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20858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介绍1、新闻、出版业的新实践;2、传统印刷原理;3、传统印刷机理;4、数字印刷原理;5、数字印刷机理;6、链接技术;7、影像原理;8、印刷中的光学影像;9、印刷质量与仪器检测;10、印刷品的主观质量;11、触觉感知质量;12、媒体经验;13、媒体应用研究;14、产品可持续性;15、媒体商业模型;16、广告模型 — 对消费者影响的概述;17、媒体概念:变化中的媒体的分析工具;18、分析未来媒体的工具。
第1章 新闻出版业的新实践
1.1 引言
1.2 变革中的新闻出版业
1.3 策划/编辑作业模式的出现
1.3.1 报纸的分类和组织原则
1.4 记者中心模式vs策划/编辑模式
1.4.1 记者中心模式
1.4.2 策划/编辑模式
1.5 新的视觉秩序与艺术总监的核心作用
1.6 新的编辑模式
1.7 交叉媒体:实时新闻 vs 深度报道
参考文献
第2章 传统印刷原理
2.1 引言
2.2 柔版印刷
2.2.1 网纹辊
2.2.2 柔印印版
2.2.3 油墨转移
2.2.4 柔版印刷机
2.2.6 柔版印刷的应用
2.3 凹版印刷
2.3.1 油墨刮刀
2.3.2 凹印辊筒
2.3.3 辊筒雕刻
2.3.4 压印辊筒和静电吸墨装置
2.3.5 油墨干燥
2.3.6 油墨转移
2.3.7 印刷机设计
2.3.8 印刷油墨
2.3.9 凹版印刷的应用
2.4 胶版印刷
2.4.1 供墨系统
2.4.2 润版装置
2.4.3 胶印印版
2.4.4 橡皮布
2.4.5 油墨转移
2.4.6 油墨固化与干燥
2.4.7 无水胶印
2.4.8 印刷机设计
2.5 丝网印刷
2.5.1 油墨转移与固化
2.5.2 印刷机设计
2.5.3 印刷油墨
2.5.4 丝网印刷的应用
2.6 印刷油墨
2.6.1 油墨成分
2.6.2 辐射固化油墨
2.6.3 干燥机理
2.6.4 传统油墨与辐射固化油墨
2.7 印刷用纸
2.7.1 机械浆纸
2.7.2 化学浆(高档)文化纸
参考文献
第3章 传统印刷机理
3.1 引言
3.2 压区现象
3.2.1 基本考虑
3.2.2 印刷压区的压力
3.2.3 辊筒转动
3.2.4 油墨转移现象
3.3 印刷机过纸
3.3.1 纸张输送
3.3.2 多色套印
3.3.3 印刷机过纸相关问题
3.3.4 润版液作用机理
3.4 印刷干燥
3.4.1 干燥步骤
3.4.2 挥发干燥
3.4.3 油墨溶剂的后续处理
3.4.4 聚合干燥
参考文献
第4章 数字印刷原理
4.1 引言
4.2 喷墨技术
4.2.1 连续喷墨
4.2.2 按需喷墨
4.2.3 喷墨墨水
4.2.4 墨水固化和干燥
4.3 电子照相打印
4.3.1 成像原理
4.3.2 定影
4.3.3 墨粉和纸张
4.3.4 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第5章 数字印刷机理
5.1 引言
5.2 喷墨打印
5.2.1 连续喷墨打印
5.2.2 按需喷墨的墨滴形成
5.3 电子照相打印
5.3.1 附加电荷
5.3.2 曝光
5.3.3 电场
5.3.4 墨粉显影
5.3.5 墨粉转移到纸面
5.3.6 墨粉的定影
参考文献
第6章 链接技术
6.1 引言
6.2 条码技术
6.2.1 印刷条码
6.2.2 数字水印
6.2.3 RFID标签
6.3 链接应用
6.3.1 触发动作的应用
6.3.2 提供附加信息的应用
6.3 纸质用户界面
参考文献
第7章 印刷的成像原理
引言
7.1 图像信号概述
7.1.1 单色图像
7.1.2 彩色图像
7.1.3 图像的阶调范围
7.2 图像本身的表征参数
7.2.1 动态范围
7.2.2 色域
7.2.3 调制与反差
7.2.4 噪声
7.2.5 信噪比SNR
7.2.6 信息容量
7.2.7 泽度
7.3 印刷图像的表征参数
7.3.1 反差与线性化
7.3.2 色调补偿
7.3.3 Rms误差
7.3.4 色彩补偿
7.3.5 信息传递
参考文献
第8章 印刷的光学图像
8.1光学现象
8.1.1 引言
8.1.2 表面反射
8.1.3 内部反射
8.1.4 印刷品噪声
8.1.5 承印材料的光学特点
8.2 彩色图像印刷品
8.2.1 色度法表示颜色
8.2.2 颜色复制原理
8.2.3 彩色图像印刷复制过程
8.2.4 颜色特性
8.3 印刷复制信息能力
8.3.1 一般规律
8.3.2 信息容量
8.3.3 纸张的视觉信息容量
8.3.4 纸张颜色信息容量
参考文献
第9章 印刷质量的客观评价与检测 224
9.1 引言 224
9.1.1 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 224
9.2 印刷质量的仪器测试 225
9.2.1 样品处理 225
9.2.2 测量的几何条件 225
9.2.3 发光体和和标准光源 226
9.2.4 不同检测系统 226
9.2.5 测量仪器的局限性 226
9.3 印刷质量检测 227
9.3.1 颜色 227
9.3.2 印刷密度 228
9.3.3 印刷光泽度 229
9.3.4 图像清晰度和细节 230
9.3.5 不均匀度 232
9.3.6 印刷缺陷检测及印刷的质量参数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10章 印刷质量的主观评价 237
10.1 引言 237
10.2 视觉感知 237
10.2.1 人眼视觉系统 237
10.2.2 高级视觉感知 238
10.3 主观图像质量评价 239
10.3.1 主观评价质量 239
10.3.2 印刷质量定义 240
10.3.3 主观评价类型 240
10.3.4 中性灰图像测试条 241
10.4 自底而上:基于视觉的图像质量模型 241
10.5 自上而下:高阶的质量体验 242
10.5.1 印刷品质量主观评价 243
10.6 印刷质量的主观评价 243
10.6.1 观察者 243
10.6.2 测试样品 244
10.6.3 评价方法 245
10.6.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8
参考文献 249
第11章 触觉感知质量 251
11.1 引言 251
11.2 触感 251
11.2.1 机械感受 252
11.3 触觉特性测量 253
11.3.1 未经训练的评价小组 254
11.3.2 经过训练的评价小组 255
11.3.3 仪器评价 258
11.4 纸张的触觉特性 260
11.5 总结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12章 媒体体验 264
12.1 引言 264
12.2 体验的概念 264
12.2.1 体验的构架和体验模型 265
12.2.2 体验类型 268
12.3 体验的形式 270
12.3.1 在场体验(presence) 270
12.3.2 心流体验(flow) 271
12.3.3 媒体享受和娱乐 272
12.4 媒体体验 273
12.4.1 印刷媒体和混合媒体的质量 273
12.4.2 媒体质量和体验 275
12.4.3 印刷媒体体验 276
12.4.4 混合媒体体验 277
12.5 媒体体验的评测 278
12.5.1 观测手段 278
12.5.2 自我报告评测 283
12.6 结语 286
12.6.1 评测手段面临的挑战 286
12.6.2 面临的理论挑战 286
12.6.3 产品设计和开发面临的挑战 287
参考文献 287
第13章 媒体应用研究 291
13.1引言 291
13.2 媒体:技术维度与社会维度 292
13.3 如何研究媒体应用 294
13.3.1 结构传统与媒体使用量的计算 295
13.3.2 行为传统与媒体应用模型 296
13.3.3 文化传统与内涵 298
13.4 造纸工作者为何要对媒体应用感兴趣? 300
参考文献 302
第14章 印刷产品的可持续性 305
14.1 引言 305
14.2 可持续性的概念与驱动 305
14.3 可持续性的维度 306
14.4 印刷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307
14.4.1 生命周期评价 308
14.5 印刷对环境的影响 309
14.5.1 能源 310
14.5.2 水 310
14.5.3 化学品应用 310
14.5.4 原料使用与回收利用 310
14.5.5 运输 311
14.5.6 监管要求 311
14.6 印刷工业的可持续性指标 311
14.7 讨论与结论 313
14.7.1 附加信息与有用的链接 314
参考文献 315
第15章 媒体的商业模式 318
15.1 引言 318
15.2 媒体业发展的动力 322
15.2.1 出版商 322
15.2.2 信息接受者 324
15.3 内容与服务 326
15.4 经济因素 326
15.4.1 媒体收入 326
15.4.2 媒体支出 329
15.5 商业活动 330
15.6 价值链与核心业务 331
15.7 混合媒体与功能印刷 334
参考文献 337
第16章 广告模式——对消费者的影响概述 339
16.1 引言 339
16.2 广告效应——广告的经济模式 339
16.2.1广告的宏观经济影响 339
16.2.2 广告投入水平的界定 341
16.3 广告效应——广告的管理模式 342
16.4 消费者导向的广告研究 343
16.5 说服——如何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343
16.5.1 诉求类型 344
16.5.2 框架效应 345
16.5.3 多属性态度模型 346
16.6 解释——消费者使用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347
16.7 广告内容的文化解读 347
16.8 广告的长期演变 348
16.9 结论 349
参考文献 350
第17章 媒体概念:分析媒体变化的工具 356
17.1 引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媒体 356
17.2 媒体概念 357
17.2.1组件1:出版商、受众和新闻工作者的目标、价值和需求 359
17.2.2 组件2:整体与部分的构建 360
17.2.3 组件3:日常工作实践 361
17.3 媒体概念的积木模块 362
17.3.1 战略模型和商业模型 362
17.3.2 设计和创新研究 364
17.3.3 组织学习 365
17.4 媒体概念实验室 367
17.4.1 The Paper的媒体概念实验室 367
17.5 潜在读者:新闻编辑室的分析工具 371
17.5.1 受众的模糊概念 371
17.5.2 培育潜在读者 372
17.6 讨论 374
参考文献 375
第18章 分析未来媒体的工具 381
18.1 引言 381
18.1.1 媒体革命 381
18.1.2 未来框架 382
18.2 媒体的未来:范例研究 383
18.2.1 跨国公司MEDIBIG:基于场景的战略过程 383
18.3 结论:从看到未来到创造未来 394
参考文献 395
第1章 新闻出版业的新实践
MERJA HELLE AND MAIJA T?YRY
1.1 引言
媒体产业如其它行业一样,也是要生产消费产品,但本质上媒体产品具有象征意义,深深影响着社会。这样媒体生产的作业流程(work process)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期理解媒体生产者“实践上如何管理并协调经济、政治、法规、技术、专业、文化、标准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1]。
和Hartly一样,我们认为,新闻出版业、新闻产品和新闻机构处于一个如充满矛盾和历史变革的十字路口,且充满各种力量的博弈,我们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分析新闻出版业、新闻产品和新闻机构。Hartly认为,“创新产业试图在新媒体技术(新知识经济)背景下,描述个人的创意艺术(creative arts)与大众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具有概念性和实用性的集合体,为新的大众消费者使用[2]”。
媒体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受众(audience)的改变而发展。技术革新不是产品发展(evolving products)、受众媒体习惯改变的原因。公众的教育层次在提高,有更多的闲钱消费媒体产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从而引起了印刷媒体与广告的分化,和新的营销实践的开发[3]。
本章?讨现代印刷新闻出版业的两大趋势:首先是对读者时间、金钱的竞争加剧,需要给媒体产品的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调整,用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反过来这也要求转变新闻编辑室的作业流程,从以记者为中心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集中的策划和编辑作业流程,重视内容、视觉质量的持续提高。这可从大规模定制[4]和反射性生产[5~7]得到印证,其中消费者的习惯会持续受到监测,产品和生产过程根据客户的偏好进行柔性调整。而这一变化趋势的反对者,特别是报纸业的反对者,用“新闻工厂”[8,9]或市场驱动的出版业等贬义词形容这一发展趋势[10, 11]。
新闻出版作业流程中策划、编辑日益受到重视,是持续关注受众偏好、媒体习惯及媒体环境变化的结果。它首先是建立在清晰的媒体概念(见第17章)基础上。媒体概念包括了出版机构、大众消费团体的目标和价值;对顾客/用户的理解;通过构建版面、报道(story)类型、视觉指导等,系统地组织媒体内容和作业模式。为保证质量,媒体的内容要经过仔细策划,通过系统的编辑、反馈过程经常检查。
第3节讨论以报纸为主的新闻工作实践的历史演化。第4节以芬兰杂志媒体为例,介绍两个主要的新闻工作组织模型:个人/全面模型和集中的策划、编辑模型。新的个人/全面模型源自英美新闻出版工作的传统[12],这一模式早出现于杂志,欧洲和芬兰已将其广泛应用于新闻报纸业。与新闻出版工作的第二次主要转型即“新视觉秩序”紧密相关,它不仅重视文本的内容,而更着重于媒体产品的外在和形式。在第5节,随着“新视觉秩序”的产生,控制杂志视觉、外观质量的艺术总监(AD,art director)角色日渐重要。第6节介绍新的策划、编辑实践。第7节介绍数字媒体、混合媒体、在线出版出现后,新闻编辑室作业流程的一些未来趋势。
1.2 变革中的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媒体的内容、外观和作业流程——随着政治、技术、法律、艺术和商业的变化不断演进。本节介绍新闻出版业报纸、杂志的发展历史,及其面临的挑战。
回顾既往会发现新闻出版业变化的几个趋势:
(1)采编人员(journalist)的职业化;
(2)新闻编辑室的专业分工日益细化;
(3)人员之间、生产各阶段的合作加强;
(4)媒体产品视觉外观的中心角色;
(5)着重专注的读者;
(6)数字出版平台的兴起;
(7)采编人员新的技能要求。
过去二十年中,芬兰媒体出现了英美式集中的新闻编辑室工作模型,这一模型加强了内容的策划和编辑。第二个趋势被称为“新视觉秩序”,着重于内容可视化的核心角色,和报纸杂志中的艺术总监角色。第三趋势是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产生了包含音频和动画的网络出版和移动出版。大量新的现象如媒体融合、跨媒体和混合媒体,改变了许多媒体机构(不仅仅是新闻编辑室)的技能要求和工作组织方式。新闻编辑室、营销、技术趋于整合,许多采编人员不得不学会工作于多重出版平台。然而,在线新闻工作的实践问题,目前没有统一的意见(remains open),因为有两种主要的作业流程组织方式:印刷出版、数字出版分离的新闻机构,或集中的新闻编辑室。
新闻出版业和新闻出版工作,传统上被定义为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媒体组织采编人员所做的工作。采编人员没有像律师和医生那样要求有正式合法的资格,例如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自称为(编辑)记者。没有一致、详细的组织实践,或甚至没有可比较的工作头衔,媒体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实践和工作头衔(they)亦不相同。“编辑”一词,一方面可称之为文字编辑(编辑采编人员的文稿),另一方面又可称之主编(全面负责内容的制作)。
新闻机构的生产过程分为五个基本阶段:(1)搜集新闻素材,(2)选择新闻主题,(3)编辑新闻素材,(4)素材的版面设计,(5)制成印刷版面送交印刷厂。这一通用模型(generic model)如果把新闻替换为特写或报道,也可以应用到杂志。
芬兰某报纸新闻制作的通用模型,用IDEF符号[13]描述如图1-1 [14]所示。基本图可细分为更详细的多个层次。
这个模型相当直观地展示了新闻编辑室的作业过程。媒体公司需要收集新闻、专题(features)的素材(素材存在于媒体公司之外),根据新闻标准决定选择哪些素材作进一步的加工。目标受众(perceived audience)也会影响这些决定。下一步,新闻主题被加工成具有一定角度和重点的新闻条目(news item)。报道可包括文本、照片、标题、图像(graphics)等几个元素。文本可由采编人员自己或助理编辑(文字编辑)编辑。报道元素由排版软件(layout program)在屏幕上编排,组合成连贯的报道,也可提前放入广告。然后版面被加工并送往印刷厂。
图1-1 IDEF符号表示的新闻作业和的等级层次
研究中的报纸新闻编辑室,照片次于文本。工作流程中,特别是从报道思路(idea)的形成,到产生终新闻报道的过程,存在反馈和前馈联系(同上)。
这个表面上简单、直观模型的背后,隐藏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实践过程,根据媒体规模的大小而变化。小型的地方报纸、兴趣类杂志可能只有1-3个记者,他们还要拍照、排版、发送版面到印刷厂,终产生报纸的电子网页版。大型的全国性报纸、杂志可能有上千员工,他们分工明确,有专职于不同主题的记者、事实调查员、助理编辑、制作人、摄影师、图片编辑、图形艺术家和版面设计、排版、技术人员、专门的网络记者和编辑等,供职于媒体的不同部门。这一复杂过程的管理有多个层次结构,管理层次有七层,新闻编辑每天要有几个会议。
将图1-1的模型和新的作业流程比较,对于许多报纸尤其是杂志而言, 这一线性模型必须重新绘制。视觉资料、包装和版面构成(图1-1,A4)的位置,将被移至作业流程的前面,强烈影响新闻搜集、新闻/报道素材的选择和撰稿、编辑和排版。在设计革命时代[15],各种视觉元素通常被首先发掘,版面报道的内容摆放,由负责视觉决策的艺术总监决定。
另外一个主要的复杂问题需要更详细的受众群体研究(ethnography[原文如此,可能有误。——译者])。图1-1的作业流程从“既有”的新闻素材开始,接着是新闻条目的选择。无数的事件和人物,选择什么?如何展示?为什么?这确实是一个要商讨、争辩的问题,其中媒体所有者、新闻编辑室管理层、记者、信息提供者、读者、广告、营销的利益,每天都要进行协商 [16]。因此,理解媒体的媒体概念(见本书第17章)的重要性,在媒体机构、新闻编辑室内应经过广泛讨论并得到认可。遗憾的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同一编辑室中,采编人员对于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常有不同的见解[16-18],但这些不同见解经常不被讨论。
新闻出版业和新闻出版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以及选择出版什么、从谁的角度出版所产生的固有张力,McQuail以图示形式(图1-2)表示出来。图中,McQuail将媒体机构描述成处于经济、社会、政治压力、事件与信息提供、出版平台、读者兴趣和需求交汇处的社会领域 [19]。
早在1994年McQuail就提出,应以实际的媒体现实为起点研究媒体。这将是把媒体当作局部构建的、多样化、具体的日常活动进行研究。
然而,对媒体机构、新闻编辑室的作业实践和作业流程,现在仍知之甚少。近几十年来,媒体研究人员对于媒体机构和受众群体的研究一般没有兴趣,似乎只有在线新闻的制作是个例外,在世纪之交激起了研究新闻出版作业流程新的兴趣[21-26]。
图1-2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新闻出版业[20]
Stuart Hall[27]的权威模型,将新闻出版业研究分成三个主要部分:制作、内容和接受。内容(文本分析)和接受(受众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远比劳动社会学下的制作受欢迎 [28, 29]。新闻工作受众群体研究的黄金年代,即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产生了新闻编辑室受众群体研究的若干里程碑式成果,这些研究将采编人员视为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机构的一部分进行研究[30-34]。但在20世纪80年代媒体研究回归到文本研究以后,研究新闻机构中新闻出版如何制作的兴趣渐退。Cottle[35, 36]在BBC的受众群体研究,Ericson、Baranek和Chan关于新闻制作的三部曲[37- 39]是著名的特例。
经常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杂志及杂志的作业流程仅有少量研究[3, 40, 41]。然而,妇女杂志等在家庭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研究[42]。通常,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文本分析或杂志如何与读者联系。
少数研究者还研究了杂志的作业流程。如Ferguson展示了妇女杂志的新闻编辑室如何根据预定的种类、报道类型、报道角度、主题之间的平衡来推进工作[43]。这种工作方式几个世纪以来英美杂志中盛行已久。
作业流程也在面向杂志新闻出版学生的英美学习课本中描述过[3, 44, 45]。文献显示了集中策划、编辑的专业分工,其中制作是由主编和艺术总监决定。
传统的新闻媒体也会运用杂志业务中得到的教训。理解受众、理解受众的媒体运用和偏好,这种迫切需求业已开始呈现。报纸业运用RISC监控系统和其它市场工具,协助产生有兴趣的内容,其中也可以看到这一需求[46-48]。报纸在内容、外在形式、锁定不同目标群体的理念方面,也是借助杂志模式一直在调整,重新强调叙事方式、视觉形式和读者的兴趣,而不是仅仅传递重要信息。印刷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对于保持读者的关注,并以此与读者建立永久的联系,存有强烈兴趣。
杂志不同于报纸,因为出版不频繁,人员配置较少,通常不含日常新闻。杂志的观点和事实常交织,利用写作的叙事和个人风格来努力吸引读者。在芬兰,杂志的发行量90%靠订阅,10%靠报摊销售。发行量包括个人订阅量,通常不像报纸一样需要报道当地的焦点新闻。因此,针对个人读者,吸引并保持个人读者的关注极其重要。我们认为,读者兴趣表征如下:1)对信息和知识的需要;2)需要归属于某个团体;3)娱乐的需要;4)为理解和影响社会和个人问题,进行分析的需要;5)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49]。
芬兰有3000多杂志,约三分之二由机构和社团出版,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体,大多数读者都以会员身份收到杂志。芬兰有不到200家报纸,其中全国发行的不到10家。
新闻工作和杂志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与读者的关系,读者反过来会影响内容和组织。杂志有清楚的目标读者。在覆盖整个国家、大的地域或几个不同人口群体的意义上,杂志不是大众传媒。杂志中信息不是主要内容,读者生活中的娱乐、知识、提供建议(advising)、形成社区、解决矛盾,反而是它的主要内容。杂志早期即有视觉设计、图片使用,而那时的报纸版面却是塞满了文字[50]。
不同工作任务与助理编辑、摄影师、图形设计师、艺术总监、专栏制作人间的专业分工,首先是在杂志中出现、发展,然后才被移植到报纸。杂志中记者是报道小组成员,不负责主题选择和报道开发(story development)。大型杂志中重要的报道经常要在选题会议上讨论,艺术总监、主编、副主编(managing editor)、记者、助理编辑、摄影师、版面设计师等参与讨论,决定报道的角度、长度、页面摆放和布局,然后记者才开始工作。文本和图片要经过缜密的筛选和编辑,其过程描述于第五节。报纸现在也像杂志一样划分栏目,如食品、园艺和健康,新闻版面明显也更加着重视觉表现。
1.3 策划/编辑作业模式的出现
1.3.1 报纸的分类和组织原则
媒体史的研究者为新闻媒体,特别是美国报纸的媒体制作背景、流程,及其在其它国家的影响,提供了丰富、详细的资料,还展示了社会、艺术、广告、政治和技术的变革如何影响媒体的内容和组织。社会的变革影响媒体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识形态和专业上的偏好,深深影响到作业流程、原则、日常工作(routines)和报道。
社会、市场和技术的历史交织,影响媒体工作的组织和媒体的内容。Nerone和Barnhurst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们还研究了美国报纸种类和理念(ideals)的变化 [50, 51]。在报纸的六个历史阶段,工作的组织方式已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历史类型学[51],其中类型(type)是指作业模式,理念(ideals)是指报纸占主导地位的典范(metaphors)。报纸的外观、内容和工作的组织方式也随报纸类型而改变。
表1-1 美国不同时间段的报纸种类和典范
类型 典范
1770 印刷厂报纸 咖啡馆
1770 镇民大会
1820 编辑部报纸 法庭
1850 出版商报纸 市场
1880 工业报纸 百货公司
1910
专业报纸 社会网点
1950
企业报纸 因德克斯
1980
在美国殖民时代,所谓的“印刷厂报纸”,由印刷厂者(printer)根据手中的不同文本、书信和报纸经过挑选、复制和粘贴而成。
19世纪20年代,随着大众政治的兴起、社会的商业化、报纸的每日出版,产生了编辑部报纸,由编辑主笔撰写社论,就政治问题发表评论,同时也复制其它报纸的新闻。随着商品和运输系统的出现,报纸上有了广告。这也要求报纸的出版发行更加频繁,内容更加丰富以吸引读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1840s),报纸上出现了记者的撰稿,也就出现了出版商报纸。内容的制作、管理和印刷等工作分开,早的新闻编辑室形成。
随着工业化和大生产的出现,报纸也变了。报纸的工业化和印刷技术的工业化,大众传媒的效率被提高到新的水平,媒体公司盖起了壮观的媒体大楼,雇佣了更多的员工,专业的分工也更加明确。20世纪早期专业报纸出现之前,记者和通讯员之间有严格的分工。记者记录大众事件,是按件计酬、自己没有发言权的写手(writers)。通讯员则有自己的发言权,可对事件进行分析、发表评论、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
二战前后的专业报纸,记者职业组合了以前记者和通讯员的角色,成为一个专家性有权威的职业。报纸(的发行)更加流程化,内容的组织和外观表现出清晰的层次和分类。记者在部门内可自己选择题材和方法,客观性变成了职业标准[52]。报纸给大众读者呈现的是关于世界的权威表述。
报纸的所有权结构开始变化,家族所有或当地独立的报纸,在20世纪后半叶转变为由商业企业、上市公司拥有。报纸更加专注于面向特定的读者群体,并向广告商出售版面 [53]。即要求更加注意新闻形式和视觉表现。版面策划、报道的方式和视觉准则设定了新闻工作的目标和界限。为产生有兴趣的内容和视觉外观,策划和编辑的作用变的更加重要。新的视觉准则受到广告和杂志设计的影响。
媒体机构的组织结构和专业分工中,Nerone和Barnhurst强调了两个关键时间点:一是19世纪末文字编辑(mechanical work)被从编辑工作(editorial work)中分离出来;二是业务部门与新闻编辑室分开,销售、营销与新闻编辑室的分立,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编辑部门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根据不同的主题分成众多部门,例如社论、文化、国外新闻、体育等等。各个部门又有自己的新闻编辑和编辑部。助理编辑修饰记者的文稿。
20世纪20年代轻便相机被开发,照片常在报纸中出现,新闻摄影成为一种职业。先前是描述新闻事件、名人的图文占满了版面,但是随着相机的出现,普通人及其生活也更多地见诸报端。
基于电话、打字机和便携相机的新闻编辑室新的分工,出现了记者、艺术总监、摄影师和版面设计师。现在采编人员借助于便携式电脑、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可完成这些工作。
这些分工和专业化更复杂的历史趋势,通过芬兰报纸媒体也可以观察到。Ker?nen[54]把这种转变描述为差异化,分工后不同的工作由不同的部门完成,部门的职能各不相同。根据他对18世纪至1983年53种报纸的分析,差异化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的芬兰获得了发展,此时主要本地报纸的记者数量翻倍[54]。出现了副主编、新闻编辑、专业记者的?级管理结构。也建立了不同的部门,如国内和地方政治、国外新闻、文化和体育等部门。Ker?nen也研究了这种层级管理的侧面影响,指出不同工作和部门间的协调不尽人意。
20世纪80年代,采编人员开始用个人电脑撰写稿件,90年代排版系统投入使用,广告和图片成数字化,新闻编辑室也成为报纸和杂志的中心。现在报纸、杂志的所有素材都已经数字化,使跨越不同媒体平台的内容出版成为可能。
1.4 记者中心模式vs策划/编辑模式
杂志、报纸的工作组织方式,基本结构上有两个不同的历史传统。Esser介绍了德国、芬兰和意大利报纸如何根据不同的原则(principles)安排工作,并与源于不同传统的英美式实践进行了比较。Esser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惯例:1)个人模式和2)集中模式。两个模式在工作内容(job profiles)、任务、责任、组织和层次结构、作业流程和日常工作(routines)有所不同,甚至在与读者的联系和办公安排上也不相同:英美模式采用开放的办公空间,欧洲模式则是记者有自己的私人办公室。本文则以记者中心模式和策划、编辑模式,代替Esser的个人模式和集中模式。
英美模式的传统着重于读者的兴趣,特别是表现在杂志中,但这也成为许多欧洲报纸的工作方式。芬兰的杂志[55]和报纸[13, 14, 17, 46]也出现了这种情形。
1.4.1 记者中心模式
该模式强调记者的工作。德国地方报纸的记者编辑报道内容,策划并进行页面排版[12]。芬兰的许多中、小型地方报纸现在仍是如此。记者也会摄影,控制整个作业流程和报纸的内容及版式。因此这些报纸仍可称为记者型报纸。
记者为中心的报纸缺少新闻报道的结构、版面策划和其它系统性指引。倒金字塔式的报道把重要的事实放在报道的前面,是一种呈现新闻的主导形式。记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意味着报道的质量和内容,可因时而变,因主题而变,取决于在每周不同时间工作的人们的偏好和能力。
杂志也有记者中心作业模式。记者自己决定报道的专题和写作的风格,主编和记者缺少合作,摄影师和版面设计师间同样缺少合作。每个专题只是简单地把材料堆砌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在印刷前后一个晚上的后几个小时内完成。
从我们对芬兰杂志和报纸的研究,可见记者为中心作业模式的六大特征:
(1)工作任务的分工、专业化程度低,管理层级少,缺少编辑控制和反馈。
(2)工作目标以个人为中心,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任务、文本、图片和版面。缺少文本编辑,或是把文本修饰当成记者完稿后的语法校对。
(3)版面布局好比艺术画廊。每篇报道只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挂在新闻和杂志版面上的艺术品。收集的材料被堆砌在版面。关于内容和视觉效果(visual outlook)的决定尽可能地晚,报道的内容或其片段在后一刻也能修改。
(4)关于内容的反馈甚少,几乎不存在。每天的工作,每个专题都是从零开始策划,这也被看成是一个理想的模式,因为新闻已被概念化为非计划性事件。
(5)可用于内容策划或生产过程跟踪的工具不多。报纸的内容聚焦于新闻事件,如选举、城市委员会,杂志的内容聚焦于的周期性日历事件。印刷媒体的版面年复一年的堆满了如学期开始、圣诞节、场雪、夏日气候等事件。
(6)对读者、读者兴趣、生活方式和媒体利用等知之甚少。
记者中心模式在芬兰历史悠久,仍旧应用于芬兰的许多报纸和杂志,得到杂志、报纸业内人士的支持,也是大学里讲授的模式。在芬兰新闻专业的课程中,在报纸的新闻编辑室,记者中心模式是组织工作的主要原则[56-58]。黑匣子看不见的规则,新闻工作组织的构想,以及专业采编人员身份的形成,都带有记者中心模式的烙印。
1.4.2 策划/编辑模式
策划/编辑模式极重要的一点是捕捉读者兴趣,专业分工比记者中心模式更复杂,因为策划/编辑模式着重于策划报道的主题、角度和视觉效果,然后记者才开始工作。稿件由记者发给编辑,也会返回记者修改。美国的一些杂志,记者仅仅是数据搜集员,把信息源或新闻事件的信息传给编辑,而后由编辑撰写终报道。编辑对媒体概念的质量,获取读者兴趣负责,并照此编辑文本。
杂志业由大众的产品市场转型到小众的细分市场[3],借助策划/编辑模式得以生存。这一模式下,媒体公司的目标和价值由拥有特定读者群体的出版商决定。社会形势、出版文化和作业流程也会影响生产和产品。这种由记者型报纸发生的转变,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在报纸出版业引起许多争议和不满[10, 11,59-61]。记者型报纸仍是许多传媒学校理想的模式,而杂志常要面向特殊的读者群体,强调读者兴趣,这一模式没有引起太多的不满和抵制。
据分析,策划/编辑模式有六大特征,以区别于记者中心模式:
(1)专业分工强,编辑控制高;
(2)作业目标是提高媒体产品的质量,以至于目标读者受此吸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