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9136130
《营造法式》的作者为北宋著名的建筑学家李诫,此书是他在参阅大量文献及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建筑经验为基础,同时收集诸多工匠的经验方法编制而成,是我国古代*完整的建筑技术类书籍,也是中国*本详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
本书在收录全本《营造法式》的基础上,加入了1000余幅各类建筑的结构、装饰及构件图样,结合固定数据及做法规定与做法由来,全面总结了中国建筑设计与施工的管理经验与成就,是一部完整而切于今用的建筑美学与技术全书。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为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修,于崇宁二年刊行。本书主要为当时建筑设计及施工经验的集成。即详细叙述了相关建筑工程:规定模数,使工程的费用节约落到实处;设计灵活,凸显现实意义。
全书共分为28卷。卷一、二为总释及总例;卷三为壕寨制度及石作制度;卷四、五为大木作制度;卷六至十一为小木作制度;卷十二为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卷十三为瓦作制度及泥作制度;卷十四为彩画作制度;卷十五为砖作制度及窑作制度;卷十六为壕寨功限及石作功限;卷十七至十九为大木作功限;卷二十至二十三为小木作功限;卷二十四、二十五为诸作功限;卷二十六、二十七为诸作料例;卷二十八为诸作用钉料例、诸作用胶料例、诸作等第。此种编排使全书内容更加清晰,也使其更为详实。
出版说明 / 1
李诫与《营造法式》 / 1
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 11
札子 / 14
《营造法式》看详 / 16
卷一·总释上
宫 / 2 阙 / 4 殿 / 5 楼 / 6 亭 / 7 台榭 / 7
城 / 8 墙 / 9 柱础 / 10 定平 / 11 取正 / 11
材 / 12 栱 / 13 飞昂 / 14 爵头 / 14 枓 / 15
铺作 / 15 平坐 / 16 梁 / 17 柱 / 18 阳马 / 19
侏儒柱 / 19 斜柱 / 20
卷二·总释下
栋 / 22 两际 / 23 搏风 / 23 柎 / 23 椽 / 24 檐 / 25
举折 / 27 门 / 27 乌头门 / 30 华表 / 30 窗 / 31
平棋 / 32 斗八藻井 / 33 钩阑 / 34 拒马叉子 / 35
屏风 / 35 槏柱 / 36 露篱 / 36 鸱尾 / 37 瓦 / 37
涂 / 38 彩画 / 39 阶 / 40 砖 / 41 井 / 41
总例 …………………………………………… (42)
卷三·壕寨制度 石作制度
壕寨制度 ……………………………………… (46)
取正 / 46 定平 / 47 立基 / 48 筑基 / 48 城 / 49
墙 / 50 筑临水基 / 50
石作制度 ……………………………………… (51)
造作次序 / 51 柱础 / 53 角石 / 54 角柱 / 55
殿阶基 / 56 压阑石 / 56 殿阶螭首 / 56
殿内斗八 / 57 踏道 / 58 重台钩阑 / 59
螭子石 / 62 门砧限 / 62 地栿 / 63 流杯渠 / 63
坛 / 65 卷輂水窗 / 65 水槽子 / 66 马台 / 66
井口石 / 66 山棚鋜脚石 / 67 幡竿颊 / 67
赑屃鳌坐碑 / 67 笏头碣 / 68
卷四·大木作制度一
材 / 70 栱 / 71 飞昂 / 80 爵头 / 88 枓 / 89
总铺作次序 / 92 平坐 / 98
卷五·大木作制度二
梁 / 108 阑额 / 114 柱 / 114 阳马 / 120
侏儒柱 / 122 栋 / 123 搏风版 / 125 柎 / 125
椽 / 126 檐 / 127 举折 / 128
卷六· 小木作制度一
版门 / 158 乌头门 / 161 软门 / 164 破子棂窗 / 166
睒电窗 / 167 版棂窗 / 168 截间版帐 / 169
照壁屏风骨 / 170 隔截横钤立旌 / 171 露篱 / 171
版引檐 / 172 水槽 / 173 井屋子 / 174 地棚 / 176
卷七·小木作制度二
格子门 / 178 阑槛钩窗 / 182 殿内截间格子 / 183
堂阁内截间格子 / 184 殿阁照壁版 / 187
障日版 / 188 廊屋照壁版 / 189 胡梯 / 189
垂草、惹鱼 / 190 栱眼壁版 / 191 裹栿板 / 191
擗帘竿 / 192 护殿阁檐竹网木贴 / 192
……
出版说明
最近几年,众多收藏、制艺类图书都以图片为主,少有较为深入的文化阐释,虽有按图索骥、立竿见影之势,却明显忽略了“物”应有的本分与灵魂。有严重文化缺失的品鉴已使收藏界变得极为浮躁,赝品盛行,为害不小,这是许多藏家和准藏家共同面对的烦恼。真伪之辨,只寄望于业内仅有的少数品鉴大家很不现实。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何在呢?专家给出的唯一建议,就是深入传统文化,读古籍中的相关经典,并为此开出意见基本一致的必读书目。这个书目中的绝大部分均为文言古籍,没有标点,也无注释,更无白话。考虑到大部分读者可能面临的阅读障碍,我们诚邀相关学者进行了注释和今译,并辑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予以出版。
关于我们的努力,还有几个方面需要加以说明。
一、关于选本,我们遵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是众多行内专家一直以来的基础藏书和案头读本;二是所选古籍的内容一定要细致、深入、全面。然后按专家的建议,将相关古籍中的精要梳理后植入,以求在同一部书中集中更多先贤智慧和研习经验,最大限度地厘清一个知识门类的基础与常识,让读者真正开卷有益。而且,力求所选版本皆是善本。
二、关于体例,我们仍沿袭文言、注释、译文的三段式结构。三者同在,是满足各类读者阅读需求的最佳选择。为了注译的准确精雅,我们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交叉审读,以此减少误释和错译。
三、关于插图的处理。一是完全依原著的脉络而行,忠实于内容本身,真正做到图文相应,互为补充,使每一“物”都能植根于相应的历史视点,同时又让文化的过去形态在“物象”中得以直观呈现。古籍本身的插图,更是循文而行,有的虽然做了加工,却仍以强化原图的视觉效果为原则。二是对部分无图可寻,却更需要图示的内容,则在广泛参阅大量古籍的基础上,组织画师绘制。虽然耗时费力,却能辨析分明,令人眼目生辉。
四、对移入的内容,在编排时都与原文作了区别,也相应起了标题。虽然它牢牢地切合于原文,遵从原文的叙述主线,却仍然可以独立成篇。再加上因图而生的图释文字,便有机地构成了点、线、面三者结合的“立体阅读模式”。“立体阅读”对该丛书所涉内容而言,无疑是妥当之选。
还需要说明的是,不能简单地将该丛书视为“收藏类”读本,但也不能将其视为“非收藏类读本”。因为该丛书,其实比“收藏类”更值得收藏,也更深入,却少了众多收藏类读物的急功近利,少了为收藏而收藏的平庸与肤浅。我们组织编译和出版该丛书,是为了帮助读者重获中国文化固有的“物我观”,是为了让读者重返古代高洁的“清赏”状态。清赏首先要心底“清静”;心底“清静”,人才会独具“慧眼”;而人有了“慧眼”,又何患不能鉴真识伪呢?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 编辑组
2009年6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