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2418
★名家经典
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作品曾荣获台湾三大散文奖,两度成为“金石堂年度作家风云人物”,多次入选博客来年度畅销榜,是台湾文坛无可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
★经典再版,精装典藏
简媜特别撰写新序,回顾三十年来散文之路。特别收录简媜相关珍贵照片,更具纪念意义。外封以水墨晕染风格为基调,展现轻灵的巧思和深沉的感悟;内封布纹纸烫银,典雅清丽。简媜写作三十年精装典藏版,适宜收藏。
★如水合水,少年之水
简媜称《水问》为她个人的断代史。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进而发问,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敏锐的感知。在这本书中,“水”代表了很多东西,是磅礴的生命之源,是纯净的自我,是柔和的女性之美。她在序言中写道:“让《水问》是一滴问号之姿的水,请她随着河床日夜奔赴,奔到天与地泯、悲与喜无的地方,大海自会为她解答。”
★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
《水问》是简媜*本散文集,忠实记录了大学生活的种种。她细密的心思、敏锐的感受,使她写草木,比别人有情;写朋友,比别人知心;写爱情,比别人刻骨铭心;写知识的追求,比别人多一份舍我其谁的抱负,写心情的转折,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文中情境。
华文畅销推荐:
《水问》为简媜的*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
本书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简媜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简媜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
辑 花 诰
初次的椰林大道 002
白千层 009
花季之遗传 013
春之积雪 017
花之三叠 020
美之别号 025
壁 画 030
树之黄叶天上来 036
野蔓之誓 040
第二辑 水 经
月 碑 046
问候天空 057
夏之绝句 063
一瓢清浅 070
生活细笔小引 081
小红虫 083
——生活细笔之一
踏一回月 087
——生活细笔之二
夜的独白 091
——生活细笔
两朵童稚 095
——生活细笔之四
我来酿 099
——生活细笔之五
漫卷心情 104
水 经 112
第三辑 悲 赋
阳光不到的国度 124
走过一处荒凉 134
情 殇 138
第四辑 碎 词
美丽的茧 142
幻 航 147
不系乾坤系流年 152
海 路 156
水 问 164
第五辑 断 语
风 裳 172
云 游 177
第六辑 化 音
凤凰季节 186
——警朋
心灵之河 193
——敬朋
不忍问归期 196
——别朋
水经注 203
——诀朋
精装版前言
人生路口的捕梦人——简媜自述
文学,是关于时光与记忆的一门艺术。成为作家,是回应缪思女神对我的“召唤”,写散文,则是我对文学知己的深情“呼唤”。每个散文家都是一个独自运行的星球,完整地呈现其人格特质、情感基调、思想气象、修养境界与人生历练。散文是同类相求、心心相印的奇特文体,隔水呼渡,舟子响应,一个声音呼唤另一个声音的神秘感应;从未有一种文类像散文一样,拥有强大的扩张力与感应力,能容纳作者与读者在文字的鸡尾酒会里交换人生经验,共享探索知识、体察社会、爬梳经验、思考生命奥义的轨迹与成果。作者与读者次纸上相见却像前世知己般相见恨晚,这是散文独有的共鸣,也是文学的天籁。
何等幸运,在读者朋友的陪伴下,我能一路从容地开发题材、探索人性、提炼感悟,数十年来未曾丢弃自我诺言,以纯粹之心面对创作,把微渺的生命当作墨条,慢慢在时间这块大砚上磨尽。文学就是文学自己,我已不理会文学存亡的争辩或追逐瞬息万变的风潮,愿意安静、沉潜、追寻,希望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页能安慰未知时间里一个陌生的灵魂,若那时大寒,我的字里行间让他取了暖。那么,走在后路程的我,可以抬头望天,与大化相视一笑。
我仍是学徒,十七岁启程去寻找文学的那份初心还未冷却。愿余生仍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捕捉人们在梦中藏着的对真善美之渴慕,化成文字,让春天多留一天、冬雪少了一吋。
序
如水合水
像每一滴酒回不了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
《水问》里的每一段故事、每一折心情、每一个句读……我是再也写不出的。哪怕仅仅是花的朵影、叶的凋图、情的沧浪、人的聚散……这些,都远远逝于不回头的光阴洪水里,我变成涯岸送行的女子,千万难。
然而,认真想起来,写《水问》时期的我,不正是每个生命中被允许的一段风华岁月吗?那样好问,要问清楚生命的缘由、存有的理则、宇宙的奥论;又倔强,在心里傲骨嶙峋以掩饰内在的贫乏与弱小,在举止起落之间拗格以隐藏言语的笨拙,却又狂热,为着知识的进行曲那么嘹亮雄壮,便希望成为坎坎击鼓的人;为着笔墨的田是那样深厚柔美,便痴迷着要荷锄。而更多的时候忧伤,眼见着季节无止的嬗变,大自然不息的荣枯,而忧于花之未落、月之未沉、鸟之未喑音、恋之未折先残。
是了,那段年岁里的主题是爱。渴求美善的爱,却不懂得去彼此守护;总在拥抱同时互使出个性的剑芒、在赞美时责备、倾诉时要求、携手时任性分道,分道之后又企盼回盟,却苦苦忍住不回眸,忍着,二年,忍着,三年,忍到傅钟敲响骊音,浪淘尽路断梦断,各自成为对方生命史册里的风流人物,便罢。
那样的悬崖年少,毕竟也一步一步攀越了,这些都是生命的恩泽。许多个将夜未夜的晚上,自己散步着,升起了淡淡的、蓦然回首的暖意,心里是感恩的,不只是对人、对知识、对季节,更多的时候,是对那磅礴丰沛的生命之泉。
因此,整理《水问》是一种纪念。
为了让这本书能够真切地传达那一时期心灵成长的次序,我特地将大学四年中的作品做了分类,共分成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亦是全书的谜底。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我的确愿意尊重《水问》为我个人的“断代史”。
而终,断代史也仅是生命史册里的一章而已,因此我要庆幸我仍拥有内生生命运作的能力,我仍有未干的泪、未谢的微笑……在少年之水远逝的涯岸,感触到自己的手温,听闻到自己的跫音,一切都是活的!啊!一切都还是活的!我得继续走啊!
路不尽,人未老。路不尽,人未老。让《水问》是一滴问号之姿的水,请她随着河床日夜奔赴,奔到天与地泯、悲与喜无的地方,大海自会为她解答。
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一日于台北
[精彩试读]
春之积雪
三月,适合缓步。
年年岁岁,杜鹃把春天开成花的河流;岁岁年年,一段心境。
去年,天天兴奋盼花开,雀跃得像个孩子,搅不清是杜鹃发疯,还是自己发疯?
今年,晃着两条短辫子,到处照相,相簿上还题了字:“为了满城耀目的杜鹃,我情愿伤眼!”
去年,花落也是美。到处说自己预约了下一代杜鹃的疯狂,深信花季之遗传。
今年,依旧是热烈欲燃的花流;依旧把人们多水的眸子导成千万条汩汩的支流。只是,去年,露宿春河,今年,不在水湄。
许是三月的路太长,便把带愁点的心情愈走愈长。春阳底下,竟停泊在忧郁的海湾。
许久以来,已习惯在心口加一道密封,把苦痛锁住。只让快乐去漫流,只让微笑去感染,让温馨去散布,何必让苦痛去泛滥!这已是习惯。密封,虽闻不出是悲是哀,心底留有多少发酵的酸,自己仍然清楚。于是,散步成为必要,散一个长长的步;暂掀一缝,让苦汁慢慢漏尽。
而今天,竟有些不能。
偶然抬头,不远处有一棵树。模糊的眼中,叠叠的洁白。不自主地走向它,原来是流苏。轻轻拉下一小根枝丫,淡淡的芬芳便流出。让花之细瓣溜醒手背的触觉,竟有着初露的沁凉,好一树密密的小白花啊!突然,我感到惊讶,不可思议地退后几步看它,我吓住了,怎的一棵积雪的树啊!
是春流未曾灌溉,让这一方泥土仍在冬眠?或是树的体温太低,硬把春雨冷成点点的雪花?竟有积雪的可能,在喧哗的春之舞台一旁。
何尝不是我自己。春流的澎湃,淹没不了岸边的我,步步单音。
坐在石头上,默默凝视,它的露眼中有我清瘦的单人照;我驻水的眸里,印着它朵朵的云白。仿佛天地间,不属于春天的,一棵是流苏,一个是我。
轻轻有风吹来,稀稀疏疏一阵花落如飘雪。路面春水未干,托出点点的白影。有风轻轻而来,有雪纷纷而下,我凝视着。仿佛,每一朵花雪都只是暂栖枝臂,而不是冰在叶层。仿佛,细细有声音在说,何必把今天的雪留给明天的风!似乎,我已把日日的寒,留成三尺冰冻。不自觉间,便让寒冰把暖春逼成薄霜。是我错过了春旅,并非春天遗忘了我。学学流苏的潇洒,将那一处缝大大撕开,把所有的赐给今天的太阳,让它轻飞,化成一条清溪,风中流去。春之队伍正长,不要错过宿头。
三月,适合缓步。
三月,仍是春天。
评论
还没有评论。