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3763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编辑这个集子,就是要整理和焕发我们东方出版中心内在的开拓创新、坚毅前行的精神传统,要赓续前辈所开创的文化事业,无需慕羡与附丽,不使淹没或暗淡,要自己发光,以创业垂统的激情和努力,为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添砖加瓦,给社会和人间更多的热能。
浦江苍苍,大海泱泱。改革开放,浪涌潮催;东方出版,一路同行。值此四十华诞,全体同人真诚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我们的东方精进不息,日新月异,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一颗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本书是向东方出版中心成立四十周年社庆献礼之作,通过回顾东方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历程,记述多元产业融合的理念和成果,展望新时代愿景和蓝图,充分展现在上级领导关怀和社会各界支持下中心走过的四十年历程和取得的各项成就,更好地宣传机构,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激励全体员工更好地继承大百科传统、弘扬东方精神,为东方出版中心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摘
风雨兼程四十载 砥砺前行谱华章(代序)
赵 东
1978年,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年份。在这一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一年的11月18日,东方出版中心的前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宣告成立。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书写者,东方出版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了四十个年头。这四十年,是中国巨变的四十年,是书写奇迹的四十年,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四十年;这四十年,是东方薪火传承的四十年,是逐梦前行的四十年,是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的四十年!
一、筚路蓝缕,四十蓬勃,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四十年发展历程,东方出版中心有过无数荣耀与辉煌的时刻,也经历了多次危机和挑战,其间更有无数需要我们总结归纳的经验所在。
(一)不忘初心,顺应时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作为一个出版文化企业,从事的出版事业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顺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东方出版中心从事业起源和开端,就足以说明这一道理。
1978年,百废待兴之际,1月 27 日,著名出版家姜椿芳提出了编纂大百科全书的建议。他在建议书里说:200 年前,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开创的百科全书,揭开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序幕,而现在的中国,亟需这样一套百科全书来填补国家空白。他的建议,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大力支持,小平同志迅速批准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并富有创建地批示:在北京成立大百科总部的同时,在上海设立分社。1978年11月18日,大百科总社和上海分社同时成立,拉开了中国百科事业这一划时代出版事业的序幕,也开启了东方出版中心辉煌的历史。
其时,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承担起6卷的组稿、编辑工作,以及全部74卷的排版、校对、印刷和发行工作,其中校对更是多达8个校次。1.27亿字,8个校次,这在有电脑排版的今天尚不容易,何况在当时铅与火的时代!上海分社从领导到普通员工,每一个人都为中国大百科的出版事业殚精竭虑,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经过十五年奋战,时至199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版)出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成为20世纪末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一个标志,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件盛事,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丰碑”,对建立国家知识体系标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版)获得首届国家出版奖荣誉奖,被各大图书馆、高校作为必备资料用书,也成为专家、学者,乃至普通读者必备的参考书。知识出版社(沪)策划出版的《文化苦旅》一书,畅销至今,影响深远,开启了当代散文的一代风气。
(二)守正创新,从“百科精神”到“东方气质”的精神传承。
1995年10月,上海分社更名为东方出版中心。东方出版中心从百科上海分社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版)这套皇皇巨制,更是“百科精神”这一无价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创新。
所谓的“百科精神”,既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担当精神,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和勇于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实干精神。
这种“百科精神”,从陈虞孙、汤季宏、刘火子和罗洛等老领导,到普通员工,体现在大百科上海分社这支队伍每一个人的身上,他们身上都有这股子“百科精神”,也体现在每一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到了东方出版中心时期,一方面,中心在大百科的出版经验基础和“百科精神”的指引下,策划出版了《中国馆藏满铁联合目录》(30卷)、《东方学术丛书》(8卷)、《中国佛教》(4卷)、《中国道教》(4卷)、《中国儒学》(4卷)、“中华文化专题史系列”(8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8卷)、《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8卷)、《中国玺印篆刻通史》、《中国石刻艺术史》(3卷)等大型高端学术著作;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和市场需求,策划出版了《湮没的辉煌》、《沧桑无语》、《大雅村言》、《把栏杆拍遍》、《爱与痛的边缘》、《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讲义》、《四世同堂》(完整版)、《岁月沧桑》、《送你一颗子弹》等文学社科类图书;近年来,中心加强财经产品线建设,策划出版了《红色资本》、《新常态下的变革》、《穷人的理财经》、《供给侧改革十讲》、《话说经济学人》、《寓言中的经济学》、“查尔斯·汉迪管理经典书系”等关注当代中国、世界经济、社会、民生的财经类图书。
这些图书的出版及产品线建设,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气质”。
从“百科精神”到“东方气质”,守正创新,要将“要在守正、贵在创新、重在实践”的十二字要求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
(三)整合资源优势,努力担好“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的责任。
上海是中国出版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历来都是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基地,对中国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方出版中心自上海分社时期始,就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充分依托上海的优质出版资源、人才资源,充分吸纳上海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为大百科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多方指导和大力支持。
作为集团在上海的桥头堡,东方出版中心一方面充分领会、深入贯彻中央、集团的精神和指示,一方面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依托地方的丰富资源优势,完成中央、集团交办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进一步当好桥梁纽带,为上海的发展贡献力量,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充分发挥了在沪央企的应有作用。
二、高举出版旗帜,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持续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观今朝稳中更向好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同时,2018年也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伟大新时代的开局之年。进入新时代,出版产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与出版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出版业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更是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入四十不惑之年的东方出版中心,要抓住这一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
2018年,中国出版集团提出打造主流出版型、融合发展型、国际传播型“三型集团”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看到,东方出版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很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强的专业队伍,多年来取得了很多发展成绩,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心在集团发展中的特殊定位有待更加凸显;中心的经济贡献率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在加强主业建设、促进媒体融合、推动国际传播方面,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集团对中心的期望,结合中心实际情况,需要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首先是主业建设方面,在集团出版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尚未凸显。尤其是经管产品线建设,有进展,但与集团的要求还不相匹配。其次是在“走出去”方面,无论是图书还是新媒体产品,还不尽如人意。第三是经营板块方面,主业、园区、数媒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态势尚未形成,产品升级、经营转型和业态创新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第四是在资本运作方面,尚待破局。第五,奖惩到位、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动力强劲,适合中心发展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终建成。这些短板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中心各项工作的关键词之一。中心发展到现在,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各项工作中为重要的要求去抓。所谓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中心要转变观念,从过去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思路,转变为规模有限增长、质量大幅提高的思路,增强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提高单品种效益,坚持精准出版,精细出版,精品出版;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渗透于出版主业、融合出版和园区建设各个板块,全面建立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和总格局。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主业建设。
中心的图书主业发展已近四十年。中心的血脉里流淌着百科精神的高贵血液,中心的产品里曾经有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化苦旅》、《中国工艺美术史》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巨作和经典。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产品在集团版图中占据什么位置,中心下一步出版之路怎么走,是每一个东方人都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集团打造主流出版是“对传统和现实的新概括、对使命和责任的新表达、对发展和追求的新要求,更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新思考”,我们打造东方特色鲜明的主业板块,也需要有新概括、新表达、新要求和新思考。
东方特色鲜明的主业板块,要立足于中心在集团、上海地区以及全国出版单位的大格局,明晰中心的优势和劣势,整合中心的资源和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原则。首先要契合集团的分工定位,要符合集团的总体布局,能优化集团的出版结构,能有助集团的品牌集聚,能有利集团的国际传播。二是要发挥上海的地域优势。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一个商业城市,上海的产业格局、城市资源、文化基因,都是离不开商业二字,中心要在“商业”二字上做足文章。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主打的财经图书产品线上迈开大步,形成实效。三是要体现东方四十年来的发展传承。要在传承中弘扬,在坚守中创新,中心原有的传统优势要保持好,认定目标毫不动摇,要往精、深、特、专的方向去做。四是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打造影响广泛的图书品牌。因此要加强图书营销方式和发行渠道建设,要更加多样化,更有前瞻性,更富创新性,更具竞争力。五是要强化作为“国家队”的使命担当,把“展形象”的要求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和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两个中心话题,进一步优化内容,加大投入,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推动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思想“走出去”,成为展示中国、融入世界的积极实践者。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功能强大的媒体融合平台。
近年来,中心汇聚资源,积极探索,围绕“影像中国”融合出版工程这一重点战略支撑项目,全面推进创新开拓。
影像中国融合出版工程是国家重点知识体系建设“文化中国”(由“影像中国”、“美术中国”和“诗词中国”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点科技项目,也是中国出版集团的技术与服务品牌项目。“影像中国”是一款基于全网旅行数据挖掘的智能引擎产品,面向自由行和半自由行的深度旅游用户,以“引领品质旅行生活”为使命,通过对旅行大数据的运算及深度学习,从“出行规划”、“文化伴旅”到“消费体验”,为用户提供权威、智能、个性化的旅行内容服务,帮助用户提升旅行文化体验,开展旅行社交。影像中国通过建立公益公共服务和收费版权服务的数字影像出版传播数据库、内容分享服务平台,探索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互动整合发展模式,开拓数字影像多功能出版传播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目前,影像中国已建设了两个互联网基础平台,包括“数字影像复合自助出版系统”和“数字影像复合出版播控平台”。其中,自助出版系统已成为一个工具类产品,服务了一批知名企业,包括中央电视台、上海市旅游局等。
影像中国在融合出版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近几年利用H5、AR和3D等技术推出了一系列融合出版读物,包括《影像中国·外滩》、《影像中国·地标日历》系列近二十种,其中影像中国平台获得了集团数字出版综合奖,《影像中国·地标日历》获得了集团数字出版专项奖。
“影像中国”项目的完善是一个长期摸索和调整的过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按照“五化一成长”的设计原则推进,又要灵活应变,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调整,把“影像中国”打造成中心乃至集团的标志性品牌。
(三)坚持高质量发展,打造更有价值增长空间的产业创新高地。
在集团旗下,中心是一个重资产单位。中心的资产是有一定规模的优质房产资源。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地产景气度下降、房屋设备的老化,原先靠房产出租盈利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中心发展的需要。进入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把握新机遇,中心的房产经营模式要向产业园区转变,建设物理形态统一,文创和科创产业内容集聚,资本运作和产业孵化功能完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熟的产业创新高地。
(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管理和资本运作双助力。
现代管理是促进企业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根本保证,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动力。股权投入等资本运作是企业产业扩容、多元发展的助推剂,是实现超额收益的有效路径,是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外力。现代管理和资本运作内外助力双驱,将实现企业产融结合,实现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联动,不断推动产业内容充实和产业实力壮大。
三、明确战略道路,开创发展新高,盼未来更上一层楼
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四十年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东方的梦想与坚持。在这样的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时刻,我们多视角地回顾这段峥嵘岁月,就是要廓清迷雾,让历史走向清晰;薪火相传的同时,立足当下,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成功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开启新的壮阔征程,开创新的前进道路。
中心新班子上任,恰逢中心四十周年来临之际。中心新班子通过长达一年的多方调研,在中心“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集团“两调四强”战略规划和“三型集团”战略目标,依据中心实际,结合中心在集团乃至全国出版界的战略地位和格局,形成了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为集团在上海的排头兵,中心要通过“打牢‘一个基础’,推动‘3 2模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总量的跃升,为建设“三型集团”作出重要贡献。“一个基础”,就是聚焦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总部署和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3 2模式”中的“3”,就是出版主业、产业园区、融合发展三条主线;“2”就是指现代管理和资本运作两个助力;三条主线和两个助力相互作用,为中心长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是中心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十三五”基础上,面向新时代的新思考和战略新指向。
中心是出版的中心,出版是中心的灵魂。具体到出版主业,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导向管理,不断加强产品线特别是财经产品线建设,抓住重要作者、重点选题、重点产品来落实精品战略,狠抓获奖图书和畅销书,进一步规范出版流程管理,加强编校、营销、发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等举措,不断扩大文化影响。保持双效的平稳较快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心图书出版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图书影响力、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图书主业实现良好盈利,期刊出版总体保持平稳,打造以财经图书为鲜明特色与亮点的具有优良文化水准和较强综合实力的综合出版社。
园区建设方面,中心要通过成立园区管委会(已经成立并开始工作),对五栋商业楼宇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规范楼宇标识、美化区域灯光、畅通道路、整治环境、连廊建设工程等物理形态统一)、个性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及一体化管理经营,规范资产管理与运营,完善制度运行、落实扶持政策等举措,努力打造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更好地体现中心地块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含量;经济收入和利润明显增加,资本运作取得实质性突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把园区建成物理形态统一、文创和科创产业内容集聚、资本运作和产业孵化功能完备、现代智能管理成熟的产业创新高地。
融合发展方面,中心要通过采取内涵式积累和外延式并购的发展方式,实现有效资源的集聚,建构数字化生产流程,实现精准化的市场服务。加大资金投入,以绩效考评为引导,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为核心,推进数字化战略管理能力提升等举措,围绕东方虹桥国际创意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不懈发展地标经济,坚持不懈发展富媒体融合出版;围绕“影像中国”旅行文化在线服务平台这一重点战略支撑项目,全面实现创新开拓,力争为集团新媒体和数字出版贡献力量,成为集团数字出版的一个亮点产品。
资本运作方面,中心要以园区建设和“影像中国”项目为依托,利用上海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发达的优势,通过银企合作和产业基金推动为中国出版价值提升猎取可行的产业项目,重组中心发展要素,整合中心优势资源,优化中心产业结构,助力中心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快速发展壮大。
现代管理方面,中心要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以人才为发展动力的企业理念,提高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水平,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力激发中心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方面的活力,助力中心成为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活力充分的现代企业。
战略规划明确了中心未来发展的总方向,全体员工要努力传承东方四十载文化薪火,弘扬东方四十载文化精髓,提振东方四十载文化精神,既稳扎稳打又只争朝夕,勇于担当、勤于作为,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创新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心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和全体员工共同的“东方梦”,推进“三型”集团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东方风来满眼春。迈向伟大新时代,又踏层峰望眼开;开启奋斗新征程,且待佳绩破晓来;领航谱写新华章,东方始终在路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