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60459
英果·舒尔策编著的《简单的故事》以东德、西德自1989年11月9日统一之后的8年为历史背景,通过各等人物,如饭店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记者、失业教师等对话,引申出生活在阿尔滕堡小城里居民们的状况和故事,折射出东西德虽已统一,却由于原两个德国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不同价值观而造成和遗留下的巨大隔阂。
英果·舒尔策编著的《简单的故事》共29章,没有连贯情节,每章讲一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小城阿尔滕堡;
20多个主人公中有店员、女秘书、的士司机、记者、教师等,他们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有夫妻关系的,有情人关系的,还有仇人关系的。作者巧妙的构思在于,叙述随意,每个故事看似独立,但同时又与其他故事相互关联,它们拼图般地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大背景是一个处于过渡阶段的社会。在新的消费社会里,阿尔滕堡的居民不断遇到他们不理解的事情,他们一直生活的地方陷入了混乱。
《简单的故事》通过不间断的、平行的蒙太奇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景图,反映东部德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各个方面所发生的深刻蛮化。
译本序 章 宙斯 第二章 新钱 第三章 来一段真正的好故事 第四章 恐慌 第五章 候鸟 第六章 一夜有这么多的时间 第七章 消夏 第八章 我颈边的呼吸 第九章 调度员 第十章 微笑 第十一章 两个女人、一个孩子、梗瑞、大妖怪和大象 第十二章 杀手 第十三章 你现在可以 第十四章 镜子 第十五章 巨无霸和大爆炸 第十六章 罐子 第十七章 债务 第十八章 那个晚上后的早晨 第十九章 一个奇迹 第二十章 孩子 第二十一章 松针 第二十二章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第二十三章 播放结束 第二十四章 满月 第二十五章 我的上帝,她真漂亮! 第二十六章 闪光宝贝 第二十七章 错误的男人 第二十八章 雪和瓦砾 第二十九章 鱼
乍一见到英果·舒尔策,很难判断他的年龄。那是
2006年的事,舒尔策作为德国新生代作家代表团的成员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的同行和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我作为翻译有幸近距离地接触他。四十有四的他已经有了中年人常见的微微发福的身材,两只眼睛因为总在微笑而眯成细细的一条缝,但一头深栗色的鬈发却透出钢丝般的弹性,给他一团和气的外表增添了些许个性。当时的舒尔策在中国虽然鲜为人知,但在德国已经颇有名气。这位出生于原东德的作家,处女作《33个幸福的瞬间》(1995
年)出版伊始即好评如潮,稍后的《简单的故事》(1998
年)更是让评论家们赞誉有加,被媒体称为大家“期盼已久的关于统一的德国的小说”,再加上万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指名道姓地称他为“新的联邦州里棒的小说家”之一,更是使他名气大增。
这样一位“少年得志”的作家,出身于德累斯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耶拿大学攻读过艰深的古典语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在耶拿附近的小城阿尔滕堡的话剧院任职。这样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把他想象成一个高居在象牙塔中、有些倨傲矜持的人,但实际上的舒尔策却平易、谦和,很容易跟人打交道。这大概归因于他创办报纸的经历。舒尔策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88年,正值东欧时局风起云涌之时,他和当时很多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一样开始积极投身政治。为了给当地的民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他放弃了剧院的工作,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阿尔滕堡周报》。周报于1990年初开始发行,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两德统一前后当地的政治和民生,很多是东部德国居民在这一所谓的“转折时期”关心的热点问题。只可惜由于经营不善和资金不足,这份一度颇受欢迎的报纸坚持了两年多点就停刊了,但这段经历却使舒尔策跨出了书斋和舞台的范围。作为办报人,他接触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长篇小说《简单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简单的故事》被作者称为“一部来自德国东部外省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阿尔滕堡的居民身上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并不存在“省”这一行政区划级别,
“省”一词在德语中是对偏僻落后的地方的贬义的称谓。
阿尔滕堡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小城所在的图林根州是两德统一后新建的五个联邦州之一,位于原东德范围的中部,和其他州相比经济相对落后;而阿尔滕堡又属于州里的小城,人口如小说中所说只有四万多,地理上偏居一隅,远离州政府所在地爱尔福特、历史名城魏玛等政治、文化中心。在小说中,两德统一这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所引发的冲击波传递到阿尔滕堡时已经没有了柏林墙倒塌、东德政府垮台等震惊世界的能量,引起的只是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变化,比如要使用“新钱”(引入西德马克)、大家排队抢购西德《图片报》、精心收集的西德啤酒罐突然失去了价值等等。作者使用细节描写代替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叙述,通过体察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推断出,小说里的时间是两德统一后不久,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头几年,地点是原东德地区,即现在的德国新联邦州。
小说里出现过大大小小几十个人物,他们有些住在条件较差的阿尔滕堡北城,有些住在环境优美的东南城区;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餐馆服务员、医生、秘书、报社编辑、出租车行老板、年轻的州议员、不知名的艺术家、外国移民等等,当然也有失业者。他们大部分是原东德居民,也有一些来自西德。两德统一使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了“转折”性的巨大变化,比如原来的模范校长先是丢掉了工作,后进了精神病院;前共青团的干部现在成了成功的广告销售;原本在大学教授艺术史的助教,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当上旅行推销员;当年宁可离婚也不愿随丈夫逃往西德的妻子现在受聘西部公司并在那儿找到了新的心上人…一小说中的故事也不过是度假、搬家、钓鱼、访友等日常生活场景,但如果把它们放在历史大背景前来看,这些普通人的经历又都变得耐人寻味。涉世不深的女招待爱上了旅馆的一位客人,一夜情之后被抛弃了,这样的故事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可能发生,但如果这位客人是一个整天提着密码箱的西德房地产代理人,来到刚刚统一的东部搜寻有利可图的地皮,那他的“寻花问柳”就仿佛有了一种象征意义。一对年轻人晚上驱车去住在乡下的朋友家参加派对,结果迷了路,这件稀松平常的事好像不值得花费半个章节来大书特书,但如果他们行驶的是统一后在东德各地大修特修的高速公路上,如果他们拜访的朋友原本是来自西部的清贫大学生和失意的艺术家,统一后突然继承了东部的一个大农庄,那这对年轻人总是在“
通向所有方向”的路牌下迷失方向,也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寓意。
小说里的故事个个看似为简单、平常不过,但是作者却把它们拿来仔仔细细地讲述。这一看似反常的做法其实在小说的标题里就已经得到暗示。SimpleStorys这个标题不懂德语的读者会以为是蹩脚的英语,其实它是地道的德语,simple[zimple]并非英语里的simple['
simpl],而是由德语里的simpel变化而来,Storys也并非拼写错误,而正是显示出作者使用的不是英语原词story(复数为stories),而是德语化了的Story(复数可以写为
Storys),在德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变成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同寻常的故事又被加上“简单”这个定语,作者这样设计的矛盾的标题正是在提醒读者注意小说看似平淡的情节之中隐藏着的深意。
小说里共有29个故事,没有一个故事是小说的“
主线”、“高潮”,而是多线索分别发展,偶有交叉;书中涉及的几十个人物虽说个个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他人故事里的“配角”,但没有一个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作者也没有逐个讲述这些人物的生平,读者要从不同的故事里获取人物的信息,自己连缀起来,才能了解他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种可谓网状叙事的手法,尽量大地涵盖了阿尔滕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东部德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全景图。正因为采用了平面的、散点化的结构,使得每个情节和人物都有均等的发展空间,尽量避免了传统小说中为核心情节和核心人物服务而进行的剪裁和塑造,限度地保持了小说的写实性;再加上对场景的大量细节描写和对话,使得小说读起来极有画面感和临场感;又由于每个故事都是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很多空间,来想象书中人物后来的命运。
对于自己的小说引起的轰动,舒尔策承认出乎他的意料:“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悄无声息的书,只有东部的人会读它;后来又有一段时间我想,这本书只有西部的人会读,东部的人不知什么原因会生我的气。”看来舒尔策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因为两德统一之后不久,就出现了一批反映这一事件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被统称为“转折文学”,所以从题材来讲《简单的故事》并非标新立异之作。但不少转折小说都着重描述原东德人在面临全新的生存环境时的茫然无助、自卑自怜,对虽不美好、但是熟悉的过去的怀恋,文学评论者批评这些作品带着些“哭哭啼啼”的腔调。而舒尔策的《简单的故事》的语调却是客观而冷静的。书中的人物虽说都面临人生的重新选择和挑战,不免恐惧和迷茫,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坚强的,对现状的态度是理智的,也有个别人面对生活的变化而难以接受,甚至精神紊乱,但多数人能够咬紧牙关、渡过难关,甚至对未来抱有憧憬和希望。时隔二十余年来看,这样的记述应该更符合统一后东部新联邦州里的现实情况,这也许就是《简单的故事》迄今为止仍然被视为转折小说典范的原因之一。
总之,英果‘舒尔策的(《简单的故事》是一部于平常处见深意,既可以快读、更适合慢品的小说,不仅是转折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文学新时期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现已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在欧亚很多国家找到了热心的读者。舒尔策在《简单的故事》之后又创作了诸如《新生活》、《手机》、《亚当和伊芙琳》等大量作品,各种荣誉和奖项也纷至沓来;在文学创作之外舒尔策仍然保持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心,时常撰文针砭时弊;这些使他成为德国文坛和公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德国当代作家,目前国内还鲜有介绍,他的作品也还不为中国读者所知,这个《简单的故事》的译本是舒尔策篇被译成中文的小说,希望这个译本能促进国内读者对舒尔策的了解,更希望舒尔策的作品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蕾娜特·毛伊尔讲述1990年2月的一次巴士旅行。在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毛伊尔夫妇次来到西方,来到意大利。汽车在到达阿西西①之前出了故障,这使得同行的迪特·舒伯特做出了一次绝望的举动。交换回忆和旅行食品。
这根本就不是时候。坐巴士五天:威尼斯、佛罗伦萨、阿西西。对我来说一切听起来都像是火奴鲁鲁。
我问马丁和皮特,他们是怎么想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还有他们怎么能想出这么个主意,让我们在纪念结婚二十周年的时候做非法旅行。
我本来很肯定,恩斯特不会去的。对他来说这几个月简直就是地狱。我们脑子里边真是装着别的东西,而不是意大利。但是他没有吱声。到了一月中,他问,我们是不是要做些准备——2月16日,学校假期中的一个星期五,就要出发了——我们用我们的民主德国证件怎么越过意大利以及奥地利的边境。我告诉他从孩子们那儿听说的情况,我们会从慕尼黑的一个旅行社拿到西德证件,显然是伪造的。时候到了,我想,事情到此为止了,恩斯特
·毛伊尔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但他只是问到,那两张护照照片是不是就是干这个用的。“是啊,”我回答说,“两张护照照片,出生日期,身高和眼睛颜色——别的他们什么都不需要。”
一切和往常一样。我们把自己的东西装进那个深绿色的箱子,在黑红格的包里装上刀叉杯盘和旅行食品:香肠、鱼罐头、面包、鸡蛋、黄油、奶酪、盐、胡椒、面包干、苹果、橘子,还有茶和咖啡各一暖瓶。皮特开车把我们送到拜罗伊特②。在边境上他们问我们要去哪儿,皮特说购物。
火车在每个小站都停。除了雪、亮着路灯的街道、汽车和火车站,我没有看到别的什么东西。我们坐在乘车去上班的男人们中间。当恩斯特剥开一个橘子的时候,我才次真正地想起了意大利。
在慕尼黑火车站上,恩斯特和他应该是相互认出了对方。我却对此毫无察觉。我怎么可能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呢?我连他真正的名字都叫不出来。
从威尼斯开始,我才对他有了一些印象。一个中等个头的男人,动作慌慌张张,戴着一只装的不合适的玻璃眼珠,眼皮从来不眨。他总是随手拿着一本很厚的书,一根手指插在书页中间,每当我们的意大利导游加布丽耶拉讲解什么的时候,他总会添油加醋一番。真是一个好为人师的家伙。他总是不停地把他有些花白的头发向脑后拢,但头发马上又会掉到他的额前和眼眉上。
总督宫和带狮子的柱子我在电视里见过。威尼斯的女人们,即使在我的年龄,也穿着很短的裙子,戴着漂亮、古雅的小帽子。我们穿得太多了。
为了行动自由些,我们白天总会从装旅行食品的袋子里拿出几个罐头、面包和苹果带上。晚上我们在房间里吃东西。恩斯特和我之间话不多,但比起过去几个月总算是多一些。“Unagondola,perfavore”①,他有一天早上洗漱时喊道。总的来说,恩斯特给人的印象是,他好像喜欢意大利。有一次他甚至抓起我的手,把它握得紧紧的。
而对他,他却只字未提。一直到后也没有。除了在佛罗伦萨,当我们等着所有人都从钟楼上下来时,恩斯特问道:“我们的登山运动员在哪儿呢?”我并没有在意,或者以为,两个人什么时候聊过天——恩斯特总是比我先去吃早饭。他又说了一些关于在门框上攀爬的事情。
此前,在帕多瓦①,那个登山运动员坚持要我们停车,去参观一个教堂或者一个斗兽场,可日程里根本就没有这些安排。我转身向他望去——他坐在后面。他的目光坚定不移,直直地射向前方,直指挡风玻璃,好像我们所有人在这儿都是为了把这位先生送往他的目的地似的。也许我有点不公正,也许没有后来发生的奇怪事情他根本就不会给我留下任何印象,也许我把顺序给搞错了,但是这一切都不是虚构的。
您想象一下。我们突然就到了意大利,有了一本西德护照。我叫乌苏拉,恩斯特叫博多,居住地:施特劳宾②。我们姓什么我已经忘了。我们一下子到了世界的另一头,奇怪的是,却像在家里一样的喝水吃饭,走路时一只脚挪到另一只脚的前边,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当我早上刷牙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我更是不能相信,自己已经身处意大利了。P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