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502285
逻辑结构图。 本书对每个具体准则均绘制了逻辑节后图,指明了准则的关键逻辑结点,可以帮助读者开门见山,迅速理解准则的逻辑关系。本书的逻辑结构图在同类图书中也属于首先创造。 精彩案例。 由于先天的限制,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原则、笼统、条文化”等不足,将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应用于日常会计工作很是不易。而通过案例的形式,可以把会计准则的要求具体化的日常的经济业务处理之中,是把准则与实务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与纽带。 深入分析。 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被动的了解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很难理解其实质要求的,也很难做到灵活的应用,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书以“实务应用”为己任,处处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中不仅阐述怎么办,更是强调说明为什么这么做,帮助大家读透准则,准确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的基本依据,学好企业会计准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根本。为了帮助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学好、用好会计准则,我们集众多专家学者与会计实务界人士的学识、经验与智慧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对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进行了全面、深入、详尽的解读。本书以逻辑结构图的形式阐述了每一项具体准则的逻辑节点与逻辑流程;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将笼统抽象的文字规定转化为清晰具体的实务操作指导,从而全面提升读者的会计实务操作水平。 本书是一本全景式讲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专业图书,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学准则、用准则的案头工具书。本书既适合会计从业人员用来解决日常实务工作中的各种疑难与困惑问题,也可作为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专业学生用来掌握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具体规定的参考用书。
第 1章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1.1总则1
1.1.1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1
1.1.2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1
1.1.3会计基本假设1
1.1.4会计基础3
1.1.5会计要素3
1.1.6记账方法4
1.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4
1.2.1可靠性4
1.2.2相关性4
1.2.3可理解性5
1.2.4可比性5
1.2.5实质重于形式5
1.2.6重要性5
1.2.7谨慎性5
1.2.8及时性6
1.3资产6
1.3.1资产的定义6
1.3.2资产的确认条件6
1.3.3资产的列报6
1.4负债6
1.4.1负债的定义6
1.4.2负债的确认条件7
1.4.3负债的列报7
1.5所有者权益7
1.5.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7
1.5.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构成7
1.5.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8
1.5.4所有者权益的列报8
1.6收入8
1.6.1收入的定义8
1.6.2收入的确认条件8
1.6.3收入的列报8
1.7费用9
1.7.1费用的定义9
1.7.2费用的确认条件9
1.7.3费用的列报9
1.8利润9
1.8.1利润的定义9
1.8.2利润的确认条件9
1.8.3利润的构成与列报10
1.9会计计量10
1.9.1会计计量属性10
1.9.2计量属性的运用原则10
1.10财务会计报告11
1.10.1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11
1.10.2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11
第 2章 存货
2.1存货的确认12
2.1.1存货的定义12
2.1.2存货的范围13
2.1.3存货的确认条件13
2.2取得存货的计量13
2.2.1存货的计量原则13
2.2.2外购存货的成本13
2.2.3加工取得存货的成本14
2.2.4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15
2.2.5不计入存货成本的相关费用15
2.3发出存货的计量16
2.3.1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16
2.3.2已售存货成本的结转16
2.3.3周转材料的处理17
2.4期末存货的计量17
2.4.1可变现净值的定义及特征17
2.4.2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18
2.4.3通常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情形19
2.4.4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20
2.4.5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20
2.4.6存货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21
2.5披露21
第3章 长期股权投资
3.1长期股权投资基础22
3.1.1准则规定22
3.1.2准则解释22
3.2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23
3.2.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23
3.2.2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26
3.2.3特殊情况的会计处理27
3.3后续计量之成本法29
3.3.1成本法的适用范围29
3.3.2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调整及投资损益的确认30
3.4后续计量之权益法30
3.4.1权益法的适用范围30
3.4.2权益法的核算32
3.5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及处置38
3.5.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38
3.5.2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42
3.6披露43
3.6.1准则规定43
3.6.2准则解释43
第4章 投资性房地产
4.1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44
4.1.1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及范围44
4.1.2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条件45
4.2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46
4.2.1初始计量46
4.2.2后续支出计量47
4.2.3后续计量48
4.3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51
4.3.1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解释51
4.3.2房地产转换的基本准则52
4.3.3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具体应用52
4.4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56
4.4.1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基本准则56
4.4.2投资性房地产处置的应用56
4.5披露57
第5章 固定资产
5.1固定资产概述59
5.1.1固定资产的定义59
5.1.2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59
5.1.3单项固定资产60
5.2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60
5.2.1外购固定资产60
5.2.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62
5.2.3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62
5.2.4存在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62
5.3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63
5.3.1固定资产折旧63
5.3.2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65
5.4固定资产的处置67
5.4.1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67
5.4.2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67
5.5披露67
第6章 生物资产
6.1生物资产基础69
6.1.1生物资产概念69
6.1.2生物资产的特征70
6.1.3不属于生物资产的特殊规定71
6.2生物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71
6.2.1确认的基本原则71
6.2.2初始计量原则71
6.2.3生物资产相关的后续支出76
6.3后续计量77
6.3.1折旧77
6.3.2计提减值78
6.4收获与处置79
6.4.1基本原则79
6.4.2具体运用80
6.5披露86
第7章 无形资产
7.1无形资产的基本准则88
7.1.1无形资产定义88
7.1.2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88
7.1.3无形资产的特征89
7.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90
7.2.1无形资产分类90
7.2.2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90
7.3无形资产后续计量98
7.3.1无形资产使用寿命98
7.3.2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99
7.4无形资产处置101
7.4.1出售101
7.4.2对外出租101
7.4.3对外捐赠102
7.4.4报废103
7.5披露104
第8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8.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概述105
8.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106
8.2.1确认和计量原则106
8.2.2商业实质110
8.2.3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111
8.3披露115
第9章 资产减值
9.1资产减值基础116
9.2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117
9.2.1资产减值情形的判定117
9.2.2可收回金额的确定117
9.3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118
9.3.1基本原则及方法118
9.3.2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考虑的因素119
9.4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及处理122
9.4.1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122
9.4.2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会计处理123
9.5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123
9.5.1资产组的概念123
9.5.2资产组的认定124
9.5.3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125
9.6商誉减值的处理130
9.6.1资产减值的基本原则130
9.6.2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与会计处理130
9.7披露132
第 10章 职工薪酬
10.1职工薪酬的概念及分类134
10.1.1职工薪酬的概念134
10.1.2职工薪酬的分类135
10.1.3其他相关会计准则136
10.2短期薪酬的确认与计量136
10.2.1货币性短期薪酬137
10.2.2带薪缺勤139
10.2.3短期利润共享计划141
10.3离职后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43
10.3.1设定提存计划143
10.3.2设定受益计划的准则规定与对应解读144
10.4辞退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46
10.4.1辞退福利的准则规定与准则解读146
10.4.2辞退福利准则的应用举例148
10.5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确认与计量149
10.5.1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提存计划149
10.5.2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设定受益计划150
10.6披露152
10.7衔接规定152
第 11章 企业年金基金
11.1企业年金基金概述153
11.1.1企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基金153
11.1.2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各方当事人153
11.1.3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154
11.2企业年金基金缴费156
11.2.1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及其流程156
11.2.2企业年金基金收到缴费的账务处理157
11.3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158
11.3.1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原则和范围158
11.3.2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账务处理158
11.4企业年金基金收入161
11.4.1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构成161
11.4.2企业年金基金收入的账务处理161
11.5企业年金基金费用163
11.5.1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构成163
11.5.2企业年金基金费用的账务处理163
11.6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165
11.6.1企业年金待遇给付及其账务处理165
11.6.2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净收益及其账务处理166
11.7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167
11.7.1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报主体167
11.7.2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构成167
11.7.3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编制168
第 12章 股份支付
12.1股份支付概念及特征171
12.1.1股份支付的概念及分类171
12.1.2股份支付的适用范围171
12.1.3相关概念172
12.1.4不适用该准则的情形172
12.2可行权条件172
12.2.1可行权条件的概念及分类172
12.2.2可行权条件的修改173
12.3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174
12.3.1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174
12.3.2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确认和计量原则175
12.3.3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原则175
12.4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176
12.4.1股份支付会计处理程序176
12.4.2股份支付的具体会计处理177
12.5披露181
第 13章 债务重组
13.1债务重组基础182
13.1.1债务重组概念182
13.1.2债务重组的核算范围183
13.1.3债务重组的方式183
13.1.4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184
13.2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184
13.2.1债务人的处理184
13.2.2债权人的会计处理185
13.3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具体应用186
13.3.1以资产清偿债务186
13.3.2债务转为资本190
13.3.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192
13.3.4以上3种方式的组合方式193
13.4披露194
第 14章 或有事项
14.1或有事项概述196
14.1.1或有事项的定义196
14.1.2或有事项的基本特征196
14.2确认和计量197
14.2.1或有事项的确认197
14.2.2预计负债的计量198
14.2.3对预计负债账面价值的复核200
14.2.4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200
14.3披露200
第 15章 收入
15.1收入的定义及核算范围202
15.1.1收入的定义202
15.1.2收入的核算范围202
15.1.3收入确认的判断标准与流程203
15.2收入的确认204
15.2.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204
15.2.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207
15.2.3确定交易价格209
15.2.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216
15.2.5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218
15.3合同成本222
15.3.1合同履约成本222
15.3.2合同取得成本222
15.3.3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摊销223
15.3.4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减值223
15.4关于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223
15.4.1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223
15.4.2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225
15.4.3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226
15.4.4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227
15.4.5授予知识产权许可229
15.4.6售后回购232
15.4.7客户未行使的权利233
15.4.8无需退回的初始费233
第 16章 政府补助
16.1政府补助概述235
16.1.1政府补助的定义235
16.1.2政府补助的特征235
16.1.3政府补助的分类236
16.2政府补助的确认和计量237
16.2.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237
16.2.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239
16.2.3政府补助的退回241
16.2.4特定业务的会计处理242
16.3政府补助的列报246
16.3.1列报项目246
16.3.2披露信息246
16.4衔接规定246
第 17章 借款费用
17.1借款费用的定义及范畴248
17.1.1定义248
17.1.2范畴248
17.2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249
17.2.1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249
17.2.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251
17.2.3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260
17.3披露261
第 18章 所得税会计
18.1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262
18.1.1资产的计税基础262
18.1.2负债的计税基础267
18.1.3特殊交易或事项中产生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269
18.2暂时性差异269
18.2.1暂时性差异269
18.2.2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69
18.3递延所得税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资产270
18.3.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270
18.3.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271
18.4所得税费用271
18.5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273
18.6所得税的列报274
第 19章 外币折算
19.1记账本位币275
19.1.1外币交易的定义275
19.1.2记账本位币的定义275
19.1.3记账本位币的确定276
19.1.4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276
19.1.5记账本位币的变更276
19.2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277
19.2.1即期汇率和即期汇率近似汇率277
19.2.2汇兑差额的会计处理277
19.2.3分账制记账方法279
19.3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279
19.3.1境外经营财务报表的折算原则279
19.3.2恶性通货膨胀下境外经营报表折算279
19.3.3处置境外经营时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核算280
19.4披露280
第 20章 企业合并
20.1企业合并概述281
20.1.1企业合并的界定281
20.1.2企业合并的方式281
20.1.3企业合并类型的划分282
20.1.4合并日或购买日的确定282
20.2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283
20.2.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283
20.2.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283
20.3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285
20.3.1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定义285
20.3.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285
20.4不同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288
20.4.1控股合并的会计处理288
20.4.2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会计处理289
20.5披露289
20.5.1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289
20.5.2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披露290
20.6业务合并290
第 21章 租赁
21.1租赁基础291
21.2租赁的分类293
21.2.1分类293
21.2.2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的区别294
21.3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295
21.3.1租赁开始日的会计处理295
21.3.2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297
21.3.3租赁资产折旧的计提298
21.3.4其他项目的处理299
21.4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300
21.4.1租赁开始日300
21.4.2对未确认融资收益的处理302
21.4.3对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303
21.4.4对或有租金的会计处理303
21.4.5租赁期届满时的账务处理303
21.5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305
21.6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307
21.7售后租回交易308
21.7.1确认的基本原则308
21.7.2售后租回分类及会计处理308
21.8列报314
第 22章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2.1金融工具概述316
22.2金融工具确认与终止确认318
22.2.1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条件318
22.2.2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319
22.2.3金融负债的终止确认319
22.3金融工具的分类321
22.3.1金融资产的分类321
22.3.2金融负债的分类327
22.4嵌入衍生工具328
22.4.1嵌入衍生工具的定义328
22.4.2混合合同328
22.5金融工具的重分类330
22.5.1金融工具重分类的定义330
22.5.2金融资产重分类的会计处理330
22.6金融工具计量332
22.6.1初始计量332
22.6.2后续计量333
22.6.3合同变化349
22.6.4与权益投资相关的合同349
22.7金融工具的减值349
22.7.1金融工具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则350
22.7.2金融资产信用减值的客观信息350
22.7.3预期信用损失357
22.7.4信用损失367
22.7.5损失准备确认方法368
22.7.6判断事项369
22.7.7其他规定370
22.8利得和损失370
22.8.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370
22.8.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370
22.8.3其他规定371
22.8.4股利收入371
22.9衔接规定372
22.9.1前期比较财务报表数据372
22.9.2金融资产分类372
22.9.3合同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评估372
22.9.4混合合同372
22.9.5金融资产的指定与撤销指定373
22.9.6金融负债的指定与撤销指定373
22.9.7金融工具减值373
22.9.8其他规定373
第 23章 金融资产转移
23.1金融资产转移与终止确认375
23.1.1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375
23.1.2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一般原则376
23.1.3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376
23.2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流程376
23.3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387
23.3.1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387
23.3.2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390
23.3.3继续涉入被转移金融资产391
23.3.4向转入方提供非现金担保物397
23.4衔接规定398
第 24章 套期会计
24.1套期会计概述399
24.1.1套期的定义399
24.1.2套期的分类400
24.1.3套期会计方法400
24.2套期工具401
24.2.1套期工具的定义与范围401
24.2.2指定套期工具401
24.3被套期项目402
24.3.1符合条件的被套期项目402
24.3.2确定被套期项目的注意事项403
24.3.3项目组成部分作为被套期项目的规定和要求404
24.3.4汇总风险敞口作为被套期项目的规定和要求405
24.3.5项目组成部分与项目总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405
24.3.6被套期项目的组合406
24.4套期关系评估与套期会计406
24.4.1运用套期会计的条件406
24.4.2套期有效性的定义与要求407
24.4.3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方法407
24.4.4套期关系再平衡408
24.4.5套期关系的终止408
24.5套期保值的确认与计量409
24.5.1公允价值套期409
24.5.2现金流量套期411
24.5.3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412
24.5.4套期关系再平衡414
24.5.5一组项目套期415
24.5.6期权时间价值的会计处理417
24.6关于信用风险敞口的公允价值选择权420
24.6.1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420
24.6.2相关会计处理421
24.7衔接规定422
24.7.1基本规定422
24.7.2例外情况422
第 25章 原保险合同
25.1原保险合同概述423
25.1.1保险合同的定义423
25.1.2原保险合同的定义424
25.1.3不适用原保险合同的情形424
25.1.4原保险合同的分类425
25.2原保险合同收入425
25.2.1原保险合同收入的确认条件425
25.2.2原保险合同收入的计量426
25.2.3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427
25.3原保险合同准备金428
25.3.1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内容428
25.3.2保险责任准备金充足性测试430
25.4原保险合同成本431
25.4.1原保险合同成本的定义431
25.4.2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形431
25.4.3损余物资431
25.4.4代位追偿款431
25.5列报432
25.5.1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432
25.5.2利润表列示项目432
25.5.3附注中披露项目432
第 26章 再保险合同
26.1再保险合同概述433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及特征433
26.2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434
26.2.1基本规定434
26.2.2应收分保准备金434
26.2.3分出保费及摊回款项435
26.2.4赔付成本435
26.2.5存入分保保证金436
26.2.6纯益手续费436
26.3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436
26.3.1分保费收入的确认436
26.3.2分保费用437
26.3.3分保赔付成本438
26.3.4存出分保保证金439
26.4列报439
26.4.1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事项439
26.4.2在附注中披露事项439
第 27章 石油天然气开采
27.1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定义及核算范围440
27.1.1核算范围440
27.1.2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核算概述441
27.2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441
27.2.1初始计量441
27.2.2矿区权益的折耗442
27.2.3矿区权益的减值442
27.2.4矿区权益的处置442
27.3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445
27.3.1基本原则445
27.3.2会计处理446
27.4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447
27.5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447
27.5.1定义及核算范围447
27.5.2井及相关设备的折耗计提448
27.5.3其他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适用准则448
27.6油气资产的确认及计量448
27.6.1油气资产相关定义448
27.6.2油气资产折耗方法448
27.6.3油气资产减值处理449
27.7弃置义务449
27.8披露450
第 28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28.1会计政策及其变更451
28.1.1会计政策概述451
28.1.2会计政策变更452
28.1.3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453
28.1.4 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456
28.2会计估计及其变更457
28.2.1会计估计与会计估计变更457
28.2.2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457
28.2.3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458
28.2.4会计估计变更的披露459
28.3前期差错及其更正459
28.3.1前期差错概述459
28.3.2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460
28.3.3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462
第 29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9.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463
29.1.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463
29.1.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464
29.1.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类464
29.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465
29.2.1基本处理原则465
29.2.2具体会计处理466
29.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471
29.4披露472
第30章 财务报表列报
30.1财务报表概览474
30.1.1财务报表的定义及分类474
30.1.2财务报表的分类474
30.1.3相应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475
30.2财务报列报的基本要求475
30.2.1遵循各项会计准则进行确认和计量475
30.2.2以持续经营为列报基础475
30.2.3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476
30.2.4遵循重要性原则476
30.2.5保证列报的一致性477
30.2.6保持披露金额的准确477
30.2.7遵循可比性原则477
30.2.8财务报表表首的列报要求478
30.2.9报告期间478
30.3资产负债表列报478
30.3.1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及内容478
30.3.2资产负债表项目列报分类479
30.3.3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481
30.4利润表列报493
30.4.1利润表的定义及项目列报原则和具体适用493
30.4.2利润表列报总要求495
30.4.3利润表项目列报495
30.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502
30.5.1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定义502
30.5.2所有者权益表列报的基本原则503
30.5.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报格式及说明503
30.6附注506
30.6.1财务报表附注的定义506
30.6.2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及顺序506
30.6.3一般企业财务报表附注格式508
30.7案例527
30.7.1资本负债表527
30.7.2利润表530
30.7.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532
30.7.4附注534
第31章 现金流量表
31.1现金流量表概述537
31.1.1现金流量表的概念537
31.1.2现金流量表内容与结构537
31.1.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程序540
31.2现金流量表编制541
31.2.1一般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41
31.2.2商业银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49
31.2.3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51
31.2.4证券公司现金流量表的编制553
31.3现金流量表附注554
31.3.1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554
31.3.2企业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披露559
31.4披露559
第32章 中期财务报告
32.1中期财务报告概述561
32.1.1中期财务报告的定义561
32.1.2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561
32.2确认和计量561
32.2.1会计政策561
32.2.2会计估计562
32.2.3重要性562
32.2.4会计计量563
32.2.5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收入的确认和计量564
32.2.6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565
32.3合并财务报表565
32.4比较财务报表566
32.5附注567
第33章 合并财务报表
33.1合并财务报表基础570
33.1.1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及解释570
33.1.2合并范围的确定571
33.1.3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578
33.1.4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期准备工作578
33.1.5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579
33.1.6报告期内增减子公司的处理580
33.2合并日财务报表的编制581
33.2.1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581
33.2.2合并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581
33.3购买日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587
33.3.1合并资产负债表587
33.3.2合并利润表595
33.3.3合并现金流量表599
33.3.4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602
33.3.5案例分析602
33.4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620
33.4.1追加投资的会计处理620
33.4.2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621
33.4.3因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增资而稀释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622
33.4.4其他特殊交易622
第34章 每股收益
34.1基本每股收益625
34.1.1分子的确定625
34.1.2分母的确定625
34.2稀释每股收益626
34.2.1基本计算原则626
34.2.2可转换公司债券627
34.2.3认股权证、股份期权628
34.2.4企业承诺将回购其股份的合同629
34.2.5多项潜在普通股629
34.2.6子公司、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发行的潜在普通股632
34.3每股收益的列报632
34.3.1重新计算632
34.3.2列报634
第35章 分部报告
35.1分部报告概述635
35.1.1分部报告的定义635
35.1.2编制分部报告的意义635
35.2报告分部的确定636
35.2.1业务分部636
35.2.2地区分部637
35.2.3分部合并的条件639
35.2.4报告分部的确定640
35.3分部信息的披露642
35.3.1分部信息披露的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642
35.3.2主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642
35.3.3分部信息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财务报表总额信息的衔接643
35.3.4次要报告形式下分部信息的披露644
35.3.5其他披露要求644
第36章 关联方披露
36.1关联方披露的基本规定646
36.1.1关联方的认定646
36.1.2相关概念647
36.2关联方关系的认定647
36.2.1关联方关系认定的一般原则647
36.2.2关联方关系界定的例外情况650
36.3关联方交易650
36.3.1关联方交易的定义650
36.3.2关联方交易的类型650
36.4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651
第37章 金融工具列报
37.1金融工具列报概述654
37.1.1金融工具列报的含义654
37.1.2金融工具列报的目的654
37.1.3金融工具列报准则适用范围654
37.2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656
37.2.1金融工具的分类656
37.2.2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656
37.2.3金融工具的列示667
37.3特殊金融工具的区分668
37.3.1可回售工具668
37.3.2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669
37.3.3特殊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其他条件669
37.3.4特殊金融工具在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670
37.4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之间的重分类670
37.5收益和库存股670
37.5.1发行方对利息、股利、利得或损失的处理670
37.5.2库存股671
37.5.3对每股收益计算的影响671
37.6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抵销列示672
37.6.1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抵销列示的条件672
37.6.2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不得抵销的情形672
37.6.3总互抵协议672
37.7金融工具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列报673
37.7.1一般性规定673
37.7.2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674
37.7.3利润表中的列示及相关披露677
37.7.4套期会计相关披露678
37.7.5公允价值披露681
37.8与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披露682
37.8.1定性和定量信息682
37.8.2信用风险披露686
37.8.3流动性风险披露702
37.8.4市场风险披露704
37.9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706
37.9.1金融资产转移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706
37.9.2已转移但未整体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708
37.9.3已整体终止确认但转出方继续涉入已转移金融资产的信息披露708
37.10衔接规定710
第38章 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38.1首次执行会计准则概述716
38.2首次执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716
38.2.1首次执行日的新旧会计科目余额对照表和期初资产负债表716
38.2.2首次执行日采用追溯调整法有关项目的处理716
38.2.3首次执行日采用未来适用法有关项目的处理720
38.3首次执行日会计列报721
38.3.1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721
38.3.2首份中期财务报告和首份年度财务报表附注721
第39章 公允价值计量
39.1公允价值计量概述723
39.2相关资产或负债723
39.2.1资产或负债的特征723
39.2.2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单元723
39.3有序交易和市场724
39.3.1有序交易724
39.3.2主要市场和有利市场724
39.4市场参与者725
39.4.1公允价值计量条件725
39.4.2市场参与者定义725
39.5公允价值初始计量726
39.5.1初始计量726
39.5.2公允价值通常与其交易价格不相等的情况726
39.5.3相关资产或负债且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不相等时的利得损失处理726
39.6估值技术726
39.6.1估值技术726
39.6.2估值技术方法726
39.6.3变更估值技术的情况727
39.7公允价值层次727
39.8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728
39.8.1非金融资产的计量728
39.8.2非金融资产用途的影响因素728
39.8.3估值前提的确定728
39.9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729
39.9.1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计量729
39.9.2计量原则729
39.10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729
39.10.1计量原则729
39.10.2计量条件729
39.11公允价值披露730
39.11.1公允价值披露要求730
39.11.2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730
39.11.3非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附注披露要求731
第40章 合营安排
40.1合营安排概述732
40.1.1合营安排定义732
40.1.2合营安排参与方732
40.2合营安排的认定和分类732
40.2.1合营安排的认定732
40.2.2合营安排的分类733
40.3共同经营参与方的会计处理733
40.3.1共同经营合营方利益份额的确定733
40.3.2共同经营投出或出售资产损益的确认734
40.3.3共同经营购买资产损益中归属于共同经营其他参与方的部分确认734
40.3.4对共同经营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损益的确认734
40.4合营企业参与方的会计处理734
第41章 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41.1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概述735
41.2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735
41.2.1对其他主体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重大判断和假设的披露735
41.2.2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的信息披露736
41.3在子公司中权益的披露736
41.3.1在合并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一般要求736
41.3.2使用企业集团资产和清偿企业集团债务存在重大限制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36
41.3.3存在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36
41.3.4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所拥有份额发生变化时企业的附注披露要求737
41.3.5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一般披露要求737
41.3.6作为投资性主体的企业对未纳入合并报表的投资企业的风险披露要求737
41.4在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737
41.4.1存在重要的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737
41.4.2重要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补充信息披露738
41.4.3企业在单个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不重要的信息披露738
41.4.4限制性信息披露738
41.4.5超额亏损的份额确认738
41.4.6未确认承诺及或有负债的披露738
41.5在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738
41.5.1对于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
主体的企业应当披露的信息738
41.5.2披露对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图739
41.5.3企业是投资性主体的,对受其控制但未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处理739
第42章 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
42.1概述740
42.1.1准则制定背景740
42.1.2准则范围741
42.1.3准则的基本内容与结构741
42.2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定义与分类742
42.2.1持有待售类别的定义742
42.2.2持有待售类别的划分条件743
42.3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的计量747
42.3.1取得日的计量747
42.3.2持有待售类别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747
42.3.3减值准备的转回756
42.3.4不再满足划分条件时的处理757
42.4终止经营757
42.5列报759
42.5.1资产负债表列报759
42.5.2利润表列报762
42.5.3报表附注中的披露76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