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18002
编辑推荐
《人兽共患病学》可供医学类、动物医学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工具书。
内容简介
《人兽共患病学》共五章:**章总论;第二章~第五章为各论,分别介绍人兽共患细菌病14种、人兽共患病毒病19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22种以及其他人兽共患病8种。《人兽共患病学》主要特点:以多发的人兽共患病为重点,突出新发及再发的疾病;在各论每一章**节,先简明扼要介绍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有助于系统学习和理解后面的内容;每个疾病引言中,均介绍该病的医学史及**流行现状,在诊治中力求反映新技术、新方法;总论中增加无公害畜产品的内容,介绍畜产品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将主要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分布及传播途径以及常用治疗药物,以简表形式附于书的结尾,便于学习及工作中查阅。
目 录
目录
前言
**章 总论 1
**节 人兽共患病的起源、定义 1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2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3
第四节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6
第五节 人兽共患病的诊断 7
第六节 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8
第七节 聚焦人兽共患病 11
第八节 展望 13
第二章 人兽共患细菌病 14
**节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4
第二节 鼠疫 16
第三节 布鲁菌病 21
第四节 炭疽 25
第五节 结核病 30
第六节 鼻疽 37
第七节 类鼻疽 39
第八节 破伤风 42
第九节 大肠杆菌病 46
第十节 沙门菌病 49
第十一节 猫抓病 52
第十二节 土拉杆菌病 54
第十三节 猪丹毒 58
第十四节 军团菌病 61
第十五节 链球菌2型病 64
第三章 人兽共患病毒病 67
**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67
第二节 登革热 69
第三节 黄热病 73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病 76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78
第六节 寨卡病毒病 82
第七节 森林脑炎 83
第八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86
第九节 流行性出血热 88
第十节 埃博拉出血热 92
第十一节 马尔堡出血热 94
第十二节 狂犬病 95
第十三节 轮状病毒感染 100
第十四节 艾滋病 102
第十五节 口蹄疫 106
第十六节 戊型肝炎 109
第十七节 流行性感冒 111
第十八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15
第十九节 尼帕病毒病 117
第二十节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119
第四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23
**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 123
第二节 旋毛虫病 125
第三节 广州管圆线虫病 128
第四节 异尖线虫病 130
第五节 吸吮线虫病 131
第六节 肺吸虫病 133
第七节 华支睾吸虫病 136
第八节 布氏姜片吸虫病 139
第九节 肝片吸虫病 141
第十节 日本血吸虫病 142
第十一节 尾蚴性皮炎 145
第十二节 猪囊尾蚴病与猪带绦虫病 146
第十三节 牛带绦虫病 150
第十四节 棘球蚴病 152
第十五节 微小膜壳绦虫病 155
第十六节 曼氏裂头蚴病 157
第十七节 阔节裂头绦虫病 159
第十八节 犬复孔绦虫病 160
第十九节 弓形虫病 162
第二十节 隐孢子虫病 165
第二十一节 内脏利什曼病 168
第二十二节 锥虫病 171
第二十三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174
第五章 其他人兽共患病 176
**节 钩端螺旋体病 176
第二节 鹦鹉热 179
第三节 立克次体病 181
一、斑疹伤寒 181
二、Q热 184
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186
第四节 真菌病 188
一、肺孢子菌肺炎 188
二、皮肤真菌病 191
三、念珠菌病 193
参考文献 196
附录 197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版) 197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版) 207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2013年版) 216
附录4 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分布及传播途径简表 221
附录5 人兽共患病常用治疗药物简表 224
前言
**章 总论 1
**节 人兽共患病的起源、定义 1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2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3
第四节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6
第五节 人兽共患病的诊断 7
第六节 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8
第七节 聚焦人兽共患病 11
第八节 展望 13
第二章 人兽共患细菌病 14
**节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14
第二节 鼠疫 16
第三节 布鲁菌病 21
第四节 炭疽 25
第五节 结核病 30
第六节 鼻疽 37
第七节 类鼻疽 39
第八节 破伤风 42
第九节 大肠杆菌病 46
第十节 沙门菌病 49
第十一节 猫抓病 52
第十二节 土拉杆菌病 54
第十三节 猪丹毒 58
第十四节 军团菌病 61
第十五节 链球菌2型病 64
第三章 人兽共患病毒病 67
**节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67
第二节 登革热 69
第三节 黄热病 73
第四节 西尼罗病毒病 76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78
第六节 寨卡病毒病 82
第七节 森林脑炎 83
第八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86
第九节 流行性出血热 88
第十节 埃博拉出血热 92
第十一节 马尔堡出血热 94
第十二节 狂犬病 95
第十三节 轮状病毒感染 100
第十四节 艾滋病 102
第十五节 口蹄疫 106
第十六节 戊型肝炎 109
第十七节 流行性感冒 111
第十八节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15
第十九节 尼帕病毒病 117
第二十节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119
第四章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23
**节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 123
第二节 旋毛虫病 125
第三节 广州管圆线虫病 128
第四节 异尖线虫病 130
第五节 吸吮线虫病 131
第六节 肺吸虫病 133
第七节 华支睾吸虫病 136
第八节 布氏姜片吸虫病 139
第九节 肝片吸虫病 141
第十节 日本血吸虫病 142
第十一节 尾蚴性皮炎 145
第十二节 猪囊尾蚴病与猪带绦虫病 146
第十三节 牛带绦虫病 150
第十四节 棘球蚴病 152
第十五节 微小膜壳绦虫病 155
第十六节 曼氏裂头蚴病 157
第十七节 阔节裂头绦虫病 159
第十八节 犬复孔绦虫病 160
第十九节 弓形虫病 162
第二十节 隐孢子虫病 165
第二十一节 内脏利什曼病 168
第二十二节 锥虫病 171
第二十三节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174
第五章 其他人兽共患病 176
**节 钩端螺旋体病 176
第二节 鹦鹉热 179
第三节 立克次体病 181
一、斑疹伤寒 181
二、Q热 184
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186
第四节 真菌病 188
一、肺孢子菌肺炎 188
二、皮肤真菌病 191
三、念珠菌病 193
参考文献 196
附录 197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版) 197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15年修正版) 207
附录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2013年版) 216
附录4 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分布及传播途径简表 221
附录5 人兽共患病常用治疗药物简表 224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章 总论
古往今来,人类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还要同各种疾病作斗争。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十大生物医学的发现,对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社会进入21世纪,一些莫名的传染病,对人类发起了一次次恐怖性的袭击,先是2003年,非典肆虐,世界惊呼:瘟疫来了。2004年伊始,禽流感的警报又叩响了,2005年在世界范围暴发。之后陆续出现了2009年甲型HIN1流感疫情,2014年东南亚地区、中国广东暴发的登革热疫情,2014年西非3国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以巴西首发的Zika病毒病疫情。这些传染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均源于动物疫病,属于人兽共患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兽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节 人兽共患病的起源、定义
(一)人兽共患病的起源
在数千年的医学史中,记载着许多来源于动物的人类疾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狂犬病之类的传染病,如:公元前556年《左传》有“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瘈狗入华臣氏,国人从之”的记载;当时人们已对猪囊虫病、羊的疥癣病等也已开始认识,在殷墟出土中已有我国*早的关于人畜寄生虫病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没食之”;“肉中有如米点者,不可食之”;“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由于历史条件及科技水平有限,古人对人兽共患病的认识比较局限。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边缘学科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兽共患病的重要性。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次提出了人类感染的动物疫病(zoonosis)一词,即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尔后被修正为:由任何家养的或野生的脊椎动物传染给人或由人传染给动物的所有人类传染病。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成立了人兽共患病专家委员会。1959年专家委员会对人兽共患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也就是现在沿用的定义,其含义较前更为明确。1981年9月,WHO所属的专家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FAO派代表参加了此会。虽然有关这类疾病的分类目前尚有不同意见,但委员会一致认为,zoonosis 这一名词表达明确,含义广泛,并获得世界性的认可,予以继续沿用。
(二)人兽共患病的定义
人兽共患病(zoonosis)也称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
人类感染人兽共患病,可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及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的科学。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医学和动物医学。由于人兽共患病具有广泛的动物宿主,有些人兽共患病对人、畜均构成严重威胁,其防治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懂得动物医学的知识。人兽共患病学*明显的特征,即把医学和动物医学融合为一体,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从根本上控制或消灭传染源,保护人类以及畜类等免遭人兽共患病的侵袭,保障人类的健康,促进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兽共患病学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类、动物医学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人兽共患病种类繁多,分布非常广泛。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50 多种,其中较为严重的有89种。近年来,人兽共患病频繁发生,有的病种已呈上升趋势,从SARS到甲型H1N1流感,以及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的关系。超七成新发现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就有30多种。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各异,有多种分类方法。在医学和动物医学领域,*常用的是按病原体分类。
(一)按病原体的生物学属性分类
1. 人兽共患细菌病 如鼠疫、布鲁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土拉杆菌病等。
2. 人兽共患病毒病 又分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毒病、虫媒性人兽共患病毒病及朊毒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疯牛病等。
3.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吸虫: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等。
(2)绦虫: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3)线虫:弓首蛔虫病、旋毛虫病等。
(4)原虫: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
(5)节肢动物:蝇蛆病、疥疮等。
4. 其他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衣原体病,如鹦鹉热;人兽共患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Q热、斑疹伤寒、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人兽共患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人兽共患真菌病,如皮肤真菌病、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
(二)按传染源分类
1. 家禽、家畜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鸡、鸭、鹅传播的禽流感等;猪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等;牛羊传播的炭疽、布鲁菌病等。
2. 宠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狂犬病、棘球蚴病、猫抓病、鹦鹉热等。
3. 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西尼罗病毒病、尼帕病毒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疯牛病等。
4. 实验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布鲁菌病、土拉杆菌病等。
(三)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1.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 主要在动物之间传播,偶尔感染人,如炭疽、森林脑炎、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和狂犬病等。
2. 人源性人兽共患病 通常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偶尔感染某些动物,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人的甲型流感等。
3. 互源性人兽共患病 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及人和动物之间均可传播,如血吸虫病、结核病、炭疽等。
4. 真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的生活史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进行,缺一不可。多见于寄生虫病:如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
(四)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类
1. 直接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本身在传播过程中无增殖和发育。感染途径多是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如结核病、狂犬病、弓形虫病等。
2. 循环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为完成生活史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参与的人兽共患病。如猪带绦虫病、棘球蚴病等。
3. 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有[z4]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无脊椎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在其体内完成必要的增殖或发育。如森林脑炎、鼠疫、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4. 腐物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生活史当中,至少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非动物性的孳生基质,如水、土壤、有机腐物、饲料、食品、植物等,才能完成生活史。病原体在基质中进行一定的发育或繁殖。如炭疽、肝片吸虫病等。
此外,按疾病医学史可分为:传统、新发、再发人兽共患病;按病原体存在来源分为:宠物源性、水源性、媒介源性、食源性、腐生性人兽共患病。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人兽共患病具有广泛的病原来源,其宿主种类繁多,环境原因复杂,传播途径多样,经常面临许多全新病原等情况,流行病学也是极其复杂的。人兽共患病在某一个地区传播及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与动物。这三个基本条件是人兽共患病在人群和动物中传播的生物学基础,缺一不可。当在某地区同时存在这三个条件并相互联系时,即可造成人兽共患病的流行。人兽共患病在人群和动物中的流行过程,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现象,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能正确掌握各种人兽共患病的流行规律,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断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可预防人兽共患病,达到控制或消灭人兽共患病的目的。
(一)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 传染源
传染源又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广义的传染源还包括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水体、植物、宿主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病原体可以随传染源的粪便、尿、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乳液、唾液、皮肤及溃疡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等途径排出体外。
1. 人作为传染源 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者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在实验室能检查出病原体,而人体却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由于所携带的病原体不同,分别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等;隐性感染者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后,人体只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表现其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免疫学检测中才能发现。有些病原体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很难明确区分。
在人兽共患病中人作为传染源,就整体而言,其所占的比例是较小的。常见的有结核病、炭疽、血吸虫病及肠道病毒感染等。如开放性结核病患者,以咳痰、打喷嚏、咳嗽等形式排出病菌,污染空气、土壤、饮水、草地及饲料等,可使生活在周围的动物感染。某猪场曾发生一半以上的猪感染结核病,其原因是饲养员为结核病患者所致。人患皮肤炭疽,若病灶分泌物污染了草料和饮水,常引起动物炭疽的发生。血吸虫病人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污染了含有钉螺的水体,孵出幼虫,侵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逸出,牛等动物接触疫水时,尾蚴可经皮肤感染而引发血吸虫病。
2. 动物作为传染源
(1)家畜和家禽:家畜和家禽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这里的家畜主要指草食类动物,如牛、羊、马等,以及杂食性的家猪。家禽主要指鸡、鸭、鹅及饲养的其他禽类,鸟类。人类与家畜和家禽的接触*为密切,人们在放牧、喂饲、挤奶、剪毛、使役、乘骑、加工畜禽产品、打扫畜禽圈舍以及治疗患病畜禽的过程中,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起人类发病。常见的以家畜和家禽为传染源的人兽共患病有:炭疽、布鲁菌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口蹄疫、禽流感、华支睾吸虫病等。
(2)伴侣动物(宠物):指以供玩赏、陪伴之目的而饲养的动物,包括猫、狗、鸟等适合人类饲养的动物。例如猫可能传播弓形虫病、猫抓病等;狗可能传播狂犬病、棘球蚴病等;鸟类可能传播鹦鹉热、森林脑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水生动物:主要是鱼和虾等,这些水生动物有可能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人类在养殖、捕捞、加工和食用过程中被感染。鱼类能传播30多种人兽共患病,其中包括钩端螺旋体病等12种细菌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10种病毒病,以及华支睾吸虫病等8种寄生虫病。
(4)实验动物:人们在饲养和使用白鼠、海豚、豚鼠、家兔等进行科学实验中,接触者有可能感染实验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如传染黄热病病毒、布鲁菌、土拉杆菌等。
(5)野生动物:很多人兽共患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即无需人的参与在野生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染给人和家畜的疾病。当人们进入原始森林、大沙漠、荒岛及沼泽地时,野生动物中的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引起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与流行。如马尔堡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及西尼罗病毒性脑炎等。
(6)半野生动物:指过去曾经是野生动物,后来迁入人类的经济活动地区,并依靠人类的活动而生存的动物,如鸟类、鼠类、蝙蝠及某些爬行动物等。人们通过接触其排泄物、捕食或被这些动物噬咬等,感染人兽共患病。如蝙蝠传播尼帕病毒性脑炎;狐蝠传播享德拉病毒性脑炎;果子狸传播SARS;多种啮齿动物可传播鼠疫;雀与燕可传播Q热。
不同种动物传染源引起的危害程度不同;另外,有些动物在进入冬眠状态后,病原体繁殖受到抑制,动物处于隐性感染,此时不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当动
古往今来,人类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还要同各种疾病作斗争。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中,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十大生物医学的发现,对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社会进入21世纪,一些莫名的传染病,对人类发起了一次次恐怖性的袭击,先是2003年,非典肆虐,世界惊呼:瘟疫来了。2004年伊始,禽流感的警报又叩响了,2005年在世界范围暴发。之后陆续出现了2009年甲型HIN1流感疫情,2014年东南亚地区、中国广东暴发的登革热疫情,2014年西非3国暴发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以巴西首发的Zika病毒病疫情。这些传染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均源于动物疫病,属于人兽共患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兽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节 人兽共患病的起源、定义
(一)人兽共患病的起源
在数千年的医学史中,记载着许多来源于动物的人类疾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狂犬病之类的传染病,如:公元前556年《左传》有“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狗,瘈狗入华臣氏,国人从之”的记载;当时人们已对猪囊虫病、羊的疥癣病等也已开始认识,在殷墟出土中已有我国*早的关于人畜寄生虫病的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没食之”;“肉中有如米点者,不可食之”;“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由于历史条件及科技水平有限,古人对人兽共患病的认识比较局限。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边缘学科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兽共患病的重要性。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次提出了人类感染的动物疫病(zoonosis)一词,即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尔后被修正为:由任何家养的或野生的脊椎动物传染给人或由人传染给动物的所有人类传染病。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成立了人兽共患病专家委员会。1959年专家委员会对人兽共患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也就是现在沿用的定义,其含义较前更为明确。1981年9月,WHO所属的专家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FAO派代表参加了此会。虽然有关这类疾病的分类目前尚有不同意见,但委员会一致认为,zoonosis 这一名词表达明确,含义广泛,并获得世界性的认可,予以继续沿用。
(二)人兽共患病的定义
人兽共患病(zoonosis)也称人畜共患病,是指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
人类感染人兽共患病,可源于家畜、家禽和饲养的宠物,还可源于野生动物、鸟类、水生动物等。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兽共患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及诊断方法、防治策略的科学。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医学和动物医学。由于人兽共患病具有广泛的动物宿主,有些人兽共患病对人、畜均构成严重威胁,其防治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懂得动物医学的知识。人兽共患病学*明显的特征,即把医学和动物医学融合为一体,利用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从根本上控制或消灭传染源,保护人类以及畜类等免遭人兽共患病的侵袭,保障人类的健康,促进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兽共患病学是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技术类、动物医学的一门综合课程。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人兽共患病种类繁多,分布非常广泛。目前,全世界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有250 多种,其中较为严重的有89种。近年来,人兽共患病频繁发生,有的病种已呈上升趋势,从SARS到甲型H1N1流感,以及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的关系。超七成新发现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病就有30多种。
人兽共患病的特点各异,有多种分类方法。在医学和动物医学领域,*常用的是按病原体分类。
(一)按病原体的生物学属性分类
1. 人兽共患细菌病 如鼠疫、布鲁菌病、鼻疽、炭疽、猪丹毒、结核病、土拉杆菌病等。
2. 人兽共患病毒病 又分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毒病、虫媒性人兽共患病毒病及朊毒体病。如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疯牛病等。
3.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吸虫: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等。
(2)绦虫: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3)线虫:弓首蛔虫病、旋毛虫病等。
(4)原虫: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
(5)节肢动物:蝇蛆病、疥疮等。
4. 其他人兽共患病 人兽共患衣原体病,如鹦鹉热;人兽共患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Q热、斑疹伤寒、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人兽共患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莱姆病;人兽共患真菌病,如皮肤真菌病、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等。
(二)按传染源分类
1. 家禽、家畜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鸡、鸭、鹅传播的禽流感等;猪传播的甲型H1N1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等;牛羊传播的炭疽、布鲁菌病等。
2. 宠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狂犬病、棘球蚴病、猫抓病、鹦鹉热等。
3. 野生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西尼罗病毒病、尼帕病毒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疯牛病等。
4. 实验动物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如布鲁菌病、土拉杆菌病等。
(三)按病原体储存宿主的性质分类
1. 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 主要在动物之间传播,偶尔感染人,如炭疽、森林脑炎、棘球蚴病、旋毛虫病和狂犬病等。
2. 人源性人兽共患病 通常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偶尔感染某些动物,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人的甲型流感等。
3. 互源性人兽共患病 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及人和动物之间均可传播,如血吸虫病、结核病、炭疽等。
4. 真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的生活史需在人和动物体内连续进行,缺一不可。多见于寄生虫病:如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
(四)按病原体的生活史分类
1. 直接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本身在传播过程中无增殖和发育。感染途径多是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如结核病、狂犬病、弓形虫病等。
2. 循环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为完成生活史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但不需要无脊椎动物参与的人兽共患病。如猪带绦虫病、棘球蚴病等。
3. 媒介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的生活史必须有[z4]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无脊椎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在其体内完成必要的增殖或发育。如森林脑炎、鼠疫、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4. 腐物传播性人兽共患病 病原体生活史当中,至少需要一种脊椎动物宿主和非动物性的孳生基质,如水、土壤、有机腐物、饲料、食品、植物等,才能完成生活史。病原体在基质中进行一定的发育或繁殖。如炭疽、肝片吸虫病等。
此外,按疾病医学史可分为:传统、新发、再发人兽共患病;按病原体存在来源分为:宠物源性、水源性、媒介源性、食源性、腐生性人兽共患病。
第三节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
人兽共患病具有广泛的病原来源,其宿主种类繁多,环境原因复杂,传播途径多样,经常面临许多全新病原等情况,流行病学也是极其复杂的。人兽共患病在某一个地区传播及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与动物。这三个基本条件是人兽共患病在人群和动物中传播的生物学基础,缺一不可。当在某地区同时存在这三个条件并相互联系时,即可造成人兽共患病的流行。人兽共患病在人群和动物中的流行过程,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学现象,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果能正确掌握各种人兽共患病的流行规律,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阻断三个基本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可预防人兽共患病,达到控制或消灭人兽共患病的目的。
(一)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 传染源
传染源又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广义的传染源还包括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水体、植物、宿主的分泌物、排泄物等。病原体可以随传染源的粪便、尿、眼结膜分泌物、鼻腔分泌物、乳液、唾液、皮肤及溃疡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等途径排出体外。
1. 人作为传染源 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者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在实验室能检查出病原体,而人体却不出现任何临床表现。由于所携带的病原体不同,分别称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等;隐性感染者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后,人体只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表现其他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免疫学检测中才能发现。有些病原体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很难明确区分。
在人兽共患病中人作为传染源,就整体而言,其所占的比例是较小的。常见的有结核病、炭疽、血吸虫病及肠道病毒感染等。如开放性结核病患者,以咳痰、打喷嚏、咳嗽等形式排出病菌,污染空气、土壤、饮水、草地及饲料等,可使生活在周围的动物感染。某猪场曾发生一半以上的猪感染结核病,其原因是饲养员为结核病患者所致。人患皮肤炭疽,若病灶分泌物污染了草料和饮水,常引起动物炭疽的发生。血吸虫病人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污染了含有钉螺的水体,孵出幼虫,侵入钉螺体内发育为尾蚴逸出,牛等动物接触疫水时,尾蚴可经皮肤感染而引发血吸虫病。
2. 动物作为传染源
(1)家畜和家禽:家畜和家禽是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染源。这里的家畜主要指草食类动物,如牛、羊、马等,以及杂食性的家猪。家禽主要指鸡、鸭、鹅及饲养的其他禽类,鸟类。人类与家畜和家禽的接触*为密切,人们在放牧、喂饲、挤奶、剪毛、使役、乘骑、加工畜禽产品、打扫畜禽圈舍以及治疗患病畜禽的过程中,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起人类发病。常见的以家畜和家禽为传染源的人兽共患病有:炭疽、布鲁菌病、鼻疽、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口蹄疫、禽流感、华支睾吸虫病等。
(2)伴侣动物(宠物):指以供玩赏、陪伴之目的而饲养的动物,包括猫、狗、鸟等适合人类饲养的动物。例如猫可能传播弓形虫病、猫抓病等;狗可能传播狂犬病、棘球蚴病等;鸟类可能传播鹦鹉热、森林脑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水生动物:主要是鱼和虾等,这些水生动物有可能携带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人类在养殖、捕捞、加工和食用过程中被感染。鱼类能传播30多种人兽共患病,其中包括钩端螺旋体病等12种细菌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10种病毒病,以及华支睾吸虫病等8种寄生虫病。
(4)实验动物:人们在饲养和使用白鼠、海豚、豚鼠、家兔等进行科学实验中,接触者有可能感染实验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如传染黄热病病毒、布鲁菌、土拉杆菌等。
(5)野生动物:很多人兽共患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即无需人的参与在野生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染给人和家畜的疾病。当人们进入原始森林、大沙漠、荒岛及沼泽地时,野生动物中的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引起人兽共患病的传播与流行。如马尔堡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及西尼罗病毒性脑炎等。
(6)半野生动物:指过去曾经是野生动物,后来迁入人类的经济活动地区,并依靠人类的活动而生存的动物,如鸟类、鼠类、蝙蝠及某些爬行动物等。人们通过接触其排泄物、捕食或被这些动物噬咬等,感染人兽共患病。如蝙蝠传播尼帕病毒性脑炎;狐蝠传播享德拉病毒性脑炎;果子狸传播SARS;多种啮齿动物可传播鼠疫;雀与燕可传播Q热。
不同种动物传染源引起的危害程度不同;另外,有些动物在进入冬眠状态后,病原体繁殖受到抑制,动物处于隐性感染,此时不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当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