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02456
内容简介
周文杰*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化服务六论》从用 户中心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功能、公共 图书馆服务体系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用户的影响、多 部门联动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图书馆标准规划体系的 构建、卓越绩效框架下的公共图书馆效益评估和信息 社会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六个方面,就信息社会 中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 系统阐释。本书旨在为图书馆情报学专业研究者提供 理论启示。同时为图书馆从业者转变服务理念提供实 践参照。
目 录
一论 探寻理论基石——用户中心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功能 一 引言 二 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信息减贫职能 三 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教育职能 (一)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对教育本质的顺应 (二)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必要制度安排 (三)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实现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 (四)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是走向开放教育的基本途径 (五)图书馆体系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隐}生课程资源 四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学习促进职能 (一)早期行为主义视角 (二)认知学派视角 五 结语与启示 (一)实现公民的信息富裕化需要建成一个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二)参与教育活动需要公共图书馆主动调整自身功能定位 (三)促进个体学习需要公共图书馆积极变革服务模式与理念 二论 走向分层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用户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一)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富分化现象研究 (二)信息贫富分化干预与治理的研究与实践 三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整体性理论视角下的信息贫富分层化现象 (二)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人群的影响 四 研究设计 (一)样本 (二)数据整理与清洗 (三)测量工具 五 研究结果 (一)样本人群的信息贫富分化现状 (二)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贫富状况不同人群的影响分析 六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三论 超越部门区隔——走向多部门联动的社会化公益信息服务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一)当代社会的信息贫富分化现象 (二)社会阅读活动的形式与效益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城市简介 (二)抽样设计 (三)数据整理与清洗 (四)测量工具 四 实证研究结果 (一)样本人群信息分化概况 (二)东莞地区社会阅读活动影响力分析 (三)东莞地区居民的阅读意愿与满意度分析 (四)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作用分析 (五)东莞地区社会阅读活动对信息贫富分化影响的OLM分析 五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实践启示 四论 构建标准体系——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依据、参照指标与建设基础 一 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二 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可能性:“客观知识”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二)必要性:“五定律”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三)现实性:“社会认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构建 三 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的参照指标及其理念 (一)ISO系列标准及其理念 (二)GB/T19580—2012及其在图书馆标准化中的应用 (三)国际图书馆界质量管理项目的主要理念 (四)IFLA相关标准的理念与启示 四 我国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的基础 (一)社会基础 (二)政策基础 (三)职业基础 (四)方法论基础 五 结语 五论 优化绩效评估——公共图书馆卓越绩效管理主要模块的案例解析 一 整体框架 (一)“驱动三角”——领导、战略、顾客与服务对象 (二)“从动三角”——资源、过程、结果 二 模块一:领导力与组织架构 (一)图书馆领导力建设 (二)组织治理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 三 模块二:战略目标的设定与实施 (一)图书馆战略制定的基本要求 (二)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 模块三:服务对象的界定与业务活动的展开 (一)用户识别的意义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卓越服务 (三)用户需求的了解与反馈 (四)提升卓越服务的手段:关注用户满意度 (五)用户满意度管理 五 模块四:资源的整合与协调 (一)人力资源 (二)财务资源 (三)信息、知识资源 (四)技术资源 (五)基础设施 (六)关系资源 六 模块五:价值创造过程及其支撑系统 (一)过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二)东莞图书馆过程管理实践 (三)东莞图书馆过程管理的几点经验 七 模块六: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 (一)绩效测量与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价的测量、分析与改进 八 模块七:结果评估与反馈机制 (一)结果的评估 (二)评估结果的反馈 六论 植根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问题的凸显与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一 信息社会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 二 信息分化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同质分层视角的信息分化研究 (二)异质分层视角的信息分化研究 三 数字鸿沟研究进展 (一)数字鸿沟的界定与操作化 (二)数字鸿沟研究的进化 (三)关于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 四 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 五 知识沟研究进展 六 信息时代的公民特质 七 信息时代的社会结构 八 走向转型的公共图书馆 (一)基本职能的转型 (二)服务理念的转型 (三)机构体制的转型 (四)业务流程的转型 (五)绩效评估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