2)。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廷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奉祀闽越先王。后又另册封余善为东越王。至此,闽越国一分为二:一为繇王丑,一为东越王余善。元光至元鼎年间(公元前134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在大庙山临闽江垂钓,后筑台表瑞,称钓龙台。公元前111年,余善自立称帝。于是汉武帝遣四路兵马讨伐东越。公元前110年,余善被杀,闽越国亡。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地区逃亡山林的遗民复出,重建家园,汉廷才在此设立冶县(县治在今鼓楼区)。隶属会稽郡。后为管理方便,汉廷增设东部都尉,冶县属之。东汉建武二年(26年),汉廷又在福建地区设立边防卫所“侯官都尉”,驻地在今福州。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侯官,县治设今福州。管辖今福建省全境。
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并环以护城河,兼漕运。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图1-1)。其时,城内只是所封王族、官吏的封建领地。贫民散居于城外沙洲。市集也就多设在城外护城河的沿岸,称为“郊店”。每郊一般主卖一种商品,故有“布郊”、“碗郊”等称。今天商业中心之一的东街口,昔时是城外的主要市集和集散码头,店邸、作坊多集中该处。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安郡成为中原汉人移民入闽的重要定居地。
图1-2 福州古代城市变迁示意图
唐代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因闽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隶属江南东道。都督府治在今鼓楼区。福州由此定名,沿用至今。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福州属之,共领福、泉、建、漳、潮5州。“福建”之名,取自“福”、“建”两州,由此始。
王审知主闽与闽国。唐景福二年(893年),河南固始王潮兄弟“占领福州,控制福建全境。此后,王潮及其弟王审知先后得到唐朝的承认和册封,王审知的儿子建国称王,即五代史的闽国,以福州为都城。”①王审知(图1-3)主闽时期(897~925年),实行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的政策以奖励工商,开辟了福州甘棠港。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南含乌石山、九仙山(今名“于山”)。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凝定了“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城市格局。福州从此亦名“三山”。原集散码头,向南移至利涉门(今安泰桥),向东扩至沃桥。东街口扩至城内,左侧街名“左通衢”(今东大路),其右侧的街道“右通衢”(今杨桥路),则是客栈、茶楼、酒店集中的地方。城内除王公贵族,也允许百姓进城,按指定区域和规定形制建房。各种店铺也随之入城。一般根据所卖货物称其店名,但“郊店”名称仍保留了下来。今东街口处的“十字街头”,成为城区中心(见图1-2)。
图1-3 王审知
唐末五代时期,佛教在福州迅速地发展。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的“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闽王永隆三年(941年)。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俗名“乌塔”。为福州古城标志性建筑(图1-4)。公元964年,吴越国时期,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建“越山吉祥禅院”(后易名华林寺),其遗存华林寺大殿,为今中国南方现存*早的木构建筑(图1-5)。
宋代福州经济文化繁荣,成为当时全国六大城市之一。宋时,福州城池虽仅略有增益变迁,但城市结构与景观有很大改观。宋开宝七年(974年),刺史钱昱增筑外城,扩展到合沙门(今洗马桥北)(见前面图1-2)。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知福州府事期间,大兴水利,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初步凝定。宋治平二年(1065年)太守张伯玉推广编户植榕制度,此后绿荫满城,福州由此而得“榕城”之名(图1-6)。宋熙宁二年(1069年),程师孟再度扩建城池。
①吴松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01~302页。
图1-4 崇妙保圣坚牢塔,建于公元941年 图1-5 越山吉祥禅院,建于公元964年
王审知主闽时期,就采纳了闽相翁承赞“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的建议,并在所属各县广设庠序(地方学校)以授生徒,大兴教育。宋代承接了这一方略:景祐四年(1037年),朝廷许福州立学。其后,周希孟、陈烈等为州教授,大兴儒学。蔡襄知福州府事,就劝学兴善。程师孟主福州期间,筑子城,建学校,治行*东南。元祐五年(1090年),知州柯述建贡院,为福州*早的贡院。崇宁三年(1104年),福州州学建稽古阁2座、今书阁3座,收藏御书。这些措施,使福州文教成就显著。两宋时期福州共出文武状元21名,进士2247名,福州科举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1276年临安陷落后,南宋益王赵昰在福州林浦村称帝,改年号景炎。曾短暂以林浦村平山泰山庙为行宫(图1-7)。林浦村至今仍保留祭祀宋帝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元代,设福州路,领辖录事司并闽县、侯官、连江、长乐、福清、长溪、古田、永福、闽清、罗源、宁德、怀安、福安,计13县。元代由于“南人”受歧视,城内居民纷纷迁徙到南门外沙洲,市集也随之南移到南台岛一带。马可 波罗的游记中,就有南台岛的记述。
图1-6 宋太守张伯玉编户植榕,使福州绿荫满城
图1-7 林浦村祭祀宋帝的平山泰山庙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明改福州路为府。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明成祖前后7次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开通“海上丝绸之路”。首航船只共208艘,人员2.7万余人。郑和每次下西洋前都在福州闽江口的五虎门和长乐太平港一带驻泊,以“伺风开洋”。驻泊时间少则2~3个月。驻泊期间进行维修船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以及选购手工业品、丝艺品、土特产品等,随队装船运往各国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促进了福州闽江口到长乐工商业的繁荣,昔时福州长乐的“十洋街”成为“贸易如云”的街市。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来福州,专通琉球的朝贡贸易。由琉球船进口的舶货,亦有假托琉球名义的暹罗、爪哇等南洋诸国及日本。
清朝初年,清廷施行“禁海”政策,海上贸易一度中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并在福州设立闽海关,开展对外贸易。允许外贸商人设立公行,商人建立商业会馆。雍正七年(1729年)全面取消海禁,“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晚清,福州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镇。
第二节 开埠前福州的城市结构
晚清,构成福州城市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官署、军事建筑、儒学与文教建筑、宗教与民间信仰建筑、朝贡贸易与商业建筑,以及府邸等居住建筑。各类建筑按照封建既有的规矩营建,铸就了福州作为封建重镇的城市结构。
洪武二年(1369年)所建的福州府署,府衙门前牌坊上书:“十闽首郡”。它彰显了明清福州城,首先是福建省乃至东南的政治中心。因此,官署为*。展开清代福州府城图(图1-8),处在城市中心为行政中枢。福州府治、布政使台、按察使台、总督部院、将军府,它们环绕居城中心的鼓楼。
福州的鼓楼,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由观察使元锡支持建造,其时为州城的城门。乾宁三年(896年)改称“威武军门”。“威武军”是唐代建置,初置时治福州。乾宁年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领福、泉、汀、建、漳五州。可见唐代该地已成为福建政治中心。后周时(951~960年),改称“彰武军门”。宋嘉祐八年(1063年)郡守元绛改筑“威武军台门”,改建后的城门为双门,并于城门上建面阔九间的正楼。熙宁二年(1069年)置铜壶滴漏,用以计时,并以鼓角报更,并配备专人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