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6866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云南省描写法官群体的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描写的是中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之一——怒江大峡谷法官的生活状态。诠释了“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为边疆乃至中国的司法建设实践提供了鲜活的借鉴样本。
目 录
上篇 云卷云舒怒水情
第一章 天河追梦人
第二章 壮士远行
袁本义怒江人民的儿子
熊光彩壮士一去不复还
羊仙鹤长眠山原听涛声
第三章 铿锵玫瑰
赵丽华标兵法庭的女将
熊秀珍万里之行始足下
覃华湘妹子的峡谷情结
第一章 天河追梦人
第二章 壮士远行
袁本义怒江人民的儿子
熊光彩壮士一去不复还
羊仙鹤长眠山原听涛声
第三章 铿锵玫瑰
赵丽华标兵法庭的女将
熊秀珍万里之行始足下
覃华湘妹子的峡谷情结
中篇 阳光洒满峡谷
第四章 在白云深处开庭
第五章 33个凡俗的日子
下篇 筑梦天河
第六章 天边的风景
第七章 温暖的表情
第八章 忠诚的守望
后记
免费在线读
从怒江回到昆明很长时间,我耳畔还响着怒江的涛声。无法入眠的夜里,在怒江采访的经历总是出现在眼前,那些朴实的、真诚的人物一个个在脑海中放映,他们灿烂的笑脸一如昨天一样闪现在我面前,常常让我发生错觉叫出他们的
雨后怒江
名字。这就是我第一次到怒江的感觉。说句实话,我离开司法系统已有30年,早已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和事,当年学到的一些肤浅的法律常识已忘得一干二净,2011年秋天的这次“走基层”,却唤醒了我当年在法院工作的很多记忆。我钦佩这群居住在“天尽头”的基层法官们执著的坚守,被万水千山阻隔在一隅的高原深处,有这么一群捍卫公平公正的法官,是高原的幸运,当然也是世代居住在山里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民族群众的幸运。可是这一次采访,我只是匆匆写了一篇小通讯,完成我的走基层任务就了事,并没有想到要写一本书。直到2013年再次去怒江采访,我才强烈地感觉到怒江法官们创造了一个纪实文学的重大题材,这样的题材与那些善于虚构的文学作品相比,洁净如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浮躁时代,信仰和忠诚像金子一样宝贵,怒江的这些“草根法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隐藏在深山里的金子,他们是有信仰的人,他们更是忠诚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一面没有打开的镜子,一旦打开,光鉴日月。
很难构想出一个妥帖的写作方案,这是因为这些法官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平凡,平凡如大山中随处可见的一丛小草,每一个人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丰功”,只要脱掉制服,他们和怒江大峡谷里的任何一个山民一模一样,世俗地、默默地坚守在山原的角落里,有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他们机械地重复着普通乏味的工作,行走在坡度很大的山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耗着青春和生命,很难写出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稍不留神就会写成一本“日常工作流水账”,索然无味。但是在无数次地找不到他们的“光辉事迹”后,我才发觉原先的思维模式其实已经走进死胡同: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的平凡,在于他们的普通和重复乏味。
试想,一个遥远的角落里失去公平公正将会是什么样子?它只能倒退回去,回到原始的状态中,任野蛮和残暴横行,山民没有半点正义可以伸张。其实,1950年以前的怒江就是一块司法审判的白地,习惯法支配着土司衙门的所谓“堂审”,所有的“道理”都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民众的生杀大权由当权者说了算。最“合理”的审判至今看来滑稽可笑:头人们令当事人双方陈述“理由”,并责令主张审理案件的一方提供酒食,一条理由摆一根木棍,最后数木棍的多少判决谁赢谁输。土司们不但拥有司法权,还有决定和执行死刑权以及应对边境特殊紧急事件的“先斩后奏”权。怒江的各族人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无法无天的日子。直到民国时期,当民间发生纠纷时,由当事人向乡佐、乡约(民国时期的乡保甲长)告诉,乡村头人即出面调解。民、刑事案件则向土司署提起诉讼,由法庭判处,民事案件一般处以罚款,刑事案件则以罚款或徒刑处置,罚款上交土司署,成为土司们的一项“财路”。
和中国内地不同的是,怒江的社会发育不健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的绝大部分地区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中国成立后,与各族人民一道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被社会学家们称为“直过区”。边疆少数民族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律体系,这一地区审判机制的建设,无可争辩地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
怒江
在一个经济落后、群众文化水平低、少数民族聚居、宗教多元化的边疆地区建设法治社会,其所经历的艰难和发展的悲壮可想而知。即使是现在,这里的法官们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问题:高耸的大山、险峻的道路、不通汉语的民族群众、相对滞后的经济。坚守在这条战线上的法官们,只能一代一代地接力,一点一滴地积累,建设一个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审判体系。
平凡于奇山异水之间,寻觅于乡野林泉之上,苦乐于风刀雪剑之中,便是一种伟岸的表达:人生永远是出发的姿态,不论成败,没有犒赏,甚至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和爱情,都成为事业的抵押,一代代怒江的法官们,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人的意义,注释了法官所能穷尽的悲欢离合,成就了山原深处的审判事业,他们当得起人们为之树碑立传。
老人们离去的原因,客观上当然是自然规律——他们老了;但于精神而言,他们其实就是一块路碑,用自己一生的阅历告诉后来者,山路不管怎样艰险,都有攀爬的路径。斯大保40年前穿过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发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村寨,那里住着傈僳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却首先认识了共和国的法官。普泽告老还乡也没有离开他的岗位,他重回法律事务所,当了一名不拿薪水的法律工作者,这个提出“双语审判”的老法官,曾被全县人大代表们热情挽留——所有职务都可以换人,只有法院院长不能换!如今,普泽身患疾病很少出门,却能数出福贡法院几十年来的一些精彩案例。
袁本义走出法院办公楼,把春天的色彩渲染得绚烂无边——在西洱河的激流中,他完成了39岁人生中最华彩的一个章节,生命成为句号,精神却成为一个破折号,在高原深处永远引申。人们还能感觉到羊仙鹤和熊光彩的体温,球场上有他们矫健的身影,山路上有他们坚实的脚步,只是那一瞬间的定格,让他们融进了边地片马乳白色的云中,与青山同在,与怒水长存,英灵守着怒山怒水,铸成法魂。
曾经的年轻人如今已华发染鬓,站在告别的门槛前:和堂全翻开工作阅历的日记,找到一个巧审狗案的故事,告诉年轻人怒江的法官不但要娴熟法律条文,还要懂得民风民情,才能融入这块大地;和学胜曾经把追回的山羊赔款送到原告的手中,那条严重风湿的腿蹚过冰冷的河水,再登陡峭的山路,已然麻木,却将信念写成稳重的黑体字——人民是法官们存在的土壤;怒秀花奔波半生还未歇下,她那温暖的表情至今是贡山法官的标志,用30年说着安慰别人的话语,却没有一句是对自己说的,山路,激流,酷热,严寒……当一切体验到了结的时候,她却还有一个愿望——让儿子像她一样成为法院的一员;赵丽华说起青春还激动难抑——大好年华都撒在爬坡上坎上了,在神山丙中洛的一条小河里捞过卷宗,在兰坪澜沧江边的一个寨子里经历太阳暴晒,一切磨难就像昨天才发生;尹相禹办案到天黑的时候返回六库,可是漆黑的夜里找不着北,就用打火机照明,踩了一脚的牛粪,摸了一手掌的荆棘;李筱槲遇到泥石流飞滚而下,一块巨石击中一头黄牛,摔到眼前,忽悟法官职业“太过凶险”……
可是这条路没有终点,正如这个职业没有终点一样。
年青一代开始行走在山路上,每一个脚印都与前辈们的脚印重合。
邓兴爬过70度的山坡,4小时后到达争议地,正在调解中,一把匕首刺向原告,他飞快地把持刀人推出5米开外,民事案最终没有演化为刑事案。在山坡上、在悬崖边、在庭院里、在稻场中,邓兴的巡回法庭可以随时开庭,邓兴在老百姓心中是公正公平的代名词;和庆元的车子陷进泥石流中,千钧一发时刻,一群白族群众冲过来,奋力将车辆推出险境,和庆元感慨万千:只要你为群众做过一点小事,他们都记得你!原来,那些白族群众曾到他工作过的营盘法庭打过官司;湘妹子覃华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同志之情:夏天的暴雨将进山的道路冲毁,她们的交通工具边三轮难以通过,下车徒步时,她踩着同事的手臂一步步挪到安全地带。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交给别人,这份情义让她受用终生。
平凡中,怒江的法官们为一棵竹子、一堆稻草、一条狗、几只山羊打官司的百姓操劳着,凡俗的生活和工作无休止地延续着,却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穹温暖的天幕——即使没有阳光的阴霾日子,法官们出现在雨雾中时,乡亲们都会像看到阳光一样心头一热。法庭的概念早已改变,没有坐堂审案时的法台、法槌,只有鲜红的国徽,闪亮的法徽,在广袤的山原里流动,像流动着一颗颗赤诚的心,让百姓永远能看到正义的具象。
……
雨后怒江
名字。这就是我第一次到怒江的感觉。说句实话,我离开司法系统已有30年,早已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和事,当年学到的一些肤浅的法律常识已忘得一干二净,2011年秋天的这次“走基层”,却唤醒了我当年在法院工作的很多记忆。我钦佩这群居住在“天尽头”的基层法官们执著的坚守,被万水千山阻隔在一隅的高原深处,有这么一群捍卫公平公正的法官,是高原的幸运,当然也是世代居住在山里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民族群众的幸运。可是这一次采访,我只是匆匆写了一篇小通讯,完成我的走基层任务就了事,并没有想到要写一本书。直到2013年再次去怒江采访,我才强烈地感觉到怒江法官们创造了一个纪实文学的重大题材,这样的题材与那些善于虚构的文学作品相比,洁净如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浮躁时代,信仰和忠诚像金子一样宝贵,怒江的这些“草根法官”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隐藏在深山里的金子,他们是有信仰的人,他们更是忠诚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一面没有打开的镜子,一旦打开,光鉴日月。
很难构想出一个妥帖的写作方案,这是因为这些法官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平凡,平凡如大山中随处可见的一丛小草,每一个人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丰功”,只要脱掉制服,他们和怒江大峡谷里的任何一个山民一模一样,世俗地、默默地坚守在山原的角落里,有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他们机械地重复着普通乏味的工作,行走在坡度很大的山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消耗着青春和生命,很难写出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稍不留神就会写成一本“日常工作流水账”,索然无味。但是在无数次地找不到他们的“光辉事迹”后,我才发觉原先的思维模式其实已经走进死胡同: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的平凡,在于他们的普通和重复乏味。
试想,一个遥远的角落里失去公平公正将会是什么样子?它只能倒退回去,回到原始的状态中,任野蛮和残暴横行,山民没有半点正义可以伸张。其实,1950年以前的怒江就是一块司法审判的白地,习惯法支配着土司衙门的所谓“堂审”,所有的“道理”都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民众的生杀大权由当权者说了算。最“合理”的审判至今看来滑稽可笑:头人们令当事人双方陈述“理由”,并责令主张审理案件的一方提供酒食,一条理由摆一根木棍,最后数木棍的多少判决谁赢谁输。土司们不但拥有司法权,还有决定和执行死刑权以及应对边境特殊紧急事件的“先斩后奏”权。怒江的各族人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无法无天的日子。直到民国时期,当民间发生纠纷时,由当事人向乡佐、乡约(民国时期的乡保甲长)告诉,乡村头人即出面调解。民、刑事案件则向土司署提起诉讼,由法庭判处,民事案件一般处以罚款,刑事案件则以罚款或徒刑处置,罚款上交土司署,成为土司们的一项“财路”。
和中国内地不同的是,怒江的社会发育不健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的绝大部分地区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新中国成立后,与各族人民一道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被社会学家们称为“直过区”。边疆少数民族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律体系,这一地区审判机制的建设,无可争辩地摆在党和政府的面前。
怒江
在一个经济落后、群众文化水平低、少数民族聚居、宗教多元化的边疆地区建设法治社会,其所经历的艰难和发展的悲壮可想而知。即使是现在,这里的法官们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些问题:高耸的大山、险峻的道路、不通汉语的民族群众、相对滞后的经济。坚守在这条战线上的法官们,只能一代一代地接力,一点一滴地积累,建设一个适合当地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审判体系。
平凡于奇山异水之间,寻觅于乡野林泉之上,苦乐于风刀雪剑之中,便是一种伟岸的表达:人生永远是出发的姿态,不论成败,没有犒赏,甚至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和爱情,都成为事业的抵押,一代代怒江的法官们,用他们的一生诠释了人的意义,注释了法官所能穷尽的悲欢离合,成就了山原深处的审判事业,他们当得起人们为之树碑立传。
老人们离去的原因,客观上当然是自然规律——他们老了;但于精神而言,他们其实就是一块路碑,用自己一生的阅历告诉后来者,山路不管怎样艰险,都有攀爬的路径。斯大保40年前穿过一片人迹罕至的森林,发现了一个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村寨,那里住着傈僳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却首先认识了共和国的法官。普泽告老还乡也没有离开他的岗位,他重回法律事务所,当了一名不拿薪水的法律工作者,这个提出“双语审判”的老法官,曾被全县人大代表们热情挽留——所有职务都可以换人,只有法院院长不能换!如今,普泽身患疾病很少出门,却能数出福贡法院几十年来的一些精彩案例。
袁本义走出法院办公楼,把春天的色彩渲染得绚烂无边——在西洱河的激流中,他完成了39岁人生中最华彩的一个章节,生命成为句号,精神却成为一个破折号,在高原深处永远引申。人们还能感觉到羊仙鹤和熊光彩的体温,球场上有他们矫健的身影,山路上有他们坚实的脚步,只是那一瞬间的定格,让他们融进了边地片马乳白色的云中,与青山同在,与怒水长存,英灵守着怒山怒水,铸成法魂。
曾经的年轻人如今已华发染鬓,站在告别的门槛前:和堂全翻开工作阅历的日记,找到一个巧审狗案的故事,告诉年轻人怒江的法官不但要娴熟法律条文,还要懂得民风民情,才能融入这块大地;和学胜曾经把追回的山羊赔款送到原告的手中,那条严重风湿的腿蹚过冰冷的河水,再登陡峭的山路,已然麻木,却将信念写成稳重的黑体字——人民是法官们存在的土壤;怒秀花奔波半生还未歇下,她那温暖的表情至今是贡山法官的标志,用30年说着安慰别人的话语,却没有一句是对自己说的,山路,激流,酷热,严寒……当一切体验到了结的时候,她却还有一个愿望——让儿子像她一样成为法院的一员;赵丽华说起青春还激动难抑——大好年华都撒在爬坡上坎上了,在神山丙中洛的一条小河里捞过卷宗,在兰坪澜沧江边的一个寨子里经历太阳暴晒,一切磨难就像昨天才发生;尹相禹办案到天黑的时候返回六库,可是漆黑的夜里找不着北,就用打火机照明,踩了一脚的牛粪,摸了一手掌的荆棘;李筱槲遇到泥石流飞滚而下,一块巨石击中一头黄牛,摔到眼前,忽悟法官职业“太过凶险”……
可是这条路没有终点,正如这个职业没有终点一样。
年青一代开始行走在山路上,每一个脚印都与前辈们的脚印重合。
邓兴爬过70度的山坡,4小时后到达争议地,正在调解中,一把匕首刺向原告,他飞快地把持刀人推出5米开外,民事案最终没有演化为刑事案。在山坡上、在悬崖边、在庭院里、在稻场中,邓兴的巡回法庭可以随时开庭,邓兴在老百姓心中是公正公平的代名词;和庆元的车子陷进泥石流中,千钧一发时刻,一群白族群众冲过来,奋力将车辆推出险境,和庆元感慨万千:只要你为群众做过一点小事,他们都记得你!原来,那些白族群众曾到他工作过的营盘法庭打过官司;湘妹子覃华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同志之情:夏天的暴雨将进山的道路冲毁,她们的交通工具边三轮难以通过,下车徒步时,她踩着同事的手臂一步步挪到安全地带。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交给别人,这份情义让她受用终生。
平凡中,怒江的法官们为一棵竹子、一堆稻草、一条狗、几只山羊打官司的百姓操劳着,凡俗的生活和工作无休止地延续着,却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穹温暖的天幕——即使没有阳光的阴霾日子,法官们出现在雨雾中时,乡亲们都会像看到阳光一样心头一热。法庭的概念早已改变,没有坐堂审案时的法台、法槌,只有鲜红的国徽,闪亮的法徽,在广袤的山原里流动,像流动着一颗颗赤诚的心,让百姓永远能看到正义的具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