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线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02077
章特效穴位打开身体大药库
每个穴位都是治病点
穴位,经络之气的居所
穴位的治疗作用
什么是特效穴
找准穴位的4种方法
简便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法
骨度分寸法
体表标志法
按摩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原则
家庭按摩注意事项
体位正确有助于按摩
使用按摩介质可提高疗效
家庭按摩的辅助用品
图解常用按摩手法
按法
揉法
推法
拍法
捏法
点法
抖法
击法
掐法
第二章54个养生保健特效穴
肺经特效穴
中府穴
尺泽穴
孔穴
列缺穴
大肠经特效穴
合谷穴
曲池穴
手三里穴
迎香穴
胃经特效穴
四白穴
下关穴
足三里穴
丰隆穴
脾经特效穴
三阴交穴
地机穴
阴陵泉穴
血海穴
心经特效穴
少海穴
神门穴
小肠经特效穴
少泽穴
后溪穴
听宫穴
颧?s穴
膀胱经特效穴
天柱穴
风门穴
肺俞穴
肝俞穴
承山穴
委中穴
肾经特效穴
涌泉穴
太溪穴
心包经特效穴
内关穴
劳宫穴
三焦经特效穴
阳池穴
支沟穴
耳门穴
肩?s穴
胆经特效穴
风池穴
带脉穴
环跳穴
阳陵泉
肝经特效穴
太冲穴
行间穴
督脉特效穴
命门穴
大椎穴
百会穴
水沟穴
任脉特效穴
关元穴
气海穴
神阙穴
膻中穴
四季养生特效穴
春养肝
夏养心
秋养肺
冬养肾
第三章特效穴按摩治疗常见病
常见疾病
头痛
百会穴
头维穴
天柱穴
感冒
风池穴
大椎穴
风门穴
急性扁桃体炎
中府穴
合谷穴
商阳穴
慢性咽炎
天突穴
照海穴
少商穴
咳嗽
肺俞穴
中府穴
尺泽穴
呃逆
期门穴
上脘穴
膈俞穴
腹胀
天枢穴
中脘穴
梁门穴
食欲不振
不容穴
承满穴
脾俞穴
鼻塞
迎香穴
咽喉痛
天突穴
牙痛
内庭穴
颊车穴
颧?s穴
失眠
神门穴
照海穴
视力减退
当阳穴
承泣穴
耳鸣
阳谷穴
耳门穴
听宫穴
晕车、晕船
水沟穴
内关穴
眩晕
率谷穴
头窍阴穴
鼻出血
迎香穴
太溪穴
迎风流泪
四白穴
眼睛疲劳
承泣穴
四白穴
瞳子?s穴
便秘
中脘穴
大肠俞穴
支沟穴
口臭
大陵穴
劳宫穴
口腔溃疡
承浆穴
角孙穴
心悸
少冲穴
郄门穴
手足冰凉
阳池穴
慢性病、中老年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尺泽穴
鱼际穴
列缺穴
支气管哮喘
神阙穴
定喘穴
孔穴
慢性鼻炎
迎香穴
合谷穴
印堂穴
慢性胃炎
中脘穴
梁门穴
足三里穴
结肠炎
小肠俞穴
梁丘穴
胃俞穴
贫血
血海穴
肝俞穴
脾俞穴
胃下垂
胃俞穴
下脘穴
慢性肾炎
肾俞穴
下极俞穴
水分穴
慢性胆囊炎
胆俞穴
阳陵泉穴
糖尿病
足三里穴
阳池穴
腕骨穴
高血压
涌泉穴
太冲穴
悬钟穴
高脂血症
大椎穴
脾俞穴
丰隆穴
冠心病
内关穴
极泉穴
心俞穴
半身不遂
风市穴
中渎穴
阳溪穴
面瘫
温溜穴
偏历穴
颊车穴
肥胖症
梁门穴
天枢穴
水道穴
关节、脊柱相关疾病
急性腰扭伤
外关穴
委中穴
水沟穴
颈椎病
肩外俞穴
大杼穴
天宗穴
落枕
后溪穴
肩井穴
腕骨穴
肩周炎
三间穴
天宗穴
条口穴
关节炎
梁丘穴
鹤顶穴
膝眼穴
腰椎间盘突出症
委中穴
筋缩穴
阳陵泉穴
足跟痛
仆参穴
然谷穴
太溪穴
坐骨神经痛
环跳穴
秩边穴
腰阳关穴
颈肩综合征
手三里穴
肩?s穴
后溪穴
四肢麻木
肩?k穴
曲池穴
阳陵泉穴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
关元穴
子宫穴
血海穴
痛经
地机穴
水泉穴
隐白穴
急性乳腺炎
足临泣穴
至阳穴
少泽穴
乳腺增生
膻中穴
乳根穴
膺窗穴
更年期综合征
足三里穴
神门穴
百会穴
儿科疾病
小儿感冒
肺俞穴
三关穴
二扇门穴
小儿积滞
内八卦穴
大肠经穴
四横纹穴
小儿肺炎
肺经穴
肝经穴
六腑穴
小儿盗汗
心经穴
肾经穴
肾顶穴
小儿腹泻
板门穴
七节骨穴
脊柱穴
小儿支气管炎
天门穴
定喘穴
天河水穴
小儿肥胖
中脘穴
天枢穴
脾俞穴
男科疾病
阳痿
命门穴
会阳穴
前列腺疾病
神阙穴
三阴交
阴陵泉穴
性欲低下
气海穴
长强穴
附录 人体常用穴位速查表
头面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颈项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上肢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胸腹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肩背腰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下肢部常用穴位速查表
章特效穴位打开身体大药库
每个穴位都是治病点
当身体出现不适,如头痛、鼻塞、颈肩痛时,你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下意识地会用手在疼痛的部位揉一揉、按一按?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也许你不懂中医,不懂经络,不懂穴位,但是,在生活中,你已经在运用这一切了。
经络畅通,百病不生
中医认为,疼痛的产生在于两个方面:“不通则痛”,当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时,瘀滞、疼痛便出现了。“不荣则痛”,气血不能运行到身体的各部位时,或者气虚不足、不能濡养时,便产生了疼痛。疼痛的产生与经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水管里流动的水一样,管道通畅,水流足,整个管道系统才可以正常运行。
一旦经络不通或气血运行不畅,疼痛或疾病就产生了。因此,“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中的“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横行的分支。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经络不但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同时将人体的脏腑、内外、上下联系
起来,构成一个各部分关联紧密的整体。就像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一样,但经络的功能远比它复杂得多。
经络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筋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彼此连接、相互联系,将人体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联络起来。人体通过经络系统调节气血阴阳,从而使机体保持相对平衡。
穴位,经络之气的居所
想要经络畅通,就不能不提到穴位。
穴在汉语中,是窟窿和洞的意思,穴位就是气血停留汇聚的一个个点。经络像一条线,连接各个穴位,为气血的传输提供了通道。
中医将穴位称为 “腧穴 ”,意思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与 “输 ”义通,有传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的意思。腧穴俗称为穴位。人体的穴位既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针灸、按摩、拔罐等施术的部位。穴位分别隶属于各个经脉,经脉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所以说,腧穴、经脉和脏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经络和腧穴有什么作用?经络是
气血运行的通路,穴位又是经络气血的居所,因此,想要经络通畅,首先要调动藏在穴位的气血。
更重要的是,人体脏腑的疾病可以反映在特定的经络和腧穴上,通过对经络、腧穴相关症状的诊断,便可判断疾病发生的脏腑。反过来,也可以利用经络和腧穴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如针刺、按压、艾灸等,疏通经络的气血,从而达到调节整体气息平衡、阴阳平衡的效果。
现代研究证实,腧穴对机体具有良性的、双向的调节作用,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治疗腹泻,但同时也可以治疗便秘。所以说,人体的每个穴位,都是治病点,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良药”。
人体的穴位共有三种。通常把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上都有自己的穴位,这些穴位被称为“经穴”,没有归入十四经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把身体的一些压痛点称为“阿是穴”,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疼痛的部位其实就是阿是穴。
穴位可谓遍布全身。十四经上的经穴共有362个,加上经外奇穴,现在确定名称的穴位有400多个。
穴位的治疗作用
穴位是人体气血流注的地方,当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时,它们又是邪气聚焦的地方,在治病防病的时候,它又是施术的部位。人们通过对穴位加以刺激,使经脉通畅、气血顺畅、阴阳平衡、脏腑调和,从而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
可治疗邻近部位的疾病:简单地说就是治疗穴位所在身体部位的疾病。正如俗语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所有穴位都有的治疗作用。例如眼睛周围的睛明穴可以治
疗眼睛疾病,胃部周围的中脘穴可以治疗胃部病症。
可治疗远部疾病:这是十四经穴治病的主要表现。在十四经所属的穴位,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但能治疗邻近部位的疾病,而且能治疗本经所过的远处部位的疾病。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头部、颈部的疾病。
整体治疗作用:有些穴位治疗疾病的机制与其他穴位的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
它的特点是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例如,腹泻时,按压天枢穴可以起到止泻的作用,便秘时按压天枢穴却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心率过快时,按压内关穴能够减缓心率,而当心动过缓时,按压内关穴可以加快心率。还有些穴位能调治全身性的疾病,这在手足阳明经穴和任脉、督脉经穴中更为多见,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可提高免疫力。这些均属于腧穴的整体治疗作用。
总的来说,穴位治病,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疾病,也可以治疗远部疾病。各种穴位的作用既有特殊性,也有共同性。例如手三阴经的穴位就各有特殊作用,手太阴肺经治肺、咽喉的疾病;手厥阴心包经治心、胃的疾病;手少阴心经治心病,但是它们又都能够治疗胸部疾病。
什么是特效穴
特效穴指的是取穴简单,一学就会,能在短时间内改善病情的穴位。本书针对每个病症选取 2~3个,多不超过 4个特效穴位,以方便读者能尽快找准穴位,通过自己按摩或由家人按摩,在短时间内迅速缓解病情。
找准穴位的4种方法
关于腧穴的定位,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因为临床取穴是否准确,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的疗效直接相关。同时,经过历代医家和大量临床实践,关于取穴定位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主要方法有手指同身寸法、骨度分寸法、体态标志法以及一些简便的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一种简单易行的取穴方法。简便取穴法虽然不适用于所有的穴位,但是操作方便、容易记忆。
列缺穴
两手拇指张开,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合谷穴
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合谷穴。
手指同身寸法
1寸、3寸怎么取
准确取穴是获得治疗效果的关键。很多读者在看一些保健书籍时总会有一些疑惑,不清楚书中 1寸、3寸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其实这里所说的寸不是用尺子测量出来的。古人为了能够准确定位每一个穴位的位置,采用的是“同身寸法”,也称为“骨度法 ”。就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身体器官作为标准确定一个长度,再以这个长度来找穴,这样既容易又准确。目前大多数医者以“拇指指节的横向宽度为 1寸,四指并拢横向宽度为 3寸”来衡量穴位。我们在取穴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再参考一些快速取穴方法和自己身体酸麻痛的感觉,基本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取穴。
桡侧、尺侧是哪里
经络穴位按摩书中经常会提到桡侧、尺侧这两个位置。具体来说,桡侧指的是拇指那一侧,尺侧指的是小指那一侧。也可以这么理解:身体的外侧是桡侧,身体的内侧为尺侧。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目前采用的骨度分寸是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测量。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表1-1。
表1-1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
前发际正中到后发际正中
12直寸如前发际不明显,
从印堂穴至大椎穴18寸,
印堂穴至前发际3寸,
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头部前额两发角之间
9横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
9横寸
天突穴到胸剑联合中点
9直寸
胸部直寸一般以肋骨间隙
为取穴根据,每一肋骨大
约折作1.6寸
胸腹部
胸剑联合中点到脐中
8直寸
脐中到耻骨联合上缘
5直寸
两乳头之间
8横寸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3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
向距离
身侧部
腋窝顶点至季胁
12直寸季胁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季胁以下至髀枢
9直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9直寸用于手三阴、
手三阳经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
12直寸
耻骨联合上缘至内辅骨上廉
18直寸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
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
下缘;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
下缘,
后平腘横纹,屈膝时可平
犊鼻穴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3直寸
下肢部髀枢到膝中
19直寸
膝中到外踝尖
16直寸
外踝尖到足底
3直寸
10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取穴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如腓骨小头前下凹陷处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体表标志。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或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部即第2肋。
第4肋间:男子乳头平第4肋间。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骨下角与两髂嵴点连线的中点。
第4腰椎棘突:两髂嵴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按摩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按摩的原则
哪痛按哪
“哪痛按哪”是自我保健按摩的一个基本原则。比如指压肝俞穴时,疼痛严重,可能肝脏功能有障碍,可以坚持小心按摩该区域,加以刺激,促进该部位血液循环,使淤积在该部位的毒素、代谢物质等随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按压肺部反射区有疼痛感,那么就应坚持按摩这里,这样可以改善肺和支气管的功能,使肺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更为活跃。同样,头痛时,及时按摩头部穴位,心脏不舒服时,则应该按摩心经穴位。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达到按摩保健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按摩时,若只注重力度,使用蛮力,不仅不会起到治疗的效果,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将力度的运用与按摩的手法技巧结合在一起,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并济”,才能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按摩力度
身体部位不同,穴位的深浅有较大差别。穴位按摩的力度大小原则之一就是要确保力量能够作用于穴位点上,才能获得的保健治疗效果。另外,与男性相比,女性抗疼痛能力较差,因此,女性按摩的力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个量级(表1-2,表1-3)。初次体验穴位按摩的人,很多穴位因为常年瘀滞堵塞,会感觉到疼痛难忍,建议采用较为轻度的按摩手法和力度,每天坚持,循序渐进,1~2周后就会有明显的效果,瘀滞通畅后,穴位点的耐受能力就会比初时增强很多。
家庭按摩注意事项
1.清洁双手 按摩前要用热水洗手,以保证手的清洁卫生。同时,将手表、戒指等预先摘掉,以免影响按摩操作或划伤皮肤。
2.修剪指甲 按摩前要修剪指甲并锉平,指甲要与指腹平齐,过长会损伤肌肤,过短则按压穴位无力,影响效果。
3.调整状态 被按摩者与按摩者的位置要合适,应既舒适又便于操作。同时被按摩者一定要放松,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按摩。
4.注意天气 按摩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天气选择恰当的环境。
夏天按摩时应空气流通、气温适中;冬季按摩时室内环境应温暖,而且按摩者的双手一定要是温的,以防被按摩者着凉。
5.力度适中 按摩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使被按摩者有舒适感。开始按摩时,手法一定要轻,然后逐渐加大力度,直到被按摩者所能承受的适宜力度。
6.手法合适 按摩时,一定要注意按摩部位与按摩手法、按摩人群与按摩力度之间的关系。比如,腰臀部力度可大些,前胸、腹部力度要小些;给青壮年人按摩力度可重一些,给老人、小孩按摩力度要轻些;腰部按摩手法不宜过重,不宜用拍法、击法,以免损伤肾脏。
7.按摩前后不可洗澡 热水冲淋肌肤会加速人体体表血液循环,导致体表充血。按摩也会导致人体肌肤充血,加快血液循环。按摩前后洗澡会使胃部和大脑缺氧,很容易出现虚脱或晕厥的现象。
8.饭后不宜急按摩 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在饭后 2小时左右按摩为宜。
9.做好护理按摩时,有些被按摩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被盖好,以防着凉,更不要在风口处按摩。
10.控制时间按摩时间以每次 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 12次为 1个疗程。
按摩禁忌
①严重内科疾病,如有严重心、脑、肺疾病等,应慎用或禁用按摩手法。
②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等,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等禁用按摩手法。
③恶性肿瘤部位禁用按摩手法。
④伴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禁用按摩治疗。
⑤骨折部位不宜按摩治疗。
⑥皮肤疾病,如湿疹、癣、疱疹、疥疮等,禁在患处按摩治疗。
⑦女性在月经期,其腰骶部和腹部不宜做按摩治疗;其他部位需要治疗时,也应以轻柔手法为宜。
⑧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或过饥过饱、酒醉之后均不宜或慎用按摩治疗。
按摩时异常情况的处理
1.治疗部位皮肤疼痛
被按摩者经按摩治疗,局部皮肤出现疼痛等不适的感觉,常见于初次接受按摩治疗的人。主要原因在于按摩者手法不熟练,或者局部按摩时间过长,或手法刺激过重。一般不需要做特别处理,1~2天内即可自行消失。若疼痛较为剧烈,可在局部热敷。
对初次接受按摩治疗的人,应选用轻柔的手法,同时手法刺激不宜过强,局部按摩时间也不宜过长。
2.皮下出血
被按摩者在接受按摩治疗后,治疗部位皮下出血,局部呈青紫色,出现紫癜及瘀斑。这是由于手法刺激过强,或患者血小板减少,或老年性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微量的皮下出血或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青紫肿痛比较严重,应先行冷敷,待出血停止后,再热敷或轻揉局部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手法适当却仍有出血应注意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3.骨折
手法不当或过于粗暴可引起骨折,按摩时患者突然出现按摩部位剧烈疼痛,不能活动。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手法不宜过重,治疗范围应由小到大,不要超过正常生理限度,并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
4.昏厥
被按摩者晕厥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按摩者身体虚弱、过度紧张或者过度疲劳、饥饿等;二是按摩者手法太重或者按摩时间太长。这两种情况下,被按摩者常会出现头晕、恶心、
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甚至昏迷。遇到这种情况时,按摩者应立即停止按摩,将晕厥者安置到通风处平躺,喂一些白开水或糖水,让被按摩者休息一会儿,情况就会好转。晕厥
较重的,可以掐水沟穴、按足三里穴、捏合谷穴等,以促使其苏醒。
5.软组织损伤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1~2天内症状可自行消失。若疼痛较为剧烈,可在局部施行轻柔的按法、揉法、
6.周围神经损伤
给予各种营养神经类药物,口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中药,外搽红花油,配合牵引、理疗等综合治疗。
体位正确有助于按摩
正确的体位可使按摩者不容易疲劳,更能使被按摩者感到舒适,可更好地发挥按摩的作用。
端坐位
【体位】端坐,屈膝、屈髋各90°,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上肢自然下垂,双手置于大腿上。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肩部、胸部、胁部、背部、腰部疾病的按摩。
仰卧位
【体位】去枕或低枕,面部朝上,上肢自然置于体侧,下肢自然伸直。根据按摩需要可随时调整下肢的位置。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面部、颈
部、胸部、腹部、下肢疾病的按摩。
侧卧位
【体位】身体一侧在下,双腿自然屈曲,或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屈曲;下侧上肢屈肩、屈肘各90°,上侧上肢自然垂直,置于体侧或撑于体前床面。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部、颈部、肩部、上肢、胁部、背部、腰部、髋部、下肢疾病的按摩。
俯卧位
【体位】腹部向下,去枕,面朝下,或头歪向一侧,双下肢自然伸直,上肢置于体侧或屈肘置于面部下方,根据按摩需要,可随时调整上下肢的位置。
【适用部位】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背部、腰部、臀部、下肢疾病的按摩。
使用按摩介质可提高疗效
在进行按摩时,为了保护皮肤或者增强效果,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按摩介质。在按摩时将介质涂在被按摩者的肌肤上,不但能减少按摩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同时也能借助药物的渗透作用,增强按摩的功效。
家庭按摩常用的按摩介质主要是油类、水和膏、粉状物品。
【按摩膏】具有润肤作用,适用于皮肤干燥者。
【滑石粉】具有祛湿作用,适合在夏天天热多汗时使用,尤其适合容易出汗的肌肤。
【葱姜汁】具有驱寒理气、温经通脉的作用,适用于受寒气滞者。
【白酒】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导致的疼痛以及其他外伤引起的肿痛。
【鸡蛋清】具有滋养肌肤的作用,适用于面部按摩。
【红花油】具有通经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关节、肌肉扭伤。
【芝麻油】具有活血补益、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婴儿、老年体弱者和病后体弱者。
家庭按摩的辅助用品
随手可及的按摩工具
【梳子】用梳子缓慢地梳理头发,逐渐加大力度,注意节奏感。此方法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消除头部、眼部疲劳,同时也具有护发的功效。选用木质或牛角宽齿梳子。
【牙签】用橡皮筋将 20~30支牙签绑成一束可成为很好的按摩工具。此法适合用来刺激儿童及体力较差的患者。用牙签较平的一端来刺激鼻翼两侧的穴位能起到改善鼻塞的功效,刺激颈后穴位具有改善体质的效果。
【圆珠笔】用笔的点压或按压穴位。按压 3~5秒钟后休息3分钟,如此循环重复几次。不要使用笔尖部位。
【雨伞】使用带勾状把手的雨伞可以按摩背部等自己难以触及的穴位。用雨伞把手抵住肩背部,抓住雨伞的中间部分往前方用力拉,感到酸麻胀的地方就是穴位。
【毛巾】用温热的湿毛巾缠绕并摩擦脖子、手腕、足踝等处,能加快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机体灵活度。按摩时,毛巾不可太热,以免损伤皮肤。
【牙刷】儿童肌肤娇嫩,按压刺激哭闹会造成皮肤损伤,家里废弃的旧牙刷可以用来对儿童或成人皮肤娇嫩部位进行按摩。注意检查牙刷柄端光滑,确保刺激柔和。
【吹风机】用吹风机在距离皮肤10厘米处对着穴位吹热风,并轻轻摇动吹风机来刺激。当受风寒或感冒时,可用吹风机吹热颈部后下方。不要让热风固定吹同一处,也不要离皮肤太
近,尽量不使用强风。
【夹子】用力度合适的夹子夹住疼痛部位,可以起到与捏法同样的效果。
【热水袋】将热水袋放于肌肉紧张疼痛部位,可缓解肌肉僵硬不适,但要注意水温合适,不要过烫,且要用毛巾包住。
【热水杯】将尚有余热的杯子放在眼眶上,温热一段时间,可消除眼疲劳,同时让热蒸气进入眼中,效果更佳。注意防烫伤。
【米粒】将米粒用胶布固定于疼痛处、穴位或反射区,可以起到长时间按摩的作用。如有条件,可用王不留行(中药店有售)代替米粒,效果更好。
图解常用按摩手法
按摩手法有很多种,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选对正确的按摩手法,因为不同的按摩手法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是不一样的,治疗作用也不一样。
现在将按摩常用而且简单易学的几种手法介绍如下。
按法
【手法简介】
1.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
2.由轻到重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缓缓放松。
根据施按部位的不同,一般有指按法、掌按法及肘按法三类。
【按摩功效】
按法具有舒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骨复位等作用。
指按法
【适用部位】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动作要领】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指按法穴位要选准,用力以被按摩者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常在指按法后进行拇指揉法的操作,以提高按摩效果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
掌按法
【适用部位】适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处,以及关节处,如腕关节、踝关节等。
【动作要领】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
指掌按法
【适用部位】适用于腰背部、肩部、指按或掌按力度难以达到的部位。
【动作要领】先将手指放在穴位或被按摩处,然后将另一手的手掌按在手指上进行按压,手指和手掌同时用力。
肘按法
【适用部位】适用于腰背部、臀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
【动作要领】以肘尖代替指或掌进行按压。
专家提示
1.在患者呼气时逐渐加大力度,吸气时减轻力度。
2. 用力大小应根据部位、患者的体质、病情综合考虑。如在胸腹部、老人、儿童要用力轻柔;如在腰背部,青壮年用力宜重一些。
3.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渐重,稳而持续,使力量达组织深部。
4. 速度以每分钟 10~20次不等。
揉法
【手法简介】
用手的不同部位,常用的有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等,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常与按法结合使用。
【按摩功效】
揉法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
【动作要领】无论使用哪一种揉法,都要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接触部位要像粘在皮肤上一样,不能因为用力而摩动。
掌根揉
【适用部位】腰背部和肌肉丰厚处。
拇指揉
【适用部位】适用于全身各关节部位和肌腱部、穴位处等。
专家提示
1. 腕关节要放松,尽量不要选用僵硬的姿势,若时间长了,会给按摩者本人带来伤害。
2.按摩时要不停地在被揉处揉动,千万不要按而不动,而且揉动时要带动局部皮下组织一起运动。
3.揉法轻快柔和,柔中有刚,每分钟 100~150次。
推法
【手法简介】以指、掌、拳或肘部着力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作前后、上下、左右的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方法,称为推法。
【按摩功效】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穿插于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
淋巴液回流等作用。
【适用部位】四肢部、腰背部。
【动作要领】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一定方向推动。
皮肤较干燥的人,在按摩前好涂一点润滑油,以免擦伤皮肤。
拍法
【手法简介】以手指、手掌为施术部位,对体表一定部位进行平稳而有节奏的拍打动作,称为拍法。
【按摩功效】拍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宣散邪气等作用,可治疗四肢麻木、半身不遂、肌肉萎缩、风湿性疼痛、局部反应迟钝、肌肉痉挛等。
【适用部位】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
专家提示
1. 按摩者腕关节放松,被按摩者也要全身放松。
2. 用力轻、快、稳、均匀,双手可交替进行。
3. 速度为每分钟 150次左右。
捏法
【手法简介】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成钳形,捏拿体表一定部位,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
【按摩功效】可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缩,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活血散瘀、止痛等。捏法常与揉法交替使用。
【适用部位】适用于颈项、四肢及背脊、臀部等肌肉肥厚处。
专家提示
1.一定要同时捏住表皮及皮下组织。
2. 用力应轻快并且柔和。
3. 尽量用两只手操作、拿捏,双手交替向前移动。
4. 速度保持匀速,力度均匀。
点法
【手法简介】用手指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以指代针的手法。拇指点是用拇指端点压体表。屈指点要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体表,或屈食指,用食指近侧指间关节点压体表。
【按摩功效】点法具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对脘腹挛痛、腰腿痛等病症常用本法治疗。
【适用部位】常用在肌肉较薄的骨缝处、穴位处等。
专家提示
1. 本法刺激性很强,使用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操作部位酌情用力。
2. 点法与按法的区别是: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
抖法
【手法简介】用双手或单手握住患肢远端,做上下左右的小幅度颤动,使关节产生疏松感的手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抖动肌肉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
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
【按摩功效】抖法具有放松肌肉、滑利关节的作用。一般作为治疗的结束性手法。用于治疗四肢关节疼痛、肌肉疲劳、运动功能障碍。
【适用部位】上肢、下肢、肌肉肥厚处。
专家提示
1. 动作要连续、均匀,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2.抖动速度大约 10秒钟完成 1次,反复做 6~7次。
击法
【手法简介】按摩者五指微屈,用五指指端击打穴位,也叫“扣法 ”,也可以使用按摩器械击打。
【按摩功效】击法能减缓疲劳、疏通经络气血,按摩者疲劳时,可用此法稍作休息,同时也能达到按摩效果。
【适用部位】多用于腰背部、头部和四肢。
专家提示
1. 操作时,按摩者腕关节放松,双手可交替进行,也可同时进行。
2. 每分钟 150次左右。
3. 此法多用于头部疾病。法
【手法简介】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通过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旋转,做持续不断的往返动。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可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
【适用部位】肩背、腰骶及四肢等肌肉较肥厚部位。
专家提示
1. 按摩者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动的频率是每分钟约140次。
掐法
【手法简介】用拇指指端着力,对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用力逐渐加重,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
【按摩功效】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回阳救逆、提神解痉、行气通络的作用,可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
【适用部位】常用于水沟(人中)或十宣等较敏锐的穴位。
专家提示
1.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不能抠动,以免掐破皮肤。
2.掐后常继续按揉,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疼痛感。
3.一般 5~6次即可,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