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257225
学《了凡四训》有用吗?明朝以后,很多人研读《了凡四训》,个人家业、事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曾国藩读了《了凡四训》,改号“涤生”,以此来经营他的人生,并把他的人生做了总结,写成《曾国藩家书》。不仅古人读有用,外国人读一样有用。稻盛和夫是日本人,把《了凡四训》学好、用好之后,也写了一本书叫《活法》。
普通大众学《了凡四训》也有用。有一个孩子,以前总是对妈妈说:别在家待着了,出去给我挣钱去。学了《了凡四训》,他对妈妈说:你挣够自己的就行,不用考虑给我留。他明白了,人生有比结果更重要的,在实现结果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结交朋友,伴随这些,心智也会慢慢成熟。
有一个服刑人员,20岁因纵火被判九年。入狱之后,以为人生就这样了,但学了《了凡四训》,感觉自己还有明天,还有美好的明天,关键是要改过行善。他说:《了凡四训》破解了很多服刑人员都深信不疑的歪理学说,以为坐牢是因为自己的命不好, “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是迷信,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才是真理。
今天在全世界,专门研究《了凡四训》生命法则的机构有二十几家。《了凡四训》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是一种生命的境界,也是一部改变命运的心法,我们学到了,用好了,也有收获,也能够传家。传家传什么?千万不要传房产,也不要传存款,要传家训。这是对祖宗的责任,对儿孙的责任。
那么,《了凡四训》应该怎么学?初步接触,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功底的读者怎么学?《了凡四训学记》包括原文、译文、学习心得,学员各个行业的都有,包括文化、教育、农业、商业、工业、贸易、公安、司法等,都是普通人,怀疑、胆怯、退却……普通人有的各种障碍,他们都有。他们坦言:学的过程心情并不愉快,一是对照自己,问题实在太多,二是改起来实在不轻松,还要找毛病,还要忏悔,还要改毛病,而这些事做起来就像爬山一样难。但事实证明,将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做人做事当中,收获很多。每天学一段,就反思一次,就对照自己检查一次。修身不神秘,也不复杂,难就难在天天坚持打扫自己的内心。《了凡四训》是宝典,时时学,时时悟,时时做,终能智慧圆满。
本书也收录了《训儿俗说》,是了凡先生在其子十四岁时写就的一篇教子书,详细介绍了年轻人做人做事的注意事项和遵循准则,对今天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年8月23日) :
袁黄作“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一方法是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袁黄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了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袁黄说:“立志做善事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那么,不管善事多么小,功德都很大。假使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不管善事有多少,功德都很小。”袁黄还在《了凡四训》中对善恶进行了认真分析,他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等十种行善方法,以为后人遵循。
央视纪录片《了凡家风》(2016年9月1日):
《了凡四训》是以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东方励志奇书。……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提出了立命说,认为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的,并提出了改过、治心、积善等修身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了凡四训学记》,包括原文、白话译文和学习体会、学员分享,以及了凡先生在其子十四岁时写就的教子书《训儿俗说》。并博采众家之长,精心译成白话,版本精良,雅俗共赏,富有实用价值。
缘 起
引言:《了凡四训》中
修身问题的内在逻辑
立命之学
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谦德之效
附录1 训儿俗说
附录2 云谷大师传
附录3 与小妹谈科学与佛教
古人家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甚至比学校还重要的教育形式。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常说“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那么整个国法、乡约,也就是社会层面的道德基石在家庭层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郦波
袁了凡推进了一个劝善的思想,他把我们中国传统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在里面。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国学研究室主任 刘伟见
袁黄的《了凡四训》,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这面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应该经常对照本人,发现缺点和不足,像袁黄那样改过自新,经过积德行善,改造命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震
袁了凡对明清以后社会思想影响很大,我想对今天有意义的,首先就是他的立命之学。立命之学的精粹就是说,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这个命运加以改变的。而这个做法就是时常要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自己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朱鸿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