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51932丛书名: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美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如下特色:
(一)本书是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图书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历年真题及考试大纲(考试要求)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
(二)本书依据*近的真题及考试要求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书详细讲解了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版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四)本书中设置了备考指导、牛刀小试,帮助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美术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结合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建了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美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的知识体系,并在书中设置真题考点、知识拓展等版块,是一本专门针对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美术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
目 录
部分美术专业知识
章 艺术基础知识
节 艺术的本质
第二节 艺术起源学说
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艺术的分类
第五节 艺术作品
第六节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七节 艺术的审美教育
牛刀小试
第二章 美术概论
节 美术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美术作品的特征
牛刀小试
第三章 中国美术史
节 史前美术
第二节 先秦美术
第三节 秦汉美术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美术
第五节 隋唐美术
第六节 五代宋元美术
第七节 明清美术
第八节 近现代美术
第九节 中国民间美术
牛刀小试
第四章外国美术史
节 原始美术及古代美术
第二节 欧洲中世纪美术
第三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第四节 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美术
第五节 19世纪欧洲美术
第六节 西方现代美术
牛刀小试
第五章 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节 中国画
第二节 油画、水粉、水彩、素描与版画
第三节 书法、篆刻与雕塑
第四节 工艺美术
第五节 透视学与解剖学
第六节 构图原理
第七节 艺术设计
牛刀小试
第二部分美术教学技能
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节 前言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内容
第四节 实施建议
牛刀小试
第二章 教学设计基础知识
节 教学设计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第三节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过程
牛刀小试
第三章 美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节 美术教学策略
第二节 美术教学方法
牛刀小试
第四章 美术教学评价
节 美术教学评价概述
第二节 美术教学评价的应用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与作业评价
牛刀小试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体系
中公教育·云南分部一览表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235)
在线试读
部分
美术专业知识
本部分内容在历年考题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作品分析题和绘画创作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基础知识、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和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历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情况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艺术基础知识、中外美术史及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考查重点。考生应结合历年真题,有针对性地备考。
部分详细讲述了美术专业知识,旨在帮助考生建立系统的美术知识结构。本部分共分五章:艺术基础知识、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章?艺术基础知识
节?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的内涵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创作艺术品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类社会。艺术的社会本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2.艺术的社会地位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矗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艺术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这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
二、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而不可能以另外的精神现象如灵感、幻想、情态等为终根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意思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那么,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宗教、哲学(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以下不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宗教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要求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至于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说,真正的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宗教的形象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只是一般的宗教教义,并不包含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而艺术则是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和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另外,艺术和哲学的区别还在于哲学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而艺术在作用于人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作用于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3.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式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三、艺术的审美本质
美是客观的,审美关系是人和现实关系中的一种,从人出生开始,人是有意识的。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和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属于审美活动。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出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引起的意识或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作用于人的活动时,美感在本质上才是美的感受和美的感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而审美评价则是主观的,它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它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和评价的不同含义,两者的区别犹如客体和主体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的区别。那种把审美理解为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充分地划分“价值”和“评价”两种概念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人们对现实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审美的特征不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人的认识的任何形式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列宁)。审美关系作为客体和主体的相互联系而存在。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艺术的审美价值分为几个方面: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能力、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塑造审美境界;有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思想道德的修养,以及精神、意志的激发。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和影响。但从根本上讲,艺术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价值是艺术根本和主要的特性。所以,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
第二节?艺术起源学说
历史上的许多学者在艺术起源说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还有一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
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等。
美术专业知识
本部分内容在历年考题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作品分析题和绘画创作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艺术基础知识、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和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历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情况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艺术基础知识、中外美术史及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考查重点。考生应结合历年真题,有针对性地备考。
部分详细讲述了美术专业知识,旨在帮助考生建立系统的美术知识结构。本部分共分五章:艺术基础知识、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章?艺术基础知识
节?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的内涵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创作艺术品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类社会。艺术的社会本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2.艺术的社会地位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矗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艺术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这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
二、艺术的认识本质
1.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与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而不可能以另外的精神现象如灵感、幻想、情态等为终根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
2.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意思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那么,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宗教、哲学(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有以下不同。
(1)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宗教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要求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而艺术则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至于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从本质上说,真正的宗教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宗教的形象所物化或对象化的只是一般的宗教教义,并不包含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而作为艺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2)艺术与哲学的区别
哲学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而艺术则是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艺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和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另外,艺术和哲学的区别还在于哲学主要作用于人的理智,而艺术在作用于人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作用于人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3.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1)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2)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3)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1)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形式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2)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是中外艺术史上的另一主要倾向。
(3)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三、艺术的审美本质
美是客观的,审美关系是人和现实关系中的一种,从人出生开始,人是有意识的。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和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人在现实生活中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属于审美活动。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出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引起的意识或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作用于人的活动时,美感在本质上才是美的感受和美的感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而审美评价则是主观的,它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它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和评价的不同含义,两者的区别犹如客体和主体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的区别。那种把审美理解为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充分地划分“价值”和“评价”两种概念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人们对现实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审美的特征不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人的认识的任何形式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列宁)。审美关系作为客体和主体的相互联系而存在。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艺术的审美价值分为几个方面:带来审美愉悦;培养审美能力、超功利的精神境界;塑造审美境界;有助于知识经验的积累、思想道德的修养,以及精神、意志的激发。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和影响。但从根本上讲,艺术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价值是艺术根本和主要的特性。所以,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
第二节?艺术起源学说
历史上的许多学者在艺术起源说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种: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还有一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一、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
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