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8669
编辑推荐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居民建筑的奇葩,也是世界上*伟大的生土建筑,它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珍贵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建筑造型,浓郁的地域特色,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神奇的不解之谜,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和游者。
内容简介
全书以大量土楼建筑和聚落为实例,对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防卫系统、建筑技术、空间特色、楹联文化及其历史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福建土楼这一世界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作者现任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自1980年起一直进行福建土楼研究,作过深入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手资料,还为本书手绘了许多建筑结构图。本书是中外建筑师的收藏书,也是感兴趣的游客可信的参考书。
目 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土楼研究的历史回顾
福建土楼“发掘”的历史
福建土楼研究的历程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土楼形式
圆楼
方楼
五凤楼
土楼的变异形式
第三章 福建土楼的概念界定
第四章 福建土楼的聚居特点
聚族而居是汉民族共同的聚居特点
福建土楼奇特的聚居方式
第五章 福建土楼的奇特之最
最著名的土楼
最早列为“国保”的土楼
最大的土楼
直径最小的圆楼
建造年代最早的土楼
最高的土楼
最壮观的土楼
最别致的土楼
最华丽的土楼
最先辟为旅馆的土楼
第六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二宜楼
犹如“飞碟”从天而降的田螺坑
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洪坑村
纯朴自然如如诗如画的石桥村
从“物境”到“情境”再升华到“意境”
第七章 坚不可摧的防卫系统
特殊的社会环境
适应固守的平面布局
牢不可破的土楼外墙
神奇绝妙的洞口防卫
神秘的传声筒与地下通道
牢靠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八章 古老独特的建造技术
福建土楼的建造工序
夯土墙及瓦顶的施工技术
土楼灶台砌筑的风俗
第九章 适宜居住的楼内环境
土墙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作用
适应居住卫生要求的楼层布局
巧妙实用的厨房设计
亲切宜人的内院天井
绝非十全十美的居住环境
第十章 向心有序的建筑空间
土楼内外空间尺度的强烈对比
土楼空间序列服从封建的礼教仪规
土楼空间的内向性与向心性
居住空间的竖向分配与线状组合
客家圆楼空间的完整与统一性
闽南土楼空间的明确的私密性层次
第十一章 朴实完美的建筑处理
第十二章 破解圆楼的成因奥秘
第十三章 催人奋进的匾额楹联
第十四章 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
第十五章 追在眉睫的保护开发
结束语–走向未来的福建土楼
附录一:福建典型土楼一览表
附录二:福建典型土楼分布图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第一章 土楼研究的历史回顾
福建土楼“发掘”的历史
福建土楼研究的历程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土楼形式
圆楼
方楼
五凤楼
土楼的变异形式
第三章 福建土楼的概念界定
第四章 福建土楼的聚居特点
聚族而居是汉民族共同的聚居特点
福建土楼奇特的聚居方式
第五章 福建土楼的奇特之最
最著名的土楼
最早列为“国保”的土楼
最大的土楼
直径最小的圆楼
建造年代最早的土楼
最高的土楼
最壮观的土楼
最别致的土楼
最华丽的土楼
最先辟为旅馆的土楼
第六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二宜楼
犹如“飞碟”从天而降的田螺坑
山青水秀人文荟萃的洪坑村
纯朴自然如如诗如画的石桥村
从“物境”到“情境”再升华到“意境”
第七章 坚不可摧的防卫系统
特殊的社会环境
适应固守的平面布局
牢不可破的土楼外墙
神奇绝妙的洞口防卫
神秘的传声筒与地下通道
牢靠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八章 古老独特的建造技术
福建土楼的建造工序
夯土墙及瓦顶的施工技术
土楼灶台砌筑的风俗
第九章 适宜居住的楼内环境
土墙对室内温湿度的调节作用
适应居住卫生要求的楼层布局
巧妙实用的厨房设计
亲切宜人的内院天井
绝非十全十美的居住环境
第十章 向心有序的建筑空间
土楼内外空间尺度的强烈对比
土楼空间序列服从封建的礼教仪规
土楼空间的内向性与向心性
居住空间的竖向分配与线状组合
客家圆楼空间的完整与统一性
闽南土楼空间的明确的私密性层次
第十一章 朴实完美的建筑处理
第十二章 破解圆楼的成因奥秘
第十三章 催人奋进的匾额楹联
第十四章 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
第十五章 追在眉睫的保护开发
结束语–走向未来的福建土楼
附录一:福建典型土楼一览表
附录二:福建典型土楼分布图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免费在线读
第叁章 福建土楼的概念界定
多少年来许多宣传媒体都把福建的土楼称为“客家土楼”。1982年我完成的福建传统民居研究硕士论文中也是把土楼民居称为“客家土楼”。以后随着调查区域从永定、南靖扩大到整个闽南地区,才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漳州市所属的10个县区都有土楼,泉州市所属的安溪县、南安市、惠安县也有土楼,尤其发现不仅永定县的客家人住土楼,闽南广大地区的闽南人也住土楼。在闽南的南靖、平和两县与永定交界的地带也有客家人的土楼。但据不完全统计,闽南人居住的圆楼、方楼的总数比客家人的还要多。所以把这些土楼统称为“客家土楼”是错误的。
平和县和华安县单元式土楼的发现更是震惊了学术界。直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还有这种与永定客家人土楼布局迥异的单元式土楼,它的平面布局是各户自成单元,单元内有独立的楼梯,不设走廊连通各户。而客家土楼则是靠内侧回廊联系各户,以公共楼梯上下。两种平面布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不同的居住理念,而两种土楼的外观却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引起了各学科学者极大的兴趣。
至于客家土楼,除了福建永定县的圆楼、方楼、五凤楼之外,还包括江西赣南的土围子、广东粤北的围龙屋、粤东北的客家围子。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学术界的视野拓宽了。将不同形式的土楼作比较研究,更深入地掌握各类土楼的特点,然后再来界定福建土楼的概念,自然会更加确切。
什么是土楼?许多人单单从字面理解,把凡是由土墙建造的楼房都叫做土楼,这是不确切的。用夯土建造或土坯砌筑的小楼房全国各地都有,这不足为奇。这些并不是人们通常最感兴趣的称之为“土楼”的民居。在福建,“土楼”这个概念约定俗成,已经有了它特定的含义,它正是特指用夯土墙承重的、规模巨大的楼房住宅。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夯土墙要真正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而不是像有些传统木构建筑那样,夯土墙只是作为围护结构;其二它应该是聚族而居的大型楼房建筑,而非独门独户的单幢小楼。这种大型土楼是闽、粤、赣三省的一些地区独有的奇特的居住建筑。在闽、粤、赣三省的土楼建筑中,国内外学者最感兴趣的是福建的圆、方土楼,为什么呢?只要把粤赣的土楼与福建的土楼作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原因。先说粤东北的客家围子,其平面为三堂两横或三堂四横,四周围屋,占地很大,层数不高,更像一个小城堡。粤北的围龙屋,固然前方后圆颇有特色,但它只是单层建筑,防卫性相对较差。再说江西赣南的土围子,其平面绝大部分为方形,占地很大,层数不高,外观较为平淡,且多数围子相对独立,很少形成群组。而福建的土楼与它们相比占地相对较小,楼层较高,防卫功能突出,且成组成群形成聚落,其视觉形象更为优美,加上单个独立的土楼圆形、方形这样十分肯定又极其简洁的造型和庞大的体量、斑驳的土墙,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巨大,确实令人震撼而惊叹。
多少年来许多宣传媒体都把福建的土楼称为“客家土楼”。1982年我完成的福建传统民居研究硕士论文中也是把土楼民居称为“客家土楼”。以后随着调查区域从永定、南靖扩大到整个闽南地区,才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漳州市所属的10个县区都有土楼,泉州市所属的安溪县、南安市、惠安县也有土楼,尤其发现不仅永定县的客家人住土楼,闽南广大地区的闽南人也住土楼。在闽南的南靖、平和两县与永定交界的地带也有客家人的土楼。但据不完全统计,闽南人居住的圆楼、方楼的总数比客家人的还要多。所以把这些土楼统称为“客家土楼”是错误的。
平和县和华安县单元式土楼的发现更是震惊了学术界。直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还有这种与永定客家人土楼布局迥异的单元式土楼,它的平面布局是各户自成单元,单元内有独立的楼梯,不设走廊连通各户。而客家土楼则是靠内侧回廊联系各户,以公共楼梯上下。两种平面布局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不同的居住理念,而两种土楼的外观却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引起了各学科学者极大的兴趣。
至于客家土楼,除了福建永定县的圆楼、方楼、五凤楼之外,还包括江西赣南的土围子、广东粤北的围龙屋、粤东北的客家围子。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学术界的视野拓宽了。将不同形式的土楼作比较研究,更深入地掌握各类土楼的特点,然后再来界定福建土楼的概念,自然会更加确切。
什么是土楼?许多人单单从字面理解,把凡是由土墙建造的楼房都叫做土楼,这是不确切的。用夯土建造或土坯砌筑的小楼房全国各地都有,这不足为奇。这些并不是人们通常最感兴趣的称之为“土楼”的民居。在福建,“土楼”这个概念约定俗成,已经有了它特定的含义,它正是特指用夯土墙承重的、规模巨大的楼房住宅。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夯土墙要真正作为建筑的承重结构,而不是像有些传统木构建筑那样,夯土墙只是作为围护结构;其二它应该是聚族而居的大型楼房建筑,而非独门独户的单幢小楼。这种大型土楼是闽、粤、赣三省的一些地区独有的奇特的居住建筑。在闽、粤、赣三省的土楼建筑中,国内外学者最感兴趣的是福建的圆、方土楼,为什么呢?只要把粤赣的土楼与福建的土楼作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原因。先说粤东北的客家围子,其平面为三堂两横或三堂四横,四周围屋,占地很大,层数不高,更像一个小城堡。粤北的围龙屋,固然前方后圆颇有特色,但它只是单层建筑,防卫性相对较差。再说江西赣南的土围子,其平面绝大部分为方形,占地很大,层数不高,外观较为平淡,且多数围子相对独立,很少形成群组。而福建的土楼与它们相比占地相对较小,楼层较高,防卫功能突出,且成组成群形成聚落,其视觉形象更为优美,加上单个独立的土楼圆形、方形这样十分肯定又极其简洁的造型和庞大的体量、斑驳的土墙,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巨大,确实令人震撼而惊叹。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