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103024
“你是哪一类人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但前提是你必须是你自己。”
“我加班加点为他人绘制着蓝图,一转眼却发现自己就读的小学已经不在,中学也不在,老家翻建一新,儿时的伙伴奔走四方,我们生活真的在别处吗?大学读书寒暑假回家,工作了基本只有春节才回老家,近二十年几乎没有再见过小麦吐穗的情景,夏天在杭州的街头时时可见挑着担子卖莲蓬的人,可我在江南多年却不曾亲手摘下一颗莲蓬,大家的奔走与追寻到底是缘木求鱼还是得陇望蜀?在奔走中我们*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这是一本生动的书,是一个个包含深情的故事。
《西北偏北:一个70后建筑师的手记》是作者王大鹏十余年笔耕不辍的心血之作,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这种深情是通过看似轻松的笔触不经意地流淌出来。全书正文共33篇即33个与建筑、与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小故事,每一篇都通过平实的叙述向读者娓娓道来,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让人觉得亲近、舒服。读每一句话都仿佛是在听作者亲口讲述。
*这是一本认真思考的书,是一篇篇通过讲故事表达更深思想的文章。
作者王大鹏是一名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爱书人和藏书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在序言中就提到:“作为读书人的大鹏也是我所熟悉的。他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早些年每买到好书,经常会“加班”甚至通宵把书读完,第二天照常上班。他的阅读范围得很宽:历史的、哲学的、文学艺术的……当然也有建筑的。书读多了,思考的范围也就宽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总是能在别人的不经意间发现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和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西北偏北:一个70后建筑师的手记》一书收录了作者王大鹏10余年对建筑、对设计、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笔轻松诙谐,言语间不经意透露的真情实感总能让人心有所动。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西北偏北》为乡土杂记,记录了作者对于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在“西北偏北”所发生的故事;《暮鼓晨钟》向读者叙述了作者对生活中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所引发的思考;《迷途之鹿》收录的是作者原创的短篇小说,在一篇篇看似轻松的文字间往往阐述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天下大白》为建筑评论,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对当下的建筑及设计领域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图书内容丰富,作为一位70后的青年建筑师以自身的角度,结合成长的经历,以其深刻的思考,借以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向读者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序一 “多面性”的大鹏 004
序二 和大鹏一起看风景 008
自序 我们不是一类人 010
章 西北偏北
盖房记 032
故乡的苹果 053
黄瓜绿了 057
桃之夭夭 061
江南可采莲 066
渴望 069
我的语文课 073
故乡方言略考 089
西北偏北 097
第二章 暮鼓晨钟
王公子别传 104
轮语 114
满庭芳 132
花间一壶酒 135
象山记 140
自然之道 159
自─《万物》中的启示
丝袜•表皮•形式 164
暮鼓晨钟 169
自─时空的现代化演绎
消逝的光影 183
第三章 迷途之鹿
青梅煮酒 197
建筑师说 200
迷途之鹿 202
沙尘暴 206
书法家 209
在城市种小麦的人 212
抓阄 222
自鸣塔 242
第四章 天下大白
从饭店到博物馆 252
自─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三十年跨越
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演进
及思考 266
天下何以大白 296
南京博物院八十年感怀 304
象形与形象 308
自─漫谈当下建筑界的乱象
“跨界”的建筑 316
“异用行为”与公共空间 325
漫谈建筑设计规范 336
后记 何谓“西北偏北” 348
“多面性”的大鹏
我和大鹏一起工作已经15个年头了。在设计项目有很多交集,平时在一起聊天也算是比较多的,日子一长,接触愈多,就发现存在他身上的一种“多面性”。
作为建筑师的大鹏,自然是我所熟悉的,很职业,很理性,对设计中的问题考虑细致,对问题的把握和解决更是到位。和他一起工作心里特别踏实,是一个好的partner。他写的有关建筑的文章,如本书中收入的《从饭店到博物馆——中国建筑现代化的三十年跨越》、《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演进及思考》,体现了他对建筑设计发展严肃而理性的剖析和思考,但那些随笔——可称之为建筑散文,如《象山记》、《建筑师说》等更具有可读性,行文诙谐,饶有趣味。文章对建筑圈子里的乱象颇多针砭,因为是同行,一些文字读来常有同感,使人会心一笑。
作为读书人的大鹏也是我所熟悉的。他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碰到好的书,他有时会多购一本赠我,如《寻找苏慧廉》、《中国三千年绘画史》等)。早些年每买到好书,经常会“加班”甚至通宵把书读完,第二天照常上班。他的阅读范围得很宽:历史的、哲学的、文学艺术的……当然也有建筑的。书读多了,思考的范围也就宽了。与工作时的状态不同,在平时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的思维很发散,旁征博引,话题广泛。在这种无主题的交流中,常会爆出一些另类的观点,令人刮目。这一特点在《轮语》、《消逝的光影》等篇幅中有很清晰的表现,只是书中把平时的话语整理成文字,更具文采。能写出这样的美文,是与他作为“读书人”的身份密切相关的。
读了这本《西北偏北》,也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我原来不那么熟悉的大鹏——那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大鹏。他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包括家乡在内的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他对社会万象观察敏感而细微,《盖房记》、《天下大白》以建筑人的眼光剖析了当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发人深思。《我们不是一类人》、《王公子别传》虽然写的都是些平常的人生经历,但他写来绘声绘形,语调调侃,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读后使人会思考在这个大变局的社会中,各色人等的不同处境,以及他们将走向何方?尤其是《抓阄》描绘了一个公司和在这个公司工作人们的命运起伏,行文以轻松笔调开始,以沉重的现实结局,使人掩卷默然。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责任和忧患意识、我不太熟悉的大鹏。
对这样的“多面性”如何看?我是一个建筑师,我愿意首先从建筑师的角度来理解大鹏的“多面性”。
曾经在微信上看到关于大鹏的文章,题目是《行走在建筑的边缘》,这题目语带调侃,未可认真。因为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技术科学领域中,建筑是没有边界的。在界面清晰的技术学科门类拼图中,建筑学却像墨迹般的晕染开去,很难界定它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既无边界,如何能行走在它的“边缘”?现在的问题恰恰是我们过去对建筑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似乎只要学会建筑“模式语言”,或是那些先锋建筑师们的理论就可以了。其实如果我们不了解建筑的社会性和模糊性,以及建筑与科学艺术人文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社会对生活没有细致的观察和切身的体悟,是很难真正懂得建筑的。建筑作品品质源自于建筑师的思考深度,而建筑师的思想深度则源于他对本专业及专业外各类知识的积累,源于他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就建筑论建筑无异于刻舟求剑,自划藩篱,实不足取。
当然,我也愿意把《西北偏北》看做是一位建筑师的“跨界”之作。多年来,大鹏游走在建筑与社会生活、人文艺术等领域之间,日积月累,写出了一篇篇文笔轻松、视野开阔的美文,写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这已经不是一般建筑师所能达到的境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我和大鹏一起工作已经15个年头了。在设计项目上有很多交集,平时在一起聊天也算是比较多的,日子一长,接触愈多,就发现在他身上的一种“多面性”……我愿意把《西北偏北:一个70后建筑师的手记》看作是一位建筑师的“跨界”之作。多年来,大鹏游走在建筑与社会生活、人文艺术等领域之间,日积月累,写出了一篇篇文笔轻松、视野开阔的美文,写出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这已经不是一般建筑师所能达到的境界。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鹏是一个喜欢东张西望的人,一个北方人生活在南方,却不忘对故土的回望,并保持对新世界的敏感。他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位五觉通灵的观察者,这是我喜欢大鹏的主要原因。我不能说大鹏这本随笔比大鹏设计的建筑更重要,但是如果你要了解世纪交错的中国建筑与建筑人,了解一位乡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出色建筑师的传奇经历,大鹏的记述为你提供了一份真实而生动的时代文本。
—刘克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何谓“西北偏北”
身为建筑师,虽以绘图谋生,然而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却更喜欢文字,因为即兴写就的文字没有所谓的“任务书”限制,也没有“甲方”的反复修改,更没有为稻粱谋的压力。这些文字无论浮浅或深刻,油滑或严肃,古板或风趣,但求率真与畅快,多年的经营删选后竟也有厚厚一本,名之为《西北偏北》,这无关希区柯克的悬疑片,实属巧合。
生为咸阳人,大学前的活动范围不过方圆几十里,及至大学起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东奔西走,国内国外,多属走马观花,不惑之年回首才发现身为西北人,西北五个省竟然只到过一个——并且还是自己出生的那一个!2012年春节回老家,我向西北偏北方向多行了几十里地,先后看到了树龄1600多岁的古豹榆槐,建于北宋的武陵塔,立于民国的“虎山”石碑,更领略了粗犷苍凉的沟壑地貌,难道这就是我自以为极其熟悉的故乡?乡音犹在,故人渐稀,人物两非,何其恓惶!
在走马观花的旅行中,我曾经遇到几次离奇的“巧合”。一次是去意大利,同行的副院长在梵蒂冈邮局询问旁人如何填写明信片邮寄地址,他惊讶的发现这个正在填写明信片的人和他住在国内的同一个小区,甚至还是同一幢楼,只是他们从不认识。再有一次是去美国,我背着相机在拉斯维加斯酒店赌场的大厅溜达,大学毕业近十年不联系同学迎面而至,惊呼拥抱换名片,又快十年过去也没有再见一面。还有一次是去瑞士,我和几个杭州的同事在偏僻的小镇吃晚饭,抬头发现上海公司的几个同事竟然也走了进来,他们可是提前三天出发先去的意大利啊!新锐建筑师马岩松做了一个“鱼缸”作品:他观察到自己鱼缸里的那条鱼每天游行的路线很规律——就在那么几个不同标高的水面沉浮前行,于是他就用笔在鱼缸外面画出了鱼的游行线路图,按这个线路图他为这条鱼量体裁衣做了一个特制鱼缸,然后给玻璃管道注满水将鱼放了进去。出国的几次巧合我们分明就是被扔进“管道鱼缸”的鱼,尽管外面的世界不乏色彩斑斓,但自己的线路图却尽在一管之中,而且这管道还不是单独为某一个人量身定做的,所以才有彼此时时碰头的“奇遇”。
前些年因南京博物院项目经常乘大巴车来往于杭宁之间,高速公路如同利剑一般劈开了沿途的村子,由于经常反复往来,什么地方有荷塘,什么地方有大树,什么地方有小庙,基本都记住了,可惜都是隔着车窗看看而已,及至后来高铁开通,这些景致因为速度加快就变得更加模糊而迷离。智能手机让绝大多数人都成了低头族,也许大家不再对窗外的景致抱有兴趣,只是偶尔同聚一桌,话题却是那么的雷同与一致,同一性与共时性的信息传播不正像那条玻璃管道吗?
我加班加点为他人绘制着蓝图,一转眼却发现自己就读的小学已经不在,中学也不在,老家翻建一新,儿时的伙伴奔走四方,我们生活真的在别处吗?大学读书寒暑假回家,工作了基本只有春节才回老家,近二十年几乎没有再见过小麦吐穗的情景,夏天在杭州的街头时时可见挑着担子卖莲蓬的人,可我在江南多年却不曾亲手摘下一颗莲蓬,大家的奔走与追寻到底是缘木求鱼还是得陇望蜀?在奔走中我们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我的生命一半在西北度过,另一半在东南度过,不出意外我会在江南呆的时间更长,在人生成长中能先后领略与体验到两种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特色,并且能在其中生活很长时间也算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城市化”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因为这个主旋律“造城”和“进城”就成了时代潮流。造城固然不易,但是却充满了希望,而进城虽怀有憧憬,却不乏艰辛,背井离乡多属被动。因为我的经历与职业使得自己既是进城者,又是造城者,辑录在《西北偏北》的这些文字有建筑评论,文化随笔,设计小说和乡土札记,这是一个典型70后建筑师的追寻与成长、回顾与思考的体悟,这些文字说与语言技巧无关,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用笔写成的一本书,而是随着这个历程推进自然而然留下的痕迹,自然而然并不是说记录就是理性客观的,恰恰相反,这些文字的视角和观点是很主观很个人的,如同本人的乡音一样。
王大鹏
2017.初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