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142644
内容简介
《乡土书写与乡土意识:黑龙江乡土教材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黑龙江省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黑龙江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清末民初黑龙江蒙古族民族教育实态及教材使用、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开发案例分析等。
目 录
导论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章 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节 布迪厄实践理论的再分析
第二节 理论模型与乡土教材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清末民初黑龙江乡土志发展研究
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教育背景
第二节 黑龙江乡土志肇始
第三章 近代黑龙江乡土教材发展研究
节 1949年前黑龙江教科书实态
第二节 1949年后黑龙江乡土教材发展述论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的实践
第四章 新世纪黑龙江乡土教材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节 黑龙江省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
第二节 黑龙江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案例分析
第五章 黑龙江少数民族乡土教材发展研究
节 近代黑龙江民族教育形式及特质
第二节 清末民初黑龙江蒙古族民族教育实态及教材使用
第三节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乡土教材开发案例分析
第四节 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课程、教材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六章 理论阐释
节 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教材实践关系演绎
第二节 乡土教材的现代性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线试读
研究乡土教材发展史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空间与时间组合发展的问题。中国乡土教材逾百年发展的历史,正是养成乡土爱、启发爱国心的教育历程,它将人的体力发展、智力发展和德行培育融合并复归回教育。在世界-国家-乡土的现代时空观念确立之后,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家乡,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教育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乡土教材是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解读,是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学生对国家认同及乡土认同的重要途径。
今天,国家成为“书写”的权威和中心。具有典型教科书形态的乡土教材是现代教育领域教材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具体体现在:从书写的主体上来看,乡土教材呈现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表达形式;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说,乡土教材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关于特定文化的实际运作方式;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乡土教材及投射其中的乡土意识是与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一定是在历史与政治的脉络下逐渐形成的。本研究认为对乡土教材的研究应该转向——对乡土教材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其作为书写工具所指涉的文化符号的意义上,对其展开的文本解析应拓展到书写本身与意识洪流之间及社会大环境内的互动关系中。
借助布迪厄“实践的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本研究将乡土教材百年嬗变过程的实质定位为:被社会结构化了的文化资源与掌握权力的书写主体之间,能动者的、情境性的遭遇。由此,不管看起来多么普通、破旧的乡土小书都被雕刻上了社会结构的印记,它们既是彼时社会发展的投影,又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载体。线装的书籍,泛黄的书页,尘封的少年记忆,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对乡土的主观书写。
本研究尝试将乡土意识的变迁作为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边疆省份社会变迁、教育发展的有效范畴及解释工具,通过对乡土意识的梳理、乡土教材的文本解读,阐述并探讨如下问题:1.自清末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乡土志)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及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教育的内容;2.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原住少数民族和外来迁移族群认同的影响路径;3.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与乡土教材关系的立体透视;4.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教材的互动关系及其与文化自觉的关系;5.乡土意识是否可以成为阐释社会变迁环境下本土“现代性”历程的研究路径;6.乡土教材的发展定位,明晰乡土教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指向人群。
今天,国家成为“书写”的权威和中心。具有典型教科书形态的乡土教材是现代教育领域教材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具体体现在:从书写的主体上来看,乡土教材呈现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表达形式;从存在的意义上来说,乡土教材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关于特定文化的实际运作方式;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乡土教材及投射其中的乡土意识是与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种联系一定是在历史与政治的脉络下逐渐形成的。本研究认为对乡土教材的研究应该转向——对乡土教材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其作为书写工具所指涉的文化符号的意义上,对其展开的文本解析应拓展到书写本身与意识洪流之间及社会大环境内的互动关系中。
借助布迪厄“实践的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本研究将乡土教材百年嬗变过程的实质定位为:被社会结构化了的文化资源与掌握权力的书写主体之间,能动者的、情境性的遭遇。由此,不管看起来多么普通、破旧的乡土小书都被雕刻上了社会结构的印记,它们既是彼时社会发展的投影,又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载体。线装的书籍,泛黄的书页,尘封的少年记忆,它不仅是教材,更是对乡土的主观书写。
本研究尝试将乡土意识的变迁作为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边疆省份社会变迁、教育发展的有效范畴及解释工具,通过对乡土意识的梳理、乡土教材的文本解读,阐述并探讨如下问题:1.自清末以来,黑龙江乡土教材(乡土志)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及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教育的内容;2.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原住少数民族和外来迁移族群认同的影响路径;3.现代化进程中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乡土意识与乡土教材关系的立体透视;4.黑龙江乡土意识变迁与乡土教材的互动关系及其与文化自觉的关系;5.乡土意识是否可以成为阐释社会变迁环境下本土“现代性”历程的研究路径;6.乡土教材的发展定位,明晰乡土教材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指向人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