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传记文学家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胡适的婚姻:不自由,要容忍。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解密的胡适情感档案)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胡适的婚姻:不自由,要容忍。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解密的胡适情感档案)

作者:周质平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ISBN: 978750753992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0.99

类别: 文学家 SKU:5d8475d95f98491045415062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539929

编辑推荐

  胡适在美国总计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要想了解与读懂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首先要从他们的书信入手,本书作者将胡适与韦莲司的英文书信译出来供大家研究,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的胡适,也给大家一个更权威的展示。
  韦莲司“其人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胡适留学日记)。
  胡适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受益者”,与韦莲司的谈话总能启发他去认真思考。胡适对韦莲司充满敬意,并“对自己的谨小慎微的态度感到汗颜”。
  韦莲司支持胡适的事业,曾鼓励他接受驻美大使任命。胡适称韦氏为:可以导自己于正确航向之舵手。
  韦莲司一生都保持着对胡适的爱慕,她一直作为胡适的粉丝和女友而终生未嫁。

 

内容简介

  韦莲司,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的女儿,胡适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型,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的女友。胡适是韦莲司毕生唯一想嫁的男人,但她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唯一想嫁的男人,永远成不了她的丈夫。然而,这个事实丝毫无碍于她对胡适终其一生的爱慕。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的友谊持续了五十年。在这五十年中,他们书信不断,然而缠绵和相思并不是这批信件的主题,知识上的讨论远多于个人的私情。胡适在美国共生活了二十六年七个月,他“容忍与自由”思想的最初来源,恰与韦莲司的影响有关。
  此书既是胡适与韦莲司情感友谊的考证探寻,又是对胡适一生思想来源的寻踪,更是胡适鲜为人知的美国生活的侧影。

作者简介

  周质平:1947年生于上海,1970年毕业于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1974年获台中东海大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著作有:YuanHung-tao and the kung-an Schoo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公安派的文学批评及其发展》《胡适与鲁迅》《胡适丛论》《儒林新志》,编有《胡适早年文存》《胡适英文文存》等书。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

第二章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

第三章 爱情·亲情与婚姻

第四章 画家与诗人

第五章 分首十年(1917-1927)
胡适的寂寞
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曹声
两次打击
知交万里外
胡适与韦母

第六章 短暂的重逢(1931-1936)
芝加哥大学文化讲座
两次重逢
陈衡哲
从哈佛到绮色佳
韦莲司的困惑

第七章 从大使到回国(1937-1946)
出任大使之前
大使四年
卸任之后

第八章 从滞美到返台(1949-1960)
哈德曼夫人
胡适夫妇同访韦莲司
返台前夕
回台以后

第九章 最后的会面与身后事(1960-1962)
最后的会面
胡适死后
结语

附录一 胡适的暗澹岁月
前言
葛思德图书馆
维持学术纪律
结语

附录二 在批判与辩护之间:胡适对中国婚俗的两种态度

前  言

       近年来,由于大陆政策的开放和史料的公开,对胡适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普及”。在过去十几年之中,以胡适为题的传记和著作,出版的已不下数十种。但在这庞大的出版品中,对胡适在美国的生活和交游的情形则始终缺乏进一步的研究。
       胡适一生,自1910年出国,到1962年逝世,前后在美国共生活了二十六年又七个月。换句话说,胡适十九岁以后,他的成年岁月,有一半以上是在美国度过。作胡适的传记,或编他的书信集和全集,而忽略了他在美国的生活、交游和英文著作,那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的缺憾。
       在胡适众多的美国朋友之中,交谊维持五十年,并对他的思想有过重大影响的人并不多。艾迪丝?克利福德?韦莲司女士(Miss EdithCliffordWilliams,1885—1971)是这少数人中最重要的一个。两人初识在1913到1914年之间,友谊一直维持到1962年胡适逝世。在胡适去世之后,韦莲司继续与胡夫人江冬秀保持联系,并整理胡适写给她的英文书信,在1965年将信件寄赠胡适纪念馆。
        ………
      最近台北“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发现了胡适致韦莲司信件、电报两百多件,及韦莲司致胡适函近二十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理出韦莲司致胡适函百余件。并承纪念馆馆长陶英惠先生及近史所副所长耿云志先生慨允,我才有得见这批材料的机会。本文的主要依据,就是新发现的这批信件。

       上周四的夜晚,我深感怅惘,寒风吹落了窗前所有的柳条,竟使我无法为一个远去的朋友折柳道别。我甚至连照片都没有拍一张。
我简直无法表示在过去几个月里──多么短暂的几个月啊!──我是如何的沉浸在你的友谊和善意之中。我不知道在此邦我这么说是不是不合适──一个朋友对另一个说,她曾经是他最感念,也是给他启发最多的一个人,要是这么说有违此地的社交规矩,那么,我相信,这个社交规矩的本身是不对的。
       ——1914年11月26日胡适致韦莲司的信

       我寄这封信祝愿你每逢〔4月〕17日这一天,都有一个快乐的生日。赵元任先生在他一封《绿色书简》中曾说道:17是许多人最喜欢的一个数字。“17”无疑的是我最爱的数字。我生在1891年12月17日。我的小儿子也生在12月17日,而你的生日又刚好是个17。
       我是十三年以前知道你的生日的,从此,一直不曾忘记过。我从你留在海文路〔公寓〕的一个银匙上,知道了你生在哪一年;你差不多长我五岁。但我觉得你总是年轻的。
                                 ——1927年4月10日胡适给韦莲司的信

       看了我从前写的关于你的札记,我突然领会到你的内涵远比我所知道的更丰富──真不敢相信,你我曾经共度过一段岁月──我们同游,同乐……在时光的泡影里,想到我们曾经同在一起游乐,这是何等甜美──对我们童年少的可怜的人来说,这是第二个童年。但愿我们能快快乐乐的白头偕老!……
       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丰富的人生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我觉得另一个人生是该我们的──我是多么的愚蠢啊!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
       如我跟你所说的,一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只要我们无视于它的存在,它在一时之间就能解体消失。我无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1933年9月27日韦莲司致胡适的信

       现在已经是凌晨12点50分了,所以是1954年的最后一天了。
       我要寄上这份迟到的新年祝愿,愿有一个更好,更快乐的新年。
       ……
       我想到你,也想到长久以前我们多次的长谈。即使在1915年到1917年那个战争的年代里,你我梦想一个更好的世界。四十年过去了。我要你知道,在这1954年最后的一天,我依然梦想一个更好,更快乐的世界。
——1954年最后一天胡适致韦莲司的短函

       要想〔把记忆〕画下来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然而记忆却又如此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你来送行是一个珍贵的礼物,我怕那花费不赀,语言是无法表达我的感激的。上个月你所给我无私而又体贴的关爱,是任何人都承   担不起的,而我,尤其不敢当。这幅人间关爱的图像将悬挂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我到何处,都将带给我喜悦。
                                           ——1960年10月10日韦莲司致胡适的信

媒体评论

  韦莲司——胡适思想导航的舵手,情感世界的档案 。

在线试读

  1933年9月的两次重逢,在胡适与韦莲司的关系上是个里程碑。在一封1933年9月27日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里,她引了自己在1927年写给胡适的一段话:
  “你塑造了一个幻象中的女子———亲爱的适,让我们继续穿着这身正式的外衣吧,否则你所喜爱的这个幻象中的女子就会死去。我是如此平凡的一个凡人,一旦你整个了解我的时候,失望会让你伤心的,而在你我之间具有重大意义的激励和启发也将随之死去。”
〔现在〕这件正式的外衣已经褪到地板上了———你已经全然地了解了我,胡适———你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而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身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
  看了我从前写的关于你的札记,我突然领会到你的内涵远比我所知道的更丰富——真不敢相信,你我曾经共度过一段岁月——我们同游,同乐……在时光的泡影里,想到我们曾经同在一起游乐,这是何等甜美——对我们童年少得可怜的人来说,这是第二个童年。但愿我们能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
  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丰富的人生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我觉得另一个人生是该我们的——我是多么的愚蠢啊!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
  如我跟你所说的,一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只要我们无视于它的存在,它在一时之间就能解体消失。我无视横亘在我们之间的时空距离……

  这是两次重逢以后,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信,这与她在8月18日所说“一无期盼”(to expectnothing!)的心情,已经截然异趣了,而这两次重逢所发生的事,在信中已有了充分的表白,胡适和韦莲司都终于不再矜持了。
      韦莲司所说那堵“高不可测的石墙”,当然,可以理解为胡适的婚姻和社会舆论的制裁。在这一点上,韦莲司是可以“无视”的,但胡适却不能“无视”。韦莲司未婚,生活在美国;胡适已婚,生活在中国。韦莲司“无视”,也无所失;胡适若“无视”,则他1917年回国以后,十几年来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清望,会跟着“石墙”的瓦解而瓦解。
  胡适谈恋爱,有他的“任性”和“奔放”,但他始终只能在无碍于他的事功和学问的情况下,做暂时的“放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那一幕,胡适或许“心向往之”,他对徐的离婚再婚表示“同情的了解”,也无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真要他自己革命那是做不到的。
  韦莲司在信中婉转而又语重心长的暗示,多少低估了胡适的冷静和理性。1921年9月16日,胡适作了一首中秋诗最能体现他这方面的个性:
  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愿意。怕明朝云密遮天,风狂打屋,何处能寻你?行乐尚须及时,何况事功!何况学问!(手稿本日记,第二册)
  这是一首很煞风景的情诗,先说自己如何千思万想,须及时行乐,但在紧要关头,又忽然想到自己的事功与学问,这又怎能尽情地行乐呢?
  对那堵“高不可测的石墙”,胡适从不“唯心”,他始终有视于客观的存在,并给予相当的敬意。这样的做法,在洋人看来,或不免有言行不一之讥;但在我辈看来,对夹在亲情爱情夹缝中的胡适,实在不忍再有什么苛责。

  1933年9月的第一次重逢在月初,从现有的书信看来,胡适是在12日离开绮色佳的。13日两人各有信写给对方。韦莲司的信是这么起头的:“我没法照顾我们的后代”,接着她说:
  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坐在东边向阳的这个窗前……我想要告诉你的都是一些琐事。昨晚我要睡哪个床都觉得很难。我有意地从你的房间走到我的房间。最后,我总不能老靠着门柱子站着啊,我把你床上那条粗重的被子,拿到我的床上。装满了热水瓶就钻进了被子里。让人不解的是,最难堪的时间是早上近六点的时候。……
  我想念你的身体,我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着你中有我。……我是受过严格学校训练的,但此刻,我却无法忘怀在车门见到你那苍白的脸。你把我评价得过高了——虽然我们有平等理性的对话,但我找不到自己有任何内涵,可以和你相提并论……

  韦莲司初识胡适的时候,两人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太大悬殊,在某些议题上,韦莲司还起了一定引导的作用,但到了1933年,韦莲司已清楚地感觉到自己远不如胡适了。她对胡适,与其说是“爱慕”,不如说是“仰慕”。第二天,9月14日,两人都各发了一信。韦莲司写道:
  我们俩是多么奇怪的人啊!我想你写了地址的一个空信封也能给我一个宁静的片刻……
  毫无疑问的,有许多新的讲演的邀请等着你。要是你能用现成的材料,又能厘清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意志,我怎么好叫你不说呢?——但是,请务必别苛待自己。
  胡适在这几天写给韦莲司的信,在打字稿上都加了删节号,显然已不是原貌了。
  1933年9月22日上午六点,也就是第二次相会前的两天,韦莲司写了一封信给胡适,说到自己的个性:
  在我一生之中,有一种苦行僧的倾向,对于我自己非常渴望的东西,我宁可全部放弃,也不愿意仅取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幼稚、疏于自制的能力,或者是不文明的?
  接着讨论到是不是应该在极为紧凑的日程里,拿出一天来会面:
  为什么我们不能就把这一天当做一份礼物,在仅有的几个小时里,享受共处的时光,把它加在我们并不太多的回忆里?
  凡事都还能忍受——人的承受能力是如此惊人。我的结论是:要是我们能好好安排这一天一夜,并予珍惜,那是值得再忍受一次别离之苦的。我们也许再不会有这样重逢的机会了。我承认,我的主意一变再变,但至少在过去十二小时里,没再改变!然而,有时我对情绪的控制比你断然,要是你觉得〔来看我〕在情绪上波动过巨,因此决定取消此行,我完全能同意你的决定。
  从上引的这两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韦莲司在处理感情的问题上,有她一定的“任性”。至于她所说,对于自己所渴望的东西,“宁可全部放弃,也不愿意仅取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点,在和胡适的关系上,她恰是“仅取一小部分”。这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对至爱者的一往情深。

抢先评论了 “在爱慕与矜持之间:胡适与韦莲司(胡适的婚姻:不自由,要容忍。普林斯顿大学周质平解密的胡适情感档案)”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EUR €23.99
加入购物车

我们仨(东东网独家布面精装珍藏版)

EUR €27.99
加入购物车

她们仨:张爱玲传、林徽因传、三毛传(套装全3册)

EUR €64.97
阅读更多
缺货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

EUR €30.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