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44523
2009年3月,我进入专利行业,从事专利撰写。2013年3月,我开始从事专利咨询。
在我做专利代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型专利代理公司里,专利代理是一个流水线作业过程,众多的专利代理人、专利流程人员,都是专利生产线上的螺丝钉,鲜有人知道全貌。在这个流水线上产出的专利,是合格品,却不是精品。
我在做专利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的专利咨询,大部分处于宏观咨询的时代,可以为政府、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等提供宏观咨询服务,却鲜有人为某一具体技术、具体产品提供微观咨询服务。
而且,在专利代理行业中,专利代理质量好坏与代理人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只有专利数量与代理人的收入有关。甚至更糟糕的是,专利质量越差,代理人在单位时间内产出的数量越多,其收入越高;反之,专利质量越好,代理人在单位时间内产出的数量越少,其收入越低。导致代理人没有提高专利代理质量的动力。
因此,我国垃圾专利泛滥成灾。一些代理人更是直接追求数量,恶意降价,同行之间低价竞争。
低价–﹥低质量–﹥没有价值–﹥变为企业成本–﹥低价。
在恶性循环的情况下,很多公众以为专利是用来拿政府资助、项目结题、评职称的道具,而且仅仅是道具,专利代理人就是帮助他们争取费用或职称的人。作为专利代理人的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对专利的误解,对专利代理人的误解,心情无比压抑。在我心中,专利代理人既要有理工科基础,又要懂专利法,是交叉型复合人才,着实难能可贵。但这样的心态并不能改变世人对专利代理人的普适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发源地,汇集了中国大量的高端人才。一次机缘巧合,我偶遇了《中国科学报》的社长陈鹏先生,跟他聊起中国科学院的专利,他说:“《中国科学报》是为中国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你的工作也是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我们服务的目标群体是一致的。”当我告诉他还有太多的科研工作者不了解专利,误解专利时,他问我:“你有解决办法吗?”
作为从业多年,且一直在做具体业务的我来说,让更多人了解专利是我一直追求的。
陈鹏先生问我:“那你会写吗?”
我说:“我挺喜欢写的。”
“那你开个专栏吧,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专利知识科普,名字就叫‘华冰聊专利’。”
于是,“华冰聊专利”就诞生了。
每周一期文章,我已经写了一年,有时候是自己对某件专利相关事情的看法,有时候是一些基础常识,有时候是专利相关的具体事务如何处理,有时候是专利相关政策的解读……没有规律,没有系列。就像有朋友说的那样:“‘聊’嘛,就是聊什么都可以,随便说。”
但是,就算是随便说,我也希望能一点点梳理我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通过《中国科学报》这样的平台告诉更多的人,引导更多的人用正确的视角看待专利。
而且,由于“华冰聊专利”专栏定性为“专利知识普及”,其面对的读者就不是专利同行,内容也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给行业外的人士,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们能“零基础”看懂这些文章。“华冰聊专利”专栏中的有些知识并不是特别严谨,《中国科学报》版面珍贵,文章不宜过长,因此很多文章以相关知识的主线条为主,未能全面严谨之处,还请同行多批评指正。
现在,我梳理出自己一年多的零碎思想,集结成册,出版成图书,让更多不了解专利的人能见识到专利正常的一面。希望更多的人知道:专利,专是手段,利是目的。专利为企业股东而做,应该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研发投入保值的有效手段,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销售等有效结合,终实现产品增值。
亲爱的朋友,当你拿到这本书,如果喜欢她,在我的碎碎念中能够得到零星的知识,或者发现自己当初对专利的误解,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祝你在专利认知的路上越走越宽,越来越好!
是为序!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一个大的经济体,在“双创”大背景下,《华冰聊专利¬——普及专利知识,评论热点时事》一书的内容给广大读者提供基础、实用的知识,以及便捷有效的举措,并在此基础上传递专利成果之于小到个人、企业,大到国家、民族的现实意义。特此推荐本书!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是普通大众、知识产权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经营者或投资人都需要的专利知识普及读物。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直非常关心专利方面的知识,有幸在2015年5月“华冰聊专利”在《中国科学报》上期栏目连载时,就关注到这个栏目,一直没有间断过,不论是“为什么申请专利”还是“拿什么保护你,我的原创”都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此也推荐给广大读者阅读。
这是一本普通大众、知识产权从业者、科研人员,以及企业经营者或投资人都需要的专利知识普及读物。
本书从专利角度入手,深入浅出地对专利知识、专利申请、专利保护、专利利用、投资与运营做了全方位的阐述,并且给了我们方法和工具。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对我们了解知识产权基础常识,积累知识产权实践技巧,规避知识产权营运和投资风险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值得推荐!
对于专利,很多研究者都有微词,除了评职称、项目结题以外不知道专利有什么用,每年还得花钱养着,真遇到侵权的,请律师也得花一笔费用,输赢还不一定,即使赢了也未必能赔什么钱。因此,很多人要问:为什么要申请专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跟大家说一个概念:什么是专利?法律上的定义就不用说了,大家在网络上随时可以找到,我只想说我从业多年以后的感悟。我的理解是:专利/知识产权是话语权,是用来证明某项技术、某种产品、某项设计专属于权利人的道具,是用来将他人限定在权利范围外的栅栏,是用来不允许他人抄袭的工具。既然专利权有上述的作用,那具体到大家的工作或生活中,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对个人-名、利可兼得
首先大家知道的专利权可以用于以下几点,直接实用的,1、 评职称;2、 用于完成项目结题指标,有意无意可以体验到的,1、 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2、 作为晋升的软实力;相对比较陌生的,其实也是申请专利的作用,是专利中的发明人,享有专利技术使用后的利益分享的权利,即当你申请了专利,原创技术是你的,一旦这个专利产生了经济利益,你是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的。而且,《专利法》及《实施细则》有明确规定,发明人享有利益的比例。因此,可以明确告诉你:申请专利,是有可能获得真金白银的实得利益的。
对研究所或企业-保值及增值的手段
专利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员工在研究所或企业的物质条件等环境下创造出来的无形价值,研究所或企业的价值,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总和。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将直接影响研究所的总价值。对于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无需注册即可享有。而对于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需要通过申请、注册等通过行政审批后方可获得,如果不申请专利,很多无形资产将没有机会呈现,总体价值也将得大打折扣。另外,对于任一个团队,员工离职、退休、等流动或死亡都是正常的,其熟知的技术都有可能带到其他团队被复制,但如果已经在原团队中申请了专利,其专利权属于原团队所有,团队可以因为专利申请而减少公司因员工流动而造成的损失,团队的价值也会保值。事实上,通过团队的知识产权获利的例子很多,比如:(1)“Rockstar集团”(包括苹果、微软、移动研究和索尼)以45亿美元收购北电网络的6,000项专利组合,北电网络因为专利收获45亿美元;(2)谷歌据报道斥资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的17,000项专利组合,如果没有这些专利,摩托罗拉可能根本就不会被谷歌收购;(3)柯达以5.25亿美元向12家被许可方组成的联盟出售其数字成像专利组合,柯达破产时,其价值通过专利的形式体现;(4)微软以5.5亿美元向Facebook出售650项专利;以及惠普以12亿美元收购奔迈(Palm)的1,500项移动技术专利;(5)联想集团斥资29亿美元从谷歌(Google)手中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其中涉及2000项专利,摩托罗拉品牌和组合商标。1亿美元收购美国专利授权公司的2500余件专利的使用权。上述案件说明,专利的价值对于团队尤其重要。
对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
专利权是有地域性的,但公开的技术却全球共享。中国的产品对外出口,如果不在出口国家申请专利权保护,在国外被人模仿是没有办法维权的,很难在国外打开销路,专利在此过程中是维权的工具。而外国进入中国的产品,如果我们在中国有专利权,他们也很难进入中国,可以保证国有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的份额。因此,专利权是保证国有创新获得相应经济回报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工具。
有人说,我就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的产品,别人如果要抄就让他抄去,我不介意,专利申请太麻烦,我不想申请。那么,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什么风险呢?答案是:你有可能没法持续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产品了。为什么呢?因为别人会申请专利。专利审查时的依据是文献或专利的记载,不会有人去审查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和设备等内容。因此,即使你已使用该产品,依然不影响审查员会给专利申请者授权。而要想利用你已提前使用该产品或技术来诉专利权无效,其难度比起申请专利已不可同日而语。
后,作为专利行业的忠实粉,还想告诉大家,申请专利有一个特别大的作用在于,可以利用专利吸引资本持有者的注意,增强资本投资的信心。对于投资人来说,如果一项好技术不仅有较好的市场、而且有较好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无疑会增强其投资的信心,从而促进创新进入市场,获得更好的利益回报。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利用专利保护好大家的创新,是专利从业者的职责和义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