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85598丛书名: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一本通》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依据考情,分析真题。
多位中公教育教师通过研究近年来河北省各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分析考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将常考知识点进行了总结,精选相关内容编辑成书。
第二,浓缩考点,讲解精炼。
由于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涉及的知识面广,本书将各项常考内容集锦于一体,方便考生集中复习,保持知识连贯一体性。同时,本书还对这些考点的讲解进行了提炼,以期用尽量简短的篇幅让考生了解招聘考试的概况。
第三,添加二维码,随时答疑。
本书加入了部分二维码。这些二维码是中公教育教师针对书中的部分题目和考点的视频讲解,方便考生在遇到疑问时,能随时听取讲解。
同时,购买本书可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的服务。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辅导教材:一本通》为方便考生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进行考前复习,中公教育组织相关教师,对河北省各市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进行了分析,根据真题情况编写了本书。本书共包括四篇:
*篇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
政治、常识、管理与市场营销、统计
第二篇 专业知识包括: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律、计算机
第三篇 职业能力测验包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逻辑思维、资料分析
第四篇 材料写作包括:
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议论文
同时,在每篇的*后设置了同步自测训练,方便考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篇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
政治、常识、管理与市场营销、统计
第二篇 专业知识包括:
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法律、计算机
第三篇 职业能力测验包括:
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逻辑思维、资料分析
第四篇 材料写作包括:
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议论文
同时,在每篇的*后设置了同步自测训练,方便考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目 录
第一篇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五节 农业农村建设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常识
第一节 文化常识
第二节 历史常识
第三节 地理常识
第四节 高新技术
第五节 生活常识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管理与市场营销
第一节 管理概述
第二节 管理学理论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 沟通
第五节 市场营销
第六节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统计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篇专业知识
第一章经济学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金融学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信用、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金融市场
第四节 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
第五节 银行主要业务
第六节 银行管理
第七节 货币政策
第八节 货币供求均衡
第九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节 国际金融
第十一节 职业操守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会计学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职能
第二节 会计计量的概念与属性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前提和要求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
第五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第六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七节 利润表
第八节 现金流量表
第九节 会计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节 会计核算
第十一节 会计监督
第十二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十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
第十四节 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法律
第一节 宪法
第二节 合同法
第三节 证券法
第四节 票据法
第五节 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六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第七节 商业银行法
第八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九节 劳动法
第十节 劳动合同法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 计算机
第一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第二节 Windows操作系统
第三节 Word2010
第四节 Excel2010
第五节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第六节 网络安全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篇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 主旨观点题
第二节 逻辑填空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数量关系
第一节 数学运算基础知识
第二节 计算问题
第三节 和差倍比问题
第四节 行程问题
第五节 工程问题
第六节 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
第七节 时钟问题
第八节 日期问题
第九节 利润问题
第十节 容斥问题
第十一节 数字推理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逻辑思维
第一节 逻辑判断——必然性推理
第二节 逻辑判断——可能性推理
第三节 类比推理
第四节 定义判断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
第二节 资料分析计算技巧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篇材料写作
第一章归纳概括
第一节 归纳概括综述
第二节 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三节 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一节 综合分析综述
第二节 综合分析的作答方法
第三节 综合分析的答题思路
第三章 议论文
第一节 议论文综述
第二节 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
第三节 议论文的四个关键点
第四节 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五节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及文风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第五节 农业农村建设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常识
第一节 文化常识
第二节 历史常识
第三节 地理常识
第四节 高新技术
第五节 生活常识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管理与市场营销
第一节 管理概述
第二节 管理学理论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四节 沟通
第五节 市场营销
第六节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统计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篇专业知识
第一章经济学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金融学
第一节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节 信用、利息与利率
第三节 金融市场
第四节 中央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
第五节 银行主要业务
第六节 银行管理
第七节 货币政策
第八节 货币供求均衡
第九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节 国际金融
第十一节 职业操守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会计学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与职能
第二节 会计计量的概念与属性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前提和要求
第四节 借贷记账法
第五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种类
第六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七节 利润表
第八节 现金流量表
第九节 会计法律制度概述
第十节 会计核算
第十一节 会计监督
第十二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十三节 会计职业道德
第十四节 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法律
第一节 宪法
第二节 合同法
第三节 证券法
第四节 票据法
第五节 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六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第七节 商业银行法
第八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九节 劳动法
第十节 劳动合同法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 计算机
第一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第二节 Windows操作系统
第三节 Word2010
第四节 Excel2010
第五节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第六节 网络安全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篇职业能力测验
第一章言语理解与表达
第一节 主旨观点题
第二节 逻辑填空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 数量关系
第一节 数学运算基础知识
第二节 计算问题
第三节 和差倍比问题
第四节 行程问题
第五节 工程问题
第六节 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
第七节 时钟问题
第八节 日期问题
第九节 利润问题
第十节 容斥问题
第十一节 数字推理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章 逻辑思维
第一节 逻辑判断——必然性推理
第二节 逻辑判断——可能性推理
第三节 类比推理
第四节 定义判断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资料分析
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
第二节 资料分析计算技巧
同步自测训练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四篇材料写作
第一章归纳概括
第一节 归纳概括综述
第二节 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三节 归纳概括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思路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一节 综合分析综述
第二节 综合分析的作答方法
第三节 综合分析的答题思路
第三章 议论文
第一节 议论文综述
第二节 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
第三节 议论文的四个关键点
第四节 评论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五节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及文风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政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图1-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图1-1-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和联系的具体见表1-1-1。
表1-1-1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
(一)物质和意识
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两个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和运动(见表1-1-2)。
表1-1-2物质和运动
(2)运动和静止(见表1-1-3)。
表1-1-3运动和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见表1-1-4)。
表1-1-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图1-1-3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识别事物重在认识其内在的质。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在规定性,表现为数量、大小、规格、程度等方面。把握事物发展要注意量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1-5。
表1-1-5量变和质变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和本质属性的稳定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改变自身存在和发生质变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3.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并以其深刻性而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二,对立统一即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1-6。
表1-1-6矛盾的基本属性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环境条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图1-1-4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①原因和结果;②必然性和偶然性;③可能性和现实性;④内容和形式;⑤现象和本质。
(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认识和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最终动力。
(2)认识的本质。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图1-1-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图1-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条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外部联系到内在联系的质变。其实现的条件是:一是调查研究;二是材料真实;三是思维,对材料科学加工抽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图1-1-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①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使精神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②检验和发展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自己是否正确,使认识更趋完善,得到发展。
(3)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的有限性:①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的人们,他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②在有限的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①人类实践是持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从整体上说可以无限发展下去;②人类认识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存性与虚拟性等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螺旋上升到新的高度。
3.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图1-1-8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一)哲学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图1-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这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图1-1-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和联系的具体见表1-1-1。
表1-1-1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
(一)物质和意识
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定义包含两个内容,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物质和运动(见表1-1-2)。
表1-1-2物质和运动
(2)运动和静止(见表1-1-3)。
表1-1-3运动和静止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见表1-1-4)。
表1-1-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图1-1-3意识的起源、本质及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
世界本身就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识别事物重在认识其内在的质。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在规定性,表现为数量、大小、规格、程度等方面。把握事物发展要注意量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规定的量的限度。实践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1-5。
表1-1-5量变和质变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和本质属性的稳定的方面。
否定是事物改变自身存在和发生质变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3.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并以其深刻性而贯穿在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第二,对立统一即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在固有的客观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见表1-1-6。
表1-1-6矛盾的基本属性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环境条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图1-1-4矛盾问题的精髓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①原因和结果;②必然性和偶然性;③可能性和现实性;④内容和形式;⑤现象和本质。
(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认识和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的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最终动力。
(2)认识的本质。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3)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图1-1-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图1-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实现的条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外部联系到内在联系的质变。其实现的条件是:一是调查研究;二是材料真实;三是思维,对材料科学加工抽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图1-1-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①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使精神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②检验和发展认识。理性认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自己是否正确,使认识更趋完善,得到发展。
(3)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的有限性:①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的人们,他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②在有限的实践中,人们认识事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①人类实践是持续发展的,对世界的认识,从整体上说可以无限发展下去;②人类认识世界的潜在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存性与虚拟性等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螺旋上升到新的高度。
3.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图1-1-8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