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7740
致 谢 001
梵文发音导读 002
前 言 005
章 帕坦伽利和毗耶娑的生活年代 028
节 帕坦伽利和《瑜伽经》 028
第二节 寻找薄阇 Bhoja V?tti 031
第三节 寻找毗耶娑 Veda Vyāsa 033
第四节 帕坦伽利的生活年代和
《瑜伽经》的成书年代 044
第五节 帕坦伽利是否可能? 046
第二章 瑜伽和《瑜伽经》 050
节 对瑜伽的普遍看法、类型、本质 050
第二节 《瑜伽经》综述 079
第三节 《瑜伽经》195句经文翻译 087
第四节 《瑜伽经》概要 148
第三章 哲学概念 168
节 自在天 ??vara 168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核心:
唵(Om? – AUM) 190
第三节 声音是不是神:从科学的视角来看 199
第四节 阿特曼 ?tman 207
第五节 原质 Prak?ti 及其束缚 214
第六节 业 Karma、业报和潜在业力 222
第七节 解 脱 Mok?a 244
第四章 心理学概念 255
节 心 Chitta 255
第二节 波动 V?tti 及其止息 Nirodha 266
第三节 痛苦 Kle?a 和习性 Vāsanā 279
第四节 潜在印象 Sanskār 290
第五章 修习概念 296
节 修习 Abhyāsa 与不执 Vairāgya 的
瑜伽 296
第二节 克利亚瑜伽 Kriyā Yoga 312
第三节 八支瑜伽 A??ā?ga Yoga 330
附录1 《瑜伽经》梵文经文 349
附录2 《瑜伽经》音译 358
附录3 《瑜伽经》逐字音译 369
附录4 专业术语的翻译 382
结 语 387
主要参考文献 395
序 言
瑜伽修习带来身心的健康状态。许多人通过练习瑜伽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有些人通过练习瑜伽来获得满足,还有些人通过练习瑜伽来获得心意平静。
今天,人们确立短暂的目标,并迅速实现它们。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大笑,却难以看到人们幸福,持存的幸福就其本身而论缺失了。为了持存的或永久的幸福,我们需要瑜伽。
古代圣人为人类带来瑜伽,从而引导人类获得永久的幸福,这是世界其它地方的文献中所缺乏的。我欣赏岚吉博士以“通过帕坦伽利的《瑜伽经》获得平静、满足和快乐”作为他研究的主题,标题是“帕坦伽利《瑜伽经》核心概念的研究”。现在,它将以中文形式出版,书名为《〈瑜伽经〉讲什么》。
他已触动迫切需要满足的公众。通过这本书,他给予博爱,这是目前所缺乏的。对于每一个人,无论是学生、学者、追求者,还是公众,本书开卷有益。人人都能从中得到什么。
岚吉博士用来呈现诸事实——尤其是关系到瑜伽的历史或年代鉴定的事实——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气质是无与伦比的。实际上,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别的著作对帕坦伽利或毗耶娑的年代做出过这样的科学分析。
对我而言,本书十分有趣,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觉得它有趣,无论是否接触瑜伽。
愿岚吉博士的生活和灵性之旅一帆风顺!
印度Ministry of AYUSH国立瑜伽学院院长
Dr. Ishwar. V. Basavaraddi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核心:唵(Om? – AUM)
那力量、万物之父、万物之母的所有命名,即来自全世界所有语言的所有此类语词,都是“名字”。我们在前面谈到,英文中的“上帝”,阿拉伯语中的“安拉”,希伯来文中的“耶和华”,犹太人认为过于神圣而不能说出口并且其元音不确定的名字“雅威”,一些西非人说的“究究”,印地语中的“薄伽梵”,梵文中的“自在天”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名字,这些全都是名字,它们代表神,然而“Om???”不仅仅是个名字,它不仅仅代表神,而且是神的声音显现。换言之,当神以声音的形式显现时,它就是“Om? ”。Om? 不是一个“名字”,而是神作为声音的显现,这就是为什么它被认为是神圣的。
音节“Om? ”,即不朽之梵,就是宇宙。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存在的一切,都是“Om??”。超越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也是“Om? ”。斯瓦米·尼哈拉南达(Swami Nikhilananda)说:“所有《吠陀》的目标,所有苦行的目标,人之生活所向……是Om? 。音节Om? 确实是梵。凡是知晓这个音节的,实现一切愿望。这是好、的支撑。凡是知晓这个支撑的,就在梵天的世界里受到崇拜。”
“Om? ”从宇宙中心向外膨胀,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们身上。所以,从我们的阿特曼(自我),我们能够返回对存在的确认。呼吸和“Om? ”从我们的存在之源(内在自我)上升。我们将“Om? ”与呼吸结合,于是,“Om? ”的振动传遍我们的整个存在:“呼吸是不断回响的Om? 。”我们将这两者结合的原因是,在精微的层面上,呼吸始终在产生“Om? ”的共振,灵或内在自我呼吸着“Om? ”。所以,通过牢牢地把“Om? ”和我们的呼吸结合起来,我们进入冥想。“一切存在者的核心是土,土是水,水是植物,植物是人(普鲁沙),人是言语,言语是《梨俱吠陀》(颂诗),《梨俱吠陀》是《娑摩吠陀》(唱诵),而《娑摩吠陀》的灵魂是Udgīta(Om? )。”
自在天(神)是智性所理解的灵(阿特曼),他早的名字是“Om? ”,所以,重复念诵“Om? ”理论上是正确的崇拜。“普拉那瓦是Om? ……是作为一切曼陀罗之核心的不二曼陀罗……为了理解这种真实的作用,必须冥想普拉那瓦。这个冥想过程的实现就是三摩地,它带来解脱,即无与伦比的喜乐。”“Om? 是普拉那瓦,是曼陀罗,是神。我们看到的整个宇宙是梵,这内在的自我是梵。这与Om? 同一的自我有三面,除了这三面,异于这三面并且不可言喻的,是第四面。”
“Om? ”在印度教的曼陀罗、祷告和冥想的开头与末尾使用,通常也用于佛教和耆那教的仪式中。祷告是和我们信仰或爱的神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向至上者表达爱的艺术。那么,祷告有何功效呢?祷告净化心意,洁净心灵,对身、心、灵也有治疗效果。祷告是治愈阿汗姆卡拉Aha?kāra、愤怒、憎恨和嫉妒等世俗顽疾的药。祷告是中和情绪,帮助人达到情绪成熟的方法,而情绪可转变为虔信。祷告是一切宗教所共有的。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先知穆罕默德说:“每个真诚的穆斯林都应每天向安拉祷告五次。”
那么,应该如何祷告?祷告不仅仅是用什么词的问题,不如说,它是心中的一种情感,被一颗理解之心照亮。所以,仅仅动口是不够的,要以虔信唱诵神的名,以谦卑服务于神的创造,以爱铭记神的恩典。要利用我们在神的意识中的每一刻和每一次呼吸,祷告必须切合实际,整合头脑、心灵和双手。另外,祷告带来信心,增加情感在心中和灵性行动中所占的比重。祷告跨越年龄的障碍,孩童以简单纯净的心祷告,青年男女以相同的虔诚祷告,成年人以顺从祷告。祷告消除一切恐惧,直接引领人进入与神(至上阿特曼)交流的状态。每一种语言都被许许多多的祷告所丰富,由于梵文是仍在使用的古老的语言,因此,它有一个漫长的颂诗和祷告传统,该传统始于几千年前的吠陀时代。无论是在现代还是在吠陀时代,“Om? ”被用在瑜伽修习和各种冥想技巧与方法中。
正如《吠陀》的和平祈愿所言,“Om? !愿密多罗赐福我们!愿伐楼那赐福我们!愿阿利耶摩赐福我们!愿因陀罗和毗诃波提赐福我们!愿大踏步的毗湿奴赐福我们!向梵致敬!风啊,向你致敬!你是可见的梵。我要说你是可见的梵。我要说你是规律。我要说你是真理。愿它保护我!愿它保护说者!保护我!保护说者!Om? !和平!和平!和平!”(《泰帝利耶奥义书》1.1.1)那些为了世界而祈愿的人,得以像圣人三炫谷(Tri?a?ku)一样认识实相。获得自我知识之后,他宣称:“我是轮回之树的维系者。我的声名堪比山峰。我纯净。我是纯意识之形式,无异于那从太阳中获得的。我呈现发光的知识之形式,这知识就像财宝,我被赋予吉祥的知识,我摆脱死亡和腐朽。Om? ,和平,和平,和平。”(Brahmanubhāva Upani?ad)
“Om? ”和“现在(atha)”是自古以来代表梵的两个词。“Om? ”本身是伟大的曼陀罗,以其三重特性、独特形式和声音,适合一系列象征解释和意义。前面谈到,“Om? ”(一般写成AUM,天城体是)在梵文中有时被称为普拉那瓦,udgīta。“Om? ”的图形包括三个弧形,一个半圆和一个点。下面的大弧形表示醒态(jāgrat),在此状态中,觉知向外扭转,贯穿诸感官这些出入口;这是个体意识主要地公共化的状态。上面的弧形表示深眠态(su?upti)或潜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中,深眠者没有任何渴求,也没有任何幻觉。中间的弧形(在深眠态和醒态之间)表示幻觉状态(svapna),在此状态中,存在者的觉知向内扭转,而梦在眼睑内部保持引人入胜的世界幻影。这三个弧形代表个体意识的三态。那个点表示第四态,在梵文中被称为图利亚(turīya),在此状态中,觉知既不向外,也不向内,而是驻留在“得一”之中。古老的文本记载道,“这自我,高于一切语词,是音节Om?。这音节,尽管不可见,但由三个字母——AUM组成”。个音是A,称为Vaisvanara(聚于外),第二个音是U,称为Taijasa(可视状态,聚于内),第三个音是M,称为Prajñā(般若,深眠中的全知状态,“既不做梦也不渴望”),第四态则称为图利亚(“既非内也非外”的超意识状态)。后一种状态(第四态)也表示前三个音A、U、M。要“不断重复古老的曼陀罗‘Om???’,直到它在你心中振动。”“Om???”被认为是经验和自由之途。“Vaisvanara,作为遍布于肉身者,对应首字母A。凡是知晓Vaisvanara者,达成一切愿望,成为人中之首。Taijasa,作为遍布于智性者,对应第二个字母U。Taijasa和字母U一样处于恍惚之中,停留在清醒和深眠之间。凡是知晓Taijasa者变得敏锐,极其受人尊重。般若(Prajñā),作为遍布于深眠中者,对应第三个字母M。它是整个宇宙的来源和目标。但凡知晓般若者,就知晓全部的作用。一个自我觉悟的个体是智慧的,因为他居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之中心。第四态是Om???,即不可分的音节。该音节是无条件的,超越心意。在它之中,形形色色的宇宙消失。它是无与伦比的。凡是知晓Om???——自我者,成为自我。”《梨俱吠陀》(3.62.10)说,“Om? bhūrbhuva? sva? tatsaviturvare?yam bhargo devasya dhīmahi dhiyo yo na? prachodayāt”,意思是,我们冥想七界那自我发光的存在者,他把光给予太阳,愿他开启我们的智性,使我们臻达神圣目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