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9310
石云涛先生长于从诗史互证角度进行文学鉴赏和历史考证。本书所收五十余篇随笔,往往着眼于具体而微的学术问题,用笔在严谨的同时追求活泼生动,篇幅长短各随其宜,章法结构不拘一格,不务空谈,重在感悟。
———读李白《月下独酌》诗
红豆相思
杜甫怀念唐玄宗的诗
———杜甫《洞房》诗赏析
把遗憾转化为审美
———读崔护《题都城南庄》诗
慈恩寺旧游成追忆
白居易《长安道》诗的及时行乐思想
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中的“退浑国”
———兼谈五十九首佚名诗写作年代
张祜佛寺题咏诗的艺术特点
落拓不羁的晚唐才子温庭筠
唐代舞马与诗
唐代诗人不喜欢县尉之职
母亲———唐诗遗忘的角落
瓷器上的唐诗
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诗的理解
一个公务员的厌倦心态
———黄庭坚《登快阁》诗欣赏
丧子之痛
———徐积《谁何哭》赏析
思念与嘱托
———罗与之《寄衣曲》三首
民族大义与故乡亲情之间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历史杂谈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玉门关故址和汉武帝“使使遮玉门”
真实的东方朔
万里移植安石榴
汉代合葬异陵与曹操墓
古代豪华的厕所
王导之功业
塞上长城空自许
———檀道济的悲剧
段荣在北齐建国过程中的地位
一个有血性的亡国之君
兰陵王墓见证的历史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
怀柔天下的大国姿态
———泱泱大唐的文化心态(一)
玄奘西游:从学习到超越
———泱泱大唐的文化心态(二)
鉴真东渡:慷慨大度的施与
———泱泱大唐的文化心态(三)
虚者虚之空城计
实者虚之空城计
唐太宗深以为耻的两件事
集贪官、奸臣、酷吏于一身
———漫话唐代酷吏来俊臣
唐玄宗为什么不提防安禄山
安史之乱为张九龄恢复名誉
杨贵妃的哈巴狗从哪儿来的
雄才未展的郭子仪
———唐代中兴诸将之一
功大而枉死的来瑱
———唐代中兴诸将之二
令名不全的李光弼
———唐代中兴诸将之三
身败名裂的仆固怀恩
———唐代中兴诸将之四
唐朝时的一次沙尘暴
阿拉伯人的“鹬蚌相争”故事
党参为什么敌不过高丽参
这本书收入我五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是在二三十年间陆续写出的,内容涉及古代诗歌、历史,每部分有二三十篇。
这些文章的写作跟我长期以来的学习、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相关。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偏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学习,在河南大学王宽行教授指导下曾系统阅读这一时期主要作家的作品,搜集相关史料,并一度打算编著研究资料之类的工具书。 在这样阅读的基础上,我撰写过一篇题为《〈洛神赋〉的写作时间》的考证性文章,竟得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的夸奖,发表在《河南师大学报》上,后来又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这可以说是我走上学术道路的步。 那篇文章曾得到三十多元的稿费,又曾得到学术界的如此肯定,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它激发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河南许昌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分工讲授唐宋文学。 后来我又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师从苏者聪教授,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方向是唐代文学,主要从事唐诗学习和研究。 研究生二年级,通过武汉大学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我获得进入历史系攻读古代史专业博士学位的机会,师从朱雷教授,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后来以毕业论文《唐代幕府制度研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我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根据学校教学需要,这些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教学和研究,担任本科生中国文化概论和研究生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工作。 我从 2007 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开设过中外关系史史料学、比较视域下的唐诗研究、佛教与中古文学等课程。 这些教学和研究,伴随着每日里焚膏继晷的埋头读书。 在大量阅读中有时也感到枯燥和乏味,但也不免偶有会心之处,时时有点滴体会和感悟,随时写出来,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了,有的放到了博客里,日积月累,遂有这五十多篇杂论文章。 虽然“杂”,但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诗歌、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几个方面,并没有太多地漫溢到他处去。
这些文章谈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是有时应机而写,随感而发,写起来比较随意,称为“随笔”“随感”或“随想”亦未尝不可。 有人对“学术随笔”不以为然,以为“学术”与“随笔”是互相打架的两个概念,扯不
到一起去。 这是一方面把“学术”理解得太狭隘,一方面把“随笔”理解为太随意。 我想学术问题未必一本正经地谈,“随笔”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感所想所知所获记录下来的意思,并不排斥学术的严谨和学术的立
场,虽然也包含笔法随意的意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这些文章称为“学术随笔”也未尝不可。 受个人专业所限,谈来谈去,离不开诗歌和古史,故名之曰“诗史之间”。 我是一名栖居在诗史之间的读书人,别人早已视此为“鸡肋”,我却敝帚自珍,如此而已。 行文中论述不周和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