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59623
“概念史”是指一种基于普遍观念来撰述历史的方式。从概念史的角度来看,概念由词语表出,但比词语有更广泛的意义;一定的社会、政治经验和意义积淀于特定的词语并被表征出来后,该词语便成为概念。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作者们试图从东西比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译为汉字概念,以及汉字圈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由此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
本书为学术杂志《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卷。本书共收集十一篇论文、一篇会议纪要,以“翻译概念”“历史书写”“知识考古”“方法论的回转”四部分推动亚洲概念史的研究,试图从东西比较的角度,考察西方概念如何被翻译为汉字概念,以及汉字圈内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由此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
“翻译概念”栏目收录《晚清社会学的翻译——以严复与章炳麟的译作为例》(黄克武)、《一个哲学虚构概念的本土化——论康德“Things in Themselves”的中文译法》(顾有信)、《“哲学”在近代中国——以蔡元培的“哲学”为中心》(川尻文彦)、《翻译宗教——1893年芝加哥万国宗教大会》(孙江)四篇论文。
“历史书写”栏目收录《在概念与隐喻之间——申采浩(1880—1936)的历史世界》(朴根甲)、《“吾国无史”乎?——从支那史、东洋史到中国史》(黄东兰)、《时间等级与道德优势——现代历史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施耐德)三篇文章。
“知识考古”栏目收录《中国地图——罗明坚和利玛窦》(宋黎明)、《词源(二则)》(陈力卫)两篇文章。
“方法论的回转”栏目收录《何谓“国学”》(王小林)、《东亚近代概念编成史的意义与方法》(铃木贞美)两篇文章,和一篇会议纪要:《“概念史与东亚研究”圆桌会议纪要》(王楠整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