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09402
一位好奇的中国姥姥,带你探索美国;
讲述美国中西部风土人情的故事;
献给准备去美国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你。
1. 中国姥姥版《晓松奇谈》,为你精彩解读美国中西部
2. 退休记者升级中国姥姥,到美国中西部小镇时候月子,以专业记者和慈祥姥姥的双重视角,发现美国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精彩点滴。
3. 从侍候月子窥探中美文化的交流碰撞,对赴美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国人都有极好的参考意义。
参加“月嫂和催乳”培训
雨水、邻居、担心
昔日繁华的城市
看二手房
车抛锚了之后
洋女婿烤肉
美国蚊子不敢进家
女儿产检,我乐跑题了
中西部美国人的爱情、亲情
文化差异重演
由美国的大学生自备床具想到的
8 月 21 日的早晨
由购物想到美国年轻人的压力
逛古玩店
记住两个有用的交通规则
美国不可提前入院等待生产
迎接宝宝晚会
沙发上的遐想
找工作与守法
美国医院怎么接生孩子
在美国侍候月子
大块头女人
爱好音乐也遗传吗
美式家务怎么做
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国的家庭医生
美国人的休闲方式
想大连了
中国老人在美国如何更好地生活
既是富人,也是贫民
美国食材怎么样
男人都是维修工
生孩子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美国人的一些长处值得学习
中西合璧的家庭是啥样
我是合格的催乳师吗
美国医院有“育儿指导师”
美媒眼中的中国富二代
如何浅游美国
你该了解的美国基础知识
后记
2015 年 8 月 4 日,我和爱人来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准备侍候女儿坐月子,女婿是美国白人。
在美国的三个月时间内,我随女儿和女婿去过不少地方,接触了各阶层的美国人,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中西部地区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他们与电影或者媒体里你见到的美国人大不一样。
作为一名记者,好奇、探索、记录已成为我的本能,尽管侍候月子很累,我还是利用外孙睡觉的时间,把所看、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结合前几年去美国东西海岸及南部旅行的经历,写出这本小书。
本书以我和家人的活动进程为线索展开对美国人日常生活多个方面的介绍,个人故事只起到导游的作用,它展现给你的将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卷。
希望本书能给那些想去美国旅游、留学、工作、结婚、生子、定居的朋友提供一个了解美国新的视角。
洋女婿烤肉
周六下午,女婿在后院用烤炉烤肉。每一家的后院都是连接并通透的,放眼望去,一下可以看到六七家的后院。几乎每家都在后院活动,要么烤肉,要么种菜,要么和孩子们玩耍。相邻的两家一般简单打个招呼,然后各忙各的,偶尔互相端点自己的“作品”尝一尝。
来美国前我听说一看后院就知道是不是华人家,华人喜欢种菜,如果后院有菜地,这家肯定居住着华人。来之后我发现不管什么肤色,很多家庭都种菜。政府允许在后院种菜,但是不允许草地的草长得太疯狂,草必须是人工种的优质草,每周修剪一次,长得太长要罚款,而菜的高度和种类不限。相对于草坪,蔬菜更易于管理还可以吃,所以大多数人家后院都种菜。我们来了后给女儿开垦出 30 平方米的菜园,剩下的是草坪。
女婿是地道的美国白人,2009 年他在中国留学时与女儿一见钟情,2010 年他从中国毕业,同年女儿以全额奖学金考上美国硕士,2013 年两人结婚成家。女儿毕业留校当老师,给硕士生上课,女婿到一家大公司工作,从基层工作开始,2015 年 4 月份升为部门经理,管理着 50 多名员工。
他们的烤炉是液化气做燃料,一按按钮就可以了,中国好多星级酒店都有这种炉子,合 1000 元人民币左右,我不知道在中国卖多少钱。我认为在中国没普及是因为我们住楼房,没法烧烤,在美国
是标配,几乎家家都有。
女婿用 15 分钟就烤好了厚达两厘米的牛排,还烤了地瓜、蔬菜、玉米等。坐在草坪上,喝着啤酒,欣赏蓝天上各种形状的彩云,听着叽叽喳喳的鸟叫,看着松鼠在身边的树上追逐,一家人聊着天,期盼着外孙的到来,很是自在、惬意和满足。
这就是天伦之乐,真美好。
中西部美国人的爱情、亲情
从好莱坞电影和大众媒体上,我们得出模糊的印象是美国人爱情不太专一,亲情也淡薄,可是到美国后,特别是深入美国中西部腹地,接触了女儿女婿的亲戚、邻居、同事、朋友和陌生人,对他们的看法大为改变。
女婿家是一个大家族,亲属加起来有一百多人,他们属于典型的白人中产阶层,成年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很有教养,孩子们也很优秀,他们的祖先在二百多年前从英国和德国移民来此,与其他美国白人一样,至今他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还有欧洲人的痕迹,他们主要居住在中西部几个州,也有几个人去了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和得克萨斯州定居。
住在附近几个州的亲戚们每逢节假日和重要活动都要聚会,比如老人生日、年轻人结婚、孩子们高中和大学毕业典礼、搬家、生孩子、圣诞节、感恩节等,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与大家见过面,有的多次见面。从活动中看出,他们很重视家庭关系,家庭凝聚力超强,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经济上不相互依靠,也没有借贷关系,参加婚礼等赠送的礼物价格不高,大多数 20、30 美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参加活动的目的就是祝福和快乐!
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结了婚的人很少参加同事和朋友聚会,即使与朋友聚会大多也都邀请到家里吃饭,丈夫的朋友也是妻子的朋友,反之亦是。家庭聚会比我们中国人频繁,规模也大,七大姑八大姨都聚拢到某一家,有时各家轮流坐庄,甚至婆婆也参加儿媳妇哥哥家的聚会,反正能串上亲戚的都可以参加。好在他们聚会吃的饭菜简单,可以在家里做着吃,也可以去公园野餐,汉堡、饮料、水果、香肠一凑就是一顿饭,吃完饭后做游戏、拍照、聊天随意,家里房子多,不同兴趣的人在不同的房间组成自己的小沙龙,互不干扰。
中西部美国人始终保持着爱家的传统,这一点全国闻名,家庭始终是他们的核心,下班后夫妻都赶着回家,周末和假日也跟家人一起度过。所以我感慨在这里夫妻之间必须得有真感情,否则怎么面对朝朝暮暮在一起的时光?
前些年我去日本采访,一个日本记者告诉我,他每天都和朋友、同事在一起,有时候一周见不到孩子,他晚上回家孩子睡着了,早晨孩子上学时他还没醒,只有周末与孩子有个简单交流。与老婆更没话可说,他几乎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成天上电脑、玩游戏或者写工作文案,老婆和孩子住到别的房间,老婆做好饭后用手机给他发个信息告诉他吃饭了。
中国很多男人也是整天在外面,说好听了是为工作应酬,说不好听是追求个人快乐,躲避家里的责任。不管怎么说,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爱情可以马马虎虎,因为你不必整天面对配偶。
女儿搬新家后才几个月,已经和新邻居成为很要好的朋友。我们天见到邻居,他俩就抢着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她 18 岁,他20 岁时都在教堂唱诗班唱诗,女孩站在男孩的前排,他们彼此有好感,但是一致没表白,有一天男孩发现另一个男孩向女孩示好,他赶紧出击。现在他们已经共度三十五年时光,一直住在这个房子里。他们共有四个孩子,每周末孩子们都带着孙子回来看他们,所以总能看到他家后院热闹的一大家子。这个男人的口头禅是:人生不需要多富裕,够用就好,关键是孩子们要有出息,家庭要和睦幸福。妻子则说她之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是因为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他是她一辈子的依靠。
她家布置得像童话世界,用小女孩喜欢的画布做成窗帘,房间挂满了几代人的照片,到处都是书籍,孩子们扔在地上的玩具还没来得及收拾,看得出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单纯而快乐的家庭,这里不需要太多严肃的规矩,这里没有心机和冷漠。
另一个家庭的经历也很感人,这个家里夫妻彼此深深地相爱,他们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子,第三个孩子还未出世,三十岁出头的丈夫突然去世了,妻子在亲友的支持下,带着三个儿子咬牙过了两年,当第三个儿子两岁时,她发现必须给孩子们父爱,她带着三个儿子与第二个丈夫结婚,对方妻子去世时留下四个同样年龄的女儿,两人合起来共有七个不足 10 岁的孩子,可想而知他们多么艰难。重新结合以后,每到节假日,他们都会带着所有的孩子去两面亲戚家串门,也去男孩们的亲奶奶家,也去女孩们的亲姥姥家。现在孩子们在一起十多年了,彼此像亲兄妹一样,与父母关系也很融洽,如果你不知道他们的故事,你看不出这是个重组的家庭。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这里大多数人对待亲情和爱情是那么的在意,那么小心翼翼地呵护。
文化差异重演
前两次来美国的感受是时差倒不过来,短时间内去东西海岸旅游太累,这次来美国的感受是文化差异。
首先卫生上有差异,女儿女婿每天都换洗衣服,不论内衣还是外衣,即使毛衣只穿了一两次也扔到洗衣机里,我心疼白白流出去的水,心疼轰隆隆浪费的电,并且担心用太多的洗衣液对身体不好。但是女儿说讲究一点的美国人都这样,干净是对别人的尊重,要入乡随俗。碗筷也是干净铮亮,像星级酒店一样,并且不同型号的杯子、碗盘、刀叉等摆在不同的柜子里,大大小小十几处摆放点,一丝不乱。我在大连的亲戚圈里算干净人,但是到这里又重新学习如何讲卫生,如何整理内务。一开始对女儿的整洁能干表示赞赏和好奇,后来感到约束。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的爸爸和公婆来我家居住时的情景,当时他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在鞍山教书,全家在城市生活多年,虽然后来下乡务农,但骨子里还是有城市生活的习惯。公婆一辈子待在农村,很难适应城市生活,他们不敢用瓦斯做饭,每天早晨我上班前都为他们准备好午餐,中午他们用微波炉热一下吃,面对干净的家他们小心翼翼,出门遇到邻居也不像在农村那样随意聊天,他们觉得成天在楼里待着憋屈,每次来治好了病就着急回老家。
时间过得真快,十几年前老人都健在的时候我还是女儿和儿媳妇,我教他们怎么适应城市生活,现在我已熬到岳母的辈分,马上要当姥姥,并且是外国孩子的姥姥,我突然明白我和我的爸爸、公婆当年面临同一个问题——文化差异。当年他们遇到的是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差异,现在我遇到的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现在女儿眼里的我就是当年我眼里的爸爸和公婆,一代代人就这么重复着文化差异的故事。
这些都源于中国的巨变,几十年来中国的变化太快了,人们随着国家的变化不断跳跃不同的生活圈子和不同的文化。20 世纪 50年代,因为抗美援朝,我公公学习医学准备上前线,战争提前结束他被分配到乡卫生院当医生。“文化大革命”前夕,我爸随鞍钢技校搬迁到包钢,后来全家被下放到农村老家。因为高考,我和爱人跳出农门,来到城里工作。又因为改革开放,女儿在中国遇到了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爱人并到美国留学。几十年来我家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变,每一代人与上一代人的生活环境都截然不同,所以上代人就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就会感到困惑。没想到受过硕士教育的我会在退休之际再一次面临这么严重的文化冲突,不光来美国这几天感受到了,自从女儿与女婿恋爱后我都一直为如何躲避或者适应这种差异而焦虑。
另一个差异是语言,也是的难题。我们的母语是中文,他们是英文。在国内我是高级编辑,属于社会精英阶层,比较有社会地位。在美国,因为英语不太好,与人交往时我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深层想法,让我感到自己被矮化了,觉得连美国的小学生都不如,自卑感就此涌上心头。
女儿常常劝我别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再说美国人之间交往不分等级,大家不看你做什么工作,也不会小瞧任何人,要我放宽心好了,可是我做不到,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吧?
还有的不适应是美国小城市人太少,好玩的去处不多,或者说我还没找到更多好玩的去处。其实在国内我是个爱清净的人,很少约人一起玩,可是来此后偶尔还是觉得寂寞。我在国内每周都去按摩、刮痧、洗桑拿、健身,每天去菜市场,现在不能按摩、不能洗桑拿。不知道过一段时间能否适应。在国内可以和同事们侃大山,在这里没有同事。
梳理完上述差异后,我突然松了口气,发现这些问题都不是决定生存的根本问题,属于庸人自扰,说好听点是高要求,自尊心强的表现,说不好听是矫情。要矫情就矫情到底吧,我认为要克服文化差异主要问题是恢复英语词汇,回中国后要恶补美剧,苦背单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